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授课人:
教学 课题 课型 我们身边的美术遗存 综合·探索 单元 课时 本课教学 时间 1课时 第1节 教 材 分 析 本课是人美版十八册第九课。属于综合·探索课型。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我们身边的不少艺术作品随着城市的发展消逝了,这些艺术品的消逝是无法恢复的。只有少部分作品幸存下来,成为了“美术遗存”。恩施民居是恩施人情感、意愿、精神力量的物化载体,是对闽南自然生命、社会风尚、人格情调所做的神情写照,也是恩施的神韵之作。但是,随着湖北恩施社会的飞速发展,祖辈遗留下的吊脚楼民居逐渐消逝,恩施民居具有古朴、带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古文化,濒临失传的危险。为弘扬传承这一古老建筑文化,设置本课,旨在帮助学生了解恩施民居建筑的特点,唤起他们对传统建筑的关注和热爱。激发学生爱家乡、爱亲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建筑艺术的角度去欣赏民居建筑作品,有助于读懂作品,有助于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学生理解和探索恩施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理解这一区域的民居的“苗族土家族文化区”。 学 生 分 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三年级学生,学生虽然绝大部份生活在恩施巴东,对于恩施民居建筑有一定的认识基础。但我们发现学生很少去关注,甚至不懂得什么是吊脚楼建筑文化,不懂得恩施民居建筑特色和其内在文化价值。初三年学生具有好学,善于思辨的特点。班级中已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勇于探究与问题解决的良好学风,他们的洞察力较敏锐,凸显个性思考,抒发个人情感的欲望较强,对问题学习有研究精神。这对恩施民居文化的探究提供强劲有力的基础。 设 计 理 念 本课教学以“尊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指导思想,结合教材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将美术语言运用于课题研究性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恩施民居艺术的本质、特征和文化内涵。通过美术鉴赏学习活动,让学生学会用艺术思维的方式认识和理解恩施民居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运用视觉感知和美术知识对恩施民居建筑进行分析、比较、判断、想象与体验,并与生活相联系,学习艺术表现和交流的方法,提高美术素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唤起学生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进一步探索和学习恩施文化的新知识,构建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学会理解恩施建筑文化规律,并利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情感。 知识目标 1、学习理解恩施民居的建筑文化的基本知识。 2、传统民居传承之重要性。 教 学 目 标 过程方法 1、通过对作品的观赏、评述,使学生在感知、领会、感悟作品的过程中,锻炼细致比较、敏锐观察、分析的能力。 2、培养探究性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对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唤起学生对恩施建筑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恩施民居的艺术特点。 建筑艺术形式与传统民居传承之紧迫性。 情感目标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关 键 理解建筑艺术形式与民居文化的情感表达。 1、 引导教学法: 教法选择 教师首先创立一种开放性的氛围,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分析和发现,根据学生的个性表现和长处所在,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掘这两方面的潜力,以学生能寻找到自己与众不同的艺术表现力为最终目的,通过引导学生应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来解决学习中的重点,突破学习难点。 2、 谈话式教学法: 采取谈话式教学法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师生处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体现教学的民主性。 学法引导 1、创新学习法: 鼓励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在观念上突破以前的定式,在表现手法上大胆突破,力求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2、小组合作学习法: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彼此的见解,共享彼此的材料,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整体协调能力,既提升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又在团队合作中凸显个体创造能力。 3、体验学习法: 学生在欣赏作品过程中体验、感受恩施民居建筑的美。分析其内在的文化内含,这也是一种创新学习的心智活动。 课堂组织形式 分小组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