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精选8篇)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小学语文教案案例分析”。
第1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一、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材吃不透(2)学生吃不饱(3)思维展不开(4)匠气脱不去
我们的课程站在实践关怀的角度,通过对相关课例的研究和解读,让大家明了新课城理念下如何做好具有实效性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设计的基础 1个原则:以学定教
2个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课程特点、文本特点、教学目标、重难点、以前的相关教学经验反思等
学情分析:学生认知基础、学习能力、习惯、学习兴趣及差异状况等。3个xx:(这是基于2个分析得出的)与文本对话——教师xx(吃透教材)具有科学性——学生xx(关注学生)富有艺术性——让学生容易明白(关注学生)三、教学设计的前提
教学设计的前提是文本读细。没有对文本的深度接触,没有对文字的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解读教材的能力就会丧失殆尽,所以,文本细读对于教师来说,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3
文本细读,可以通过对话作者,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创作心理,以便更充分地解读文本;对话编者,了解其将文章选入小学语文教材的用意,发掘文本的语文教育价值;对话文本,关注文本的文体特点,以及文本从语言、情节、形象到意蕴、情感的表达,即写了什么,怎样写的:对话读者(儿童),探寻儿童阅读童话的审美体验,并在儿童的体验中激活成人的思维和情感。
四、教学设计三要素
教师主体对于教学活动的影响是不容置疑的,因为我们所谈的教学活动,更多地是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行为,教师的品格特征和认知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活动的状态和效率。那么,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时候,应该怎样做呢?从三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目标定准
教学设计依据《课程标准》,从教学的角度研读教材,读出核心内容和教育价值,关注年段特点,兼顾学生学情,明了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学习困难,立足学生发展,确定教学目标,目标的确定要遵循这样的原则:1、整体把握
2、有针对性 3、明确具体
4、三个维度。(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去年的树》教学目标的确定。(二)内容选精
学生学习时间有限,年段目标有别,不可能把我们在解读教材时解读到的所有信息都写到教学设计中,所以,应抓住本质去粗取精,精减非本质非重点的内容,精选与课程目标,文章主题相契合的内容,重点品读与教学目标、文章主题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教学。
例如,《去年的树》一课中对于最后一个环节“鸟儿对灯火唱歌”的处理。(三)设计落实/ 3
杨再隋老先生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我们语文课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在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用足教材、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要过多依赖于多媒体,更多地摆弄花架子。
确定三点和两线是把教学设计落到实处的关键。
怎样针对学情定准重难点呢?这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统筹考虑,然后细化过程,加强引导,使学生情感与认识上的“盲区”逐步过渡为“最近发展区”。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建议我们抓住“三点”,那就是重点、难点、发散点。
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我们把“紧紧抓住四次对话体会小鸟和大树的情感”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基于对学生的学情分析,我们把“在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深层次体会鸟儿的内心情感”作为本课的难点。关于发散点,作者没有具体描写鸟儿寻找大树的过程,这个过程隐藏在鸟儿的三次问询中,所以,这里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想象鸟儿的执着的追寻。后边的“两看”,也可以作为发散点,引发学生想象。
两线是什么?教线和悟线。例如,在《去年的树》一课中,教师教的线索就是“四次对话”,学生悟的线索是小鸟对友情的执着,对诺言的信守,以及他们之间超越了生死的友情。/ 3
第2篇: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讲座文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学设计内容的合理性与基本要求。本课程将通过两讲对这一问题进行阐述。
从教学设计的依据入手,到例举不同文本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解决教学设计需要和文本解读与研究学生密切相关;只有关注文本的自身特点和内容,研究学生学习特点,才能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教学内容。
第一讲: 教学设计的依据有
教学内容的分析 包括:
第一.语文教材体系的分析;教师首先要明确语文教材体系的构成;对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进行整体结构分析和单元结构分析,把握语文课程的知识体系和逻辑层次。
第二,小语单元教学的设计
第三小语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情学段特点,确定教学内容。
学生分析 包括:
第一,学生学习基础与认知规律的分析;
第二,学生需求与学习动机的分析
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表述 包括:
第一,单元教学目标的确定;
第二,三维目标的统一
4.教学过程的 设计
包括:
第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第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学生的设计;
第四,板书、课件的设计
如阅读教学过程中诸环节的设计策略与方法:导入、整体感知、问题设计、学生活动设计、背景知识的运用、板书与课件设计、拓展迁移练习的设计等等。
5.教学评价的设计
包括:
第一,针对单元或课文教学目标的评价设计;
第二,试卷编制与分析;
第三,语文活动的评价量表设计;
第二讲:例举说明不同文本体式优秀教学设计
1.记叙文阅读教学设计——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同时,阅读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成长的故事”专题中的第一篇课文,承担着引领单元主题,继续在阅读中学习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任务。
本文写的是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中国人在外国租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文中通过对人物语言、神态等描写,细致地刻画了人物,有利于培养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学生情况: 学生在二年级时学过《难忘的泼水节》一课,周总理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读周总理小时候的故事,会感到亲切。学生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了解了文章内容。通过对1—6自然段(第一件事)的学习,对 “中华不振”有了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对当时的社会背景不了解,所以在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时会遇到困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以文本为依托,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深入感悟,同时,还需要将课外资料引入到学习中,在课内外的结合中,在读与思的结合中,在读与写的结合中,增进理解,感受人物形象。
技术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词语。
2.学习第二、三件事,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少年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示意
复习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4分钟)
课内外结合,理解“中华不振”(12分钟)
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18分钟)
总结拓展,升华情感(6分钟)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复习生字词。
租界 模范 中华不振 帝国主义
巡警 吵嚷 惩处 训斥 耀武扬威
铿锵有力 喝彩
2.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回忆课文内容,思考:这三组词分别出现在本文的哪三件事中呢?
