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两个整合”把村级活动场所建
成“四个中心”
2003年以来,贵州省贵阳市连续七年把建设村级组织活动场所作为市委、市政府为民拟办的实事之一,整合资源、整合功能,“打捆使用”党费和农村文化室、卫生室、计生室、民族村寨建设资金近8000万元,吸纳社会资金2000余万元,新建和改扩建村级活动场所848个。到2009年,全市村级活动场所全部达100平方米以上,其中70%左右的达到250平方米以上。在贵阳市,村级综合楼已成为村级组织决策活动的议事中心、农村党员群众素质提升的培训中心、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娱乐的活动中心、各级组织为民办事的服务中心,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阵地。 一、背景与起因
贵阳市作为西部贵州省的省会城市,最明显的特征是“欠发达、欠开发”,农村人口占到了36%,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薄弱。2002年以前,贵阳市村级组织办公场所面积狭小,大多数在100平方米以下,而且还存在质量不高、功能不全等问题,有30多个村甚至无办公场所。“开会在支书家,办事在露天坝”,村干部时常在烈日下处理村级事务,被村干部戏称为“阳光工作”。村级组织活动无场所,党员群众学习无阵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着贵阳市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程,严重影响着贵阳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2002年底,党的十六大召开,提出了“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农村发展战略,要求“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十六大精神犹如一阵春风迅速吹遍大江南北。贵阳市趁势而上,全面拉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攻坚战,提出了用7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的工作目标。 二、经过和做法
(一)连续7年办好一件实事
“压力很大、工作任务很重。”市委组织经过深入调研发现,全市1166个行政村中,有813个村需要新建或改扩建活动场所。这其中有37个村没有活动场所,776个村的办公活动场所要么面积狭小,要么很陈旧,有的还接近危房。全部建设完成800多个村级活动场所,初步预算所需资金在约6000万元左
右。而依照贵阳市当时的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要完成这样的建设任务比较困难。
困难不是问题,问题是如何解决困难。市委、市政府经过认真研究,下决心解决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问题,决定实行分阶段实施,由党费和各级财政分别负担,逐年完成,提出了用7年时间全面完成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目标。2003年初,贵阳第一年把修建农村党员活动场所作为市委、市政府拟办的10件实事之一,当年由市管党费和级财政拨付200万元,建成68个农党员活动室。这一举措得到了广大农村基层党员和干部群众的拥护,县、乡两级财政相应匹配资金150万元,于2003年底完成了68个村级党员活动室建设任务。 2004年,贵阳市又把建成100个农村党员活动室作为市委、市政府拟办实事之一,全市再次投入资金870万元,并于年底全面建设完成。随后,贵阳市又连续5年把建设村级活动场所作为市委、市政府拟办实事之一,市、县、乡、村四级先后投入资金近8000万元,到2009年底,按照原定目标全面完成了全市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任务。
(二)整合资源、整合功能建设村级综合楼
随着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策措施不断深化,中央和地方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计生、卫生、文化等部门先后投入专项资金在农村修建村级文化室、计生室、卫生室等服务活动场所。2004年11月,市委组织部在调查中发现,由于各个活动室投入的资金较少,加上土地协调等问题,各部门投资修建的这些活动室各在一方,且面积狭小、功能单一、使用周期短。这种方式不仅造成各部门资金的浪费,也造成农村土地浪费,农村党员和群众意见很大。随后,市委组织部将有关问题及时向市委作出汇报,并大胆提出了整合各部门专项资金资源、整合各室服务功能修建村级综合楼的想法。 这一建议得到了市委的充分肯定。随后,市委组织部又组织力量就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再次进行了深入调研,并组织财政、文明办、计生、卫生等部门召开协调会,研究具体措施。在协调会上,修建村级综合楼的想法得到了各部门高度认同,大家一拍即合。2004年底,贵阳市形成了修建村级综合楼的具体方案:整合党费、财政经费,以及计生、卫生、文化等部门投入农村修建活动室的专项资金,每个村级综合楼投入资金8.5万元,把修建面积提高到250平方米以上。
2005年、2006年,贵阳市两年共修建村级综合楼180个。2006年,中央和贵州省先后作出了推进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安排部署。贵阳市决定再接再厉,制定了全市村级综合楼建设新规划:从2007年起,用3年的时间,再投入4000万元左右资金,对全市478个建筑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下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改扩建或新建,到2009年,使全市10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100平方米以上,70%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250平方米以上。
同时,贵阳市还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吸纳了上千万元社会资金参与村级综合楼建设,保证了村级活动场所规格以及工程进度和质量。息烽县南门村、阳
郎村协调社会资金60余万元,使新建的村级综合楼面积达到700平方米。修文县新生村吸纳社会资金120万元,修建的村级综合楼达到1400平方米,服务功能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2009年11月底,花溪区思惹村的村级综合楼竣工。至此,贵阳市7年建成全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建设目标全面完成。 (三)配备资金配齐办公设施
在市级党费、财政和部门专项资金投入,县、乡级财政匹配资金抓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中,贵阳市还对配套设施建设进行同步安排部署,又利于党费和民政、计生、卫生、文明办、财政等部门建设资金,给予修建活动场所的村1万元左右的设备配备资金,为综合楼配备电脑、桌椅等办公设施,保证村级综合楼发挥作用。
2004年,贵阳市委提出“培养锻炼机关干部、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路,实施了“千名机关党员干部到千个村开展现代远程教育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双千工程”。“双千”队员到农村后,“人员广”、“信息灵”的优势充分展现。他们积极争取各有关部门、企业和爱心人士支持,出资帮助各村活动场所配备办公设施。“双千”工程实施5年来,先后选派了6571余名机关党员干部驻村工作,他们共协调资金1200余万元为村级活动场所配备了办公设施。
同时,市、县、乡、村四级多渠道、多层面协调社会资金投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各地村级活动场所设施和功能逐步齐全,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三、成效与反响
