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一.艺术以特有的方式”掌握“世界 第八十五章(一).艺术是对世界的一种认识
第八十六章 依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决定精神?
第八十七章 1、 所谓艺术史社会生活的反映,实际上就是对社会生活、对世界的一种认识。而所谓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产物”,换句话说就是人类对社会生活或世界的一种认识的物化形态。 第八十八章
第八十九章2、从根源上看,一切文学艺术都不是超然于现实而社会生活隔绝的,都是客观现实世界的反映,是人对现实的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一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艺术这种精神现象是对客观现实世界或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或认识形式,因为任何精神现象都只能在客观的物质现象的基础上产生出来,只能以客观世界为基础,从现实的社会生活出发,在获得了对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后才能进行创作和表现。
第九十章3、艺术对世界的认识是一种能动的认识,是主体作用于客体并改造客体的艺术加工、艺术提炼、艺术创作的实践过程。 第九十一章(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
第九十二章四种“掌握世界”的方式:“理论”的(哲学的、科学的)、“艺术”的方式、“宗教”的方式、“实践----精神”的方式。 第九十三章艺术与宗教“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第九十四章相同:
第九十五章1、 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第九十六章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第九十七章3、都用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不同:
1、真实性:艺术与宗教是完全不同的,宗教只是空虚的幻想,不要求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艺术则真实的认识世界和反映社会生活,真实性是艺术的生命,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一定的真实性。
2、形象性:宗教和艺术虽有相似之处,但从本质讲,宗教形象只是宗教观念的
外化,是普遍观念的符号,艺术形象是艺术家的个性和他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艺术与哲学“掌握”世界方式的区别 相同:
1、都是更高、更远离经济基础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全面的社会生活,在上层建筑领域里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的关系。 2、都全面的反映社会生活。
3、都在追求真理或真实性这一点是相同的,都要求真实地“掌握”世界,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 不同:
1、 在“掌握”世界的方式上艺术是运用形象进行的创造性想象活动,认识的重点是事物的特征、个性和美,以高度概括的、具体可感的形式和形象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性,是在个别之中显示一般、在特殊之中表现普遍。艺术也掌握真理,但它掌握的是具体的形象的真理,即艺术美。所以艺术的认识内容,则要求真实性,要求通过艺术形象真实地反映社会生活。这就是艺术的认识本质。 2、哲学是以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真理的方式 “掌握”世界和社会的普遍性必然性。
3、哲学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理智,艺术则作用于人们的理智的同时,还强烈地作用于人们的情感,给人以审美享受。
二.艺术用形象反映世界 (一)形象性是艺术的基本特征,形象性是文学艺术区别于其他社会意识的基本特征
艺术形象的三大特性:具体性、概括性、感染性。 (二)艺术形象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认识并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的结果,同时又是观众的审美对象。
任何艺术作品都必须以感性的形态呈现在欣赏者的前面,即是说,它必须以具体的、可感的现象形态作用于观众的感官。
1、从创造过程来看,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不是抽象的、凭感官无法直接把握的,同时又需要理性认识中积极的形象思维活动创造出一个艺术形象。
2、 从欣赏的角度来看,艺术形象不仅作用于观众的感官,引起感官上的快适,
而且还作用于观众的理智,引起人们的思考陶冶人们的情操,,从而得到理性的满足,得到美的享受。美感在本质上应该是感官的快事与理性的满足的统一。 (三)艺术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按照他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审美认识创造出来的,既有客观的现实生活的根源,又有主观的意识作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1、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是社会生活的再现和反映,这是它的客观基础和现实来源;2、同时又是艺术家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认识和评价,表现着艺术家的主观的情感、思想和审美理想。 ?
