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述思格斯《自然辩证法》的主要内容。 答: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自然观
恩格斯依靠六条科学发现:星云说、均变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有机合成、细胞学说、进化论和两个技术发明:蒸汽技术、制造技术,形成他的观点: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基本方式。 (2)假说和试验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
/
恩格斯关于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的提升。 (3)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恩格斯认为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变革。
2、简述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的概念 答:自然哲学:用哲学的方法来研究、探讨自然界的起源、演化、动力、模式及前景(或
^
未来)
科学哲学:用哲学的方法研究科学认识和科学知识、科学理论的评价。
技术哲学:用哲学的方法、思想,研究技术的本质、技术与人、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3、简述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 答:其主要研究范围是:
\
(1)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自然观。
(2)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科学技术方法论。
(3)对科学技术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进行价值论抽象----科学技术观。
4、简述实证科学知识的特点
*
答:实证科学具有如下特点
(1)真理性。有两方面含义。其一是指科学知识本身就是真理,或者是具有向真理逼近的性质;其二是某一科学知识可能最终被证明不是真理,但它是最求真理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2)合理性。首先,科学知识已经验事实为基础,所建立的理论或规律,它在经验上具有严格的可重复性、可预言性。其次,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是严密的。(3)进步性。(4)共享性。科学知识是无国界的、无阶级性的,科学理论可以被各个国家的人、各阶级的人所发现
和利用。
5、简述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
答:科学活动的首要目标是认识世界,进而改造世界。因此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解释存在、预言未来。解释存在是对现象和过程做出合乎规律的说明。预言未来是提出会出现的科观察到的某种事件的必然性或概率。 6、简述科学与伪科学的主要区别
]
答:科学活动一般必须遵守的基本原则是科学活动成果“求真”,过程“求真”,发展“求真”。从一般意义上说,支配科学家、科学共同体从事科学活动的精神原则是:普遍主义、公有主义、利他主义、理性主义或有条件的怀疑原则。而伪科学的共同点是:主观性、特殊性、独立性、神秘性与反规范性。
7、简述科学与技术的主要区别 答:科学与技术有显著的区别:(1)目的和任务不同。(2)知识形态不同。(3)知识的评价标准不同。(4)与社会的相关程度不同。(5)知识的表征方式不同。
8、简述近代三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 答:三次科学革命:①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说”,彻底改变了当时人类的世界观中的宇宙图景,标志着当时人类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活动从“前科学”阶段迈进了“科学”时代。在人类认识是上构造出第一个系统而完整的以“质点”为概念所表征的科学实在的世界图景。至此,完成了由哥白尼开创的第一次科学革命。②19世纪,由子驾钝力学理论在解释光核电现象是不能令人满意,先由法拉第创造出“场”概念,再由麦克斯韦德电磁学理论构造出一幅以“电磁场”概念为基础的电磁世界图像,继而赫兹的实验证明了“电磁场”的客观实在性,至此,开创了第二次科学革命。这时,出现了两种解释自然界物理实在的观念:牛顿的“质点”以及麦克斯韦的“场”。为了消除牛顿体系和麦克斯韦理论之间的不对称,爱因斯坦在麦克斯为电磁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接着又把狭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从惯性系推广到非惯性系,进一步创立了广义相对论,构造出一幅以“引力场”概念为表征的是在德世界图景。成为一个既涵盖牛顿体系,又超越牛顿体系的新的科学实在的世界图景,至此完成了由法拉第和麦克斯为开创的第二次科学革命。③19到20世纪之交,由于以太空实验和黑体辐射试验的结果同
传统理论之间的“体论”,又由于X射线、天然放射性和电子的发现无法同传统理论相容,由普朗克创立的“量子论”,爱因斯坦提出的“先量子论”和“相对论”,随后由德布罗意、海森堡、薛定愕等创立的量子力学,是科学发展作出困境,并将科学研究领域真正扩展到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
%
三次技术革命:①第一次技术革命始于 18世纪 60年代。它以驾钝李学体系为背景,以纺织机械的革新为起点,并以蒸汽机的广泛使用为标志。这一时期,一方面技术革命给科学以巨大的推动力,是经典力学理论完善化,数学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热力学、电学也有巨大进展。另一方面,科学和技术的关系开始呈现一个根本性转折,即技术的进步开始需要理论科学的指导。②第二次技术革命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它是以电磁学理论为基础,以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关键电力设备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革命。使人类进入了把电用于生产、生活、通讯的现代文明时代。③第三次技术革命是当代人类正面临的一场以相对论、量子力学、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以原子能、空间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为标志,并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
9、简述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答:首先,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及速度增长的趋势。其次,科学技术在高度分化、高度综合的基础上,呈现出一体化发展趋势。再次,科学技术发展的总进程表现进化和革命的辩证统一。 10、简述大爆炸学说的内容。
答:目前观测到的宇宙起源于100亿年前的高密度高能量物质的大爆炸。在大爆炸的早期,宇宙温度极高,密度极大,只存在像夸克、轻子及玻色子之类的最基础的基本粒子,每个粒子都离开其他粒于加速飞奔,宇宙急剧膨胀;在大爆炸10‘秒后,宇宙温度降到10’它以下,出现了中子衰变和质于衰变过程,由于中子质量较质子大,衰变比较容易,因而只哦于中子比约为 14:86;在大爆炸后 3分钟,宇宙温度降到 10‘K,中子和质于合成较轻的原子核,在此后的JL十万年,宇宙温度降到 3 X yK以下,电子与原
子核结合成稳定的原子, 中性原子组成的气体又由于引力相互作用形成气团,气团进而在引力相互作用下凝聚成为星
】
系以及恒星。
>
11、如何看待地球上人工物与天然物的复合 答:地球上的人工物和天然物的复合是在如下三种视角上被看待的:
(1)物质和能量的流动循环。人工物所构成的物质流,其流源完全来自地球上的天然物。
.
