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教学设计(精选4篇)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平行线教案教学设计”。
第1篇: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尺和直尺作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重点)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观察下面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以上的图片都有两条相互平行的直线,这将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
知识点1:平行线的概念
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两种:平行和相交.
方法总结:两条线段平行、两条射线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因此,两条线段不相交不意味着它们所在的直线不相交,也就无法判断它们是否平行.
探究1:过直线外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课本P12思考(小组合作学习)
探究点三: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类型一】 应用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进行判断
例1: 有下列四种说法:(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个 B.2个 C.3个 D.4个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垂线的性质进行判断.(1)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正确;(2)同一平面内,过一点能且只能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正确;(3)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连接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正确;(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正确;正确的有4个.故答案为D.方法总结:平行线公理和垂线的性质两者比较相近,两者区别在于:对于平行线公理中,必须是过直线外一点可以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但过直线上一点不能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垂线的性质中,无论点在何处都能作出已知直线的垂线.
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3题 【类型二】 应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论证
例2: 四条直线a,b,c,d互不重合,如果a∥b,b∥c,c∥d,那直线a,d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
解析:由于a∥b,b∥c,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到a∥c,而c∥d,所以a∥d.故答案为a∥d.方法总结:平行公理的推论是证明两条直线相互平行的理论依据. 【类型三】 平行公理推论的实际应用
例3: 将一张长方形的硬纸片ABCD对折后打开,折痕为EF,把长方形ABEF平摊在桌面上,另一面CDFE无论怎样改变位置,总有CD∥AB存在,为什么?
解析:根据平行公理的推论得出答案即可. 解:∵CD∥EF,EF∥AB,∴CD∥AB.方法总结:利用平行公理的推论进行证明时,关键是找到与要证的两边都平行的第三条边进行说明.
三、板书设计
概念平行线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或相交性质
平行公理平行公理的推论:
第2篇:平行线教学设计
平行线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知道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辨认出平行的两条直线;使用直尺和三角板正确地画出平行线;使用直尺和三角板检验两条直线是否是平行线。
3、情感目标:体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经历对知识的探索,培养与他人的合作交流的习惯。
教学重点:
1、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1、理解同一平面。
2、使用直尺和三角板正确地画出平行线。
教学准备:直尺、三角板、CAI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平行线,你能用手里的工具画出一组平行线吗?
学生画。
师:你是怎样画的?
生:我是运用作业本上的格子线来画的。(演示)生:我是运用文具盒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生:我是运用直尺的一组对边来画的。(演示)„„
师:同学们都能利用手中现有的工具来画出平行线,但是这样画出的平行线有局限,你们知道局限在哪里吗?
生:用直尺画出来的平行线,两条线之间只有直尺那么宽。
师:运用格子线画出来的平行线呢? 生:只能跟格子线一样宽。
师:对!这样画出来的平行线受到已有工具的限制,不能随意地拉开两条直线的距离。那你们有没有办法突破这个限制呢?
生:先画一条直线,用直尺的一条边贴住这条直线再往下移,想画多少距离就可以画多少距离。(演示)
生:这样画,要是直尺移歪掉就不平行了。
师:(用三角板演示)这样画,两条直线之间的距离是不受限制了,可是尺移起来容易移歪掉,画出来的两条直线就不能保证一定平行。那怎么办呢?
学生面面相觑,一下子想不出好的方法。
师:(在黑板边上画一条直线,用三角板的一条边贴住直线,另一条边靠住黑板的边往下移)这样往下移会移歪掉吗?为什么?
生:不会。
生:不会,因为旁边有黑板边靠着,这样移就不会移歪掉。师:那要画这条线(黑板中间)的平行线,你能不能也给它找一个依靠呢?
生:(思考一会)用一把尺在旁边靠住。
师:你能来演示一下吗?(先用三角板的一边贴住已知直线,把米尺递给学生)
学生演示把米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师:这样行吗?(移动三角板)生:行的。
师:谁再来试试?(把三角板和米尺都递给学生)
学生独立演示,教师通过提问适时纠正,强调把直尺靠在三角板的另一条边,而不是靠在三角板的一个角上)
师:你能在自备本上随意画一条直线,再画出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
学生独立完成。
师:谁来说说我们是怎样画平行线的?
引导学生共同概括并板书:一贴、二靠、三移、四画。
二、联系生活,导出定义
1、提出问题:你能举出生活中有关平行线的现象吗?
