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_雨巷优秀教案一等奖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雨巷教学设计一等奖(精选7篇)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雨巷优秀教案一等奖”。

第1篇: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

雨巷公开课一等奖教案【篇1:《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2、激活学生感知、想象、体验、认识等潜在能力。[教学方法]:

1、朗读感悟法。2、问题法。3、演绎法。[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昨天就已经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美感。

二、诵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诵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①这是一首特别适合自己自由诵读的诗歌,让我们边读变感悟。

②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忧愁的,哀伤的)

③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低沉的,感伤的)

④对,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

2、请一位学生单独朗读。

①那么谁愿意来给我们大家朗读一下呢?

②读后点评一下。

3、这首诗中,诗人用了哪些词语着意表现诗歌的这种凄美、感伤的基调? ①诗人在描写“我”时,用了“彷徨”“彳亍”“冷漠” “凄清” “惆怅”等词语来表现诗人的孤寂、迷惘的心情。②在描写“姑娘”时,用了“哀怨又彷徨”“结着愁怨” “凄婉迷茫”表现了“姑娘”像“我”一样的迷惘、彷徨。

③在描写雨巷时,用了“颓坦”“寂寥”两个词,描绘了一幅寂寞、凄 清的“雨巷”图。

三、简介创作背景,作者生平

1、大家读了一遍,便有了这么多的感觉。的确,我们感觉到这首诗很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失落、惆怅的情感呢?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

明确: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县人,现代诗人。主要有诗集《我的记忆》(包括《旧锦囊》、《雨巷》、《我的记忆》三辑,与1929年出版)、《望舒草》等。他是中国新诗发展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成名作《雨巷》被叶圣陶先生誉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作者也由于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中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暗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霞。《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四、内容理解。意象和象征。

1、《雨巷》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原来诗人有着这样的情感和经历。因而,他会在诗歌里选取一些形象来传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意象。下面我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这首诗,其他的同学找一找这首诗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

①“雨巷” ②“丁香般的姑娘” ③“我” ④“油纸伞” ⑤“颓圮的篱墙” ⑥“太息一般的眼光”

明确:诗歌的意象不同于一般的形象,它是凝聚着诗人情感的形象。因此,这首诗中的主要意象有三个“我”“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雨巷”。而其余几个形象则属于诗歌的细节。

2、在描写姑娘这一意象时,诗人为什么把她比喻为丁香般的姑娘,而不用其他的花作比喻?

明确:丁香类似于百合,是纯洁、美好的象征。(美丽、高洁)。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看图片)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3、同学们了解在古诗词中丁香的象征含义吗?请同学们看到课后习题第四题。明确:李商隐的《代赠》用“丁香结”也就是丁香的花蕾来象征诗中女子的愁心,诗人用春风反衬丁香的愁;李(王景)把“丁香”与雨中的惆怅连在一起,用雨中的丁香作为人的愁心的象征,诗人用迷离的细雨衬丁香的愁;王十朋把丁香人格化,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丁香的淡雅、隐忍以及愁绪。总之,虽然写法不同,但在古典诗词中,丁香与愁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首《雨巷》用丁香来形容姑娘,增添了意象的忧郁、空灵之感,与整首诗的感情基调相符合。

4、现代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象征意义,所以,我们在欣赏诗歌的时候一定要展开丰富的想象。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限制,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参考:

①“雨巷”象征了黑暗压抑的现实。

②“雨巷”象征了大革命失败后,革命事业陷入低谷。

③“雨巷”象征了人生际遇上的低谷。

④“我”是一个心事重重的知识分子形象。

⑤“我”是一个苦闷的、人生的追求难以实现的知识分子形象。

⑥“我”可理解为一个失恋者的形象,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现了我失恋后仍苦苦追寻的执著情感。

⑦“丁香般的姑娘”象征了诗人在大革命失败后苦苦追求的革命前景和希望。⑧“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诗人理想中的恋人形象。

⑨“丁香般的姑娘”可理解为生活中一切美的事物,如美好的人生理想等等。⑩“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作者自己的真实写照。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渴望遇上与自己有同样思想和感情的友人的心情。

⑾:整首诗可理解为诗人在革命遭受挫折后,找不到出路,但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

⑿:整首诗还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生活中美好理想的追寻的心路历程。5、总结: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刚才同学们的理解合乎情理而又富有创意,同学们对诗歌的主题有多种理解,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有同学将这首诗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我认为这样认识更 为准确、合理。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从形式美的角度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1、叶圣陶先生曾经盛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如果我们从音乐性的角度来欣赏这首诗,你有什么美的享受?

