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水产养殖防汛救灾技术指南
一、暴雨对养殖水体和养殖动物的影响 1.水位上升。
暴雨往往短时间内降雨量大,不能及时排洪,直接造成很多池塘短时间内水位急剧上升,溢塘的风险加大,甚至造成有些池塘水位与堤坝持平。如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池塘围栏设施、池埂损坏甚至坍塌,鱼群逃逸。
2.水温变动频繁。
大量雨水进入池塘,直接造成池塘水温下降,使养殖动物产生应激反应。如果暴雨后紧接着是晴天,水温又会迅速上升,对养殖动物造成二次应激。
3.pH下降。
雨水一般是弱酸性的,瞬时大量降雨会造成池塘pH骤然下降,加上连续暴雨天气,由于水体光合作用下降,藻类大量死亡,也会导致pH下降。
4.溶氧下降或缺氧。
连续暴雨会导致池塘底层溶氧偏低。一方面水体光合作用变差,引起池塘水体藻相、菌相失衡,藻类大量死亡甚至倒藻;另一方面池塘底部耗氧增加,池底的残饵、动植物尸体等有害物质泛起,生物耗氧量上升,加剧了池塘缺氧状态。
5.摄食下降。
由于突然的大量降雨,会导致很多池塘出现“水浑”现象,产生较强应激,因此往往暴雨后养殖动物摄食明显减少。一方面大量雨水导致池底耗氧增加,水体溶氧下降,导致养殖动物摄食下降;另一方面池塘各种物质释放加速,与养殖相关的主要水质指标出现异常,对养殖动物应激很强,也导致摄食下降。
二、防灾减灾应对措施 1.及时采取安全预防措施。
池塘和稻田等养殖水体要注意天气和水位变化,必要时采取加高堤坝、在堤埂上设置围网等措施,防止因洪水漫堤造成损失。开展抢险救灾时,特别要注意人身安全,生产人员要配备救生设施,生产过程中不可进行危险操作,遇到危险情况要及时撤离。
2.抓紧修复养殖设施。
对于损失轻微的水产养殖区,要对养殖设施、塘口堤坝、稻田养殖田埂等进行全面加固修复,清除水草等杂物;对被淹没的池塘及稻田养殖区,水位一旦回落,要抓紧抢修养殖设施,为补放苗种做准备。
对生产设施毁坏严重的养殖水体,首先判断养殖水体剩余水产品的数量,然后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剩余养殖水产品的逃逸(如用2~3层拦网拦住养殖设施被毁坏的地方),洪水彻底退去后再进一步修复。对无法修复的要进行捕捞,达到上市规格的水产品及时上市销售,不够上市规格的转移到安全塘口暂养,等水位
— 9 —
回落后放回原养殖水体,减少受灾损失。
对于池塘精养区,要及时整修进排水系统。与外河水位差较高的池塘,应回水减少水位差,防止倒埂逃鱼;其次要及时检查修补进排水口,防止渗漏,以防鱼类再次逃逸。对于小龙虾养殖池塘,水淹后外塘的野杂鱼会进入池塘,应迅速灭杀;灭杀野杂鱼的方法是每亩用15~20千克茶粕+1千克盐浸泡12小时,再用25千克/亩生石灰化开,倒入泡好的茶粕,混合后全池泼洒。
3.消毒水体。
水灾之后随着气温、水温的持续升高,是水产养殖生产的关键时期,因此要高度重视水域环境综合治理。
(1)灵活掌控水色和透明度:以养殖鲢鳙、鲤鲫等肥水性鱼类为主的水域,水色应保持嫩绿色或茶褐色,透明度在20~30厘米为好;以草食性品种为主的水域,水色应保持草绿色或黄褐色,透明度在30~40厘米为好。
(2)及时调节水质:洪水过后对水体要消毒,一是采用化学、物理方法调节和改善水质,如定期泼洒生石灰,每10~15天一次,每次用量每亩(水深1米)用生石灰10~15千克化水泼洒,或用碘制剂,按说明使用。二是采用生物或过滤方法净化水质,如在鱼池进水口设过滤池,过滤料用砂或木炭;生物方法是利用10%的池塘水面种植水葫芦、红菱等浮水植物,起沉降和净化水质的功效。三是及时换水、加水。加注新水可促进水体上下对流,将表层高溶氧水带入下层,而表层水再经浮游植物的光
— 9 —
合作用仍可达到饱和状态,从而增加水体溶氧的绝对量,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四是适当延长增氧机运转时间。一般要求13:00-15:00和第二天凌晨开动增氧机,尤其下阵雨、无风、无光照的情况下要延长增氧机的开机时间。
(3)谨防水域缺氧“泛塘”:因水灾之后大量的地表有机物及其他杂质被雨水带入养殖水体,浮游植物造氧功能不足,再加上天气闷热持续高温,水产动物基本集中在水体中下层,因此水体中下层水产动物密集、耗氧增多。同时,大部分水域淤泥较深,极易导致养殖水产动物“浮头泛塘”。为防止“泛塘”,应加强饲养管理,坚持早晚巡塘,天气炎热季节,密切注意观察水产动物的摄食及活动情况。一旦出现缺氧征兆应及时注入新水或开启增氧机或撒入增氧剂。
4.科学合理投饵。
降雨时由于水温降低,鱼类吃食减少,应适当降低饲料投喂量,防止饲料浪费及预防水质恶化。水灾后,水质变瘦,天然饵料生物量减少,难以保证水产动物正常生长的营养需要,因此,应选择配合饲料、加大饲料投喂量,并坚持“四定、四看、一检查”投饵法,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看天气、看水色、看水产动物吃食、看水产动物活动,检查水下有无残渣剩饵,同时拌饲料投喂维生素C(每千克饲料用300~500毫克),每天一次,连喂5~7天;养殖草鱼、鳊鱼等杂食性鱼类的,每周应投喂青饲料1天,以提高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 9 —
5.做好灾后池塘水生动物养殖。
适时补放水产苗种,认真做好受灾渔业水域剩余水产动物情况的调查,科学评估灾后养殖水域内现存水产动物的数量,以便做好消毒免疫、苗种补放和后期的饲养管理工作。一般可采用拉网检查,或根据水产动物对草料、配合饲料摄食量,估算养殖水域剩余水产品数量。对于小龙虾养殖量的估算,可在杀灭野杂鱼后,根据小龙虾的吃食情况来估算虾的存塘量;每次投饲后2小时检查小龙虾的吃食情况,以基本吃完、略有剩余为宜,再根据投喂量的3%~4%,推算出存虾量。苗种补放工作主要根据当地养殖习惯及苗种存量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品种。在摸清池塘水产品剩余情况后,可分以下几种类型操作:
(1)剩余比例高于50%的水域,可按精养模式,适当补放鲫、鲢、鳙、草鱼“夏花”等。鲫鱼每亩不超过100尾,规格4~5厘米;鲢、鳙、草鱼每亩放200~300尾,规格8~10厘米,并加强管理,达到年底出售成品的目的。
(2)剩余比例低于50%的水域,应考虑并塘(库、田),腾出的水库、池塘、稻田重新投放大宗淡水鱼“夏花”鱼种,规格8~10厘米,每亩放养量控制在1000~1500尾,并可安排好生产茬口至第二年5-6月份水产品价高时上市,或选择当年生长快、效益好的品种,如福瑞鲤、异育银鲫“中科5号”、湘云鲫等进行成鱼养殖。
(3)对于全部溃决、水产品全部逃逸的水域,可用生石灰、
—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