2、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平行线形象。如铁轨、双杠、扶梯、斑马线、跑道等。并演示图片中哪些部位是平行关系的。
3、根据上面图片提问:铁轨不平行,跑道不平行会有什么后果? 那么什么是平行线呢?
问:“为什么要加条件在同一平面内呢?”
多媒体举例演示说明 :“立交桥上、下车道过汽车,汽车经过的路线”既不相交也不平行现象。
师总结定义,强调“在同一平面内”的必要性。(板书)
4、介绍平行符号,表示方法。(板书)学生小组交流,畅所欲言
学生仔细观察欣赏,思考寻找平行关系。学生联系生活想像后回答
学生思考归纳、发言,互相补充,在老师指导下得出定义。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层层设问,步步紧扣,引导得出什么是平行线的问题,激发兴趣,保持良好情绪。并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让学生归纳,培养其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用多媒体演示主要是揭示问题的关键点。
三、应用新知,及时反馈
1,过直线AB外一点C作直线CD,使AB//CD 2,过直线MN外一点O作直线LK,使MN//LK,再在平行线内作垂线,想一想可做几条? 思考:平行线内的垂线,有什么特点? ——无数、平行。
3、5位同学们在100米直跑道上进行百米赛跑,1号、2号、3号、4号、5号分别在起点从左到右排成一行。当发令枪响,只见5号同学迅速抢占1号跑道奋力向前,请问他能跑出好成绩吗?为什么?
四、小结,谈收获、感受
学生自主性活动:
1、学生小结这一节课的主要内容。
2、想一想哪些最主要的需要掌握?
3、什么叫平行线?谁能根据概念编出判断题?(学生自编判断题,大家一起用手势判断)
五、作业设计: P124第11题及补充布置
[反思]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教师注意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有些教师对“主体与主导”的关系认识不足,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发挥教师自身的主导作用。其实,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能否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关键还在于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如何。画平行线的内容,如果教师让学生自学,固然可以,学生看图并通过交流也能学会画平行线的方法,但至于为什么要这样画,恐怕自学或交流都无济于事。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应该体现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上。
第3篇: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题:5.2.1 平行线
教学目标:
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表示。.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重点:
平行线的作图,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难点:
平行公理推论的应用. 教学流程:
一、情境引入
观察: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 顺时针转动a
二、思考
(1)直线a与直线b的交点位置将发生什么变化?(2)在这个过程中, 有没有直线a与b不相交的位置?
平行概念:同一平面内,存在一条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
即: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直线a与b是平行线, 记作a∥b.
追问: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存在哪些位置关系? 答案:相交和平行 练习1:
平行线在生活中很常见, 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答案:如:
三、探究1
问题:如何画平行线呢?给一条直线a,你能画出直线a的平行线吗?
步骤:
一、放;
二、贴;
三、推;
四、画
追问:你能画出多少条直线a的平行线? 答案:无数条
四、探究2
问题1:在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直线a与b平行?
问题2: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追问:过点B你能画出多少条直线a的平行线? 答案:1条
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问题3: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它和前面过点B画出的直线平行吗?
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符号言语: ∵b∥a,c∥a ∴b∥c.练习2:
读下列语句,并画出图形.
(1)如图(1),过点A画EF ∥ BC;
(2)如图(2),在∠AOB内取一点P,过点P画PC ∥ OA交OB于C,PD ∥ OB交OA于D.
答案:
五、应用提高
1.同一平面内互不重合的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0 个,1 个,2 个或 3 个 2.下列说法正确的个数是()(1)两条直线不相交就平行
(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平行的直线有且只有一个交点(3)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与平行 A.0
B.1
C.2
D.4 答案:B
六、体验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1.平面内两条直线有哪些位置关系? 2.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是什么?
七、达标测评
1.在同一平面内,一条直线和两条平行线中一条直线相交,那么这条直线与平行线中的另一边必_____ 答案:相交.2.同一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不可能与第三条直线都平行,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判断题
(1)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射线是平行线.()(3)如果一条直线与两条平行线中的一条平行, 那么它与另一条也互相平行.(答案:×;×;√
4.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a // d,b // c,∴c // d B.∵ a // c,b // d,∴ c // d C.∵ a // b,a // c,∴ b // c D.∵ a // b,c // d,∴ a // c 答案:C
八、布置作业
教材12页对应练习题.)
