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优秀教案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训练、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了解作者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4.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革命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了解作者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 ) 仰( )峨( ) 立( )

基( ) ( ) 金( ) 上( )

( ) 殿( ) 镶( ) 挑( )

镖( ) 旌( ) 五( ) 逾( )

(二)词语解释。

瞻仰:

天堑:

永垂不朽:

顶天立地:

遥遥相对:

慷慨激昂:

(三)指出下列各句所用的说明方法。

1.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最大的一座纪念碑,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 )

2.纪念碑是用17000块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

3.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

4.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 )

(四)写作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代表们一致决定修建一座纪念碑来悼念那些死难的英雄们。这座雄伟的建筑于1952年8月正式动工,经过五年的修建,于1958年4月22日建成。作者周定舫在纪念碑落成揭幕前,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了纪念碑,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向全国人民及时介绍了这座表达亿万人民缅怀革命先烈之情的雄伟建筑。

(五)标题解说: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是毛泽东于1955年6月9日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题词,用它作标题,不仅浓缩了全文的主旨,更表达了全国人民对人民英雄的崇敬之情。文章主标题表明了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表明文章要具体介绍的建筑物。通过对纪念碑的介绍说明,讴歌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

(六)通过对预习的批改,您发现哪些问题?

二、学习、研讨。

(一)导入新课:

建筑是科学,建筑也是艺术。建筑是无声的诗歌,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巍峨、雄伟、庄严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让人产生无限崇敬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瞻仰这座丰碑。

(二)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三)师生互动。

1.解题:文章标题下面有个副标题,标题和副标题各有什么作用?

明确:文章的标题表明作者要歌颂的对象,副标题标明文章所要介绍的建筑物。

2.齐读开头和结尾两节文字,说说作者瞻仰前的心情和瞻仰后的感受。

明确:瞻仰前的心情——万分崇敬;瞻仰后的感受——再一次默默致敬。开头一段介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总体特点:巍峨、雄伟、庄严;结尾一段概括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意义:再现了新中国的“艰苦道路”,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付出的“巨大代价”。

3.对照碑文中的时间,给10幅浮雕分分类;研究课文,思考设计者为什么要选择这8个历史事件。由此说说为什么要建造这座纪念碑。

明确:第一类: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东之北1:1839年、销毁鸦片烟、表现中国人民反帝的坚强决心。(鸦片战争的起因,归入旧民主主义革命。)

东之南2:1851年、金田起义、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南之东3:1911年、武昌起义、结束了封建帝制。

第二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南之中4:1919年、五四运动、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点。

南之西5:1925年、五卅运动、促使大革命风暴爆发。

西之南6: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斗争第一枪。

西之北7:抗日战争时期、敌后游击战、打击日本侵略者。

第三类: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的解放战争时期。

北之中8:1949年、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

建造这座纪念碑,其目的正如作者所说:“人们从这里可以了解到中国革命所经过的艰苦道路,先烈们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自读第二部分第一层(2-3 节。) 理清作者的活动顺序。(走的路线)

讨论后明确:作者的活动顺序:进入广场——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走到碑前。按行走路线由远而近把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及整体形象介绍给读者。

第2节,按人的活动写。第一次交代:“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字,暗示碑的主题和本文的主题。

第3节,交代了建碑的时间,(决议兴建的时间和动工兴建的时间)总写碑身的规模,(“最大”)碑身的雄伟,(用具体数字与天安门比较)建碑的特殊材料(坚硬的花岗石和洁白的汉白玉)和建碑的重大意义。(象征着……标志着……)

作者为了说明纪念碑的高度,准确地运用了一些表示数量的词语。请把这些词语画出来,说说他们的作用。

明确:“……(从地面到碑顶高达)37.94米,(有)10层楼(那么高),(比纪念碑对面的天安门还高)4.24米。”作者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使人们对你“37.94”米到底有多高有了一个具体的感觉。10层楼大家都见过,天安门就在对面,大家都很熟悉,一比较就可以想见纪念碑确实很高,从而突出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

4.提问:建碑的特殊材料有何象征意义?

归纳:花岗石的特征是坚强,汉白玉的特征是洁白。用这两种材料象征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

指名读第二层(4-6 节), 理清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空间顺序)。

讨论明确:介绍纪念碑的空间顺序:台阶——平台(碑身四周。)——碑身(正面、背面。)——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大碑座。(按由下而上再下的顺序介绍。)

5.提问:作者在这里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

归纳:碑的四周栏杆、碑的正面题词和背面碑文、碑身的装饰以及大碑座四周的浮雕。作者再次写“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突出了主题,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高度概括了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表现了中国人民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是对“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的阐述。

集体朗读毛主席起草、周总理手书的碑文;然后给几分钟时间给学生背背。

提问:第6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浮雕的?有何作用?

