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传记技巧题的2种考法
因传记是记载人物生平或事迹的记叙类文体,它的表现技巧与小说类似。如修辞手法、表达技巧中的叙述人称(第一人称的自传、第三人称的他传)、叙述方式(顺叙、倒叙、插叙)、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人物描写手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等,表现手法中的渲染、抑扬、对比等,结构章法中的铺垫、过渡、呼应、引出下文、总结上文、深化主旨,甚至语言风格等都同小说类似,如遇到此类手法的赏析,可回顾并运用小说中的相关知识,这里不再重复讲解。传记的文体特征决定了高考命题往往从“选材与组材”“映衬(正衬、反衬)”这2个方面命题。因此,复习传记,应重点对这2个特色题型给予特别关注。
考法1__分析选材组材技巧
?明常识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具有文学性,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分析传记的文体特征这一题型在高考题中命题样式一般为考查文章结构(句段作用)和选材组材技巧。而句段作用题,在具体解题时可以等同于“小说的情节作用”,因为传记可以看作“真实的小说”,因此,这里不再赘述。
?定考向
题干示例 (2015·全国卷Ⅰ)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请简析本文在选材方面的特色。 审读判别 (1)题干中有“特点”“特色”“特征”等字样; (2)题干中有“组(2)本传记选取事件多,事件跨度大,文本是怎样组织起来的? 织”“安排”“顺(3)本文材料的顺序是如何安排的? ?熟技巧
1.选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人物的时代性和代表性。传记里的人物都是某时代某领域较突出的人物。所选事例往往都是能“以小见大”的,代表的是传主某一方面的成就或贡献。
(2)选材的真实性和典型性。传记的材料比较翔实,作者从传主的繁杂经历中选取典型的事例,来表现传主的人格特点,有较强的说服力。
序”等字样。 (3)传记的材料可以是重大事件,也可以是日常生活小事。 2.组材类题目可从以下方面思考:
(1)从时序角度思考。通过抓时间词语,可以迅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人物的生活经历及思想演变过程。
(2)从详略方面思考。组材是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对中心有用的,与主题特别密切的材料,是主要内容,则须浓墨重彩地渲染,要详细写;与主题关系不很密切的材料,是次要内容,则轻描淡写,甚至一笔带过。
??读者陌生的??详写??符合主题/突出人物性格的?详略? ??读者熟悉的
??略写??与主题有关联,但不是很密切的?
(3)从文章的结构方式方面思考。如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生奔波为诗词
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近日封顶。这个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的四合院,是为南开大学教授、中国古典文学家叶嘉莹修建的。叶嘉莹今年90岁,号迦陵。在她的规划中,学舍不太像一般的住房,而是更像古代的书院,是个教书、做研究的地方。她说,这回终于要有自己的“家”了。叶嘉莹对家的渴望,竟是一段累积了几十年的情感。10多岁的她经历了父亲失联、母亲去世的家庭变故,50多岁的她又亲历了晚年丧女的彻骨之痛。生活的多难百折,使她无法享受家的温暖,她转而把更多的精力投注到自己痴爱的诗教与诗学理论研究中。
1974年,叶嘉莹第一次从加拿大温哥华回到了阔别26年的故乡北京。“当时的我,曾失望于只能回国旅游,不能为祖国做出任何贡献。”关于那次回家,她写下一首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
1978年暮春,叶嘉莹给国内的教育部门写信,申请回国教书。此时,她已定居温哥华近10年,早被聘为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她的申请得到批准,她终于可以利用放假的时间回国讲学。
第一次回国教书,叶嘉莹特意在香港买了一件蓝色中式上衣。站在祖国的讲台上,面对台下黑压压的学生,她仪态高贵,激情四溢,京腔婉转。她喜欢随讲随写,从黑板的这一边,一直写到那一边,满满一黑板的粉笔字,写了又擦,擦了又写。因为过敏,她的手总会因接触太多粉笔而皮肤开裂,那时候她的手上经常贴着胶布。
像候鸟一样,叶嘉莹飞来飞去。她的身影曾出现在南开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数十所高校里。直到2002年,她终于获得了在华长期居留证。对于故乡,她终于不再是一个过客。
自从回归故土之后,叶嘉莹的工作就变得更加繁忙了。一览叶嘉莹的书目,从1980年出版《迦陵论词丛稿》,到2007年推出《迦陵说词讲稿》,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早年间我在患难中,我家里只有个像学生用的课桌摆在走廊,有一把小椅子,前腿在地板上,后腿在草席上,我早期的一些文章,看起来富有诗意,其实都是在那样的环境下写的。”叶嘉莹淡淡地说着。
“我一生一世都喜欢古典诗词,”叶嘉莹说,“古典诗词这么宝贵的传统文化之瑰宝,我不尽到传承的责任,上对不起古人,后对不起来者。”从1948年在北京教中学开始,传承、传播古典诗词这条路,叶嘉莹竟然走了将近70年,甚至在她定居加拿大期间,也没有中断过。在加拿大,曾经跟随叶嘉莹学习中国古典诗词的洋研究生就有十几位,她还另外带了一班完全不懂中文的洋学生。她用不太标准的英语,用自己对诗词的真实感悟和真诚心,打动了这些洋学生。“我本是一个在讲课时喜欢随意发挥‘跑野马’的人,却要用英语讲课,失去了这一份随意发挥的乐趣。”叶嘉莹这样描述自己在国外讲诗词的尴尬。她还曾为此写过一首七言绝句:“鹏飞谁与话云程,失所今悲匍地行。北海南溟俱往事,一枝聊此托余生。”叶嘉莹始终认为,古典诗词的根在大陆,用英语讲得再好,也无法真正讲清楚诗词中的深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里无限的含意和意境,就很难和外国学生说得通透。”