第4篇:平行线教学设计
《平行线》教学设计
单
位:建三江分局前哨农场中学 作
者: 孟 祥 辉
时
间:二00六年十一月
电
话:5704146
《平行线》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空间与图形”所要研究的基本问题。这些内容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经有所接触,本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探究平面内两条直线平行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其推论。这些知识是空间和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同时,本节课充分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感受,通过设置“观察”、“讨论”等活动来鼓励学生勤思考、多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应用意识以及创新能力都有很好的作用。
2、本节课的学科特点:
由于学生在前两个学段已初步接触了平行线,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观察、画图和讨论,共同探索平行公理的过程。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且从未接触过反证思想,因而对于平行公理推论的理解存在很大困难,因此本节课的难点是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3、设计思路:
4、设计思路的理论依据:
1、注重对学生几何学习兴趣的培养。
2、注重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
3、注重师生、生生间的交流。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教法和学法:
1、动:教师利用多媒体设计动画情景,鼓励学生动手做,动笔画,动脑想,动口说,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2、探:教师引导学生操作模型,动手画图与合作讨论,共同探索出平行公理及推论。同时,通过设置拓广探索、应用延伸等练习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3、乐:本节课的设计力求做到“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得紧一点,直观的多一点,动手实验的多一点,使学生的兴趣高一点,自信心强一点”,促使学生乐于学习,乐于思考,乐于探索,乐于创新。
4、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渗透观察、猜想、归纳、类比等数学思维方法,同时,通过平行公理推论的教学,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理解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2)能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3)体会平行公理及其推论。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
(2)让学生经历观察、实践、讨论、体会平行公理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生活中平行线的认识,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促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培养学生的良好情感和主动参与意识。(3)学生经历观察、动手操作、发现讨论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探索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乐于探究。
教学重点:平行公理的简单应用。教学难点:探究平行线的性质。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1、教学过程: 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创设 情境 引入 课题
让学生感受一组画面,从而引出本节课题:平行线(板书课题)
通过熟悉的画面,不仅让学生感受到几何图形无处不在,也为后面的探究活动作好了情感准备。
合作
交
流
1、建立模型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动手操作模型,并思考问题:在木条转动的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呢?
利用这个模型引入,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同时,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过程形象而生动的性质,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2、平行线的概念
(1)学生讨论得到:在木条转动过程中存在一个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这时直线a与b互相平行(parallel),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平行线在生活中是很常见的,你还能举出其他一些例子吗?
(3)动手画一画,分小组讨论: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几种?(4)动画演示空间图形:这样的两条直线会相交吗?那么它们平行吗? 在学生认识了平行线后,举出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进一步加深理解。让学生通过动手画图、分组讨论,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通过演示空间里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建立空间观念,发展几何直觉,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平面内”。
探
索
新
知
3、平行线的画法:(1)过直线AB外一点P,你能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吗?能画出几条?(2)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
(3)练习:过点P画直线MN的平行线:
4、平行公理:
(1)讨论:在前面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几个位置使得a与b平行?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出几条?
(2)类比前面我们学过的“垂线的性质”,你能得出什么结论?(3)归纳平行公理。
画平行线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常常会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通过动画演示平行线的画法,指出画平行线的关键:一放、二靠、三移、四画,加强直观教学。这组练习是为了让学生认识一些变式图形,打破思维局限,牢固掌握画平行线这一基本技能。
通过观察、画图、讨论等探索过程,用类比的方法归纳出平行公理,从而把学生的直观体验上升到理性思维。
5、平行公理的推论:
(1)讨论:过点B、C分别画直线a的平行线b和c,那么b和c平行吗?由此你又能得出什么结论?
(2)归纳平行公理的推论。(3)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
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是本节课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首先从学生感兴趣且容易理解的问题入手,向学生初步渗透反证思想。然后自然过渡到平行公理推论的说理过程,让学生乐于接受。
反
馈
练
习
落 实
新
知
1、巩固练习:判断正误:
(1)两条不相交的直线叫平行线。()
(2)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必平行()。(3)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必把这个平面分为四部分。()
通过练习,巩固平行线的概念及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落实基础知识。
2、综合运用:P19、第7题。说明:(1)学生画图、小组讨论、交流。(2)教师巡回指导、集体讲评、示范。
这组练习是“基础练习”与“复习巩固”的综合。让学生通过画图进一步巩固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使学生能将文字语言转化为图形语言。
3、拓广探索:
小红的妈妈是舞蹈教师,有一次快到六一儿童节了,需要编排一个舞蹈,规定排成三行,然后变换各种队形。小红一听,高兴地对妈妈说:“这是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让我来替您参谋参谋。”小红利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设计出了四种队形。小红的妈妈一看,果然好办法,队形变化多端。你知道小红是怎样设计的吗?
