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人教版】小学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教案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第一单元成长的快乐与烦恼

本单元主要是关于学生心理品质的学习,由(1)生活中的快乐:(2)拥有好心情:(3)尝尝苦滋味这三个主题构成。

一、教学目标和设计构想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学生容易追求--种物质生活的满足和安逸,同时,也总是不断地希望用外在事物让自己快乐与兴奋。再加,上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思想,总是希望别人都能满足他们的意愿,而忽视了自己对生活的投入,以及对真实生活、普通生活中快乐的感受与体验。同时,随着学生升入高年级,自我意识的增强,对他人和外界事物也都有着较强的敏感性。但是面对自己与外界在互动中所发生的困感和冲突,不少学生不知道如何面对,容易被动地、任性地情绪化处理问题,而不是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这种被动、消极的生活态度,必然会影响他们健康的、明快的、和睦的生活。

针对上述问题,本单元旨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特别是学会用一种积极的思维方式面对生活中的人、事、物。

概括地讲,(1)生活中的快乐:主要是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对快乐的感受和认识,学会从普普通通的生活中感知生活的快乐,做一个快乐的人。(2)拥有好心情: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烦恼,学会一种健康的思维方式,树立积极而乐观的生活态度,做-个乐观的人。(3)尝尝苦滋味:引导学生积极认识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及挫折等,明确坚强的意志、信念和行为,是克服困难、超越逆境的一一个关键,争做一个有毅力的人。这里,需要明确--点的是快乐、乐观、毅力这三者也是相互联系和相得益彰的。

二、提示各主题学习要点

1.生活中的快乐本主题旨在说明快乐是什么。教材中我们将生活中的快乐大概分为了三种形态:感受的快乐、汗水中换来的快乐、给予的快乐。

(1)感受的快乐:可能是我们容易忽略的-一个最为基本的生活感受和态度。很多人不会从普通的生活中感知那种简单而单纯的,甚至可能是瞬间或短暂的快乐。快乐有时就是一种个人的情绪和感受,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愉悦。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发现和体会生活中的这种快乐,明白这本身就是一个快乐的人的基本。教材P2一P3,展现的就是这种最普通的快乐。另一方面,快乐的人不仅快乐自己,还快乐别人,营造-种快乐的氛围。我们接近快乐,感受快乐,才能将快乐传递出来,间更多的人分享快乐。所以,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意识和发现那些平素不以为然的情景,如教材P3下图所示,明白快乐就是那样朴素,只是需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和悦纳自己。

(2)汗水换来的快乐:相对于“感受中的快乐”这种状态中的快乐,汗水中的快乐,强调的是我们努力付出自己的辛苦之后,在结果上所感受到的-一种快乐。旨在引导学生反思自已的生活经验,深刻认识这种快乐,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明门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我们就有可能获得一种收获的快乐,在自己点点滴滴付出的过程中,我们最终就有可能获得一种体现着成就感、自豪感的快乐。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礼会中,采访周围一些人,开阔视野,进一步强化和明确快乐的满足也来自辛苦和努力。但切忌空洞说教,尽可能地让学生借助他人的经验和感受,能体察到这种米之不易的快乐。

(3)给予的快乐:这是一种通过人与他人、社会互动,即通过一种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中产生的快乐。在二三年级我们也涉及快乐的话题。但因年龄段不同,而侧重点不同,二年级上册“做个快乐鸟”,主要体现的是--种浅层次的、即时的快乐,知道我们都有情绪表达:快乐与烦恼。引导学生开心度过每一天。而三年级下册“分享中的快乐",则局限于同学间或者普通的人和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围绕某事、某物的分享---共享的快乐。五年级下册“给予的快乐"则更多地体现的址一-种利他的社会的给予行为。从教材P6提示的情景画面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给予的快乐”可能是职责的,也可能是志愿的,但无论哪种,我们最终要让学生明白的是这种“给予”的价值魅力。

2.拥有好的心情本主题旨在说明的是怎样拥有快乐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素质。这是我们引导学生学会快乐生活,学会做快乐的人的根本。