明确:①读起有一种一唱三叹、迂回反复、回肠荡气的感觉。

②听起来悦耳、和谐,读起来像一首轻柔而沉思的小夜曲。2、那么,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

(1)一起来找一找这首诗中和音乐美有关的特点。

明确:①诗句末尾的长、巷、娘、芳、徨??,甚至到最后都间断性的出现同一韵母的字。这就是全诗都押韵,而且是押同一韵。诗歌的押韵就是是指诗句的最后一个字与下一句的最后一个字在韵上要一致。由于押韵的字放在句末,所以又叫“韵脚”。押韵时可以每句都用,有时候还可以隔句或隔几句才用韵,有时候可以转换押韵,但一首诗歌总体上的韵律一定要有。巧妙的押韵能使诗歌富有韵律美。

②大家再来看看课文,是不是每一节都压韵了?(是)

每一节又押了几次韵呢?(和同学一起找出每一节的韵脚,指明押的“ang”韵,1-7节压韵次数分别为3、2、3、2、3、3、3)

明确:全诗一共7节,每一节都是6行,每一节压韵两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又重复一次韵脚,有意的使同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里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板书:压韵)

全诗从头至尾没有换韵,每一节共六行,每节押韵两次到三次,在相隔不远的行里重复一次韵脚,如“雨巷”、“姑娘”、“芬芳”、“惆怅”、“眼光”等,有意地使一个音响在人们的听觉中反复,这样,就造成了一种回荡的旋律和流畅的节奏。②③另外,语言上用反复,如“哀怨,哀怨又彷徨”,“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迂回往复,悦耳和谐,一个寂寞而痛苦的旋律在全曲中反复回响,萦绕在我们的心头。

㈠ 压韵。

1、那哪位同学来告诉我,究竟什么是“压韵”?

参考:许许多多的诗歌,顺口溜,都是要押韵的,否则就不好听,听的人也记不住,声音就不美丽。这,就是押韵的好处。

明确:㈡ 反复。

1、大家看这一句:“哀怨,哀怨又彷徨”,大家觉得写的好吗?(好)

2、大家都觉得这一句写的好,那是因为他用了一种很特殊的修辞手法,有没有同学知道是什么修辞手法?(反复)(板书:反复)3、谁告诉老师,什么是“反复”呢?

明确:为了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的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或句组,这种修辞方法称为反复。

4、很好。是课文中还有其他的地方用到了反复吗?请找出来(共四处)

5、诗句的重叠反复,构成声音和情感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大家可以尝试着自己写写诗,写好了可以拿给我欣赏一下,写的时候就可以用到反复这种修辞手法。

㈢ 排比。

1、大家找找课文里还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没有?(排比。找出诗句)

明确:“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这句是排比。这几句字数相同,结构相似,用排比手法把丁香姑娘刻画得非常妩媚,但却带着淡淡的忧愁。同时反复吟咏也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营造了一种幽深空蒙的意境。(板书:排比)

㈣再次齐读。

下面就请大家再一次一起带这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受它的音乐美。

三、课外拓展。

1、这首诗确实很美,所以我希望大家课后尽量把这首诗背下来。2、“雨巷诗人”戴望舒是一位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关于他的生平和经历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些资料来了解。现在还有时间,所以我再让同学们欣赏一下他其他的作品。(《我的记忆》、《狱中提壁》、《游子谣》)我的记忆