3.交流:少年恩来初到沈阳,听了伯父的话后,心中充满了疑问,他常常想„„他都想到了什么?
二、课外内结合,理解“中华不振”
(一)品词析句,体会“中华不振”。
1.默读7、8自然段(第二件事),思考:少年恩来来到租界,看到了怎样的情景,画出感受深的语句,把体会写在书上。
2.汇报交流:
预设1:学生能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行为、神态的词语,体会到妇女可怜,洋人可憎,巡警可耻可悲,围观群众无奈等。
预设2:学生对“中华不振”的体会还不够深入时,教师抓住妇女这一典型人物,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采取的策略:
(1)对比读描写租界的语句和描写妇女的语句。
(2)引发思考:妇女“原指望”的是什么?得到的又是什么呢?
(3)进入情境:如果你在场,看到这幕情景,你会怎么想?怎么做?
讨论:围观的人们和我们一样愤怒,但他们却“只能劝说”,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体会当时的情境,完整朗读这个典型事例。
(二)资料拓展,理解“中华不振”。
1.第一次交流资料(社会背景):从收集的资料中,筛选出反应帝国侵占我国领土,欺侮我们同胞的资料进行交流。(资料:略)
2.教师补充典型资料:(视频+介绍)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租界当局不允许中国人入内,中国人民愤怒了,他们联名向租界当局抗议,但外国人根本不把中国人放在眼里,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3.联系上述资料,谈感受,理解“中华不振”。
(三)有感情地朗读7、8自然段。
1.回读伯父说的话。
2.带着此时的感受读七、八自然段。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抓住发生在租界地的典型事例,深入读书,点拨学生细细咀嚼语言文字,在读读、品品、议议中,一步步与文本展开深层次的对话。然后引导学生交流课外资料,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身临其境的情感场。课内外结合,了解旧中国的现状,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为突破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这一难点做好铺垫。
三、读写悟情,感受志向远大
(一)读懂内容,理解“崛起”含义。
1.自由读9—17自然段(第三件事),思考:少年周恩来在修身课上是怎么说的?
2.运用换词语填空的方式,理解“崛起”的含义:
“为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3.继续运用补充句子的方式,来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志向与同学们的不同。
同学们是怎么说的?
“为___________________而读书。”
(二)读中悟情,体会志向远大。
1.练习朗读少年恩来说的话:你想怎么读?为什么?(抓住“清晰”“坚定”“!”交流自己的体会。)
预设:在学生交流过程中,依据学生体会的情况,相机引导,层层展开,深入体会。
(1)读议中深入体会什么是“清晰”的?
层一:周恩来说的话是清晰的。
层二:周恩来读书的目的是清晰的。
(2)读议中深体什么是“坚定”的?
层一:周恩来说话的语气是坚定的。
层二: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信念是坚定的。
2.自由练读这句话:周恩来清晰而坚定地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三)读写结合,探究立志原因。
1.回顾全文,思考:少年恩来为什么会有这样与众不同的回答呢?从租界地回来后,他到底沉思了什么呢?把想到的写在书上。
2.生生交流。
预设:中国人为什么这样受人欺辱?用什么方法让中国人不再受欺凌?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外国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这么蛮横无理?为什么我们的同胞受外国人的欺侮,却无处申冤、无法报仇?
学生会写道:为什么国家的执法人员不但不为民做主,反而在同胞面前耀武扬威,助纣为虐?
学生会写道:这一切都是为什么?“中华不振”啊,国家落后就被人欺负,我一定要好好读书,长本领,让国家强大起来,让祖国不再受人欺侮,让同胞能在外国人面前挺起胸膛„„
(四)反复诵读,激发敬佩之情。
1.引读:
是的,当周恩来看到洋人在我们的国土上耀武扬威时,他想(生1: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看到自己的同胞受尽苦难时,他想(生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决不能再受帝国主义的欺侮时,他决心(生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当周恩来想到国家要振兴,民族要富强时,他决心(生4: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所以,当校长问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起来,清晰而坚定地说:(生齐: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有感情地朗读9—17自然段。
设计意图
文章中的情感都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只有理解、品味了文章的语言,感知了人物的形象,对情感的体验才有了基础。在各种形式的读书中,逐步领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深刻含义,及其表达出的人物情感。抓住文中空白,联系全文深入思考,感受人物内心世界。在读与写的过程中,与文中人物融为一体,层层深入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感受少年恩来志向之远大,产生敬佩之情。
四、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1.第二次交流资料(总理生平):从已有资料中提取有关总理生平的资料,生生交流。
预设1:周恩来青少年去国外求学的事。
(当学生交流这方面资料时,相机引导学生理解课后“资料袋”中的诗句,并有感情地朗读。)
预设2:周恩来在战争时代的事。
周恩来在建国后为国操劳的事。
„„
2.总结:根据学生的交流,进行总结,促进情感的升华。
设计意图:
这次资料的交流,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的周总理,小时候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此以后,他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青少年时代,为了中华之崛起,他远渡重洋,刻苦求学!
战争年代,为了民族的解放,他不怕牺牲,浴血奋战!
建国以后,为了祖国的富强,他鞠躬尽粹,死而后已!
这样的交流,让周总理光辉的形象树立在学生的心中;让我们的子孙万代都记住我们敬爱的周总理!