(1)人人都有烦心事:这一话题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明白人人都有烦恼,只是烦恼的事情、性质不同而已,烦恼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必然经历的。认识到这--点,有助于学生消解自己的悲观情绪,不封闭自己的苦闷和烦恼,不要为了有烦恼而烦恼,而是要确立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态度。

(2)走出烦恼:我们用一则李萌的案例,引发学生反思白己的生活经验,知道有些烦恼是我们主观、心理多疑造成的,即自找烦恼。并针对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烦恼(如教材P11所提示的),进一步引导学生要正视烦恼,分析造成烦恼的主客观原因。面对烦恼,不是情绪化处理,而是理性面对,分析原因,寻找对策。

(3)多对生活笑-~笑:旨在通过因不同的想法做事而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生学会一种积极的、健康的、乐观的思维方式,体会不同的生活态度对生活的影响。让学生明确怎样看问题将影响着我们的心理状态,凡事可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面对。建议教师可参考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方法帮助学生:介绍一些积极的思维方法,打开学生的视野。

3.尝尝苦滋味本课题旨在引导学生学会用信念和有毅力的行为面对一切,积极生活。

(1)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引导学生可通过采访调查生活在自己周围的一些人,关注他们是怎样面对困难和逆境的。想象如果是自己的话,会怎么做?从直接经验和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困难是可以超越的,关键在于你怎么面对。

(2)挫折和逆境也是--笔财富: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认识到失败本身也许是小事,但重要的是要反省自己,从中学会智慧,掌握经验,让失败升值。可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谈谈失败后的自己,是否从失败中汲取了经验,不在某方面失败了。甚至可以让学生就“失败”和“胜利”二者,做一个“利益”和“损耗”的得失比较。教材中“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和“霍金的故事”再次明确人可以超越逆境,让逆境成为财富。

(3)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前面两个话题的学习,着眼于引导学生积极地认识失败等。而本话题的学习,则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考问题的方式。胡萝卜、鸡蛋和咖啡粉面对沸水的不同反应,象征性地说明了面对逆境,不同的观念和想法,会带来不同的结果和命运。而P21中邓亚萍、贝多芬的事例,则是印证了这个道理。教师可引导学生对人物的逆境和挫折,进行假设,如果(放弃、沮丧.....后果会是怎样?引发学生认识到态度、思考方式、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简单地讲,本主题中的各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就是:(1)理解生活中存在着酸甜苦辣,面对它们,我们怎么看待和解决呢?→(2)“挫折和逆境也是一笔财富”。即首先要正确看待失败,要静下心来,分析问题。究竟采取什么态度和行为应对呢?→(3)“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在逆境面前,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拥有什么样的观念和想法,将会有不同的人生命运,这其中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没有毅力,你再有乐观的心态,同样不能超越逆境。那么毅力该怎样锤炼呢?→(4)磨练毅力。首先让学生反省“我的毅力怎样?”。通过对自己的毅力曾如何影响到自己的日常行为的反思,感悟到毅力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很关键的-一个方面。认识到毅力是人超越逆境,战胜困难,实现目标的一个关键要素。让学生明白毅力不是口头承诺,是一-种践行,它的伟大在于它不仅会成就-一个人,而且它是一“种高贵的品质。那么,正因为毅力是一"种践行,就需要我们付出实践行为。引导学生尽可能自觉地在生活和学习中锤炼自己的意志品质。毅力,可从小书做起,但贵在坚持。总之,本单元涉及了以上三个主题的学习。事实上,每-一个主题是有内在联系的,我们是从有着相关联系的事实关系中,抽出了不同的侧面。所以,希望我们的老师在备课时要意识到这种关系性、连续性。(有信念)相信自己,才会去努力,而在努力的过程中我们需要用积极向上的信念和毅力的行为,激励自己:这其中包括用积极乐观的思考方式和心理素质面对--切,让自己快乐,让自已努力。

第二单元追根寻源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知道中国是一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初步了解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国祖先的过去,及几千年来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兴趣、认同及其自豪感。