(2)低效用与高效用的重新组合。(3)可能性与可行性的有效统一。 12、简述演化的根据与条件
答:演化的内部根据是相互作用,这是因为,(1)相互作用中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式系统中动态过程的一进行的原因。(2)稳定了的相互作用方式是系统得以存在的原因。(3)相互作用中内涵的要素结合方式是结构转变的依据,也是新结构得以出现的依据。
演化的条件:(1)外部条件:在各种自组织理论中,外部参量都是基本的控制参量,它 们虽然不提供系统如何演变的行为指令,却能把系统从一种状态推进到另一种状态,从一种
·
相互作用方式推进到另一种相互作用方式。(2)诱因条件,诱因亦称为导因,因果分析的要 求之一是追求原因与绪果的对当性,用重大原因解释重大结果,然而现实中却存在着微笑原 因招致重大结果的现象。拥有因直接对结果进行解释,显然不可取,然而,寻找又因放大的 机制,并把随机出现的诱因与确定性的结果连接起来,确实科学认识深化的一种重要表现。 13、简述线性相互作用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区别。
.
答:线性相互作用与非线性相互作用的主要区别是:(1)叠加与相干,线性方程的不同解钾起来仍就是方程的解,这意味着各作用因素相互独立,如果他们作用与同一对象,其总结果为各因素单独作用结果的简单叠加,而非线性相互作用中会出现相干项,产生畸变,由此造成新质突现。
(2)单解与多解,线性方程有单一解,表明变量之间有—一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的稳定或失稳,决定着系统存在或瓦解。非线性方程则由多重解,表明变量之间有一对多的关系,由此产生分支现象。
(3)均变与突变,线性函数的一阶导数为常数,二阶导数为0,表明其变化率不变,无论何时何地都以同样的比例发生变化。非线性函数的一阶导数不为常数,二阶导数不为0,表明其变化率在变化,会产生临界效应,即在临界点上参数的微小变化将引起系统状态的突然改变。 14、简述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的区别 答: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的区别:
)
价值性评价是以人的需要为尺度,去评价研究过程及结果是否合意,是否有益;真理性 评价是以研究对象本身的固有规定为尺度,评价研究过程是否合理、研究结果是否正确。 价值性评价与真理性评价虽然是两类不同的评价,但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相互交替,共同起监 控调节作用,整理性评价的结论须有价值性评价延伸出其社会意义;价值性评价所提时的认 识意义,则需通过真理性评价加以肯定。
】
15、简述假说演绎方法论与归纳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区别。
答:(1)在科学研究的起点上,归纳注意强调观察和经验事实,而假说一演绎方法论则认为观察需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中性观察,也没有存客观的经验事实。(2)在提出理论的方法上,归纳注意强调归纳方法的重要性,而假说一演绎方法论则认为纯粹逻辑方法难以做出创造性发现,应发挥自由想象的作用(3)在理论检验上,归纳注意强调用经验进行确证,而波普尔等则认为胳臂经验不足以正是一种理论,只能进行证伪。
可以看出,假说一演绎方法论与归纳主义方法论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然而,在以下基本点上却又是统一的,他们都强调:科学方法论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发现以及如何进行 验证的问题。
16、简述科学理论的评价与选择
]
答:(1)好的理论应当具有与经验的一致性,即总体上与大范围内的经验精确符合。(2)好的理论应当具有更大的解释能力和预见能力,即除
了它最初所要解释和预言的特殊现象之外,还能在未曾解释和预言的领域中有揭示能力和预言能力。(3)好的理论应当与其他以确证的理论有一致性,即在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深度上不相冲突。(4)好的理论应当简明,即理论体系中所使用的独立逻辑元素越少越好。
17、简述技术研发过程的一般程序。 答:技术研究的特点决定了其一般程序是:在相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预测的基础上确定技术目标;围绕技术目标进行原理构思和方案设计;进而对方案进行评价以及投入研究试验。其大致过程是:需求一技术发展预测一技术目的设计一技术后果评价一技术原理构思一技术方案设计一技术方案评价一技术研制一技术试验一技术鉴定一实施。在这个过程中,确定技术目标、进行方案设计、反复进行技术评估是几个主要环节。
18、简述技术原理的构思及其方法
答:技术原理的构思是创造性的思维过程,这种构思需要在对各种自然规律的综合应用中实现。在此过程中,不运用逻辑思维无疑是不可想象的,但灵感、直觉和形象思维在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
主要方法:(1)依靠科学理论构思技术原理,该方法是技术原理构思的主要方法。(2)以己有的技术构思技术原理,技术是人类能懂得变革自然界的活动,各种技术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转移,都有可能帮助人们构思出新技术原理来。(3)依靠自然原型构思技术原理,模拟方法不仅是基础科学研究中的一种重要方法,而且是技术原理构思的有效工具。 19、简述技术理论方案化
