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 沉淀、 流传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道德体系。 我国先贤历来强调"知"与"行"的统一, 几乎每一种美德都能在历史上找到模范标杆。 这体现在教材中, 就是一个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 教师应以具有示范性的历史故事为载体, 使教材中"自强不息的人格修养""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形象化、 具体化。
但教师并不是单方面的故事讲述者, 而更像一个引荐者。 比如,在课前,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查找、 搜集我国传统美德故事, 让学生了解古代道德楷模。 而到了课堂上, 教师就适时地安排学生呈现相关故事,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活动, 让学生成为实际上的课堂内容提供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这里让学生自己讲述故事有一个很大的好处, 那就是能让故事以学生的视角呈现。 在实际课盘上, 就有学生在分享故事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 反映出了小学高年级学生较为独特的视角, 这其实也有助于教师加深对学情的认知。
当然, 本课活动设计也有需要改进之处, 主要体现在;
(1) 教师对教材中名人名言的解析方式较为传统而生硬, 一定程度上将德育课上成了语文课(虽然二者关系密切, 也可以相互借鉴) 。
(2) 在学生讲故事的过程中, 教师的引导性有些不足, 未能完全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性。 部分学生的发言内容比较浅显, 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
(3) 课堂上给予学生将传统美德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的思考时间还是显得不足, 导致本课的时代感有所不足。
因此, 教师在今后的德育教学中应当注重课堂活动形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内容呈现环节不仅注重内容本身, 还能关注呈现方式, 尤其是加强德育目标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从而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教学效果。
篇二
一、 目标解读、 预习反馈
1. 导出新课, 解读《导学案》 的学习目标:
名言导入: 你们听说过“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
者而改之。” 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孔子)
是的, 他就是孔子。 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孔子的仁爱精神!
2. 今天就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四单元的第 10 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通过本课学习, 同学们至少要达到以下两个目标: ①能举例说出中华传统美德在社会关爱、 国家情怀等方面的具体表现。 ②能够体会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意蕴, 愿意用他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3. 检查《课前预习案》 的“预习自测” 部分, 学生汇报。
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1. 86 页阅读角
师: 孔子说:“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在自己谋求生存与发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人生存与发展, 这是传统美德中“立己达人” 的仁爱精神。 谁能起来读一下“孔子的仁爱思想” ? (生读)
学生交流自己对孔子仁爱思想的理解。
师出示课件, 完成 86 页活动园。
学生补充句子。
阅读《将心比心》 故事, 加深对“仁” 的理解。
2. 87 页阅读角
阅读《朱冲还牛》 理解宽以待人的道理。
师: 你能结合具体事例, 说说待人宽容的意义吗?
学生发言, 师指导。
3. 88 页阅读《杜环侍老》 故事, 理解“民胞物与”。
师: 你能来讲诉一则发送在自己身边的仁爱故事吗?
学生讲故事, 老师作指导。
过渡: 对他人我们要有这种仁爱精神, 那么对国家呢?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师: 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 历朝历代, 许多仁人志士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 以天下为己任, 前仆后继, 保卫祖国, 关怀民生。 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你们指导顾炎武吗?
学生读 89 页阅读角“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学生交流并完成 89 页活动园。
过渡: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事事关心、 为什么要爱国呢?
学生读《鲁女爱国》 的故事。
学生交流并发言。(因为每个人的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过渡: 怎样爱国呢?
读 90 页活动园, 说说和平时代和战争时代, 爱国都有那些表现?
学生交流并回答。
讲一则中国古代忧国忧民的故事。
小结: 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美德是强大的文化基因, 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精神气质。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 传统美德永远是我们不断奋进的精神动力
三、 精讲点拨、 学科建模
立己达人的仁爱精神
宽容------推己及人------民胞物与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个人命运都同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为什么爱国? )
爱国的不同表现(怎样爱国)
忧患意识(不懈追求建成理想国家)
四、 当堂训练、 巩固新知
利用《课堂训练案》, 当堂达标, 巩固所学。
五、 归纳总结、 拓展提升
1、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 你有哪些收获?
2、 分发《道德与法治素质培养与能力拓展》, 如果有时间就当堂完成一部分必做题。
上一篇:冬季防滑冰防溺水安全班会教案
下一篇:小学家访工作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