有的老师,特别以前是教思想品德课的老师不明白这种历史学习与思想品德有何关系,认为这种历史学习,似乎应是社会课内容。实际上,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不是历史知识的学习与记忆,而是通过历史文化内容的学习,丰富一个人的德行,从小培养学生成为一个有着中国人灵魂,有着中国历史文化素养的、有着民族自尊的中国人:从小培养学生做一个具有中国文化之魂的地道的中国人。

本单元由(1)吃穿住话古今(一);(2)吃穿住话古今(二);(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4)汉字和书的故事四个学习主题构成。基本上是从我们现在的衣食住行(物质生活)和汉字、书(精神生活)两个层面出发,透过历史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积淀和发展,引导学生探究生活中的历史,探究我们生活中许多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体验和感悟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创造。尽可能地通过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让学生拉近现实和历史的距离的同时,我们也通过中外比较的形式,让学生在比较与联系中认识到我国的文化特色,从而强化和明确文明古国的文化特色,增强作为中国人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由上述学习主题,我们不难看出,本单元涉及古今中外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很多层面的内容,同时,教材的星现方式也不是按照时间(历史)顺序编排教材内容,而是按照人们的生活逻辑和一个社会文化发展的逻辑,来组织和建设教学内容。这是与原社会课不同的地方。原社会课往往是以历史(时间)、重大历史事件为线索,编排内容的:而新课程品德与社会则是强调要贴近儿童的生活,以吃穿住的生活为切入点。另一方面,原社会课内容选材的角度,大多偏于政治文化,强调宏大的国家层面的内容,而新课程导入了生活文化和民族文化,着眼于让学生了解伟大的中国人是如何创造了中华文化,以增强其民族认同感,自豪感。

所以,有的老师初看教材时,会觉得教材内容的脉络不清晰,而实际上教材内容的内在结构是有逻辑主线的。

二、本单元的编排特点

1.呈现方式多元化。从教材内容到学习研究方式是多视角的、多方法的、综合的、联系的。

(I)由生活中的“小”见大,体会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即教材由生活中具体的“点”切入,引出丰富的、深刻的文明古国的历史文化事实、风采等。比如,教材第28页“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这--话题,就是从成语字典中的“饮血茹毛”这个普通的成语开始,激发学生的好奇,走进了一系列的现实生活与历史文化相关联的社会发展脉络中的。

(2)纵向呈现,提供思考和探究历史发展变化的途径和方法。表现为教材运用各种载体,如传说、考古、史书、歌谣、绘画、历史地图等,引导学生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是如何被记载下功夫来,现代的人们又是如何去了解历史的。让学生学习用历史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根源,都有过去、现在和未来。

(3)横向呈现,导人中外比较视角,丰富学生对我国历史与文化的认识以及了解和认同。同时,将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与世界相接轨,认识到--个国家的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不仅需要吸纳外界有益于我们的东西,同时随着各国文化间的交流,我们的先进文化也为其他国家所汲取,从而打开学生的视野,将祖国文化的发展置身于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中。比如下表所列。

2.教材从传统与变迁、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辩证地、历史地、客观地理解和面对事物的发展与变化。比如,教材P34就为我们呈现了这样一条线索。

几万年前骨针缝合兽皮做衣服→六千多年前麻布痕野生麻秆麻线麻布→两千多年前丝衣→宋《纺车图》棉花种植织布制衣→今天:(除了棉、丝、麻)毛料、化纤、纳米....

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角度来看,重在体现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中国人对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贡献:引导学生感受中国人的智慧及探索和创造精神,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

1.吃穿住话古今(一):主要由生活中的“吃”切入、火联和拓展到农业生产以及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饮食文化这三个方面。

(1)告别饮血茹毛的生活:首先是从生活中的“食物”“吃”切入,联系到古代农业生产的种植、养殖等,并用考古、传说等各种历史探究的途径说明了古代中国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智慧和创造。

(2)古人的歌谣:从古代人对生产与生活之间的规律的认识(节气等)中,了解古代人们的生产、生活错慧与我们今日生活之间的传承关系。

(3)中华食文化:

●餐桌上的智慧,从纵向发展(历史考古的视角)和横向比较(外国人的视角)呈现了中国独特的、审美的、艺术的、人文的饮食文化:

●吃的故事,旨在提示中国食文化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其人文性。

●中西饮食比较,反映了不同文化,其饮食文化习惯也不同。;2.吃穿住话古今(二):主要涉及服饰(穿)和家居(住)的变迁与发展,及其所反映的文化特色和社会时代性。一方面由“穿”的材料的发明与创造,拓展到服饰文化所具有的时代性、社会文化性、历史传承性,并将中国人“穿”的发展史,与人类衣料、服饰的发展相联系。如,日本和服对中国唐服的吸收:中国丝绸在世界的传播。另--方面,由聪明的古人因地制宜创造的“巢穴”,拓展到对中国家居乃至建筑文化特色的认同和欣赏。并从联系与发展的角度,强调家居、建筑文化中的文化交融。

(1)服饰:了解从古到今人们制作衣服所用的衣料的发展历程及其纺织技术的发展。透过现在人们所使用的衣料,反映了事物的传统与变迁,以及现代衣料和纺织技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2)从服饰看社会:-方面透过不同时代的服饰以及同-时代不同身份人物的服饰的变化,揭示了服饰文化的内涵,表明服饰文化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性、人文性:体现了不同时代人们的智慧和审美。另一方面,通过现在对唐服、旗袍的承袭、唐服对日本和服的影响、对现在舶来品牛仔服、两服的认同和吸收、丝绸之路的发展等各个层面,反映了服饰文化的国际性、历史传承性。让学生综合地、发展与联系地、多角度地理解中国“穿”的文化。

(3)家居文化与变迁:一方面通过古人运用南北方不同的地理环境,发明了“巢”(南方)和“穴”(北方)的事实,让学生认识到古人的智慧。另一方面,通过教材P39主持人的探究问题:“大家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收集和查找资料及图片,调查了解各个时期的房屋,看看人们最初的房子和他们住的巢穴有什么相似之处,与我们现在住的房子又有什么相同与不同?设想一下人们为什么想起盖房子。为什么南北方的人们,最初设计的房子不-样,这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呢?"旨在提示学生从古今建筑方式的联系中,发现古人这种朴素的、有效运用自然环境为人创造生存空间的构思对后人的影响。

(4)凝结在房屋中的文化:-方面,从家具、家居装饰、建筑结构乃至建筑整体风格等角度,启示学生可以从多角度了解中国的建筑文化特色,及其所蕴含的人文性、教化力量和审美价值。在探究中,认识到我们现在的家居、建筑依然保留和继承着传统建筑文化的风格。另一方面,通过呈现较为典型的欧式建筑、伊斯兰教建筑,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比较中欣赏不同的建筑,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有着不同的建筑文化特色,存在一定的差异性,由此也强化了学生对中国建筑特点的认同。同时,从更广阔的角度,打开学生的视野,从对建筑文化差异性的理解,拓展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建筑文化在我国建筑和家居文化中的渗透和交融,如“席梦思"“沙发"的出现和使用。

3.火焰中的文化:陶与青铜:主要是从各种不同时代的“器物"(用品)中,透视中国特有的历史与文化,透视中中国社会发展的--些情况。旨在引导学生由欣赏器物到探究器物中所蘿含的各种信息。比如,教材P45从不同角度选择的陶瓶(距今六千年)、猪纹钵(七千多年前〉和骆驼载乐俑(唐代),就是让学生通过这些器物,想象和领悟到当时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情景。如,陶瓶,一件古人汲水的器物,反映了古人对力学的巧妙运用,体现了古人的智慧:猪纹钵,反映了当时人们开始饲养家猪,尽管猪纹介于野猪和家猪之间:唐代的骆驼载乐俑,则反映了唐人(汉族)与胡人(少数民族)的交往情况。骆驼和琵琶都是胡人典型的陆上交通工具和乐器。

同样,在“文化的使者一瓷器”这-话题中,教材首先引导学生欣赏不同风格的瓷器。然后,由此追溯瓷器的文化渊源,感受中国的瓷器文化在世界中的位置和影响力。而“灿烂的青铜文化”,也是借助各种器物:利富、编钟、越王剑、铜铲、铜鼎等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情况。由此可见,中国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

