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地震中的父与子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桂城中心小学
邓耀华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由于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与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通过教学,正确诠释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生通过阅读文本,找重点句子,边读边写批注,小组交流等形式对父亲有了个了解。然而,我并不满足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更注重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表达,怎样表述出来的。如在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的时候,我还引导学生对写时间长的两段话进行对比,体会文中写法的好处。设计这样的环节,一个是为了让学生理解到父亲在废墟挖掘时的艰辛,另一个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父亲执着的信念,从而感受到父爱的深沉伟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任何知识,都应该经历一个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所以,我才在教学中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在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同时,引导学生去关注文章的写法。这样,就较好地实现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二、以读为本,为学生创设了与文本对话的广阔空间。
整课的教学,我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而且读的要求层次不断加深。如开课时的自由朗读,突破难点部分的细读以及老师的引读,体会人物品质时的配乐朗读等。以“读”贯穿了整个课堂,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到父亲的品质,同时,通过有声有色的朗读,学生更多更直接地与文本对话,使课堂较好地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体,上出了语文课应有的特点,既有语文知识的生成和读写技能的掌握,又有情感的体验和升华,实现了语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三、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目标明确,结构简单,主线清晰。
回顾整堂课的教学设计,明显地体现了三个“一”,即: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板块“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清晰明了;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课堂目标明确,结构简单朴实,但这也正好体现了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的特点。
四、挖掘教材内在资源,丰富学生语文素养。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的能力。”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如引导学生从课文对父亲的外貌描写说出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由父亲在废墟中挖了36小时想象父亲在挖掘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艰辛,并用“顾不上„„”进行写话的练习;在父亲救出了孩子后想象各种身份的人对父亲的称赞。在训练的过程中,学生对父亲的了不起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感到一个直面困难、永不言弃的父亲的形象逐渐走进了学生的心灵,我还更欣喜得看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积累语言,内化语言,并灵活地运用了语言。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了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总之,在课堂上,我努力营造一种浓厚的语文学习氛围,使学生真心实意地爱语文,扎扎实实地学习好语文。教学总是遗憾的艺术,最精彩的课总是在下一节。这堂课由于老师的情感完全投入到了课堂当中,以至于在比较句子“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时,课件没有出示两个句子,如果及时出示会让学生更直观地进行比较。这堂课还存在着不足的地方,诚挚地欢迎各位专家,同行们不吝赐教,谢谢!
地震中地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父母之爱”为主题,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在父爱的支撑下儿子获得......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地震中的父与子》的教学反思
这一次参加与xxx小学的同课异构活动,学习到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前期备课准备的环节我就得到了同组的张志刚老师、张彤老师、王艳的老师的指导。在多次试讲期间,付主任和xxx小学......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重点是让学生抓住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