说明: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并在全班交流,然后教师利用动画展示。
通过拓广探索,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同时,通过学生设计不同的队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应 用 延 伸
探 究 思 考 探究:(1)、如图(1)点D是AB的中点。①过点D作BC的平行线,交AC于E。②量一量AE、CE的长度,它们相等吗?③量一量DE、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2)、如图(2)在梯形ABCD中,AD∥BC,点E是AB的中点。①过点E作AD的平行线,交CD于点F,EF与BC平行吗?②量一量DF、CF的长度,它们相等吗?③量一量EF、AD、BC的长度,它们有何关系?
通过这组练习,既复习了平行线的画法及平行公理的推论,又以探究的形式将知识进一步延伸,拓广了学生的思维,同时为以后学习
三角形和梯形的中位线定理埋下了伏笔。
归纳 小结 整理 反思 小结:
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说明:学生分组小结,各组代表发言交流体验,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赞扬。
让学生自己小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布置 作业
形成 技能
1、P19 第8题
2、P41 第12题
说明:教师鼓励学生精心设计,并将自己的得意作品装入个人成长记录袋。
第1题让学生利用平行线设计一些图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体验平行线的美学价值。第2题让学生利用相交线和平行线画出自己家住房的平面图,自己设计一个户型,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2、教学资源设计说明:
纵观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三个注重:
1、本节课利用生动的图片、动画和模型,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图形世界和现实生活,通过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本节课通过设置反馈练习来巩固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等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通过设置探究题及图案设计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本节课中,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大胆与同学进行合作与交流,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五、学习效果评价: 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能否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2、在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中是否对自己的思维水平有所提高。
3、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
4、是否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和合作探索。
5、能否提出有意义的问题。
《多边形的内角和》 教学设计
单
位:前哨学校中学部 姓
名:孟 祥 辉
时
间:二00八年十一月
《多边形的内角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会用多边形内角和进行简单的计算。
(2)解释并会验证四边形内角和、n 边形的内角和,会应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和说理。
2.能力目标:
(1)通过多边形定义及内角和学习,增强类化推理和发散思维能力。
(2)通过将多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解决,使学生体会化归思想的应用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三角形和多边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的分析研究,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激发学生学习几何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的熟练应用.难点:多边形的内角和定理的推导.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召开,设计一个内角和为2008度的多边形图案多有意义!行吗?它是几边形?
(通过这个问题的提出,激发学生进行下一步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感觉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它很有用)
二、探索发现:
1.我们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2.我们还知道,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等于90°,那么它的内角和为360°,同样长方形的内角和也是360°.3.正方形和长方形都是特殊的四边形,其内角和为360°,那么一般的四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呢?
画一个任意的四边形,用量角器量出它的四个内角,计算它们的和,与同伴交流你的结果.从中你得到什么结论?
同学们进行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及交流后老师加以归纳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为360°的感性认识,是否成为定理要进行推导.三、合作交流:
1.从四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四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2.从五边形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五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那么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多少度?
3.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多少度? 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 设多边形的边数为n,则
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n一2)·180°.想一想:要得到多边形的内角和必需通过“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来完成,就是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除利用对角线把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外,还有其他的分法吗?你会用新的分法得到n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吗?
由同学动手并推导在与同伴交流后,老师归纳:(以五边形为例)分法一:
从五边形ABCDE的一个顶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则五边形的内角和为3×1800。分法二:
在边AB上取一点O,连OE、OD、OC,则可以(5-1)个三角形,而∠
1、∠
2、∠
3、∠4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舍去.∴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180°一180°=(5—2)×180° 分法三:
在五边形ABCDE内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五个三角形.其五个三角形内角和为5×180°,而∠1,∠2,∠3,∠4,∠5不是五边形的内角应减去,∴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180°一2×180°=(5—2)×180°=540°.分法四:
在五边形的外部任取一点O,连结OA、OB、OC、OD、OE,则得四个三角形,减去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五边形ABCDE的内角和,即:4×l80°一1×180°=540°。
拓展六边形内角和的求法,近而为下一步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做铺垫。
(纵观以上各种证明思路,其共同点是通过图形分割,把五边形问题转化为熟悉的三角形、四边形问题来解决。寻求多种不同的分割方法来得出五边形,以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尝试、探索。)
四、成果共享:
学生通过上面分三角形的方法,自主完成下表,总结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边数 图形 三角形数 内角和 2 2×l80°= 360° 3 3×l80°= 540° 4 4×l80°= 720°
„ „ „ „
n n-2(n-2)×l80°
最后由学生用语言描述n边形内角和公式。(设多边形边数为n,则n边形内角和等于(n-2)×l80°)
五、检测练习:(1)快速抡答
1、四边形ABCD中,如果∠A+∠C+∠D=280°,则∠B的度数是()
2、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等于1080°,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3、九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度
4、多边形的内角和随着边数的增加而(),边数增加一条时它的内角和增加()
5、若十二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相等,那么每个内角是()度
6、已知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是135度,则这个多边形是()(2)冷静思考:
7、四边形的四个内角可以都是锐角吗?可以都是 钝角吗?可以都是直角吗?为什么?
