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诚美好做好产品是本分
作者:朱礼好
来源:《农机市场》 2015年第7期
互联网+,热得发烫。似乎不说这个词都显得落后于时代了。
在这个概念满天飞的年代,我们还是要坚守一些东西,作为农机制造企业,首要的仍是做好产品,这是企业长期的价值。“制造是本,互联网为用”,这是破除时下一些患上互联网焦虑症的企业之良药。作为企业来说,一方面我们要与时俱进,认识到顺应“互联网+”是一个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要积极推动互联网与企业运营的融合,运用互联网思维来考虑企业发展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考虑如何做好企业的产品服务,提高企业各个环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减少成本。举个例说,利用微信建个高管的微信群,下达个通知或看到什么文章互相交流一下心得,很方便。企业家要破除路径依赖,打破条条框框,勇于接受新事物。笔者甚至认为用不用微信或QQ 就是一个企业家心态是否变老的试金石。
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旋风面前,我们更要认真关注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要进一步提倡“工匠精神”,即像工匠一样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与“工匠精神”相对应的是“差不多精神”。近年来,我们一些农机企业购买了世界一流的设备,也不断引入了很多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手段,但是在把产品做精做好方面仍然有较大差距,不够专注、专心、专业,对工作缺乏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缺乏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导致我们仍然缺乏一流的农机产品。
对于农机制造领域来说,“互联网+”是让你制造出更好的产品和更好地制造产品。我们农机行业目前最大的一个软肋还是产品的可靠性问题。企业管理者需要稳住心态,一步步完善当下企业最需要改进的短板,而不可因“互联网+”或其他一些新名词、新概念乱了方寸,犯下焦虑症。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对农机行业的影响是一步步的,需要保持敏锐的感觉,无动于衷或急不可待都不可取。互联网更多的是提升运行效率、增加便利程度、降低劳动强度、提升使用体验。我们要坚守传统,不能过分强调互联网的能力,尤其要反对那种“互联网+”颠覆一切行为的观念。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互联网不能替代一切,不能代替衣食住行,不能代表产品本身,再说直白一点,互联网只是工具和手段。《从0 到1》作者———硅谷创投教父彼得·蒂尔认为,大数据、云计算都是非常典型的夸张,而且我们有时候还会遇到诈骗,这种情况就是跑得越快越好,确实有一些概念被过度解读了。
目前,已经有一些农机企业在“互联网+”方面积极探索。如福田雷沃重工在售后服务环节,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话、APP、微信)进行报修、咨询、投诉、预约服务等,雷沃客服人员以“手机派工”等智能方式就近安排上门服务。此外,一些企业打造“智慧农机”,利用远程诊断手段,让企业与机手互动,“ 现场”解决机手困难,提高用户体验和附加值。这都是正确对待“互联网+”的做法。
在一个热衷于赚快钱的时代,真正愿意做实业的人显得越来越可贵可敬了。面对“工业4.0”时代的到来,我们农机制造产业要实现升级,要成为农机制造强国,没有捷径可走,必须几代人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努力,这将是一个艰苦卓绝的过程。
农机行业呼唤真正的实业精神,需要真正干好产品的企业和企业家,在“互联网+”的当下,我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