概况地讲,由陶器,我们让学生感受到的是人类创造性的发明,从“陶”中透视中国人的创造:由瓷器,我们引导学生尝试欣赏瓷器的美,透过瓷器,了解中国和世界的交流:青铜,这是一个远离现代儿童的概念,但中国曾有过灿烂的青铜文化时代,有着在当时世界一流的冶炼技术。因此,我们介绍青铜器,旨在引导学生从中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等情况。

4.汉字和书的故事:(1)由我们平常再熟悉不过的“汉字”说起,追溯其历史渊源。并通过传说、结绳记事、刻木记事、画图记事等不同的记事方式,理解文字---汉字产生的必要性。(2)通过各种与其他语言文字的比较,认识到中国汉字的特有魅力,引导学生欣赏汉字,认识汉字的特有价值。(3)关于“书的演变”,从“册”这个书的数量的表达开始追溯,明确过去和现在存在着联系,探究书的来历和其历史演变。另一方面,蔡伦造纸、毕异的活字印刷,不仅充分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勤劳和智慧,而且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文化发展的贡献,从而引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需要让学生知道中国的四大发明是什么。所以,在正文和晾望台中,我们都有介绍。有关叫大发明较为详细的内容,将在初中历史学科中学习到。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由于本单元涉及面很广,蕴含着大量的社会历史信息,所以,建议教师借助教材P59的“活动天地”,帮助学生归纳整理所学的社会文化历史内容,梳理清楚生活和历史之间的联系及发展脉络,进而形成较为明确的历史观,学会辩证地理解和看待一个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历程。同时,建议教师明确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的兴趣点和问题意识是什么?(2)面对大量的信息,引导学生关注什么?明确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怎样从中形成观点,怎样去探究事物的根源?而非信息疲劳化。让学生简单地找资料、念资料、说感受,要积极引导进行思考和分析,学会在事物的联系与发展、传统与变迁中认识和判断生活和历史的关系。(3)教师面对学生的思考,应明确自己应该提供给他们什么帮助。

第三单元独具魅力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本单元是从中国人、国宝(有形的文化遗产).国粹(中国的生活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中国人创造的特有文化的结晶)这三个内容层面,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亲近与认同感,感受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占国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使中华文化中的精华得以弘扬和传承。本单元由下述三个主题学习构成。

主题学习(一)伟大的先人:我们选择了体现中国人自古以来所提倡和传承的人文精神的先人,旨在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比较大的历史人物的思想,学习他们的精神,以弘扬和传承中国人特有的精神和人格魅力。

主题学习(二)我国的国宝: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的、有形的文化遗产,知道它们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文化产物,知道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祖国文明的积淀与结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价值。由此,引导学生意识到我们借助文化遗产,可以进一步认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感受与祖国的历史文化有着根-*般的联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文物保护状况,激发学生对文物受损的忧患意识和保护文物的责任意识。

主题学习(三)我们的国粹:反映的是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文化生活、特有的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的精华,如京剧、书画艺术、医药、武术等。它们融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构建和丰富着我们的生活,为我们的生活带来美、乐趣、健康、祥和。我们力图将学生带人中华文化的各个领域,让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无穷魅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继承与发展,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一表达的内涵,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二、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1.伟大的先人:孔子及其言行是中国人思想的核心体现。旨在让学生通过我们至今仍然在继承孔子的言行及其思想的精华、从中国到世界仍然在敬仰孔子及其人格和思想等各种文化现象,认识到孔子对中国的思想和文化乃至世界的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力。司马迁的故事和事迹,则体现了中国人的一种坚忍不拔的精神。由司马迁这一.典型个案,拓展到李时珍、司马光、贾思勰等这-类人在坚忍不拔方面所具有的共性精神。学生充分认识到这种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是我们中国人的人格魅力,启示学生我们要学习和继承这种伟大的精神。