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的四字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推荐阅读《大地的儿子》。
板书: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中华不振 振兴中华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听写本课生字词,评价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评价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情况。
少年周恩来耳闻目睹了(),立志()。读了这篇文章后,我深受启发,我要为()而读书。
本教学设计与以往或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课内外信息相结合,突破学习难点,激发学生情感。本课教学中,两次引导学生筛选、提取、运用课前收集的信息帮助课内的学习。第一次交流关于文本社会背景的资料,促进学生对“中华不振”的理解,为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原因奠定基础。在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博大胸怀,远大志向后,第二次交流周总理生平的资料,升华学生情感,激发学生更多地阅读伟人故事的兴趣。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筛选、提取、运用信息的能力。
(二)说明文阅读教学设计——以《长城》为例
1、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本课立足于学生充分的自主读书,“一唱三探”读《长城》,“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
2、教学背景分析
《长城》一课作为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开启了“我国的世界遗产”之旅的第一扇窗口。本组课文将带领学生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长城》一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长城的高大雄伟,还要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想像课文描写的情境,留心文章表达的方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有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基本掌握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学习方法。在教学前测中获知,73.8%的学生亲自攀登过长城,同时对长城相关知识有着强烈的学习渴求。但是,对于长城凝结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一深刻内涵,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
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抓住“奇迹”这条主线,图文结合,一唱三“探”读《长城》。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3.了解课文的表达顺序,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不同层次地、有感情地读书,了解长城气势雄伟等特点,体会重点段落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长城的建造凝聚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
4.教学流程示意
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约5分钟)
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约30分钟)
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约5分钟)
教学过程
一、整读课文,复习巩固,引出“奇迹”
(一)复习字词
1.听写:高大坚固、蜿蜒盘旋、气魄雄伟、嘉峪关等词。
2.自由读课文,再检查字词是否正确。
3.结合以上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结合复习内容,理清主线
1.这些内容是围绕课文哪一句话展开描写的?(课件)学生根据提示找到本文核心语句(文中最后一段话)。
2.文章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长城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针对上一课时所学,加强巩固,在巩固的同时,提炼主要信息,理出文章主线。
二、精读课文,品读语句,探究“奇迹”
(一)学生默读1——3自然段,边读边批注。
(二)小组交流。
(三)全班汇报。
预设从三部分内容探究“奇迹”
1.远看长城,探寻“奇迹”
图文结合体会气势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读完第一自然段后,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选择与文字相对应的插图。
(1)借助插图,使学生体会(出示: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句话所呈现的气势。
(2)这段描写中哪些内容是插图展现不出来的?
学生会关注到13000多里的长度,教师相机结合中国版图中长城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的具体路线,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长城的气势。
(3)这就是蜿蜒盘旋在中国大地的一条长龙,请同学们放声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你感受到的气势。
设计意图:通过图文结合,使图片与文字相对应,把直观与抽象统一起来,促进学生对长城雄伟气势的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初步把握“奇迹”。
2.近看长城,探讨“奇迹”
图文结合了解构造
教师引导学生近看长城,继续探讨“奇迹”所在。
先让学生默读勾画出介绍长城构造的相关语句,然后进行小组交流,尝试以导
游的身份对照插图介绍长城各部分的位置、样子及作用。
指名做导游,其他同学做游人,在导游的介绍和游人的提问中,感知长城设计的巧妙。预设学生会围绕以下几句话进行探讨:
(1)“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课件:用箭头指向图。)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便于作战人员的通行。
(3)“两米多高的垛子”“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
设计的巧妙在于——既有利于保护自己,又有利于作战。
(4)“每隔三百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
这句话设计的巧妙在于——城台可以屯兵,城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此时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自然段,学生自然从长城设计的巧妙感受这是伟大的奇迹。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图文结合,帮助学生解决对长城结构认知的难点。将复杂问题简单化,为进一步了解劳动人民的智慧打下基础,同时帮助学生再次把握“奇迹”。
3.置身长城,探究“奇迹”
读文补图感受血汗与智慧
引导学生读文后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根据所想的画面,发现这段文字描写上的特点。
(1)想像人们艰辛劳作的画面
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① 抓住“两三千斤重,无数”体会条石巨大沉重,数量众多,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② 抓住“一步一步”体会人们劳动时全力以赴,挥汗如雨,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③ 抓住关键词语“陡峭的山岭”体会劳作环境的恶劣与危险,想像到劳作的艰辛。
结合学生想像的画面,教师适时引读,学生接读
两三千斤重的条石呀,压在他们的肩上,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在炎炎酷日下,在呼呼寒风中,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身边是万丈的悬崖,脚下是崎岖的山路,他们将沉重的条石——一步一步地抬上这陡峭的山岭。
(2)结合想像体会描写特点
引导学生再读本自然段内容,请学生边读边填写。
作者从(条石的沉重和众多)想到了()。
根据学生填写情况,教师小结,从眼前的事物想到当年人们艰辛劳作的场面,这就是作者的联想。
(3)展开联想,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
借用文本的描写手法,请学生回读第二自然段,展开联想,继续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从(成排的垛子)想到了()。
从(瞭望口和射口)想到了()巧妙防御和有效进攻。
从(屯兵的堡垒)想到了()当年屯兵和屯积粮食的巨大作用。
从每一块方砖的摆放到每一个设施的安排,都可以使我们想到当年人们构思的精心,设计的周密。每一个细微之处都凝结着劳动人民的智慧。
(4)整合理解,表达崇敬之情
老师相机出示资料。
一万三千多里的长城凝结着成千上万人的辛勤劳作,苦心设计。说长城是伟大的奇迹,这奇迹不仅是对这座宏伟建筑的赞颂,更是对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赞颂就让我们再读一读这句话,(出示最后一句话)读出对劳动人民的崇敬和赞颂。
设计意图:此环节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文字想像画面,旨在帮助学生解读重点段落的描写特点,并根据本自然段的内容及前一自然段的描写,为学生创设运用文本表达方法的途径,使表达与理解相结合,并通过此方式建立起段与段间的联系,深入理解劳动人民血汗与智慧的内涵,从而深层感知“奇迹”。
三、回读课文,感悟写法,唱响“奇迹”
(一)回读全文之后,再次出示最后一句话,鼓励学生结合最后一句话谈出新感受。
“奇迹”来自于长城雄伟的气势,来自于巧妙的设计,来自于无数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所以说,学生接读最后一句话。
(二)借助板书,总结行文之序(出示板书)
板书设计:
远看 气魄雄伟
长城 近观 设计巧妙 奇迹
置身其间 血汗智慧
从远看到近观到置身其间,作者就按照这样的写作顺序安排文章内容的。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阅读规律,整合内容与写法。
5、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评价内容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方式采用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具体的评价设计方案如下:
自我评价:
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知道了
(A、长城的建筑特点 B、长城的作用C、长城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
晶 D、长城是奇迹)
2.我明白了文章的表达方法
(A、列数字 B、打比方 C、由远及近的叙述顺序 D、观察、想像与感受相结合)
3.在课上,我了解到了有关长城的()方面的知识;课外,我还想了解有关长城的()方面的知识。
同伴评价:
1.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A、能有感情地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B、能正确、流利地朗读 C、能基本正确地读下来)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句子是
3.教师根据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本教学设计与其他教学设计相比的特点
1.图文结合,达到唤起学生直观形象与学生感悟抽象语言相统一。
2.把作者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想相结合,达到学生理解文本与向学生渗透写法相统一。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达到工具性与学生的认识性、发展性相统一。
第3篇: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一篇教学设计改进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小的船》梁庄九年制学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改进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
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2012年7月4日
第4篇: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案例
篇1: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龙源期刊网.cn 小学语文微课程教学设计思考
作者:朱玉萍
来源:《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2015年第02期
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由于微课程教学出现的比较晚,所以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还没有被广泛应用,并且小学语文教学对微课程的作用没有一个很好的认识,对其定义也不是很明确。目前,微课程教学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逐渐运用微课程教学,并且微课程教学形式比较多样化。微课程教学对小学语文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必须深入对微课程教学设计进行研究。1.微课程教 学的优势
目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程教学大多是利用优质教学资源实现班级与班级之间的沟通,利用宽带实现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系,利用互联网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等,并且通过建立完善的教育管理平台帮助教师实现远程教学,将相关的教学资源进行共享,为学生指导相关教学活动的使用,例如资源示范、操作练习、学习评价以及反馈指导等。微课程教学打破了传统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改变了课程的单一性,对语文教学能够及时的进行反馈,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微课程教学,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我国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断的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微课程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非常多的优势,对语文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
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具体有以下五点,第一点就是通过微课程的教学,能够给学生留出一个独立的学习空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避免学生对语文教师和家长产生依赖性。微课程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独立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不断的提高语文学习水平。第二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互帮互助精神。在微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通常是分小组进行的,在一个小组内学生之间能够互相的帮助,在共同学习的氛围中不断的提高创新能力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第三点就是有理想学生的系统学习,避免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出现不全面的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微课程教学是和小学语文内容相结合的,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第四点就是微课程教学能够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时间充分的利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微课程教学能够合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让学生能够劳逸结合的学习。第五点就是能够因材施教,微课程的教学条件比较完善,还能够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是语文教学更加的人性化和多样化,让小学语文教学不再单一化。2.微课程教学设计的学习方法以及路线 2.1 依据主题,自行设计微课程
篇2: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cn 浅谈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薛冰
来源:《课程教育研究·上》2015年第05期
【摘要】微课是指基于教学设计思想,使用多媒体技术在五分钟以内就一个知识点进行针对性讲解、模拟一对一教学情景的一段视音频。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本文从选题、教案编写、制作课件以及微课使用几个方面阐述了微课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微课;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5-0031-02在传统授课时,一节课的精华总是围绕某个知识点或者某个教学点展开,精彩的、高潮的环节都是短暂的,瞬间的。实际上,学生视觉驻留时间普遍只有5-8分钟,若时间太长,注意力得不到缓解,很难达到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微课——将教学重点、难点、考点、疑点等精彩片段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而且5-8分钟,50m左右大小的简短视频,方便学生随时随地通过网络下载或点播。还能重复使用,利用率高,较好的满足师生的个性化教学和个性化学习需求。
一、选题
微课的选题是微课制作最关键的一环,良好的选题可以事半功倍的进行讲解、录制,不好的选题同样可以使得微课变得平凡乃至平庸。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入手,通过典型例题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学生迅速掌握本知识点。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诺贝尔》这篇课文,是继《天火之谜》《厄运打不垮的信念》后的又一篇歌颂人物不畏逆境勇敢追求信念的文章。教学重难点是体会诺贝尔在发明炸药的过程中虽然历经失败,痛苦,但是毫不气馁,决不放弃自己的追求,直至成功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语文课程的核心——语言文字运用。有了之前学习名人传记文章的基础,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理解人物精神风貌,不是难事,而课后练习第三题,我觉得很有难度——“利用本课提供的材料,为诺贝尔写一篇1百多字的小传”。对于学生来说,是第一次接触“小传”这种文体,如何写小传对他们来说也是完全的陌生,因此,我选择了“怎样写好小传”为微课制作的课题。
第5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案例二:《小小的船》一课的教案及教学后记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识字——12个;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3.写字——6个;“小”作偏旁的变形。
4.词、语、句——学习“谁在哪里干什么”的句子;理解文中比喻句的意思。
5.阅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背诵。
6.口语交际——“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7.学法和习惯——基本掌握听读识字的方法;开始培养自检,互检的习惯。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说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说明:卡通人物丁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在培养观察能力的同时,将具体事物与词组一一对应,具体情境更有利于一年级学生的识字。]
2.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说明:孩子的好奇心由此被激发。]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6)齐读课文。
[说明: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要从小培养。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朗读的规律,训练朗读的基本技能。]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说明:留给学生发现的空间,在发现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说明:充满童趣和美感的语言激发了学生强烈的表现欲,以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验。]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分析部件:只、尖、里字理识字:月数笔画:在、见
编儿歌:只、尖猜谜语:月
[说明:“宝宝”形状的字卡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既满足了学生个体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又使教师真正地站在了组织者、引导者的位置。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字的前提下合作记字。]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说明:沟通课堂内外,努力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说明: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6.游戏:猜猜他是谁?
