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青少年问题行为及矫正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 社会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一个个体在这样的一个社会文化氛围中成长, 必定会受到社会文化的“感染”, 因此部分个体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焦点”。 对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来说, 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 因此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一个名词——问题学生, 之所以称为问题学生是因为他的问题行为未得到相应的矫正。

关键词: 中学生; 问题行为; 矫正方略

一、 中学生问题行为诞生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 社会文化也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 学校这块圣地所培养的学生不再仅仅受到学校的教育与感化, 而且受到了社会这个大家庭的教育与感染。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 一个人在成长中所受的教育也就不再那么单纯了, 这也就导致了个体受教育的多元性与复杂性。 然而任何一个领域都至少存在两面性, 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教育对孩子来说再也不是单纯的课本知识的教育, 学校的教育, 变为了更为广泛的教育——社会性的教育。 在这个大的领域里, 如果不加以引导, 不采取一定的措施, 个体的成长就容易偏离正常的路线, 就容易出现偏差, 进而导致个体行为不合乎规范, 产生问题行为, 出现问题学生。

中学生也是人, 生活在现实社会之中, 自然不可避免地要做出这样或那样的错事, 表现出种种不良行为, 久面久之形成了短期内难以改正的习惯。 同时, 中学和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 并且目前的中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逐年增多, 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还未成熟, 社会阅历正逐步拓展,思维方式受外界影响大, 可塑性强, 分辨是非的能力水平还不够高。 因此,在他们平常的学习生活、 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中, 稍不注意,不良行为及不良行为习惯就会轻易地在他们身上找到缺口而附在他们身上, 弹奏出与他们身份、 身心发展阶段不相称的音符, 进而严重影响了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 常见中学生问题行为

要研究和预防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及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技术, 首要问题是要了解明确, 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或习惯? 这些不良行为主要有哪些? 弄清这些问题, 我们的工作才有内容和对象, 才能顺藤摸瓜, 寻求到产生不良行为多种根源(或因素), 对症下药, 找到应对的理论技术、方法、 对策, 才能完成我们教育目标和任务。 那么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

什么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呢?

人生活在种种规则中, 并在各种规则的约束下成长、 成熟、 成形, 我们也是依据种种既定规则来判断中学生行为中的轻者如迟到、 早退, 重者如抽烟、 打架、 斗殴、 过早性行为等行为的良与不良。 因此, 我们认为,中学生问题行为是指中学生在个人及其环境、 个人与群体、 群体与群体之间相互作用过程中, 在学习生活、 人际交往、 自我意识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与相关法律法规、 公民道德基本规范、 中学生守则、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校规校纪相抵触的反社会反规则的不良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根据不良行为发生严重程度的不同来划分, 中学生不良行为可分为:严重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 轻度不良行为。

三、 中学生问题行为产生原因

进入中学阶段后, 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产生了急剧的变化。青少年已初步突破了家庭这个小圈子的束缚, 初步接触到外面世界的广阔天地中。 社会中各种价值观念的激荡和冲突, 常常会引起那些初涉人世的青少年的迷惑和不解。 另外, 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进一步加强, 也是导致青少年产生心理变化, 出现问题行为的原因。

(1) 对社会规则认知存在偏见。

社会行为规则, 是社会要求内部成员必须一致遵守的行为的规范。 青少年初涉社会, 理解能力和辩识能力较弱, 对社会规则的内容及执行规则的意义的认识往往不够, 在这种情况下, 青少年常会出现对社会行为规则的意义障碍。 所谓意义障碍, 是指当青少年头脑中形成的某种思想或心理因素阻碍他对社会行为规则的理解, 从而不能把这些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对社会行为规则的误解。 由于学生的指导思想不明确, 他们的问题行为会出现屡禁不止的现象, 造成“小错不断, 终成大患”。

(2) 意志力薄弱、 自控力差

意志是个人通过克服困难而完成某种事情的心理能力。 它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所以从其强弱程度可以看出人的性格。 意志坚强的人善于把握自己, 克服困难, 即使路途再遥远, 他也能耐心地驱策自己前进, 最终达到目 的地。 意志薄弱的人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 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这样的人对困难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 不能面对现实, 稍一受打击, 马上会有自闭、 自毁的举动发生。 有些自控力差的人, 往往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做出许多违反道德规范和社会成规的行为。 事实证明,青少年的许多严重的问题行为, 如自杀、 出走、 逃学、 殴斗、 攻击性行为都与其以治理薄弱和自控力差有关。

(4) 挫折忍受力低

挫折忍受力, 是指一个人能够忍受挫折的程度。 在现实生活中, 挫折总是难以避免的。 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往往与其不能正确应对挫折联系在一起的。 成绩不好, 同学和师生关系紧张, 都容易导致挫折感。 而青少年可能积极也可能消极的应对挫折, 积极的反应是认真分析和总结失败的原因, 吃一堑长一智, 自己发奋图强。

消极的反应则是通过内罚和外罚两种方式表现出来。 所谓外罚, 是指以攻击别人来消除受挫后的紧张情绪。 有的学生挨了批评后想不通, 总是有想法认为老师跟他过不去, 于是对老师采取谩骂、 诋毁甚至殴打的报复方式, 或采取一些变相的攻击方式, 如抱怨、 牢骚、 嘲笑、 讽刺和装疯卖傻等。 内法反映是青少年将受挫的原因归于自己, 采取惩罚自己的自我防御机制。 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自我孤立、 轻生、 用不正当的手段自我安慰。