我的记忆是忠实于我的, 忠实甚于我最好的友人,它生存在燃着的烟卷上,它生存在绘着百合花的笔杆上,它生存在破旧的粉盒上,它生存在颓垣的木莓上,它生存在喝了一半的酒瓶上,在撕碎的往日的诗稿上,在压干的花片上,在凄暗的灯上,在平静的水上,在一切有灵魂没有灵魂的东西上,它在到处生存着,像我在这世界一样。它是胆小的,它怕着人们的喧嚣,但在寂廖时,它便对我来作密切的拜访。它的声音是低微的,但它的话却很长,很长,很长,很琐碎,而且永远不肯休; 它的话是古旧的,老讲着同样的故事,它的音调是和谐的,老唱着同样的曲子,有时它还模仿着爱娇的少女的声音,它

【篇2:《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戴望舒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2、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

3、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合作研讨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设想: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有一位撑着油纸伞的丁香一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同学们自由发言)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戴望舒一起走进这条《雨巷》(板书)

二、整体感知,正字音

(1)听朗读带,正字音(学生进入想象,让学生闻到丁香花的味道,并找出自己比较喜欢的句子。)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雨巷》的感情基调?

明确:孤独、忧伤、惆怅、失落、哀怨

问:古代诗词中有哪些诗句是表愁怨和忧伤。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 声声慢》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柳永《雨铃霖》

(3)问:那我们该怎么去读这首诗呢?

明确:低沉、缓慢、略带悲伤。

三、整体解读

1、问:这首诗的最大的特点是朦胧,作者为了能营造这种朦胧的意境采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共有6个。背景道具——雨巷、油纸伞、篱笆墙、丁香。人物形象——我、姑娘 2、具体解读意象 1)雨巷

雨:迷茫、潮湿、阴冷;巷:阴暗、狭窄、悠长。

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的小巷,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突出阴暗、清冷、寂寥的环境特征。2)篱笆墙

这个篱笆墙是颓圮的,就是让人感觉有种破败、凄凉的气氛。

当雨巷、篱笆墙结合起来,于是便营造出幽深、寂静、朦胧、凄美的氛围。3)油纸伞

未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像空间。油纸伞本身就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充满传统气息。暗合了“雨”,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又寂寥地下着小雨,更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和孤独的氛围。

而油纸伞与雨巷、篱笆墙也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暮春,并且在寂寥地下着的小雨,在幽深、寂静、凄美、朦胧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冷漠,凄清、迷离、空蒙的氛围,总体来说,朦胧、感伤。4)丁香

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开花为白色或紫色。丁香开花在暮春时节,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本诗中的丁香展现出其美丽、高洁、愁怨。

古典诗词中有关丁香的描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李商隐

芭蕉弯弯如月牙,丁香凄凄似别离。——李璟

竹叶岂能消积恨,丁香空解结同心。——韦庄

各自南浦别,愁见丁香结。——牛峤

愁肠岂异丁香结?因离别,故国音书绝。——李珣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王国维

板书:

油纸伞:复古、怀旧、迷蒙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篱墙:破败、凄凉迷离、凄凉而哀伤的意境

丁香:美丽、高洁、愁怨

四、具体探究

1、问:为什么用“丁香姑娘”,而不用“玫瑰姑娘”、“茶花姑娘”?

明确:丁香姑娘在原文“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是美丽高洁,“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是哀怨彷徨。在原文中多次出的描摹丁香姑娘的词“美丽高洁;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又惆怅;叹息,凄婉迷茫;静默,消散”。2、问:作者用雨巷、篱笆墙、油纸伞、丁香姑娘等典型意象,准确地传达出了“忧伤”这种典型情绪。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呢?

明确: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望舒为笔名,原名戴朝安戴望舒(1905—1950)戴,又名戴梦鸥。笔名艾昂甫、江思等。浙江杭州诗人。1928年《雨巷》发表在《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人。现代派象征主义。

时代背景: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国共合作破裂。反动派对革命者进行血腥屠杀,原来热情响应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高潮坠入深渊。戴望舒此时才22岁,之前他与同学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宣传党的工作,1927年3月还曾因此被捕。四一二政变后,他就一直隐居在江苏友人 的家里。此时他很傍徨、痛苦,他看不到革命的前途,也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他在失望中写下了这首诗歌。

3、问:雨巷仅仅是一条狭窄破旧、阴暗潮湿的小巷吗 ?