8、求下列图形中x的值:
9、如图,以五边形的每个顶点为圆心,以1为半径画圆,求圆与五边形重合的面积
10、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有10条对角线,则这是()边形
11、过一个多边形一个顶点的所有对角线将这个多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则这是()边形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什么困惑吗?
七、亲情作业:
1、有一六边形,截去一三角形,内角和会发生怎样变化?请画图说明。
内角和减少180O
内角和不变
内角和增加180O 2.一个多边形的每个内角都等于135°,则这个多边形为
边形.3.内角和为1440°的多边形是
.4.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度数从小到大排列时,恰好依次增加相同的度数,其中最小角为100°,最大的是140°,那么这个多边形是
边形.5.五边形的对角线有
条,它们内角和为
.6.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4320°,则它的边数为
.7.多边形的每个外角与它相邻内角的关系是
8.若n边形每个内角都等于150°,那么这个n边形是
9.一个多边形的内角和为720°,那么这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条数为
10.一个多边形每个内角为108°,则这个多边形
11.一个八边形每一个顶点可以引几条对角线?它共有多少条对角线?n边形呢? 12.将五边形砍去一个角,得到的是怎样的图形?
13.四边形ABCD中,∠A+∠B=210°,∠C=4∠D.求:∠C或∠D的度数.《有理数》教学设计
单
位:前哨学校中学部 姓
名:孟 祥 辉
时
间:二00八年十月
《有理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正数、负数及对小学里数的认识的基础上,经历探索有理数范围内的整数、分数的意义的过程,学会通过举例理解相关概念,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2.知道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初步认识集合. 新知重难点:
重点:探索有理数范围内的整数、分数的意义. 难点: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教学过程:
一、新知生长点(这个环节:新知是建立在哪些已学知识点和相应知识点复习呈现的方法设计)
1.正数与负数
请任意写出3个正数,3个负数,并说明正数、负数的区别与联系. 方式:让学生动手写出后,举手回答. 强调: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小学学过的数
你知道小学学过哪些数?
方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动手写出名称,并举例.1分钟后,小组汇总展示.
讲解:自然数是整数,小数都可以化为分数.
二、新知探究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探究的知识点和相应知识点探究的方法设计)1.整数与分数
由于负数的加入,现在的整数又指哪些数呢?分数又指哪些数呢?(1)初中里你又学到了哪些数?请举例说明.
(2)你能给小学里的整数(0除外)与分数取个新名吗? 讲解:事实上小学里的数都是0或正数,为区分我们规定: 正整数: 1,2,3,„
零:0 负整数:-1,-2,„
正分数:,3.14,„
负分数:-,-6.4%,„
强调: 0是整数,不是分数;整数与分数统称为有理数,“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π除外). 巩固练习:
Ⅰ同座两生合作(也可以老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判断):一人说名称,一人写相应的数. Ⅱ判断题:
(1)0是整数,不是分数;
(2)正数和负数统称为有理数;(3)0是最小的有理数;
(4)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5)自然数一定是正整数;
(6)正整数和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反思:小学学了0、正整数、正分数;初中学了负整数、负分数;
有理数可分两大类: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也可以分三大类正数、0、负数. 2.集合讲解: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 注:这里集合概念只作简单描述,学生明白即可,不要加深.
集合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所以要加上省略号. 巩固练习:教材P10练习.
三、新知检测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当堂检测的知识点和相应的题目的设计)会区分整数(正整数、零和负整数),分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1.-2006不是()A.有理数
B.自然数
C.整数
D.负有理数 2.分别写出满足下列条件的数:
(1)三个负整数:,;三个负分数,.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3.14是负分数,不是有理数
B. 0是有理数,不是整数
C.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D. 负整数不是整数 4.把下列各数分别填在相应的集合内: 20,-0.08,1,3.14,-2,0,-98,正数集合:{
„};负数集合:{
„}; 整数集合:{
„};分数集合:{
„}.