[说明:游戏的魅力在于激趣。]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说明:让学生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进行变句的训练。]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说明: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与艺术科交叉渗透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说明:由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教师则以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突破难点。]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说明:基本书写技能的训练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听课老师评点所写的字。
[说明:充分利用具体真实的交际情境,提高学生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说明:教学的结束并不是学生学习的结束,学习的延伸既有趣又有意义。]
教学后记
本单元以“太阳和月亮”为主题,编选了两篇诗歌和一首古诗,《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第一篇主体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同时教师弹性地处理教材,如将“语文天地”中的“读一读”、“照样子说一说”等容有机地安排在本课的教学中。
本课例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本课例进行了一个“摘果子,作拼盘”的拼句游戏,要求学生自由组合将“智慧树”上的“词语果子”:“我”、“小鱼”、“鸟儿”、“爸爸”、“在家里”、“在小小的船里”、“在河里”、“在天上”、“看书”、“游”、“飞”、“坐”摘下来后,放在盘子里,做成“谁在哪里干什么”的水果拼盘。学生拼出了“我在家里看书。”、“我(爸爸)在河里游。”、“爸爸在小小的船里坐。”、“我(小鱼、爸爸)在天上飞。”、“小鱼(鸟儿)在家里看书。”等充满了想象力的句子。
本课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设计了欣赏音乐,做律动等活动,与艺术课交叉渗透整合,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本课例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定位在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对星星、月亮、天空,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所以在教学中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是在创设的自然情境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积极主动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体验,还学生以情,还语文教学以情。
本课例在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方面,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运用,如拼句的练习,各种方式的阅读,创设情境的体验等,还注重训练基本技能,如读的具体指导,引导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及写姿指导。在此基础上,再注重对创造潜能的开发,如想象月亮的形状,问在夜空还看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本课例对双基落实与能力培养的度还未把握得体,如能充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效果会更好一些。
第6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语文教学案例
我在教学阅读短文《程门立雪》时,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许多同学都理解的是杨时“立雪”的行为,这一行为说明他是一个尊敬老师、求知好学的人。可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却说:“我觉得杨时有些傻!”顿时,课堂上议论声一片。孩子的理由是,杨时“立雪”,万一冻坏了身子,不但自己难受,还会影响他的学习,那老师就得给他单独补课,老师的休息时间就没有了,从这点说,他也没有尊敬老师。
这个学生不同于“标准答案”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的回答虽然与文章本身要表达的意思、思想有所不同,但他的理解、联想也是根据文章本身所隐含的内容而展开的,合情合理,还体现了一丝人情味,怎能用“标准答案”将其否定掉呢?于是我说:“你能为杨时的身体健康着想,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想,要是杨时听了你的这番话,肯定会衷心地谢谢你的!让我们为班里的这个细心体贴的同学鼓掌!我觉得这样一个小小的鼓励,充分尊重了学生,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创新,对学生的个性思维的形成很有益处。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的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其实,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是在显示他们的个性魅力,展示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与众不同之处。如果我们单纯地去否定其他看法或含糊地置之不理,那么将使学生独特的阅读个性陷入困境,这会是语文教学上的失误。处理好课堂上的突发事件是一门技术。如果做得好,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我们应该积极动脑,用方法、用行动来提高我们的课堂调控能力,也让它成为一种教学艺术!
第7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解写日记的意义。
2、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掌握写日记的要
求和方法。
3、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4、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意识,努力培养学
生坚持写日记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拓展学生日记的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坚持写日记的良好
意识。
【教学准备】挂图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师: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我们受益终身,今天,我们要学习,要着力培养的学习习惯是什么呢?教师板书:坚持写日记
2、过渡:为什么要养成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它有什么好处呢?请同学们看幻灯……
二、明确意义。
1、学习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
(播放幻灯片)
指名读,集体讨论。
“你要仔细观察身边的老王或老李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这样的记录很重要,它能锻炼你的文字表达能力,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刮一阵风,你要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记录下来。因为不知哪一天,你的作品里就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经常观察生活,经常积累,养成一种观察研究生活的习惯。……这样日积月累,你肚子里的东西就多了起来。……写作品不仅仗着临时观察,更需要随时留心,随时积累。”———老舍
“文章该怎么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习,此外并无心得和方法了。”————鲁迅
2、师生交流写日记的好处。
师:看了上面的两段著名作家关于写日记的心得,你觉得写日记有什么好处呢?