明确:雨巷象征着黑暗、沉闷的社会现实。

4、问:在雨巷中,丁香姑娘最终是“静默,消散”,说明了什么呢?

明确:丁香姑娘——人生理想,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理想的美好,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总结:我们看到诗人最终都没有放弃对姑娘的期望,没有放弃对美与理想的孜孜追求,尽管在诗人求索的过程中有惆怅、迷茫、失落和感伤。都说《雨巷》这首诗美,音节美、意象美、意境美,其实,它的作者戴望舒本身就是一种美,在它身上体现着一种略带着一丝忧怨的,苦苦追梦的执著美。

五、艺术特色

思考:诗歌采用了怎么样的艺术手法?

明确:1、它采用了象征手法。如:丁香一样的姑娘,丁香姑娘的美丽高洁——美好的理想和愿望,丁香姑娘的哀怨彷徨——理想难以实现,丁香姑娘的飘然离去——理想的幻灭 2、优美的音乐旋律

全诗回荡着一种深沉的舒缓悠扬的旋律。正如叶圣陶所说,《雨巷》是“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③复沓句式的妙用。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六、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首诗偶了新的熟悉。七、作业设计

【篇3:雨巷优秀教案】

《雨巷》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意象把握意境。

2.体会“丁香姑娘”的象征义

教学设计

(一)教学难点、重点 1.学习象征的用法

2.体会本文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方式:感悟法、朗读法、启发式

(三)课时安排:2课时 一、新课导入

20岁的诗人食指面对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的社会现实痛苦、矛盾、纠结,成就了他的成名作《相信未来》。

时光倒退42年,22岁的戴望舒面对国共内战公开化,白热化的动乱时局忧伤、惆怅、彷徨、痛苦,其中不乏朦胧的希望,他把自己的这种感受借助于笔端写成了《雨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诗人戴望舒的《雨巷》。

板书。

《雨巷》也是作者的成名作,受到了叶圣陶先生的赏识,作者也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

同学们,在中国现代诗坛上,有一位现代诗人,他曾用笔,或者确切的说是用心感动过无数个孤独寂寞的灵魂。他就是我们今天即将接触的诗人——戴望舒。提起戴望舒,人们往往会想起那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1927年,22岁的戴望舒创作了《雨巷》,从此在诗坛一举成名,并

二、作者介绍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体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雨巷诗人”的大名我们早已听过,有谁知道作者的基本情况?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戴望舒生于杭州,望舒是他给自己起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望舒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纯洁而温柔,多情又潇洒。

戴望舒出生于3月5日,照西方星象学的说法,属于双鱼座。双鱼座的人浪漫柔情,以爱情为生命的养分,意志薄弱,喜好幻想,逃避现实,优柔寡断。戴望舒就是典型的双鱼座性格。

有这样温柔多情的笔名,又有这样浪漫柔和的性情,戴望舒笔下流淌出来的诗句也必然是细腻多情的,下面就让我们共同欣赏这首《雨巷》。

三、诗歌赏析——徜徉雨巷,精读品味

初读《雨巷》,你有什么感受?

明确:整首诗都笼罩在朦胧的意境之中,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

我 希望逢着丁香姑娘走近 我(追求)飘过我旁 到了篱墙(照应)

走尽雨巷??

我 希望飘过 丁香姑娘

讨论后归纳:我是一个有所追求的青年

我: 独自、彷徨、希望、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

雨巷: 悠长、寂寥、颓圮、哀曲、丁香姑娘: 结着愁怨、丁香一样的颜色、芬芳、忧愁、哀怨、默默、彳亍、冷漠、凄清、惆怅、太息一般的眼光、走近、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到了、走尽、消散了??

