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

A.流感,副流感病毒 B.风疹病毒 C.脊髓灰质炎病毒 D.呼吸道合胞病毒 E.麻疹病毒

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

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 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 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

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 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接种1型疫苗可预防所有3个血清型脊髓灰质炎

C.冬季肠道疾病较少,对疫苗的干扰作用小, 故适于冬季接种

D.接种疫苗后通过自然途径感染机体,因此可产生局部分泌型IgA和血清IgG抗体 E.疫苗株有回复突变为野毒株的可能

15.引起婴幼儿急性胃肠炎的主要病原体是 A.新型肠道病毒 B.志贺菌 C.NorwalkE.需连续服三次,每次间隔一年

7.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特点不包括

A.传播方式主要是粪—口途径 B.可形成两次病毒血症 C.多表现为隐性感染 D.易侵入中枢神经系统造成肢体痉挛性瘫痪 E.易感者多为5岁以下幼儿 8.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的病原是

A.肠道病毒70型 B.埃可病毒 C.腺病毒 D.肠道病毒69型 E.柯萨奇病毒 9.婴幼儿腹泻最常见的病原是

A.柯萨奇病毒 B.埃可病毒 C.轮状病毒 D.腺病毒 E.呼肠病毒 10.核酸型为双股RNA的病毒为

A.轮状病毒 B.腺病毒 C.柯萨奇病毒 D.脊髓灰质炎病毒 E.埃可病毒 11.最常引起病毒性心肌炎的是

A.脊髓灰质炎病毒 B.柯萨奇病毒 C.新型肠道病毒70型 D.埃可病毒 E.轮状病毒

12.不属脊髓灰质炎病毒免疫特点的是

A.抗原性稳定,感染后机体免疫力牢固 B.肠道局部SIgA可阻止野毒株的入侵

C.血清IgG可阻止病毒入侵中枢神经系统 D.只有显性感染才能获得免疫力 E.SIgA可通过初乳传递给新生儿 13.不是肠道病毒共同特征的一项是

A.属于小RNA病毒科B.可引起肠道外症状,如脑膜炎等C.病毒在肠道内增殖并从粪便排出

D.病毒基因组RNA不具有传染性 E.为二十面体立体对称的无包膜球形颗粒

14.关于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错误的概念是

A.疫苗株不耐热,储存和运输中必须冷藏,口服接种应以凉开水送服 病毒 D.轮状病毒 E.大肠埃希菌 16.肠道病毒对下述哪种物质敏感

A.胃酸; B.75%乙醇; C.蛋白酶; D.氧化剂; E.胆盐

17. 肠道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A.ssDNA; B.dsDNA; C.dsRNA; D.ss(+)RNA; E.(-)RNA

18.最常引起儿童疱疹性咽炎的是 A. 新型肠道病毒; B.埃可病毒;C. 柯萨奇病毒A组;D.单纯疱疹病毒; E. 柯萨奇病毒B组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第27章 肠道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 填空