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同是还必须具备生动的个性和特殊性
三.艺术反映世界的真实性
(一)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再现的真实
所谓艺术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性,即是说,艺术品的形象要符合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实际,符合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世纪。这是一般再现型或再现性艺术的基本要求和基本特征。
所谓“再现”是指艺术家在其作品中对他所认识的客观对象或社会生活的具体描绘,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写实,追求感性形式,的完美和现象的真实;在创作上,偏重于认识客体、模仿现实。
艺术的再现不是对客观现实的机械反映,不是纯客观地的复制现实,而是艺术家将他所认识的客观,按照美的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媒介如文字、语言、音律、节奏、线条、色彩、青铜、大理石等,充分传达和表现出来。 再现的真实不是客观世界本身的真实,而是艺术的真实,而艺术的真实又不同于生活的真实。
(二)艺术反映主观世界的真实性---表现的真实
艺术的真实,还有另 一层含义:即表现艺术家主观世界的真实,亦即真实地表现创作主体的精神世界,包括他的思想、情感、个性、人生态度和理想追求等等。 所谓“表现”是指艺术家运用表现手段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理想,在创作手法上偏重于理想地、情感地表现对象或抛弃具体的物象,追求超感觉的内容和观念,常常采用象征、寓意、夸张、变形等艺术语言,以突破感受的经验习惯;在创作倾向上则偏重于表现主体意识,直抒胸怀。
艺术中表现的真实,即艺术形象中所体现出来的艺术家的真挚与真诚。 表现性艺术具有震撼人心、高度概括、不求形似等特点。
事实上,对主体的表现与对客观的体现,都是艺术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任何艺术作品,其形象上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主观思想感情,是他的个性的表现,是他的主体意识的表现同时是他对社会生活的审美评价和审美理想的表现。
(三)高度真实的艺术形象与艺术典型
艺术典型:就是高度真实和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
它一方面以非常生动的现象和特殊性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普遍性,同时,它凝聚着创作主体突出的个性、真挚的情感和独特的审美创作。 1、首先,艺术典型是同社会生活的本质、事物和人物的普遍性、共性密切相关的。
2、其次, 艺术典型还必须具备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而且这鲜明生动的现象、个性或特殊性还要充分地、集中地表现出事物的本质、共性或普遍性。
3、再者,艺术典型不但要表现出它所描绘的事物和人物的个性,还要体现出创作主体即艺术家的独特的个性及独特的创作。
作品中的艺术典型,从根源上说,是来自社会生活的,是艺术家概括生活中的普遍性,经过艺术传达而创作出来。它和一般艺术形象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的真实性更高,概括性更广,思想性更深刻,情感性更强烈,感染性更持久,是艺术家对生活真理的独特发现和对美的独特创作。
第三节 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艺术与美的关系 (一).艺术反映现实美
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的美,可分为自然美和社会美 自然美:自然界中存在的美,自然事物的美 社会美:人类社会关系中的美,社会事物的美
艺术反映现实美,现实中美的事物或事物的美,是艺术的有力依据或根源, 艺术与美的关系首先是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二).艺术创造艺术美
所谓艺术美是指艺术作品的美是由创作主体的审美认识而产生、“按照美的规律”并为着美的目的而创造的事物的美。
1、与现实美不同,它是人为的,是人的合目的性与规律性的审美创造。与现实
美不同,艺术美是更高一等的美;艺术美则是比较鲜明,比较集中,比较完全,比较充分。?
2、艺术美是人对现实审美认识的集中表现,是艺术家根据美的现实而创造出来的第二现实的美。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现实的美,而且可以创造艺术美,还可以通过主体的意识作用把现实中原本不美的或丑的事物转化为艺术美,《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就是典型的代表。 (三)艺术是审美对象
艺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它是现实美的反映,也是整个社会生活的反映;艺术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形态,它又是生产艺术作品、创作艺术美的;而艺术作品一旦完成,它就成为一件物态化的社会财富,成为欣赏者即观众的审美对象。艺术作品的美在于艺术作品本身,是不依懒于欣赏着的主观意识转移的。
二.艺术的审美本质
(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审美关系,是人与现实诸关系中的一种。社会是由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的关系所规定的这种生产实践过程中人和人诸关系的总和,就构成社会的基础。
所谓所审美关系,是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 即是说作为审美主体的人,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在审美客体中发现、感知、认识和欣赏它的美,或把握它的其他美学特征如崇高、滑稽、丑等。
人与现实之间的这种审美关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是什么条件下建立起来的 条件:1.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和独立,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 2.人之所以要和现实建立审美关系,还是由于人的本质力量具有审美需要 所谓“人化自然”即是指经由生产劳动实践,自然界从与人无关的、敌对的或自在的状态,变为与人相关的、统一的、为我的对象,其结果是人逐渐认识到客体对象的美并掌握了美的规律,从而发展起人的审美能力。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之间发生美学上的关系。审美主体的审美意识和对美的感知能力,他对美的规律的掌握能力和创造能力,制约着对审美客体的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也制约着对客体的改造和对新的审美对象的创造。随着实践的发展,审美客体日益丰富,又反过来作用于审美主体,促进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的日益提高。这样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由于生产实践活动发生美学关系,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在实践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二).美的本质与美感的本质
在不同关系中,和不同条件下,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在一定的关系中,客体的美是主体美感的根源。是美决定美感,而不是美感决定美。
艺术概论考研复习笔记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