希望”,写出了作者是有所追求的人。

“结着愁怨”,说明作者和丁香姑娘一样,有着忧愁,是为理想不得实现而忧愁。“悠长、悠长”写出了道路的漫长,“独自”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彷徨”写出了诗人在那个年代的迷惘。

“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写丁香姑娘外表的美丽,气味的芳香,象征着诗人理想的美好、高洁。

“走近”“飘过”“到了”“走尽”“消散了”等词语,写丁香姑娘飘然而来,又飘飘而去,象征着理想的缥缈、空虚,由此可知诗人的伤感、迷惘。

(一)诵读指导。

1.听读——听完这首诗,你感受和体验到作者的感情是什么?(找出直接写情的词语)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明确:用了大量很浓的带有情绪色彩的双音词,如寂寥、愁怨、冷清、太息、凄婉、颓圮,忧愁等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孤独,寂寞,忧郁,哀怨,忧伤,彷徨等。一般来说,激烈奔放的感情可用快读,而忧郁凄苦的感情适合用缓读。2.全班诵读诗歌。(二)品味意象。

1创造了几个重要的意象。诗歌就是依靠意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诗打动了我们,正是这首诗的意象打动了我们。

归纳重要意象:雨巷、丁香、篱墙、油纸伞、姑娘。

2、为什么这些意象能够表现忧伤的心情呢?(析特点)

明确:(指导学生回归诗歌,在诗中找出具体描绘意象的形容词,并结合诗意,描绘意境)明确: ①雨巷——寂寥

雨巷是寂寥的,因为雨巷地处偏僻,本来就少有人来,再加上下雨,人就更少了,更显寂寥、忧伤。

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

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

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

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

迷蒙的细雨笼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②篱墙——颓圮、荒凉、冷落 ③丁香——忧愁、哀怨、彷徨:

3、同学们,雨巷、丁香、篱墙这几个意象中你觉得最美的是哪一个? 重点赏析丁香这一意象:

展示丁香花图片——解读丁香的传统象征意义:丁香被称为诗中的愁品,象征愁怨。相关资料: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象结,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花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李璟《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4、丁香虽美,但诗中我们感觉到她只是一个陪衬,她是谁的陪衬呢?

(设计意图:由物及人——探究丁香姑娘之美)

明确:丁香姑娘(三)探究丁香姑娘之美及其象征意义 1、* 你们觉得这首诗美在何处?美在丁香姑娘。

* 这个姑娘美在何处?她长什麽模样,穿什麽衣服?(生安静)* 无从知道,那何以见得这姑娘的美?——因为丁香一样的!

* 我们刚才分析了,丁香在古典文学当中是个“愁品”,是柔弱和哀愁的象征物。那麽,丁香一样的姑娘会是个什麽样子的姑娘呢?

生1:应该是一个纤弱的、优雅的、楚楚动人的、惹人爱怜的小家碧玉。

生2:应该是忧郁的,你只要多看一眼就忍不住被吸引的姑娘。

* 同学的描述很形象生动,这样一个动人的姑娘,我们忍不住都想看一看她那俏丽的脸庞,看一看她到底长什麽模样呢?

我们看不到,就连诗中的我也看不到。因为,姑娘打着一把油纸伞。我想请同学们注意这把油纸伞。(板书:油纸伞)* 大家最早听说油纸伞是在哪个故事里?

生齐答:《白蛇传》。油纸伞出现在白娘子初遇许仙的旖旎传说里,出现在丹青绘就的江南烟雨中,出现在少女玲珑的舞蹈中,也出现在歌曲动听的旋律中,不知不觉当中,油纸伞已经定格为美的背景、美的点缀。

* 现在,这把油纸伞出现在丁香姑娘的肩头,我们单只看到伞,已经觉得它很美,那麽它点缀的姑娘呢?

生:肯定更美!

* 油纸伞的出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雨——春雨。大家熟悉的朱自清先生的《春》中是怎样描绘春雨的?

生:象牛毛、象花针、象细丝,细细的、密密的。

宋人秦观又在词中这样描绘春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春雨也是一个

惹人闲愁几许的经典意象。(板书:春雨)

而《雨巷》则把文人对雨的喜爱推向了极至:象一幅微微泛黄的旧水墨画,自在飞花、无边丝雨之中,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子,从雨巷中袅袅走来,携着一缕丁香花的幽香,载着一怀嫣然极致的心事,有叹息,但不哀伤,有顾盼,但不凄然。

* 总结:丁香姑娘——自然美、清纯美、忧伤美 2、同学们,诗人把丁香姑娘描绘得如此美丽,你们觉得这丁香姑娘是真实存在的吗?