1.脊髓灰质炎病毒的特异性预防目前主要

采用 疫苗,实行 价 次

基础免疫. 初次免疫年龄为 ,加强免疫年龄为 . 2.肠道病毒包

括 、 、 和新型肠道病毒 型至 型。

3.肠道病毒对外界和肠道环境的抵抗力

均 ,对胃液中的 、胰液中的 和胆汁中的

均有抵抗力。但对 敏

感。 、 和 可灭活病毒。

4.肠道病毒属中与医学密切相关的病毒主

要有 、 和 。

46

5.对怀疑为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患者,儿童。病毒感染后绝大多数为隐性感染。少进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时,常用的取材标本数病毒经肠道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液引起有 、 第1次病毒血症,随血液到达全身部位大量 、 、 增殖,引起发热、头痛等症状。若病毒毒力和 。 1.口服减毒活,三,三,二月龄,四岁。 2.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68,72。 3.强,胃酸,蛋白水解酶,胆盐,氧化剂,1%高锰酸钾,1%双氧水,漂白粉。 4. 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新型肠道病毒。 5.咽拭子,直肠拭子。 二. 单选题 1.D 2.A 3.B 4.C 5.C 6.E 7.C 8.A 9.C 10.A 11.C 12.D 13.D 14.B 15.D 16.D 17.D 18.C 三. 问答题 1.简述肠道病毒的共同特点 (1)(1)形态:无包膜小球形颗粒,直径-24-30nm。 (2)(2)结构:衣壳为20面体对称;核酸是单股正链RNA.,可以mRNA.形式进行转译蛋白质,脱去衣壳具有感染性。 (3)(3)抵抗力:病毒的抵抗力强,耐酸,耐脂溶剂,在水、粪便中可存活数月,在流行病学上有意义。但对氧化剂敏感,用1%高锰酸钾和漂白粉可灭活病毒。 (4)(4)培养特性:对人胚肾细胞或人羊膜、猴肾细胞敏感,引起细胞坏死。 (5)(5)流行:可通过粪便污染手、食物、食具或水源,经口感染引起流行甚至暴发流行。 (6)(6)致病:隐性感染多见。肠道病毒虽在肠道增殖并从粪便排出病毒,但一般不引起腹泻。婴幼儿或免疫力低下的成人感染,病毒可侵入血流并播散至其他组织和神经系统,引起多种临床疾病。 (7)传播途径:经粪-口途径感染,多为隐性感染。可通过病毒血症侵犯神经和多种组织。一种病毒可引起多种疾病,一种疾病可由多种病毒引起。 2.简述脊髓灰质炎病毒的致病性与免疫性. (1) 致病性:①隐性感染为主要特征;②传染源是患者和无症状病毒携带者;③病毒经过两次病毒血症.易感染者多15岁以下 强或机体免疫功能不完善,病毒再次入血,形成2次病毒血症病感染中枢神经系统,引起无菌性脑膜炎,0.1%感染者体内病毒可侵犯脊髓、脑干的运动神经,引起脊髓灰质炎,导致神经支配的肌肉出现麻痹。 (2)免疫性: 无论隐性或显性感染,机体对同型病毒均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保护性免疫以中和抗体介导的免疫为主,如sIgA.(局部黏膜免疫,阻止病毒对肠道黏膜的侵袭),IgG,IgA.,IgM阻止病毒通过血液传播;6个月内婴儿有母体抗体的保护作用而较少感染.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

一. 概念 1.HBsAg 2.HBcAg 3.HBeAg

二. 填空题 1.肝炎病毒有 、 、 、

和 五种类型。 2.肝炎病毒中,由粪—口途径传播的有 、 ;由血液和垂直途径传播的有 、 、 ;

属于DNA病毒的有 ;属于缺损病毒的是 ;已有疫苗可主动免疫的是

和 ;可进行细胞培养的是 。 3.HBV的外衣壳由 、 和

蛋白组成,构成HBV的 ;内衣壳由 组成;核心由 和 组成。 4.甲型肝炎的传染源主要为 和 ,猩猩和猿猴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 5.甲型肝炎的血清抗体中,表示现症感染的抗体是 ,而表示既往感染的抗体是 . 6.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血清标本, 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3种不同 形态结构的颗粒,其传染性也不同, 即小球形颗粒和 以及 。

47

7.乙型肝炎基因组为双股环壮DNA,内含4A.HBsAg; B.HBcAg; C.HBeAg; 个开放读框(ORF),分别称为S区,C区, D.pre-S1; E.pre-S2. 和 . 11.可高度传染乙型肝炎的血液中含有 8.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主要经4种传播途径,A.HBsAg、HBcAg、HBeAg; B.HBsAg、抗即血液传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HBe、抗HBc; 和 . C.HBsAg、抗HBs、HBeAg; D.抗HBe、二. 单选题 抗HBs、抗HBc; 1.乙型肝炎病毒的核酸类型是 E.HBsAg、抗HBc、HBeAg。