生:写日记能使我们平时注意多观察、多记录,能使我们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
生:多写日记,能够帮助我们提高作文水平。
生:写日记不是写一天就完事儿的,它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这样能锻炼人的毅力。
生:写日记能帮助我们练好字。
生:写日记需要我们把每天的想法写下来,能帮助我们总结思想。
2、教师总结。
师:是啊,写日记好处很多,写日记不但为我们积累珍贵的资料和见闻,还可以为我们提供写作的机会,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除此之外,它还有两个好处,就是磨练我们的意志,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北京有一个著名的特级教师就称写日记是一种“道德长跑”。因为,一方面,写日记必须持之以恒,一曝十寒,时断时续,意志薄弱,没有恒心和毅力,只凭心血来潮是写不好日记的,将来也必然是个无所作为的人;另一个方面,它还要求我们每天总结自己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养,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点评: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教师通过增设讨论“名人关于写日记的心得,”这个环节,大大地丰富了教材的内容,也增强了学生对写日记好处的感性认识。教学方式灵活,很有新意,使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而且这样设计,要比空谈写日记的意义要来得实在,也更使学生印象深刻。】
三、明确写日记的要求。
过渡:写日记好处既然很多,那么应该怎样写日记呢?
(一)揭示写日记的秘诀。
1、指导看图。第一页(上半部)
说说图上画了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
(1)指名说
(2)小结、过渡:这是老师在向学生讲解写日记的要求,那么写日记有
什么样的要求或者说有什么样的秘诀呢?。
2、指导看图。第一页(下半部)
(1)这个班学生的日记就写得非常好,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秘诀是什么?教师放幻灯,指名读坚持写好日记的三条要求。
(2)师生交流。
这三点中,你对哪一点深有感触,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
【点评: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这样的课堂,才是教师、学生、文本互相对话的课堂,才是充满活力与生机的课堂,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过程才可能实在,有针对性,同时才可能加深学生对写好日记几点要求的理解。】
(二)拓宽学生日记的内容。
师:我们的生活看起来平平淡淡,每天都是学校、家里,两点一线,非常枯燥,整天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平淡无奇的每天,天天叫我们写日记,叫我们写所见、所闻、所想,我们有没有内容可写呢?
(1)小组讨论:日记可以写什么?
每个人给自己假想的一篇日记定一个题目。并四人小组交流一下说一说为什么给自己的日记起这个名字?(学生热烈讨论)
(2)各小组汇报。(学生发言,教师请上说的有新意的同学把日记的题目写在黑板上。)
生:我给我的日记起名字叫“我的梦”,虽然有时我的白天生活平淡无奇,但有时我夜里会做一些稀奇古怪的梦,我想如果哪一天把我的梦都记录下来,一定会成为一部十分精彩的科幻小说。
师:说得真好!我们确实不能小看自己每天做的梦,我们有很多人都做过“自己在天上飞的梦”,可就是没有人把它写下来,外国有一个作家就把它写了下来,这个会飞的人物便是我们小朋友都很熟悉的“超人”。
生:我给我的日记定的题目叫“后园的小鸟”,我要写的是有一天,我在我们家后面的菜园发现了一只受伤的小鸟,在我的精心呵护下,小鸟的伤好了。后来,我就把它给放跑了。不过,到现在,有时到后园的时候,还会想起这只小鸟呢。我要
写一篇日记来纪念一下我的小鸟。
生:我想写一下今天早晨发生在课间的一件事,我洗完手,在甩手时,有几滴水溅到某某某同学的脸上,我们之间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我给这篇日记取名叫“几滴水”。
生:……
【点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说自己日记的题目和内容。学生有的给自己的日记取的名字叫“我偷偷地扔了一张纸”“一个错别字”还有的是“一滴水”“上课时,我没有回答出老师的问题”等等,并且说出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学生说得生动翔实,引人入胜。他们在黑板上写了许多题目。这么多可写的事,让学生形象、直观地体会到原来生活中有那么多可写的内容。这样的教学是有的放矢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也给学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四、复习写日记的方法。
1、复习日记的格式。
(1)观察插图。第二页和第三页。学生同座位讨论。
(2)学生小结:开头写上某年某月某日,星期几,天气怎样;后面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2、学习别人的日记。
讨论:图上的日记有什么地方值得让我们学习的?
生:图上的同学写字姿势很端正,字也写得很好。
生:图上的同学写日记态度很认真,日记写得也很生动、具体。
生:日记的格式很规范、正确。
……
五、总结。
上完课,我们同学准备后面怎样写日记?