不论是外罚还是内罚, 这些问题行为都是学校中那些“问题学生” 们接受挫折现实的方法。

(5 ) 不良的行为习惯

不良的行为最初是由于偶然因素引起的。 许多的问题行为, 开始的时候总是偶然发生的, 然而教育者忽视了这些小的因素, 以致积少成多, 积病成痼, 最终无法根除。 所以对于小毛病, 小错误, 不能小题大做, 但也不能放任自流, 要早发现、 早教育。 扁鹊和蔡桓公的例子, 千万要引起人们的注意。

四、 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方略

研究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的对策。 要预防和矫正中学生不良行为, 必须从优化环境和提高素质上入手, 以减弱或消除中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环境条件, 学习和掌握预防和矫正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技术, 从而达到改良中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之目的。

(一) 预防措施

1、 认真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 大力提高优生优育, 提高人口的出生素质, 最大限度地减少其遗传因素而产生的问题儿童的数量。

2、 普及科学育儿知识, 提高公众医疗保健水平, 尽可能地减少因婴儿疾病而产生的问题儿童数量。

3、 加强和重视对青少年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 减轻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的发生。

4、 加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针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际,促进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 增强调控自我、 承受挫折、 适庆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 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 调节自我,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二) 优化环境, 净化中学生成长的土壤。

1、 社会

(1)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区环境, 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整治。

(2)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 注意联手开展教育活动, 取得校内与校外教育的一致性, 抵御各种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思想腐蚀和侵害。

2、 学校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①校园的绿化、 美化与教育化相结合, 既体现五千年中华文明丰厚的文化底蕴, 又反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道德准则; ②要努力让每一块墙、 每一棵树、 每一片草都成为向人们展示文明, 警示愚昧的活教材; ③校园的宣传窗、 黑板报、 广播及电视网络则更应成为我们宣传教育的载体; ④坚持校园文化传统活动并结合形势和学生实际不断充实主题鲜明的特色活动, 使校园文化保持很强的生命力。

(2)重视和加强课外阅读工作, 充分发挥图书阅览室功能, 重视与语文课的阅读教学相结合, 使中学生学会学习, 着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增强他们明辩是非及抵御不良诱惑的能力。

(3)开设有利于中学生健康成长的科学、 卫生、 道德、 法制等知识的教育, 重视加强生活指导。

(4)加强对不良行为学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教育转化要点面结合, 既要做好个别转化, 还要重视群体教育, 两者并重,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 因为健全的集体构成了不良行为习惯学生成长进步的基础。 对个体转化, 必须要坚持因人施教, 遵循可接受性原则, 而面对整体教育, 则要十分重视整体教育的作用。 全班性、 全校性的常规系列教育及结合形势和实际开展的专项教育, 都是整体教育的重要内容。

(5)引导实践, 锻炼意志, 帮助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 同时, 十分注意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帮助, 只有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并产生成就感的时候, 他们的精力和注意力才会从不良行为习惯中转移过来, 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和建立及巩固才会有牢固的基础。

3、 家庭

(1)提高家长素质。

(2)密切与家长的联系。

(三) 矫正方略

一个中学生要想不发生一种不良行为, 或没有一点不良习惯, 客观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此在预防无效的情况下, 如何矫正已产生的不良行为习惯或已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就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 行为矫正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对中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进行干预, 以减少这些不良行为发生的概率。 常见的行为矫正方法有: 消退、 暂停、 反应代价和厌恶疗法。

1、 消退。 行为矫正专家认为, 人类的不良行为都是不良条件强化作用的结果, 如果取消这些不良的强化物, 不良行为就可能消退。 采用消退技术矫正不良行为时, 要注意几点:

①消退与积极强化相结合。 在选择对不良行为进行消退处理时, 应同时选择适当的替代行为, 并予以正强化。

②其次, 对那些与问题相关的所有强化物都必须加以控制, 不然, 可能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③要选择好消退程序的环境。

④在消退过程开始初期, 当不给所欲消退的行为以强化时, 这个行为可能会比先前出现得更严重, 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性爆发(extinctionburst),因此要做以未雨稠缪。

⑤在实施消退程序的末期, 目标行为发生率已经明显下降, 但又突然上升, 这种现象称为自然恢复(spontaneous recovery), 这可能是受到其他的隐性强化物影响所致。

2、 暂停。 这种方法就是使行为者在一段时间得不到目标行为的任何强化, 从而使目标行为的发生率下降。 做法一, 在一段时间内对目标行为不予强化; 另一做法, 要求行为者离开当前存在强化物的行为情境(暂停区域) 一段时间。 暂停区域是离行为情境较近的一个孤立区域, 区域里基本上没有任何对其行为产生强化的强化物。 使用暂停技术有三个控制重点。 首先, 必须清楚与不良行为相联系的强化物或强化物存在的环境; 其次, 不良行为发生后, 马上实施暂停, 终止强化物或强化情境的作用; 同时, 对不良行为的出现, 所有有关的人员都应对其实施强化暂停; 第三,不良行为发生者在暂停区的行为受到控制, 不能任其自由。

参考文献:

【1】 方双虎; 论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J]; 当代教育科学; 2004 年04 期

【2】 邵海英; 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年第 22 卷第 3 期

【3】 冯彩勤; 对一名初中“问题学生” 的个案研究[D]; 曲阜师范大学; 2012 年

【4】 姜晶, 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学分析及调控策略[J];江西教育; 2009 年 Z4 期

【5】 魏玲; 教师对中学生问题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07 年

【6】 张美峰; 初中生问题行为教育干预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 2003年

【7】 王素华、 陈杰、 李新影; 交往不良同伴对青少年自身问题行为的影响: 性别和年龄的调节作用[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3 年第 21卷第 2 期

【8】 闫磊; 浅析问题青少年行为矫治与社会工作者的介入[J].社会工作.2010,4(4): 27-29

【9】 游季浦、 田守铭; 青少年社会心理学》; 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10】 阿瑟?雷伯著、 李伯黍等译; 心理学词典》; 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