《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方案
xx中学课题实验组
一、选题缘由
近年来,山区农村留守儿童呈发展的趋势,据统计,我校10xx名学生中,就有5xx名留守孩子,留守孩子占51.08%。这些孩子的生活方面、学习方面,劳动习惯及社会交往行为等方面缺少关爱和指导,不仅影响到这些孩子本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学校的风气,社会的稳定,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乃至会影响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以及影响到我国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进程。留守儿童将是我国现阶段相当长的一个突出特色,国内教育界有不少学者热切关注留守儿童问题,我们身处山区农村,真正零距离接触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环境,作为工作生活在他们身边的教职员工,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责任对他们的行为养成教育方法的途径等进行研究。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尤其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成果不少,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编审谭深的《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安徽安庆市决定从2005年起,在全市启动“留守孩子关爱工程”,并出台了六项主要措施;王宗飞的《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留守孩子”令人担忧》,是对福建省3725名留守儿童现状的调查报告;迟希新、林宏、黄应圣、刘桂平等针对留守儿童在道德品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
这些研究形成了如下结论:
1、因留守孩子常出现情感缺失、心理偏差、行为失控等现象,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培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2、关注留守孩子成为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3、根本解决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的问题应从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来进行,从而使他们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这些结论对我们借鉴之处:一是应高度关注留守孩子,重视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二是从建立留守学生档案,建设好寄宿制学校,建立关爱帮扶制度,设置“亲情电话”,铺设心理健康绿色通道,开展人文关爱活动六个方面着手对留守儿童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三是重视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现状调查,以便制订相应的应对策略。
当然,这些研究也有不足之处:一是因时因地的变化,当今留守儿童的现状呈现了差异,发生了变化,以前的教育方法与应对策略不能完全适应当今的形势,需要进一步完善。二是虽然留守儿童养成教育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总体模式单一,系统性零散,科学性不强,导致指导性缺失。三是对留守孩子的养成教育没有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校本教育)策略等,这也是比较带普遍性的问题,创新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我校的课题研究就是基于这些不足之处作为我们研究改进与创新的内容,力求在这些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一是我校作为山区农村九年一贯制中学,学制正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因而研究的对象与范围有所突破与创新,既有留守儿童,又有留守少年,因而我们统称为“留守孩子”,这一阶段能建立留守孩子养成教育的长效机制;二是教育方法、途径的突破与创新,我们力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孩子的自我教育策略、传统教育策略、地方特色教育策略等,探索出一系列创新性的教育方法与途径;三是在针对性、有效性、特色性方面有所突破与创新,养成教育内容宽泛,我们力求在实践中摸索,结合学校德育创新活动突出地方特色,突出有效性、针对性,从实践中来,再回到实践中去,真正达到预期研究目标。
因此,此研究具有现实性: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壮年走入城市,山区农村留守孩子会越来越多,留守孩子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大。我校的留守孩子家庭带有普遍性,他们地域偏,经济差,而又深受“民风悍”,以及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迫切需要加强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策略研究。此研究也具有必要性: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有必要对其策略进行研究。此研究更具有紧迫性,通过前期的调查以及个案分析,我们了解到那些不求上进、不遵守纪律、不孝敬父母、不尊敬师长、打架斗殴、上网逃学、以及早恋,甚至个别女生(未成年人)与社会上的人鬼混以至于怀孕的现象……这些情况大部分发生在留守孩子的身上,不得不引起我们教育人的警醒,故对留守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策略研究迫在眉睫。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选择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策略研究》(由原申报名《山区农村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而改为现名)这一课题进行研究。
二、课题界定
“留守孩子”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一般与自己的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属或朋友一起生活的孩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是指居住在偏远的广大农村,人们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地区的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孩子,这是我们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教育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也包括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养成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习惯的一种有效的德育教育,是我们研究的基本内容。
“策略”指计策、谋略,这里是指实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我们赋予其创新性,这是我们研究的核心,是灵魂。
三、理论依据
教育理论: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并发展,成为一种个体需要的自动化学习行为方式。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而关注具有特殊背景的留守儿童的
学习习惯就显得更加迫切。
心理学理论:在心里结构上包括了相关的思维、语言、外显的可观察的运动或动作的三要素,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表现,是习惯培养的形成中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心理学还认为:“习惯是完成某种自动化的动作的需要或倾向”。
社会学理论:通过养成教育,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使之形成自动化了的合乎规范的行为。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中小学生还要注意进行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和遵纪守法的好公民。”文件中还明确指出:“德育对中小学生特别是小学生,更多的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中小学德育中的主体工程,贯穿在德育的全过程中。可见,强化养成教育,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学习,就是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也是强化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
少年儿童品德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的认识活动的有效性与其主动性有着必然联系。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习惯。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能使品德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最高境界。通过道德行为的训练和培养,可以提高和巩固道德认识,加深和丰富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毅力。
教基二【2013】2号文件《关于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的意见》,突出了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的评价,如文明礼貌、勤俭节约、热爱劳动、爱护环境等方面的认知和表现情况等。
四、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1、研究目标
①探索出适合本地山区农村学校提高留守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与方法。
②将留守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进行提炼总结,形成一套适合山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留守孩子的培养方法的操作模式。
③通过调查、分析、研究和改革实践,使我校留守孩子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方面有明显提高。
④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搞好师资队伍建设,保障和推进我校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深入开展,提高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