另一方面教材通过活动天地,让学生探究更多的体现着国人精神、在中国有着影响力(做出贡献)的各类历史人物,旨在理解中国历史上有着许多杰出的代表人物,中国人民创造了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另一方面,我们在介绍先人时,也提到了《论语》《史记》《本草纲目》《齐民要术》《资治通鉴》等文化经典。他们创造的文化经典,是后人研究教育、社会历史、中医药、生产等等蘑要的传统文化遗产,是中国人乃至整个人类的经典。

2.我国的国宝:首先让学生了解我国有哪些(有形的)世界文化遗产,旨在感悟在祖国大地上到处都有祖先留下的遗迹。它们不仅是中国人民的宝贵遗产,也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次,引导学生对万里长城、秦兵马俑、大足石刻等古遗迹,进行多角度地深入探究,理解文化遗产的价值。教材中列举的三个有代表的遗迹,分别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的社会历史、文化、艺术以及人们的愿望、智慧等,引发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探究愿望,明白文化遗产中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不和礼会信息。

最后,在学生理解了古遗迹的历史价值、经济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这些义物、遗迹破坏了,我们失去的是什么。要让学生确实地认识到我们从这些古遗迹中,可以了解历史,了解过去的社会,了解先人的智慧和创造。它承载着历史,承载着我们中国人的文化。我们很难想象如果丧失了文化遗产,我们乃至未来的中国人还能否领略到祖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激发学生形成对文物保护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

3.我们的国粹:首先让学生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如京剧、书画艺术、中医药及其与我们生活的关系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建议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寻找自己身边的国粹:多体验。激发学生关注这些生活中业已习以为常的文化积淀。尽可能地改变自己平常漠然或者不以为然的态度,提升自己对文化的敏感和理性认识。其次,我们导入了外国人、世界如何看待中国粹的视角,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国粹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更加珍视它们的价值,并让学生理解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进而萌发对祖国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力图培养学生做一个关注和了解中国文化,拥有中国文化基本素养的中国人,这是在国际社会立足的根本。

(1)京剧:通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欣赏京剧、表演京剧等文化现象,让学生明白京剧业已融入我们的生活中。其次,引导学生欣赏京剧的价值和特色,认识到京剧是中国人特有的一-种审美表达,中国人借助京剧表达了对人、事、物的认识。通过学生的体验活动,旨在让学生进一一步理解京剧、演唱京剧,调动学生的兴趣。

(2)书画艺术:首先是引导学生从生活切入,观察和领悟剑书画艺术在生活中的普及和渗透。进而引导学生认识中国书画艺术的特点: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书、画、篆刻、诗词于一体:在自然中追求一种意境,追求一-种人文关怀。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欣赏,感受一种精神愉悦(-~种自然和人的心灵的结合),认识到书画艺术乃中国人的--种精神享受。另--方面,借助王羲之的“十八缸水”和齐白石的“不叫一日闲过,故事,引发学生感悟和建立这样的价值观:美的创造需要付出努力:美的创造源于对生活的观察和感悟。

(3)中医:同样让学生回归到生活中,去发现和再认识中医、中药与我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进--步认识到中国人的生活智慧(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将对自然的认识运用于生活中,如利用山植这一自然物的药用价值,维护人们的健康),中国人独特的思维(对人身心的了解)。并从中医在国外的影响力,强化学生认识到祖国中医药在世界的独特性和优越性。扁鹊的故事旨在启发学生去了解为中医药做出了贡献的人,明白祖国今天中医药的成就凝聚着前人的努力与创造。

(4)中国风:从外国人的视角、从世界的视角,捕捉中国特有的文化风采、文化现象:从国际社会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欣赏中,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美和魅力,认识到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只有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才能在世界上展示出自己的风采,对世界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被世界所接受。进而启示学生珍视和弘扬我国的文化传统最后,关于国粹,希望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把握:(1)我国特有的,能代表我国的文化:(2)在中国流传百年:(3)中国文化的精华:(4)至今为人喜闻乐见

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

一、教学目标与设计构想第四单元我们生活的地球是由(1)蔚蓝色的地球:(2)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3)我们的地球村这三主题构成。本单元主要是从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切入,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情况,包括对地球本身的地理学认识、以及地球的外部环境一一自然风光、生活在地球上的国家和人的认识。在客观认识世界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世界的亲近感以及确立最为基本的全球意识。