四、新知拓展点(这个环节:新知有哪些需要拓展的知识点和相应题目的设计)非正数非负数的意义:
1.判断:一个有理数不是正数就是负数()
零和负数统称为____
___,零和正数统称为____
__. 2.已知下列各数:-5,+,0.62,4,0,-1.1,-6.4,-7,7.
其中正整数有,负数有,非负数有
.
感受交集:
下面两个圈分别表示正数集和整数集,请在每个圈内填人8个数,其中有4个数既是正数,又是整数.这4个数应填在哪里?你能说出这两个圈的重叠部分表示什么数的集合吗?
五、回顾小结与布置作业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现在问大家小学学了哪些数?你如何回答呢?(2)初中有新学了哪些数?
小学学了0、正整数、正分数;初中学了负整数、负分数;整数可分三大类:正整数、0、负整数;分数可分两大类:正分数、负分数;有理数可分两大类: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也可以分三大类正数、0、负数. 作业:(1)复习,预习(要求略);(2)P17习题1.2第1题. 思考题:
观察下面依次排列的一列数,它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请接着写出后面的3个数,你能说出第10个数,第200个数,第201个数是什么吗?(1)1,-2,3,-4,5,-6,7,-8,,„„;(2)-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熟练地画出具体情境中各种不同的行走路线,并会用字母和符号表示路线。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思维的周密性。
3、情感目标: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小组活动,能熟练地画出具体情境中各种不同的行走路线。
教学难点:探索不同的图形的路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D
B
A
C
同学们,我们已经在一起相处了六年了。有久的将来,你们将去高等学府,知道自己的家乡在哪里吗?襄樊有二千八百年的悠久历史,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平时,你都去过哪些好地方玩过?(生答,师出示画面),去相同的地方,有很多不同的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关于行走路线的问题。(出示课题)
二、主动探究。
1、出示例题插图(1)。
2、学生讨论:从A到B有几种走法?
师板书:ACBADB
D
B
A
C
F
E
在图形的字母C和D右下角标上,表示到B点必须经过这两点,并且都只有1条路,因此从A到B有两种走法。
插图(2)。
师讲明要求:图中只能向上和向右走。
讨论:从A到B又有几条路可选择呢?
生各抒己见,师加以总结。
板书:A→C→E→B
A→D→E→B
A→D→F→B
师加以说明:要到B必须到E或F,从A到F只有一条路,它对应着从A经F到B的一条路。由(1)可知:从A到E有2条路,这两条路分别对应于从A到B的1条路,所以从A到B就有3条路。(并在字母C、D、F处标上1,在字母E标2,在字母B标3)
H
B
D
E
F
G
C
A
插图(3)。
学生讨论:从A到B有多少种走法?
学生小组合作,师巡视,加以指导,再集体订正。
2、观察三幅图,你发现了什么?
能看出各点所标数字与它的左侧和下方的数字有什么关系吗?
通过引导,学生发现其关系。教师在每幅图下面写了算式。
D
B
A
C
F
H
K
G
E
三、巩固交流。
1、课本第19页第2题。
帮助学生分析题意,从A到B必须经过G和K,从A到K有3种走法,从A到G有3种走法,所以从A到B有3+3=6种走法。
(标出每个点的不同走法,帮助学生理解)
2、在下面的图中,从A到B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A
B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适时指导。
四、拓展思维。
下图中,从A到B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平行线教学设计
平行线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知道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2、能力目标:使学生能辨认出平行的两条直线;使用......
平行线教学设计
课题:5.2.1平行线教学目标:1.掌握平行线的概念、符号表示。.2.会用三角尺和直尺过已知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3.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
平行线教学设计
《平行线》教学设计单位:建三江分局前哨农场中学 作者: 孟 祥 辉时间:二00六年十一月电话:5704146《平行线》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平面内两条直线......
平行线教学设计
5.2.1平行线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平面内两条直线相交或平行的两种位置关系; 2.掌握平行公理以及平行公理的推论;(重点、难点) 3.会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公理推论,会用三角......
平行线教学设计参考
平行线教学设计参考平行线教学设计参考教学要求:1.使学生认识平行线,能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和检验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使学生初步学会利用画平行线和垂线的方法画长方形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