多年来,即便是自掏腰包买机票,叶嘉莹也从未停止奔波,她想将诗词的美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叶嘉莹说,她回来工作已经30多年了,不是现在才来工作的,只是那个时候大家不注意,“现在忽然间知道了叶嘉莹,这也找你,那也找你,结果我老了,反而更忙了”。她特意说:“有些朋友的要求我不能完全做到,希望得到大家的原谅。”
提起叶嘉莹,外界时常为她冠以学者或作家的头衔,但叶嘉莹坦言,自己从没想过要做一个学者或诗人。“因为学者、诗人的成就一般都是属于个人的,往往只是个人的追求,而我不是,我所做的不是为了我个人。”老人说,“我平生志意,就是要把美好的诗词传给下一代人。”现已90岁高龄的叶嘉莹还在为古诗词的推广四处奔走,她倡议要在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三年级期间开设诗歌唱游课,让孩子们一边玩,一边吟诵诗词,由此打下一个很好的人文基础。遗憾的是,这个倡议至今尚未得到完全落实。但叶嘉莹说,她不会因此放弃。
1.本文主要是从哪几个角度选材来表现传主一生为古诗词奔波的?请结合全文分析。(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已经明确了“哪几个角度”“选材”,所以本题是考查学生把握文章选材的能力,属于“赏析选材技巧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根据题干要求“一生为古诗词奔波”,可从事例的代表性和典型性两个方面思考,再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到语段:
思考角度 第三、四、五段 第六段 第七、八、九段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这是从诗词教学方面选材。 叶先生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这是从诗词研究方面选材。 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这是从诗词推广方面选材。 【答案】 ①教学方面:叶先生早年在国外教授古典诗词,后申请回国从事诗教工作。②研究方面:她完成的诗词专著迄今已有三十余部。③推广方面:回到中国,她把古典诗词讲给更多的中国人听;她提倡让幼儿园和小学开设诗歌唱游课,来推广中国古典诗词。(每点2分)
2.本文在组材上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示?(6分)
【尝试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题思维】
第一步:审题干,明题型。题干“组材”已经明确本题属于“传记组材技巧题”。 第二步:定角度,找对应。 思考角度 文章的结 构方式 文中对应的答案要点 本文第一段交代了叶先生多难的经历,展现她坚强执着的性格,引出后文叶先生在古诗词方面的具体工作内容,属于总写,剩余段落都是分写,所以本文是按总分结构来组织材料的,分写部分的素材又是按并列式来组织的。 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一生奔波为诗词”展开,与这方面有关的详写,其详略方面 他的一概略写,在材料的选择上也大体突出时间顺序,以扣“一生”。这样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同时还有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 【答案】 1.全文内容紧紧围绕题目展开,用深情的语言塑造了一位一生为古诗词奔波而无怨无悔的学者形象,并把对叶嘉莹高尚的人生境界的钦佩和赞美之情融入其中。2.在组织素材时采用总分式,分写部分又运用了并列式。(每点3分)
考法2__分析映衬(正衬、反衬)的作用
?明常识
传记以传主为表现中心,但不可不写其他人物。这些人物既展现了传主生活的真实环境,又从侧面对传主起着映衬的作用,还可以点面结合,揭示更深刻的主题。
?定考向
题干示例 (2011·福建卷)文章多处提到梁思成,这对写朱启钤有什么作用?请选一例作简要分析。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的传主是×××,为什么还要写另一人物×××? (2)“自传”顾名思义应该写自己,为什么还写同事(同学、学生、国际友人)的材料? ?熟技巧
从两方面分析映衬的作用
一、内容方面 1.从侧面表现传主
表面上看似乎不是写传主本人,但通过写与传主相关的人、事、物,从侧面表现传主道德性格、特点、品性等。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传主形象,突出传主的精神面貌,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2.内容和情节的需要
不交代其他相关的人、事、物,内容情节就不完整,就无法更好地表现传主。只有把传主放到一定的环境中,他的行为、性格才能显现其合理性。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丰富文章内容,增强文章内涵,增强文章文化底蕴等。
3.由点及面,揭示除传主之外更深的主题
作者要揭示某种社会道理或者一个大的群体,比如整个民族的某种品质,光凭借传主一个人无法全面地展现,就必须拓展,除了写传主之外,还写其他的人、事、物。这样传主再加其他的人、事、物,点面结合,就可以更全面、更深刻地表现主题。
二、结构表达方面
有的需要先明确手法(映衬),或者明确从结构上的作用,如引起下文、总领下文、承上
审读判别 (1)题干中有传主,还会提到另一位人物 (2)题干中还有“为什么”“作用”“效果”等字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