【教学随笔】
趣味性拓展性互动性针对性
—————浅谈《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教学策略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种课型的教学,很多教师称之为“鸡肋”,教者教得枯燥,学生听得无味,可是放弃了不上又觉着可惜。这种课究竟应该怎样上,怎样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呢?开学检查时,听了很多这样的课,惟独这节课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受这节课的启发,我觉得,要上好这种课,起码要做到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就爱听爱上,这是我们每个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在上这种类型的课时,我们的教师往往忽视趣味性,使得本来就枯燥的内容更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除了需要我们教师提高对这种课的重视程度之外,还需要我们教师多动动点子。我们教师可以采取“讲讲故事”“学习名人名言”甚至是组织学生“玩玩游戏”“演演小品”等等方式,这样做,也许很费时间和精力,有时,甚至完不成任务,但“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为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真正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做,是值得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2、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上面的这节课之所以给别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主要还是由于教师在针对本班学生写日记时觉得没有内容可写的情况下,确定了“拓展学生写日记的内容”这个十分恰当的教学重点。这个教学重点的确定是有的放矢的,是有着很强的针对性的。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拓展了学生写日记时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克服了对于写日记的畏难心理。学生上到这里时,十分兴奋,各个跃跃欲试,纷纷要求说出自己假想日记的题目和内容,这是我在听这种课型时,从来没有见到过的。这也说明教学目标的针对性是如何的重要。
3、教学内容的拓展性。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这种类型课的教学时,往往,只是就教材讲教材,只是引导学生看看图,说说图意,这样的课必然是枯燥的。相反,我们的教师如果能在充分地利用教材的基础上,努力拓展教材,不断地丰富教材的内容和内涵,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针对性、实用性,学生就会感到了十分新鲜有趣。因为,这是在他预习和独立阅读时,无法知道的,就会使他觉得学有所获,而不是像就教材讲教材那样,使学生觉得听老师讲课和不听老师讲课一个样,课堂气氛也就当然不同了。
4、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教师用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只知道来迎合教师,这也是教师在上这种课型时,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这必然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消极心理,对上这种课丧失兴趣。[当前第1页/共2页]>
第8篇:小学语文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爱你,我会告诉你 三月,阳光已经很温暖了。
不时有学生从身边走过,我似乎闻到了一股青春的味道。看他们一个个清秀俊朗的模样,我的眼前也显得格外明媚,真好!我时常会为此出神,也时常想:能够穿梭于这一群群笑颜如花的学生之间,真的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又一次要上公开课了。虽然不喜欢,可是为了学生能够获得一次纯美的精神之旅,我还是会很认真的去做准备的。
领导告诉我们,要讲的是胡适的文章《我的母亲》。
这是一篇怀念母亲,歌颂母爱的文章。即使不讲,学生依然可以透过文字来感知母爱的深沉与伟大。所以,如果只是停留于文章本身,意义已经不大。我认为,如何让他们获得一次深刻的情感教育,这才是本节课的关键点?看来,要想上好这节课,思路很重要。
一首舒缓的曲子缓缓的流过心底,我想起了昨天给我打电话的三姐。姐问,“最近你回家了吗”?我告诉姐说:“上周文硕没有过星期,所以没有回去,不过我给妈打电话了”。姐说:“你离家近,多替我们尽尽孝心吧,让妈高兴点”。我说,“放心吧,姐,会的。”。挂断电话的瞬间,泪水汹涌而下。泪光中,妈妈的温暖再一次将我包围。
妈妈您说:对学生好一点,做学生喜欢的老师;你说:对工作要努力点,做领导信任的老师;你说:和同事要和睦相处,遇事别太斤斤计较;你说:生活上要照顾好孩子和大人,别委屈了文硕,别忽视了小凡;你说:抽空别忘了回婆婆那里为他们洗几件衣服;你说、、、、妈,你为什么心里就只有别人呢?你惦记着大姐的身体不好,惦记着二姐的孩子要高考了,你惦记着做生意的三姐太辛苦,你惦记着四姐家的冠峰没人照料、、、可是、、、春节我给你买了一件棉衣,你为什么要再把钱给我?姐姐回来时给你的钱,你为什么却把大部分又悄无声息的塞进了她们返程时的旅行袋内呢?你经常说,“只要你们姐妹几个幸福,妈妈就知足了”、、、这就是你吗,妈?这就是你吗? 音乐依然在回旋,泪水依然在肆虐、、、8:25,教室里我在用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作为背景音乐烘托着气氛。导入:(含泪)一段美丽的文字,一份深沉的母爱,一首深情的歌曲,一怀母亲的温暖。年少的我们,深深浅浅的记忆中,母爱是我们永远的感动(掌声)。
作文教案:我的课余生活
《我的课余生活》是学生的第一次单元习作。作为刚刚正式接触作文的三年级学生,本身应该对写作文有一种神秘感和新鲜感。可孩子们一听要写作文了,第一反应就是“喔……”,从语气中能感觉到他们对作文的厌倦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感到写作文很吃力,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怎样才能使学生由不会写作文、怕写作文,到愿意写作文、爱写作文、写好作文呢?我想,不是严格的作文标准,而是放宽要求,宽容为主。因此,我在设计《我们的课余生活》这篇作文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课前安排学生观察自己的课余生活,并做了记录,让学生尝试观察、尝试记录观察,并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相互交流、写作自己的课余生活。然后分三步指导学生写作: 一:以课本为范例,做到读写结合结合本单元课文让学生学习把过程写具体的方法,给学生一个拐杖,确实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如《爬天都峰》这一课,让学生体会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山的,可以用上连接的词(一会儿……一会儿……),也可以用上比喻、拟人、夸张的写法。然后想一想我和老爷爷是怎样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的,让学生回忆自己有没有战胜困难的体验呢?事情的经过又是怎样的呢?《绝招》这一课则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在写三个小朋友分别表演绝招时是如何运用动作、神态、语言的描写把表现绝招的过程写具体的,另外,作者还写出了观众的评价来衬托绝招的绝,这时我提醒学生在写活动时,不但要写自己还要写别人。通过这样的指导学生就习得了写作的方法,学生有法可依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自如了。二:开展活动,体验生活。
为给学生提供写作素材,我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比如做手工、放风筝、刷碗、摘秋果等等。引导学生把活动中看到、听到、想到、做到的写下来。并告诉他们在描写活动过程时,要有一定的顺序:首先要写清活动的时间、地点、参加的人员;接着写活动的开头、活动的内容;当时有关方面的情况怎样;参加活动的心情;活动是怎样结束的;以及参加活动后的收获和感受。这样指导后就不会出现学生常犯的错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给人乱糟糟的感觉。学生在活动中也积累了素材,体验了过程,激活了情思。学生有素材了,有体验了,有情思了,写作文时自然难度就降低了。三:情境再现,步步引导
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的学生虽然做活动了,但真正到写时又写不出来了,这时我就引导学生把活动的情境再现出来,采用第二步中提到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活动的内容一步一步表达出来,然后把步骤板书在黑板上。这样学生在写的时候这些画面就会在他们脑中重现,化为文章,落在纸上。
教学内容:看雪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字;
2、学习并积累第九自然段中的语句;
3、练习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
4、懂得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份,北京和台湾人民都盼望团聚。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你们最盼望什么?