A.单股RNA B.双股RNA C.双股线状DNA 12.关于抗HBc IgM,正确的叙述是 D.双股环状DNA E.单股DNA 2.可致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毒为 A. HAV,HBV和HCV B. HBV,HCV和HDV C. HCV,HDV和HEV D. HDV,HEV和HAV E. HEV,HAV和HBV 3.可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的途径有 A.分娩和哺乳 B.共用牙刷, 剃须刀等 C.输血,血浆及血液制品 D.性接触 E.以上均可 4.不符合血清HBsAg(+), HbeAg(+)和抗HBc(+)的解释是 A.急性乙型肝炎; B.慢性乙型肝炎; C.乙型肝炎恢复期; D.无症状抗原携带者; E.血清有强传染性。 5.关于HAV,错误的是 A.是单股正链RNA病毒; B.能在体外细胞中培养; C.特异性预防可接种疫苗;D.抵抗力弱,对脂溶剂敏感; E.隐性感染多件。 6.目前最常引起输血后肝炎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7.对HBcAg叙述错误的是 A.存在于Dane颗粒的内部; B.具有较强抗原性; C.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 D.相应抗体具有保护作用; E.可在感染肝细胞膜上表达。 8.可抵抗HBV感染的抗体主要是 A.抗HBs IgA; B. 抗HBs IgG; C.抗HBe IgA; D. 抗HBc IgM; E. 抗HBc IgG; 9.属于缺陷病毒的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0.血液中不易查到的HBV抗原是 A.由HBV的表面抗原刺激产生 B.阳性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C.有抗HBV感染作用 D.在血清中可长期存在 E.阳性表示疾病开始恢复 13.不必接受HBIg被动免疫的人是 A.母亲为HBsAg阳性的新生儿 B.输入了HBsAg阳性血液者 C.体表破损处沾染了HBeAg阳性血清者 D.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 E.接受了HBsAg阳性的器官移植者 14.孕妇感染后病死率高的病毒是 A.HAV B.HBV C.HCV D.HDV E.HEV 15.甲型肝炎病毒属于 A.嗜肝DNA病毒属;B.嗜肝RNA病毒属;C.肠道病毒属72型;D.嵌杯病毒科 E.黄病毒科 16.不是甲型肝炎病毒生物学性状的一项是 A.病毒的核酸为单股正链RNA, 约含7.4×

103

核苷酸碱基 B.基因组编码病毒衣壳蛋白,含VP1, VP2, VP3, 无或可能存在小分子量的VP4多肽 C.HAV可在原代肝细胞内增殖培养,并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 D.HAV在组织细胞培养时增殖一代需3周以上,且很少释放到细胞外. E.HAV比肠道病毒更耐热,60℃1小时不被灭活. 17.下列不是甲型肝炎特征的一项为 A.甲肝病毒随患者粪便排出体外,可污染水源,食物,海产品(毛蚶等),食具等,而引起 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及散发 B.HAV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亦可通过输血传播 C.甲肝的潜伏期为15—50天,在血清ALT

48

升高后5—6天开始从患者粪便中排病毒 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D.HAV在患者肝组织复制高峰时,肝脏病变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并不最严重;或者说患者黄疸最重时,不是 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 HAV复制的高峰之时 动性复制。 E.甲肝患者发病2周后,其血清抗—HAV IgG3.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阳转,其时患者基本停止从粪便排病毒. 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18.乙肝病毒基因组含有S,C,P和X区4个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开放性读码框架,其中最易发生变异的是 二. 填空题

A.X区 B.P区 C.S区的PreS基因 1.HAV,HBV,HCV,HDV,HEV。 D.C区的C基因 E.C区的PreC基因 19.人体感染乙肝病毒后,很难在其血清中查出的抗原是 A.HbsAg B.HbcAg C.HbeAg D.PreS1 E.PreS2 20.下列对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致病性与免疫性的描述,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多数HCV感染者呈不显性感染,一旦发病,则已是慢性肝炎 B.肝组织内因长期存在HCV而导致淋巴细胞浸润及肝细胞坏死

C.HCV的抗原可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

小球基底膜,引起肾小球肾炎

D.HCV感染可导致肝细胞癌 E.感染HCV后,机体可依次出现血清抗—C33C、抗—C22及抗—100—3等中和抗体,病后免疫力稳固,可预防再次感染HCV。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2.简述HAV和HEV的主要异同点. 3.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4.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5.简述乙型肝炎病毒的致病性及免疫性. 6.简要说明对乙型肝炎,丁型肝炎与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和措施. 第29章 肝炎病毒测试题答案 一、概念 1.1.HBsAg:乙肝表面抗原。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

2.HAV、HEV,HBV,HCV,HDV,HBV,HDV,HAV,HBV,HAV。 3.S、pre-S1、pre-S2,HBsAg;HBcAg;双股非闭合环状DNA,DNA多聚酶。 4.甲型肝炎的患者和隐性(亚临床)感染者。 5.潜伏期未期,急性期早期。 6.管状颗粒和Dane颗粒。 7.P区,X区,。 8.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 二. 单选题