归纳:交代了浮雕的位置、高度、长度、质量、画面,为下文详细描绘作了准备。

6.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比较细致地了解了纪念碑的位置、兴建经过、碑的构造、题字、碑文等,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了纪念碑的巍峨与雄伟。下节课我们继续来了解其他内容,还有几分钟时间让我们来思考问题探究所出示的问题。

(四)问题探究。

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碑身四周围绕着双层汉白玉栏杆,栏杆的形状和天安门前玉带桥的汉白玉栏杆一样,美观朴素,洁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显得更加庄严、雄伟。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块60吨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镏金大字,闪闪发光。这八个字是碑的主题。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镏金字整齐地排列着,这是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碑身东西两侧上部,刻着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花纹,象征着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万年长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碑顶是民族传统的建筑形式,是上有卷云下有重幔的小庑殿顶。整个纪念碑的造型使人们感到既有民族风格,又有鲜明的新时代精神。

1.关于纪念碑,全文介绍的主要是碑顶、碑身和碑座,碑座又包括小碑座和大碑座。这几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 、 和 。

2.介绍碑身,是单纯按照四面的自然顺序介绍的吗?为什么?

3.“毛主席亲自起草、周总理亲笔书写的碑文”为什么不按照时间顺序,从“一千八百

四十年”写起?你是怎样理解的?

通过批改,你发现哪些共性问题?

四、感悟·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按照时间顺序和空间顺序相结合说明事物的方法;

2.训练、培养快速阅读课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3.掌握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了解作者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4.了解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和革命先驱者的业绩与精神,激发强烈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点】

了解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

【教学难点】

掌握准确而富于变化的语言;了解作者运用具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来表达自己感情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一)中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

1.人民英雄纪念碑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____(屹立、矗立、耸立)在天安门广场南部。

2.____(愤激、愤慨、愤怒、愤懑)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

3.远远望去,在一座雄伟_____(峻险、峻峭、陡峭)的半山腰里,游击队员们正穿过高大的树林和____(茂密、茂盛、浓密)的青纱帐,去和敌人战斗。

4.国民党认为不能_____(逾越、跨越、穿越)的天堑长江,被英勇无敌的人民解放军胜利地渡过了。

5.纪念碑是用17000块____(坚硬、坚固、坚实)的花岗石和____(银白、雪白、洁白)的汉白玉砌成的。

6.浮雕的画面显示出学生们____(会集、齐集、集中、集结)于天安门前举行爱国示威游行的情景。

7.浮雕上_____(呈现、显现、显示、展示)出抗日战争的时期太行山区敌后游击战的场面。

(二)下面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B )

A. 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 浴血奋战, 前赴后继, 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B. 200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国内二战题材图书的出版和销售络绎不绝。

C.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 使自己学识渊博。

D. 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 民营医疗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D )

A. 振华港机四号货轮全体员工成功击退索马里海盗袭击, 胜利返航。

B. 满载两岸同胞欢欣的包机, 从上海、 天津、 福州……从台北、 基隆、 高雄……在海峡两岸间交汇、串联起繁忙的“热线”和“黄金通道”。

C. 由省委、 省政府主办的江苏省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型文艺晚会昨晚在省广电总局新落成的演绎厅举行。

D. 学习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一文后, 人民英雄的光辉形象时时浮现在我的耳际。

(四)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愤激的青年演说者,怒形于色的人群,使整个浮雕充满了痛恨卖国贼,激动人心的气氛。”这里的“愤激”能不能改为“愤怒”?

不能改。因为“愤激”有因愤怒而激动的意思,恰当地表现了那位青年演说者当时的神态和表情,而“愤怒”只有因受刺激而生气的意思。

2.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一千八百四年”的含义是什么?

“三年以来”表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1946年到1949年最后三年的解放战争时期;“三十年以来”指从1919年“五四运动”至1949年中国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整个历史时期;“一千八百四年”表示1840年,这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由此标志着我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五)“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组成的8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着英雄们品质高尚、纯洁,表示全国人民对他们的永远怀念和敬仰。”读下面咏牡丹的诗句,

与小碑座四周雕刻牡丹的寓意相同的一项是( A )

A. 长安豪贵惜春残, 争赏街西紫牡丹。(裴潾。)

B. 唯有牡丹真国色, 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

C. 惆怅阶前红牡丹, 晚来唯有雨枝残。(白居易。)

D. 去春零落暮春时, 泪湿红笺怨别离。(薛涛。)

二、讲读第二部分的第三层。(7-11 节。)

大碑座四周的10幅浮雕是本文说明的重点,文章把它单独列出来,是为了突出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革命先烈的光辉业绩、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价。

(一)浏览这一层、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10幅浮雕的?

