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丑小鸭》
【教学目标】
1.积累本文中的生字词语。
2.认识《丑小鸭》这一部童话作品的自传色彩,理解这一形象的社会意义。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童年的记忆里,有许多美丽动人的故事,善良的白雪公主,可怜的卖火柴的小女 孩,寂寞的嫦娥,慷慨无私的快乐王子。有过一只可爱的丑小鸭吗? 二、分角色朗读课文 1.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2.师生点评。
三、理清线索,概括内容
学生跳跃阅读全文后,进行研究性学习。按理线索--明结构--知内容--悟 主题的步骤进行。
1.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全文写了丑小鸭在哪几个地方的流浪生活? 请分别找出来。 【交流点拨】沼泽地──老太婆家──灌木林里──老农家──花园里。 2.你知道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吗? 【交流点拨】以丑小鸭的流浪足迹为线索。
3.丑小鸭受过哪些打击?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的态度是什么?
【交流点拨】遭遇:众兄弟姐妹、母亲在外貌长相上嘲笑、嫌弃、赶、咒、啄、打、踢。野鸭、公雁、猎狗嘲笑、戏弄、嫌弃它的丑。老太婆、雄猫、母鸡利用它、鄙视它、限制它。所有的动物都瞧不起它。孩子们接近它、要抓住它,女人打它。
遭遇呈逐步升级状:身体上的伤害、人格上的侮辱、精神上的打击、肉体精神双重摧残、险些丧命。此外,它还得忍受饥饿,逃避猎枪,防范严寒。
在这些打击面前,丑小鸭始终不屈不挠、相信自己,对广大世界中的美好热烈向往、不懈追求。
四、细读课文,深入探究
1.找出童话中的若干人物(动物)形象,结合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看法。
2.你知道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原因是什么吗?在文找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 【交流点拨】⑴想我还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好。
⑵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在冬天里受苦要好得多。 ⑶只要你是一只天鹅,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 ⑷他到非常难为情……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也不会骄傲的。
分析:小鸭变成白天鹅实际上经过了两个阶段,由被迫流浪到主动追求。在老太婆家,它找到了安身之所,但它并不满足,它要“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要到“新鲜的空气和阳光”中去,这是它追求美好生活的开始。在见到白天鹅后,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从此“再也忘不了”它们,这是他信念的形成期。经受了严冬的煎熬和考验,当他一见到久已渴望的天鹅,它的信念更加坚定了,“我要飞向他们”,就算“他们会把我弄死”,也“没有什么关系”,她不顾生死地飞向他们,终于靠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努力奋斗实现了理想。总之,丑小鸭对美的向往和不懈追求,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最终获得了幸福。 五、精读课文,品析语言 揣摩下列句子的含义:
1.“我要飞向他们,飞向这些高贵的鸟儿!”丑小鸭为什么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 【交流点拨】丑小鸭之所以拼死也要飞向高贵的天鹅,是因为他心中有着恒久的梦想:向往美好,不懈追求,自己也变成了一只美丽的天鹅。
2.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也没有什么关系。
【交流点拨】只要你有理想,有追求,并为着目标而努力奋斗,即使身处逆境也不要紧,“金子总是要发光的。”
3.他感到太幸福了,但他一点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一颗好的心”是指什么样的心?
【交流点拨】“一颗好的心”指善良的、美好的、有理想的、有追求的心。有远大抱负的人,是永远也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的,是永远也不会满足于一时的成功的。 四、概括主题
丑小鸭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五、达标检测 六、布置作业
在网上或在书中搜集一些童话,讲给大家听。 七、作者链接
1.安徒生(1805-1875)丹麦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祖母曾行乞街头,父为鞋匠,母帮人洗衣。因父早逝,十三岁即出外谋生。当过商店学徒、剧院杂役。1827年开始文学创作,写有诗歌、戏剧、小说、游记等各类体裁作品,以童话创作成就最大。共一百六十余篇。《皇帝的新装》、《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等均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因有底层生活经历,作品多能站在劳苦人民的立场。暴露统治阶级的奢侈、残暴和愚蠢,描述劳动人民的贫困与智慧。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情节、深刻的内容、简洁而明快的艺术形式著称于世。 2.背景链接
创作于1844年的《丑小鸭》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太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的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他在日记上说:“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但因为它生在一个鸭场里,鸭子觉得它与自己不同,就认为它很“丑”。它受到了各方面的压力、排斥、鄙视,但它最后终于靠自己不懈的努力,成长为一只最美丽的白天鹅。作者把自己当时的全部感情都融注在丑小鸭这一艺术形象里,以求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 3.文体链接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一般故事情节神奇曲折,生动浅显,对自然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接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