1.D 2.B 3.E 4.C 5.D 6.C 7.D 8.B 9.D 10.B 11.E 12.B 13.D 14.E 15.B 16.C 17.C 18.E 19.B 20.E 三. 问答题 1.简述HBV血清学主要抗原抗体标志物,并列表说明其在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主要有3个抗原抗体体系 (1)HBsAg:乙肝表面抗原。为HBV病毒体外壳蛋白,存在于Dane颗粒表面和小球形颗粒及管型颗粒中。可大量存在于感染血清中,是HBV感染的主要标志。 (2)HBcAg:乙肝病毒核心抗原。为乙肝病毒衣壳成分,不易在血循环中检出,但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HBc抗体,抗体在血清中维持时间较长,低滴度抗体是过去感染的标志,高滴度时提示病毒有活动性复制。

(3)HBeAg:e抗原。游离于血清中,与病毒体及DNA多聚酶的消长一致,故可作为病毒有复制及血清具有感染性的一个指标。 诊断意义: 49

2.简述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及传播途径. (1)甲型肝炎的传染源包括甲型肝炎的患者和HAV隐性感染者(亚临床患者)。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天,平均为30天。从粪便中排出病毒开始于发病前2周,止于发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的时间为潜伏期未至发病初期。

(2)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患者粪便污染了水源、食物、水产品(如蚶、蛎等贝类)、食具、玩具和卫生用具等引起水型、食物型爆发或流行及通过生活密切接触经消化道传播引起散在发病。其次HAV也可通过输血、注射(暴露于病毒血症时的血源或污染器械)传播,但几率很低。

3.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形态、结构及基因组的组成。

HBV归于嗜肝病毒科嗜肝DNA病毒属,人类乙型肝炎病毒在电镜下观察有3种病毒颗粒,即直径22nm的小球形颗粒,直径22nm、长40~200nm的管状颗粒和直径42nm的大球状颗粒或称Dane颗粒,后者为完整的病毒体,前二者为缺少病毒核心的外衣壳蛋白,仅具有抗原性。病毒体即Dane颗粒有3层结构,即外部包囊8nm厚的外衣壳蛋白(相当于病毒包膜即HbsAg、前S2和前S1抗原),内为27~30nm的衣壳体,依次包括HbcAg为主的核衣壳和核心的核酸及DNA聚合酶成分。

HBV基因组为双股环状DNA,其中长股或称负股为完整链,约3280个核苷酸构成;短股或成正股,仅由约2800个核苷酸构成。在5'端连接有DNA聚合酶,能修补部分单股成为完整的双股。在长股DNA上主要含有S区、C区、P区、X区等4个开放读框(ORF)。 (1)S区:由S、前S1和前S2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sAg(P25或S蛋白),281个氨基酸中的分子HBsAg(含S和前S2蛋白)和389或400个氨基酸的大分子HBsAg(含S、前S1和前S2蛋白)。它们共同构成HBV的外衣壳。

(2)C区:由C和前C2个基因构成,分别编码183或185个氨基酸的HBcAg(核衣壳蛋白)和29个氨基酸的前C蛋白。E抗原(HBeAg)的编码区主要在前C段,并与C

HBsAg HBcAg HBeAb

HBcAb IgM IgG

HbsAb

临床意义 急性乙型+ + - + - -

肝炎(具传染性) 慢性乙型+ + - +/- + -

肝炎(具传染性) 乙型肝炎- - + - + +

恢复期(传染性低) HBsAg+ -/+ - -/+ -/+ -

携带者 感染- - - - + -

过HBV 感染过HBV或接种过- - - - - +

疫苗(无传染性,有免疫力

基因部分重叠。血清中HBeAg系编码的e抗原与不同血清蛋白的结合物,形成分子量不同的多样性HBeAg。

(3)P区:最长,它与其它3个ORF均有重叠,它编码的DNA聚合酶(HBVDNAP),为病毒复制酶。

(4)X区:编码X蛋白(HBxAg),目前认为

50

兽医微生物学习题

5.能耐受脂溶剂的病毒为A.流感,副流感病毒B.风疹病毒C.脊髓灰质炎病毒D.呼吸道合胞病毒E.麻疹病毒6.与口服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注意事项不符的是A.注意疫苗是否失效B.勿用热开水和母乳送服C.疫苗在运输途中要注意冷藏D.为避免其它肠道病毒干扰,宜在冬季服用B.脊髓灰质炎病毒分3个血清型,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0w5hv1vsxd77xpo5846y5ap1c1kz8f00qbu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