讨论后明确:写浮雕时,作者由东到南到西,最后到北的空间顺序来写,这个空间顺序实际上是由浮雕的内容所决定的,因为它正好同浮雕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相一致。

(二)提问:为什么写浮雕不像写碑身那样从正面(北面)写起,却从东面写起呢?

归纳:按东、南、西、北的顺序写是根据中国近代史的历史顺序展开的。正面(北面)中间是最大的一幅浮雕“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与左边一小幅:“江北人民支援渡江”,右边一小幅:“全国人民欢迎解放军”,组成了一组浮雕,刻划了碑文中“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这是中国近代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斗争最激烈的、反帝反封建最彻底的史实,因而放在最突出位置,这正是纪念碑设计者的匠心所在,但在说明介绍时按历史发展顺序更合情理,因而作者从东面起,顺次介绍浮雕。

(三)重点讲析一、二两幅浮雕。

1.教师示范分析第一幅浮雕:“销毁鸦片烟”。作者用了四句话,分三层次来介绍:第一句是第一层,写明了事件(销毁鸦片烟)、背景(鸦片战争前夕)、时间(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人物(群众)——这是记叙部分。第二、三句是第二层,描述了画面,先详写销烟场面,作者抓住人物“愤怒”的神情,显现了他们对帝国主义的仇恨;用“运”、“倾倒”等词表达销烟态度的坚决;用“一箱箱”、“倾倒”与“一股股”、“升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示了中国人民挺身而出,还击帝国主义的威风。第三句略写了炮台和群众的战船,烘托了两军对峙的紧张局势和中国人民严阵以待、毫不动摇的销烟决心。最后一句是第三层,以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这幅浮雕的主题。

2.指导学生分析第二幅浮雕。

归纳:第二幅浮雕的写法与第一幅相比稍有变化,三句话从三个方面进行介绍:先交代事件——1851年的金田起义;接着阐述历史意义:“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严重地动摇了清朝封建统治的基础”;然后形象地再现画面:“大刀、梭镖、锄头、火把”是农民起义的武器,“一群”人民的儿女“冲下来”,旌旗“迎风飘扬”显示了起义队伍人数众多势不可当。

3.借鉴上述方法自读课文,并完成四、五、六幅浮雕的分析。

提示:作者介绍浮雕时一般是交代事件,(包括时间。)再现画面,揭示画面表现的意义。

教师抽查完成情况,然后指名口头分析第四幅浮雕“五四爱国运动”的画面。教师适当点拨、启发。

4.教师小结:作者介绍10幅浮雕的方法不同。有的直接从画面开始;(如“销毁鸦片烟”、“武昌起义”、“抗日敌后游击战”)有的从革命斗争的历史意义谈起(如“金田起义”、“五四爱国运动”)有的从历史历史事件的经过介绍谈起(如“五卅运动”、“胜利渡长江、解放全中国”)变化多姿,避免了行文的呆板。在介绍时作者正确选用了“碑身东面”、“碑身后面”、“碑身西面”、“碑身正面”等方位词,交代清楚观察部位,在介绍的顺序上巧妙地把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结合起来。

(四)讲读课文第11节。

集体朗读最后一段。

提问:本段共几句话,分别与上文什么地方照应?

归纳,共有三句话。在第一句中,第三次出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字样,呼应前文2、4小节,篇末点题,“又一次瞻仰”的“又”字,不是机械重复,而是感情的深化,第二句与第三句呼应第三节所说的建碑意义:“它象征着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标志着全国人民对先烈的怀念。”是分别对“象征”和“标志”的说明和注释。以上是说内容和感情上的照应,这里还有行踪的照应:开头越过广场——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这里是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来龙去脉,交代清楚,整个活动记叙完整,从而使全篇文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浑然一体,充分揭示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一主题。

三、请找一些例子谈谈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四、分析归纳本文介绍纪念碑的顺序特点。

(一)活动顺序:(按由远而近,直到离开的行踪写)越过(广场)——踏着(石道)——踏上(台阶)——到了(平台)——走下(台阶)——离开(纪念碑)

(二)空间顺序:(由下而上介绍纪念碑)台阶——平台——(大小碑座)——碑身——东西两侧上部——碑顶。

(三)方位顺序和时间顺序。(巧妙结合介绍10幅浮雕。)

东─→南─→西─→北

(1839年-1851 年) ─→(1911 年-1925 年) ─→(1927 年(2) ─→北(3)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

五、通过批改,你发现哪些共性问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