(估计学生会说盼望下雪,如果学生所说不合教师意图,教师可以从自己童年 的角度引发学生对雪的回忆,并用多媒体出示瑞雪图,激发学生对雪的喜爱之情。)
师:下雪了,多好玩!你们是怎样玩的?(学生回答)
二、板书课题、读题
1、教师用楷书在田字格中书写课题――“看雪”,并指导学生看清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整体布局。
2、学生读题,之后仿照老师在田字格习字本上书写课题――看雪。(写好后同桌比一比谁写得好。)
三、激兴初读
师: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回答预设:谁看雪?在哪儿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师:带着你的问题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能找到答案?
[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此时教师巡回获取学生阅读信息。] 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吗?
[想知道的内容提示:
1、谁看雪?(台湾的小朋友看雪)
2、在哪里看雪?(在商店的橱窗里看雪)
3、看到了怎样的雪?(小朋友看到的是商店橱窗里用洁白棉花做成的雪)] 师:课文除了讲这些,还讲了什么吗?请读读第三段以后的内容,想想这些是讲什么?
(生读课文,问答提示:讲老师告诉他们,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师:真聪明!看来读书是要仔细一些才好哟。当他们听到老师地北京看过并玩过真的雪,他们最大的心愿是什么?(生答:什么时候到北京来看雪呀?)师:在课文的哪儿讲了这个意思?(生找到课文的第十段)
四、练读课文
师:比一比谁能把课文读得不加字、不掉字、不错字、不破句、不指读。(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的字音、断句)
师:我们来互相比着读,互相帮助纠正读错的地方,好吗?我先读第一、二段,请你们帮我指出错误。
(教师朗读第一、二段,可以有意出现一些学生能够发现并能帮助纠正的错误。比如:第一段把“是很难看到雪的”读成“是难看到雪的”;第二段把“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读成“孩子们在商店的窗子里看到了雪”。)(生评价 略)
师:请每个学生轮读一自然段,注意:尽量少被别人发现错误。
(每生轮读一段,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具体指导,薄弱之处教师范读并让学生跟读)
五、练习对话
师:聪明的孩子们,你们数数这篇课文有多少个“说”字,这是为什么?(生答 略)
师:请你们先到课文中找出老师和学生的对话,分别用波浪线和横线划起来。(生划,教师巡视,发现都没把第九段划上,引导学生回读上文“接着她就给孩子们讲起童年玩雪的情景”,使学生悟出这也是老师说的话)师:先同桌之间练习练习,每人做一次老师,当一回学生。(生练读)师:练得很认真。下面我当老师,你们做台湾小朋友,开始对话。(略)(对话练习中要着重进行问句和感叹句语气的指导。比如:(1)“您//看见过/真的雪吗?”的“吗”宜用上扬的调值“35”;(2)“您/是在哪儿见过的?”的“的”宜用平调“33”;(3)“北京//离这儿/很远吧?”的“吧”宜用高平调“55”。)
六、作业
1、帮助老师把课文题目“长胖些”;
[此题意在巩固课文主要内容,初步锻炼学生从文章中提起主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提示:(谁)(在哪里)看到了(怎样的)雪 ?台湾小朋友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用棉花做成的雪;他们的老师童年时候在家乡北京看到了真正的雪。根据回答板书如下:
台湾小朋友
棉花做成的老师童年在北京
看
真的雪
他们想到北京 真的2、你想让台湾小朋友到我们这来看真的雪吗?那我们应该怎样对台湾小朋友说呢?
(先从课文最后一句话“北京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引导,再让同桌互相扮演台湾小朋友和北京小朋友,练习北京小朋友邀请台湾小朋友到北京来看雪玩雪。注意提示学生:邀请时要介绍清楚下雪时的情景和玩雪时的快乐,可以凭借课文第九段内容和第二幅插图引导学生说清楚这些)
(播放静态的课本第一幅插图,配上儿歌《友谊的歌儿传四方》去掉原唱处理成轻清音乐,学生进入情境练习“邀请”,邀请内容 略)师:听了你们真诚的邀请,我相信台湾小朋友肯定高兴极了!在这,我为你们真诚的友谊鼓掌!(下课)
小学语文《朋友》教学设计案例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语文《朋友》教学设计案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语文《朋友》教学设计案例
小学语文《朋友》教学设计案例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
小学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案例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小学语文课文教学设计案例,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专题二文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讲座文本: 《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和把握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结构,每个结构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案例具体说明教......
夹竹桃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
夹竹桃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案例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四段,想一想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夹竹桃花期很长。)(板书:花期)2、请同学们再读第四自然段,同桌之间合作学习,先画出描写夹竹桃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