答:技术原理方案是关于实现技术目标的途径或方式的总体构想。它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技术的目标系统、技术的原理系统、技术的运作系统和技术的构建系统等分系统,各分系统还包括若干子系统。在技术研制过程中,技术方案把技术目标和技术原理结合起来,实际是目标明朗化,技术原理具体化,并未技术研制的运作提供具体指导。由此,与技术原理相比,技术方案的明显特点是具体性和综合性,技术方案不仅要考虑目标在原理上的可实现性,而且要考虑实现目标的具体条件以及目标实现所产生的各种效应。 20、简述SPRU创新模型
答:SPRU是英国苏塞克斯大学的科学政策
研究所的简称。该研究所在80年代中后期,发展了纳尔逊一温特理论,创建了自己的创新理论模型,学界称为SPRU创新模型。该模型具体分为四类:(1)渐进的创新(2)根本性的创新(3)变革技术系统的创新(4)变革技术、经济范式的创新。
`
21、简述创新的市场激励和政府激励的基本内容和手段
答:市场激励的中介是交换规则(公平买卖)、价格机制(提供信息、决定分配),市场主体法人化、生产资料自由流动等等,市场通过对技术创新进行自组织的过程,能够自发的培育创新、激励创新。除此之外,人们在利用市场保护创新方面还采取了其他一些措施,如,缩短创新研制时间,加强促销手段和售后服务等。由于市场本身不能完全自发保证造就一个最有利创新的市场结构,不能创造有利于创新的外部环境,如与创新有关的法律、关税、政策等问题,这就要求政府在创新中发挥积极的作用。世界各国采用的激励创新的政策和手段有:①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和普及人们的知识水平,而知识技术创新的前提。②科技发展战略。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某些领域进行强化性的技术创新活动,可以起到以点带面、提高本国整体技术水平的作用。③科技政策。政府以科技政策推动技术创新,从而提高本国的科技创新能力。④资金。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 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开设各种风险投资机构的增策来激励科技创新。另外,政府还有各种各样的针对创新活动的奖励制度。
22、简述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
答:由于科学技术应用中的双面刃效应,使科技研究造福于人类或招祸于人成为令人困惑的问题。由此产生了三种观点:悲观主义、乐观主义、现实主义。
(一)悲观主义:悲观主义通过对人口增长、粮食生产、资源消耗、工业发展和环境污染 五种因素的定量研究发现,在现代科技发展和广泛应用的推动下,这五种因素都在按照指数 增长,而人类所处的地球是有限的,可耕地数量是有限的、每亩产量有限、不可再生资源有 限、环境自净能力有限,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增长的极限”,为了摆脱困境,他们提出了“零 增长”对策,即停止增长向均衡目标发展。 (2)乐观主义。他们与悲观主义相反,对未来
持乐观态度,他们认为科技和工业的进步 会为人类面临的问题找到解决途径,他们认为,随着科技发展,人类可以开发学多尚未开发 的处女地,对已开发的资源也可以深加工,还可以大力发展“节流”和“修旧利废技术”,依靠更先进的科技,补偿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带来的问题。
(3)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及反对不适当的悲观主义,也反对片面夸大科技作用、忽略杜会文化制度因素的乐观主义,他们认为,世界明天的好坏,并非事先注定,也非由科技的本质所决定,而是取决于人类今后所采取的决策是否明智。 23、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战略的基本内容 答:可持续发展理论是一种新的发展观。其一,它所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久的、连续性的存在和发展,其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突破了纯粹经济发展的狭隘界限,具有丰富和全新的内涵,指的是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它内在的包含着三个基本内容: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或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理论体系中,环境的可持续是条件,经济的可持续是基础,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其基本观点是:以人类的长远的持续性存在和发展为中心,实现“生态一经济.社会”三维符合系统的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是指为了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而制定的具有长远意义行动方案,其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战略:其二,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整体战略;其三,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以人为中心的战略。经济、社会、环境三者的协调,社会生态系统的稳定,其最终
目的是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西北大学自然辩证法习题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
![](/skin/haowen/images/icon_star.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