“村级综合楼的建设,不仅是对资金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实现了功能的多样化。贵阳市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现在已普遍成为党员干部的活动点、村民发扬民主的议事点、便民利民的服务点、新型农民的培训点、村民文化生活的娱乐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的重要基础,成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主阵地。”修文县委组织部部长陈雄标说。
——议事中心凝聚党心民心。在农村,党支部大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各项议事决策、村“两委”换届选举等工作都能依托村级综合楼顺利开展。党务、村务公开栏定期或不定期公开党员履职情况、党内选举、党员发展等党务工作,公开村级财务收支、公益事业建设、社会优抚等村务工作,农村群众对村级事务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得以保障。
——培训中心培育新型农民。村级综合楼普遍设立了党员活动室、远程教育播放室、图书文化室、计生室、卫生室。各村定期组织开展农村党员和群众实用技能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等专项培训,造就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
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全市依托村级综合楼培训农村党员干部在100万人次以上,培训农村群众在300万人次以上。
——活动中心倡导文明新风。依托村级综合楼的文化活动功能,各村分别组织了篮球赛、山歌演唱赛等农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娱乐活动,开展新型农民、文明家庭、文明村寨创建评选活动,和睦相处、和谐发展的文明新风在广大农村广泛形成。
——服务中心解决现实难题。一站式服务、为民全程代理、党员承诺制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服务群众工作在贵阳市农村广泛开展。2009年9月,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后,贵阳市依托村级综合楼,在全市1166个村全部建起了便民利民党务政务综合服务站。仅活动开展期间,各服务站就为农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13865件,服务农民群众15.4万人次。
站在宽敞明亮的综合楼前,清镇市红枫湖镇民联村党支部书记罗成启作出了这样的评价:“过去我们根本不敢想能在这么宽敞明亮的办公楼内办公,现在办公场所修好了,党员真正有了家,党员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高涨,村里的大小事务交由党员群众讨论,防止一个人说了算,也使我们的决策更加科学、合理,群众对村支两委更加信任了。” 四、探讨与评论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基层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十七届四中全会也提出,
“2010年底基本完成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一体化建设任务。”在农村,村级活动场所正是农村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主阵地。通过创新办法措施,整合利用好各方面资源和资金抓好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及其作用发挥,既是提高村级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的需要,更是推进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现实需要。 (一)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需要健全完善责任体系
村级活动场所建设是关系农村民主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大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立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长远目标的需要,高起点认识、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效率推进,纳入各级党委党建工作目标体系进行督促和考核。在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中,贵阳市连续7年把建设村级综合楼列为市委、市政府“10件实事之一”,并与区(市、县)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每年年终目标考核,确保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打造为优质工程、廉政工程、民心工程、党心工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贵阳市建立了由组织部门牵头,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局、建设局、国土资源局、文明办、卫生局、计生局、移民局等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落实了各单位主要责任和工作任务,并定期组织召开联系会议研究解决建设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市委组织部还建立月报制度,建立工作台账,经常深入到各建设点实地检查指导,了解掌握选址、工程施工、经费使用及工程进展情况。同时,市委、市政府督查部门进行经常性的督
促检查。这些具体措施,使村级活动场所建设责任得到有效落实,工程进度和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
(二)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需要与农村实际相结合
村级活动场所是农村基层组织议事决策的主阵地,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与农村党员群众的现实需要相结合,必须与农村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相结合。原来修建面积狭小、功能单一的各类活动室,明显与农村长远发展不相适应。在实行资金“打捆使用”前,也有个别干部认为,各部门使用资金均为上级拨付的专项资金,不能挪着他用,防止“对上面不好交待”。但事实证明,贵阳市充分整合各部门修建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资源,实行资金“打捆使用”,统一规划修建了集党员活动室、文化活动室、卫生室、计生室“四室合一”的村级综合楼,即结合了农村实际,又拓展了服务功能,是即管现实又管长远的创新举措。
(三)村级活动场所建设需要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对于农村党员群众来说,村级活动场所是他们的另一个“家”,不论从选址布局、外观设计,还是内部装修、设备配套上都要充分考虑当地党员群众的认可度,真正建成优质工程、廉政工程、民心工程、党心工程。在选址和规划上,贵阳市坚持做到科学、合理,把村级活动场所建设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景区等结合起来,每个活动场所都由专业设计部门设计10套左右的施工图纸给地方选择使用,并在内部功能上力求做到能够满足学习教育、文化活动、医疗服务需要,外部装修上力求融入当地民俗民风。在施工监管上,通过执行工程招投标制度、深入基层督促检查、定期反馈施工信息等办法,切实加强施工监管,坚决杜绝“豆腐渣”工程和各种安全隐患,并统一实现专款专用,确保资金安全。在工程验收上,严格执行项目审计、验收制度,主动接受群众监督,确保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程打造为群众满意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