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本文关键词:显性,教育,政治理论,隐性,思想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本文简介: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思政课中充分利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处理好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关系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本文内容:
摘要: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政课。思政课中充分利用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处理好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隐性教育;关系
3.18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关键作用,推动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就是要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领力,做到八个统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非常具有现实针对性,如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引导力是思政课教师不可避免的话题。思政课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的手段,处理好其两者的关系,使其互为作用、互为渗透,从而更好地拓展思政教育的空间,提高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因此,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处理好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关系,有利于创新思政课教学形式,增强思政课教学效果,到达教学目的。
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一)显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概念首次被美国教育学家杰克森提出来。他指出“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从而推出显性教育是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将在教材中与教学目标中被明确书本化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和分析,使学生清楚地了解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比如《形势与政策》《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其教育目的明确、内容固定、课程体系也较成熟,是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政理论课课堂教学展开的,这是一种显性的教育方式。这一教学方式侧重于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重要性,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内心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教育重要性的论述。这也从侧面凸显了思政课的地位和作用,以高位置、广视角、长远的眼光认识视角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作用。显性教育具有的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教育目的明确化。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心理特征情况,采用交流和互动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思维。并且通过典型的教学案例将抽象的理论内容变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授给学生。第二,教育内容整体化。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显性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将思政教学的内容整合起来并规划成系统,促进课堂内外的和谐融通,让学生能够最大程度上接受和吸收所被灌输的知识。第三,教育效果显著化。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运用显性教育这一种方式,能够在短时期内让迅速反应出老师的教育意图,能够达到教育目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二)隐性教育的概念及特点
思政课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是指学校教育中没有列入课程计划,却对学生的个性、品德等产生重要影响的全部学校文化要素的总称。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制定教学计划,将隐藏的部分教学主题和教学内容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环节环节中,由此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情感等产生影响。思政课教学中的隐性教育有许多优势特征,主要表现在目的潜隐性、效果的持久性、方式的多样性等方面。首先,目的潜隐性。在教学认知上,教学内容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实例出发的,通过选择性地拓展课程内涵,让学生学生从直观上对课程教学有亲近感,有可能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深入学生内心,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教学情感上,教师通过在课堂教学中投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让学生能够从教师的言行举止中感受到思政课的感染力和吸引力。第二,效果的持久性。隐性教育在效果上并不是立竿见影的,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因此达到教育目的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我们长期浸润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时刻感受着教育的氛围与气息,从而外化于学生的行为,内化于学生的心灵。这种教育效果一旦形成将会终身受益。第三,方式的多样性。教师将教育的内容借助丰富的资源,渗透到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任何一个方面、任何一个阶段和任何一个环节,如空气般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地发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一)显性与隐性教育的区别
首先,教育地位不同。显性教育在思政课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任务,因而必须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来实现,而不能用其他任何“依附”的方式实现。显性教育的方式更加直接明了、内容更加系统翔实、目的更加清晰明确。当学生在面对各种社会思潮和多元文化挑战时,不仅要大力提倡隐性教育这个辅助方式,而且绝不能放弃显性教育这个主阵地,要继续发挥显性教育的主导作用。但有时显性教育对大学生的教育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因此就必须与隐性教育相配合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其次,教育方式不同。显性教育采用面授形式的灌输教育,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都非常明确;时效性也强,教师要在短时期内大学生灌输思政课课程教学的内容,以达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的。在进行隐性教育的过程中通过环境熏陶、实践活动、行为示范等隐蔽的、渗透的教育方式,将传授的内容和目的隐藏在不同载体中让大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最后,教学效果不一样。显性教育虽然是教学的主要形式,有时效性的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新时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如果依旧采用灌输式教育,很大程度上易使大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拒绝接受教学内容,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但如果隐性教育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潜移默化地将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渗透大学生的心灵深处,会起到持久的效果。
(二)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的联系
第一,在渗透中相互转化。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活动中,往往同时进行显性和隐性的教育。显性教育通过隐性教育达到教学目的,隐性教育是显性教育互动中产物。课堂教学是一种典型的显性教育,而课堂教学中的教育者又是其中重要的隐性教育因素。教育者可以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让思想政治教学变得更加轻松。思政老师具备的高政治思想觉悟、道德品质优良、知识渊博、学识严谨、教学能力强,在教学中,创造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人格健康的氛围都对大学生进行了无形中的感染和教育,这从另一方面更好地提高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这些内容虽然没有写入课堂教学的大纲和计划中,但在课堂教学中发生显性教育的同时,也发挥了教育者的隐性教育功能。教育者要积极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因为社会实践作为一种隐而不露的教育方式将促使受教育者的人在无意识中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但是,如果教育者没有将课程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那么社会实践就没有教育意义。教育者只有将显性教育隐藏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实践才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才构成隐性教育的实践。第二,在运用中相互补充。显性的教育是思政课教学的主要形式,这种教育形式目标明确。教育者能根据受教育者的情况变化来调整所做的计划准备,能够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引导和纠正。从而可以引导受教育者确立坚定的政治信念,树立正确的三观。但是有时这种单纯的说教、灌输的教育方式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反而冲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因此,如果在思政课教学中融入隐性教育,可以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隐性教育课程讲究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人,会运用多种生动活泼、妙趣横生的教学方式,营造欢乐和谐的教学氛围,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长度和空间领域。但是隐性教育也有其自生的局限性和弊端,在完成系统的理论教育任务、动态控制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等方面存在困难。所以,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应该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构成思政课教学的完整体系。
三、总结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不仅受教师水平、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还与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的运用有关。要取得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效果,需要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方式,正确处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4-12-09.
[2]P.w.Jacksom.Lifeinclassroom[M].NewYork:HotRinehartandWinston,1968:23-24.
[3]孙凡凡.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隐性教育[J].当代教育科学,2024(17):57-58.
[4]白显良.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4,5(1):9-13.
[5]李晓洵.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D].沈阳:东北农业大学,2024.
作者:石梅梅 王梦雪 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上一篇:议论文因果论证范例
下一篇:健康扶贫专项工作开展情况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