二、提示各主题学习的要点

1.蔚蓝色的地球

本课题旨在让学生明白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人们是怎样在认识地球的。并感受人类的科学探索精神,对之产生崇敬精神的同时,激发学生认识和探究地球奥秘的兴趣和愿望。

关于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和探索,基本上分为两个层面:(1)首先,围绕地球是什么(地球的形状、大小、我们人类眼中的地球等),教材通过从古到今,从人们早期的想象和人们的直觉到人类曾经漂洋过海的亲身实践,再到人类在太空上的科学探索,感受探索地球的过程是漫长的。(2)其次,通过人类不断探索尚未揭开的种种有关的地球奥秘,旨在让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地球上的许多奥秘,还等待着人类破解,接受新的挑战,勇于探索,还需要人类为此付出努力和创造。

2.我们的地球村

(I)看看缩小的地球一地球仪。本课旨在借助“地球仪",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关于地球的地理知识和一.些基本概念。学会使用世界地图和地球仪。能够识读和运用地球仪,知道地球的经线、纬线、赤道、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等。

(2)大洲和大洋。旨在让学生知道大洲大洋的名称和位置。建议老师教学时,不要机械地、被动地让学生记忆这些,尽可能地运用学生可能具有的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在实际运用中识记和理解它们。并和前面的学习内容相结合,明确一个洲在地球上的相对位置,为后面几课内容的学习展开铺垫,特别要明确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

(3)美丽的地球村。主要是从各种不同的地形地貌类型,一方面是让学生了解地球上的各种不同自然风景,欣赏地球上的美丽景观。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借助教材上关于不同景观的介绍,提示学生如何欣赏和探寻地球上的美丽景观。(4)世界上的国家。让学生初步知道这些国家的名称、所在地,尽可能地通过一些生活途径,拉近学生和“世界各国”的距离,如教材第105页的“找找国家”的活动,以增加学生对世界上国家的认识,并产生关注世界的兴趣和意识。建议教师不必要让学生被动地记忆地名。

3.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本主题主要是让学生知道:

(1)生活在世界上、地球村的人是由怎样的居民构成的。

(2)这些地球村的居民在外貌、形体、语言等方面有着怎样的特点。

(3)它们来自哪里,分别居住在什么地域。

(4)求同存异,超越各国家、民族不同的文化差异,寻求彼此间的:尊重和理解。

关于人种,从人种无优劣的平等观念,引导学生知道世界主要由三大人种构成,不同的人种有着各自的特点。可运用较为生活化或者学生可能感觉和认识到的经验来理解不同人种的特点,如教材选用了不同人种在体育方面所表现的相对优势和特点。但切忌不能将体育运动和人种之间的关系绝对化、观念化。

关于人种的分布,主要让学生明白人种的形成与地理环境、人口移动、历史变迁等有关,初步了解人种地域分布的基本规律,如黄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白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黑种人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带。但也要让学生理解随着历史上人口的迁移和人们的流动,-一些国家人种星多元化。

关于一些文化现象。就语言而论,让学生了解到世界上有上千种语言,而这数千种语言也给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们带来了丰富性和差异性。可以说,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理解,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现象,对事物的不同理解。教材第111页两则误解的事例,就说明了语言是不同文化间人们相互理解的媒介。此外,教材通过不同国家的人的姓名的差异,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性与共同性。

关于本主题在内容的把握,有几点建议:

(1)对小学生来说,本课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建议教师不要选择超越小学生理解的话题来拓展内容。

(2)关于人种,强调各有特点,但不绝对。

(3)人种分布有规律,也有变化。它的规律是长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如黑色人种多分布在气温较高的热带地区,皮肤内黑色素含量较高,可以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利于保护皮肤:鼻子低而宽,体毛少,便于散热。而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移动、历史变迁,人种分布也有一-定的变化。如美国、加拿大、巴西等多人种国家,就体现了人种分布的复杂性和多元性。

(4)通过语言表达、姓名的差异,让学生初步认识到不同国家、民族存在着差异,因此,需要我们理解差异,需要彼此的尊重与理解。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