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有机基质配比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摘要:以百利番茄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有机基质配比对番茄生长发育及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T3处理(草炭 ∶菌渣体积比为1 ∶2)栽培效果最佳,可明显促进番茄的生长发育进程,平均单果质量、小区产量分别比CK(常规栽培)高12.5%、16.8%,果品品质得到极显著改善。 关键词:番茄;有机基质配比;生长发育;果实品质 中图分类号: S641.20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6)05-0211-03
随着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循环农业的发展,有机基质栽培由于在克服土传病害、连作障碍,减少农药用量,生产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蔬菜,节约用水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优越性[1],栽培面积日益扩大。有机基质栽培的核心是适当的基质,而基质的选择是栽培成功与否的关键[2]。不同地区的有机基质原料千差万别,具有很强的地区特殊性,因此结合不同地区特点,选择开发成本低、资源丰富、养分充足、易于处理且无污染的有机基质,成为有机基质栽培研究的关键。河北省张家口地区自古以来就是食用菌贸易集散地,是国内著名的“口蘑之乡”,食用菌产业目前已初具规模。2010年各类鲜菇产量约4 600万kg[3],每年产生的食用菌菌渣有 1 150万~3 100万kg,多数农户采取焚烧、丢弃等处理,往往会
对环境造成污染[4]。菌渣因其疏松多孔的结构、丰富的营养成分[5-9],是替代泥炭的理想有机基质[10-13],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蔬菜产量、品质。本试验利用张家口地区丰富的菌渣资源,研究不同有机基质配比对番茄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期为张家口地区发展有机蔬菜、促进菌渣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合理化建议。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百利番茄(Beril Rz),基质材料为泥炭(张家口市万全县北新屯乡)、蛭石(河北灵寿泽通蛭石厂)、食用菌菌渣(种植平菇后的废弃菌棒,主要成分为玉米芯、木屑、米糠等)、膨化鸡粪(河北省恒昌有机肥厂)等。 1.2试验方法
1.2.1试验地点河北北方学院实验基地日光温室。 1.2.2试验时间2014年3―10月。
1.2.3试验设计本试验设4个处理:T1:草炭、蛭石按体积比2 ∶1混合;T2:草炭、菌渣按体积比1 ∶1混合;T3:草炭、菌渣按体积比1 ∶2混合;CK:常规土壤栽培。试验采用完全随机设计,小区面积12 m2,3次重复,共12个小区,株行距30 cm×50 cm。2014年3月5日播种育苗,4月28日选择长势一致的番茄苗定植,10月10日拉秧。 采用地下式栽培槽,槽深20 cm,槽内径48 cm,槽间距
80 cm,槽底中央顺着槽长挖高、宽各10 cm的排水沟。槽建好后槽底部铺0.1 mm聚乙烯黑色薄膜,以防土传病虫害和水肥流失,薄膜边缘压在上面1层砖下。膜上铺1层直径3~5 mm、厚5 cm的砾石,以利排水,然后装入15 cm厚混好肥料的基质。
1.2.4栽培管理定植时浇透水,其后5~7 d内控制灌水,以后视植株的大小和天气情况灌溉。施肥分基肥、追肥,基肥为1 m3基质施入消毒鸡粪20 kg,肥料与基质混合好后装槽;追肥为每次1 m3基质施入消毒鸡粪7.5 kg,定植40 d后开始追肥,每隔30 d追肥1次。结果期视植株生长情况每隔10 d喷1次叶面肥。 1.3测定项目
1.3.1番茄生长发育状况从2014年5月8日起间隔7 d每小区定株5株测定株高、茎粗等植物学性状指标,株高使用卷尺测量,为从根茎部到生长点的实际高度;茎粗使用游标卡尺测定,测量位置为第4张真叶处直径。进入生殖生长期后记录初花期、初果期、始收期、盛果期等,开始收获后测定总产量及单果质量等。
1.3.2果实品质的测定盛果期从各小区选取第3穗果具有代表性的、已经完熟的3个番茄果实,采用四分法破碎后测定其营养品质,3次重复。维生素C含量测定采取钼蓝比色法,可溶性糖含量采取蒽酮比色法测定,有机酸含量采取
NaOH直接滴定法测定,可溶性固性物含量采用手持折光仪(糖度仪)测定。 1.4数据分析
试验数据采用Excel 2003处理,用SPSS 21.0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有机基质配比处理对番茄生长发育的影响 2.1.1株高图1对不同日期各处理的株高变化进行了统计,可以看出,5月9日,番茄植株刚刚缓苗结束,各处理平均株高分别为15.87、16.57、16.30、15.43 cm,彼此间株高差异不显著;缓苗结束后,有机基质处理的番茄株高生长明显加快,5月16日、5月23日,T1、T2、T3处理的株高明显高于CK(常规栽培),但3个处理间株高间无显著差异;5月30日,不同有机基质配方处理间株高出现了显著差异,T1、T2、T3处理平均株高分别为68.60、71.73、73.40 cm,T3处理极显著高于T1处理,T2处理显著高于T1处理,T3、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此后这种处理间的差异状况一直维持到6月13日;6月20日,T3处理平均株高继续增加,与T2处理间出现极显著差异;6月27日,各处理平均株高分别为159.87、164.20、169.47、146.73 cm,T3处理平均株高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其次是T2处理,平均株高显著高于T1处理,极显著高于CK,T1处理平均株高极显著高于CK。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机基质栽培技术可极显著促进番茄植株株高的增长,T3处理(草炭∶菇渣体积比为1 ∶2)促进作用最显著,其次是T2处理(草炭∶菇渣体积比为1 ∶1),最后是T1处理(纯草炭)。
2.1.2茎粗从图2可知,5月9日缓苗结束,此时各处理番茄植株平均茎粗分别为3.58、3.58、3.60、3.57 mm,各处理间茎粗无显著差异。5月9日后,随外界气温上升,番茄植株生长加快,与CK(常规栽培)相比,有机基质栽培各处理茎粗明显增长,但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6月27日,T1、T2、T3处理平均茎粗分别为9.73、10.01、10.42 mm,分别比CK(常规栽培)高0.81、1.09、1.50 mm。T1、T2、T3处理平均茎粗彼此间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优于CK(常规栽培)。 从以上分析可知,有机基质栽培可明显促进番茄植株茎粗的增长,不同有机基质配方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2.1.3株高/茎粗比值从图3可以看出,5月9日,各处理株高/茎粗比值分别为45.15、47.39、45.57、44.91,没有明显差异。此后一直到5月30日,各处理处于营养生长旺盛期,株高/茎粗比值快速增加,有机基质栽培处理株高/茎粗明显高于CK(常规栽培)。5月30日后,各处理陆续进入开花坐果期,生殖生长开始占据优势地位,株高/茎粗比值虽然依然增加,但增加速度明显放缓,有机基质栽培处理株高/茎粗比值依然高于CK(常规栽培)。6月20日后,番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