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用时:30分钟)
一、选择题
1.“春初砍山,众木尽噘。至当种时,伺有雨候,则前一夕灭之,借其灰以粪。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即苗盛倍收。”上述耕作方式是( )
A.刀耕火种 C.耜耕
B.铁犁牛耕 D.耦犁
解析:选A。由材料中信息“砍山”“众木尽噘”“明日雨作,乘热下种”可知这种耕作方式的特征是:放火烧山,用草木灰作为肥料。这是一种典型的“刀耕火种”的耕作方式,故选A项。
2.我国的古代农业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标志,如下图所示农具的使用,说明我国的农业生产已进入( )
A.刀耕火种阶段 C.青铜器阶段
B.石器锄耕阶段 D.铁器阶段
解析:选B。考查对基础知识的辨析,题干中图片属于石器时代。 3.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中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学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解析:选D。“牛骨”不等于“牛耕”,排除A;《诗经》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
的诗歌,排除B;孔子学生冉耕为春秋时期的人,排除C;甲骨文是殷商时代文字,“牛牵引犁头启土”说明当时可能出现了牛耕,故正确答案选D。
4.《诗经》:“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材料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铁犁牛耕技术推广 C.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D.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解析:选C。材料信息“十千维耦”,意思即为“一万人一齐来进行耕作”,表明当时的生产方式为集体耕作,故选C项。B项铁犁牛耕技术与个体耕作方式相匹配,D项也是与一家一户的个体耕作对应,排除。土地兼并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才出现,并且与材料信息无关联,故排除A。
5.《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桓公曰:‘伍鄙(人民)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
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解析:选C。“相地而衰征”,就是根据土质的好坏征收赋税,它的实施意味着国家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井田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取代,因此,“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更,故选C项。
6.下列对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公有制,土地属于全体国民所有 B.战国时期的改革确立了土地私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D.均田制体现的是一种土地国有制,自唐代开始实行
解析:选B。井田制下土地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实际归奴隶主贵族所有;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是地主土地所有制;均田制始于北魏。故A、C、D三项错误。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正式确立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故B项正确。
7.战国时期,贵族掌握土地所有权的井田制已经崩溃,代之而起的是多种类型的封建
土地私有制,这种局面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两千多年。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具体类型包括 ( )
①皇帝私有土地 ③农民私有土地 A.①②③④ C.①②③
②地主私有土地 ④佃农私有土地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选C。佃农是租佃制下的农民,他们没有自己的土地,与地主之间是一种租佃关系,他们租种地主的土地,向地主缴纳一定数量的地租,并和地主形成了一种强烈的人身依附关系,故排除含④的选项。
二、非选择题 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欲疲秦人,使无东伐,乃使水工郑国为间于秦(劝秦开凿水渠)。 中作而觉,秦人欲杀之。郑国曰:“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秦王嬴政)乃使卒为之。
——《资治通鉴》卷六
材料二 (韩人计谋被发觉后)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嬴政)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楚人入秦,时为客卿)亦议在逐中。斯乃上书曰:“……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秦王乃除逐客之令。
——《史记》卷八七
请回答:
(1)在上述材料所反映的事件中,秦王做出了什么决策?秦王的决策导致了什么结果? (2)结合郑国渠的修建,说明基础设施建设对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
解析 (1)一是结合材料准确概括秦王嬴政的两条措施;二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措施的影响,特别是同秦的统一相联系;(2)结合历史思考现实问题,以史为鉴。要注意根据题目所给情景并结合现实思考问题,得出结论。
答案 (1)坚持完成郑国渠的开凿;不采纳“逐客”建议。郑国渠的开凿使大量田地得到灌溉,不采纳“逐客”建议则留住和吸引了大批人才,秦日益强大,最终灭掉六国。
(2)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虽然投资大、见效慢,但是它会极大地改善社会生产的环境和条件,有力地推动一国经济长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