3、《雨巷》中的姑娘除了像丁香,还像什么?

明确:梦——在文学作品中,梦通常指向美好的事物和理想,梦是美好理想的象征,而丁香姑娘像梦,因此,丁香姑娘实际上也是美好理想的象征。指导:象征手法在现代诗中的运用。

4.那么作者的理想是什么? 知人论世:简单介绍写作背景

①戴望舒出生于一个银行职员家庭,虽然不太富有,生活也是无忧无虑。然而一场天花给他脸上留下了片片瘢痕,这生理上的缺陷,常常被当作取笑的把柄,诗人的性格从此变得非常沉郁。——性格的忧郁

②《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1927年的闻一多在诗集《死水》中说:“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1927年的朱自清在清华园里“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1927年的戴望舒“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虽然有些事可能是偶然的,但应该有必然因素在内。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二岁。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刘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隐居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望舒草/序》)——时代的忧郁

③匿居松江期间,诗人对施蛰存的妹妹绛年产生了爱慕之情,但生理的缺陷使诗人心中满溢着自卑感,给本来甜蜜的初恋罩上了一层无形的阴影。没有真诚的理解,爱情之花注定要枯萎,他终于与恋人分手了。——爱情的忧郁

(四)诗歌主题探讨

西方有一句名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确实,诗歌的鉴赏就是欣赏者通过艺术想象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每个人,由于思想水平、生活经验以及艺术修养等条件的差异,对诗的理解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尽力展开想象,以有限的意象,概括出尽可能丰富的生活内容。现在请同学们联系诗人的经历和写作背景,展开联想,诗中的“雨巷”、“丁香般的姑娘”和“我”让你联想到了什么?“诗言志,歌咏声”,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明确:

a.政治诗(姑娘=我)

执着追求者“我”——有追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他们在时代黑暗和衰落的背景下,想探寻“我向何处去”,想走一条光明的道路,但他们又感到前途渺茫,无路可走。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失落的渴望、幻灭的追求,如“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但却始终没有遇到这样一位姑娘,因此我们可就1927年大革命失败这一特定背景为凭借,将它理解为一曲表达理想哀歌的政治诗。

情绪:苦闷、彷徨

基调:困惑、幻灭

b.看成爱情诗未尝不可(姑娘=姑娘)

情绪:失恋

基调:哀怨

c.看成哲理诗也有道理(姑娘=理想)

情绪:可望而不可即

基调:无奈

因此,对于诗歌主旨的把握是可以多向的。丁香姑娘可能是诗人渴望而终未能得的爱情,可能是青年时未酬的壮志,可能是年少时青涩的一个愿望,也可能只是对曾经偶遇的少女倩影的空自怀恋??所以,丁香姑娘是一切转瞬即逝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美好回忆的寄托。

诗人只是通过她来表达这种对于美好事物的飘忽短暂、转瞬即逝的痛惜和追忆,念念不忘却又无从把握,只剩下淅沥春雨中的深深追忆,只剩下物是人非之后的无可奈何。尽管全诗没有一句直白的情语,但情语却已洇染在委婉的景语之中了。

但是任何诗歌的欣赏都不能离开诗人的个人经历和创作背景,大革命失败的背景以及被通缉的经历一定会在诗作中得以体现。因此,这首诗应理解为委婉地表现了诗人在黑暗现实中找不到出路却又不甘沉沦的精神痛苦与迷茫。“知人论诗”应成为诗歌欣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

(五)把握特色

①朦胧、含蓄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②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共鸣。现在,请同学们酝酿感情,把握节奏,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在江南缠绵的雨中撑一把油纸伞,走过苔痕斑斑的青石板路,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小巷中彳亍独行的意境。??让我们乘着想象的翅膀,将本诗齐读一遍。

四、收束全诗,再读诗歌

同学们,丁香姑娘远了,美好的理想像梦一样碎了,但诗人并不绝望,在诗歌的结尾,诗人仍然希望身边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那种对现实的不屈,对美好理想的追求,在今天,在将来都必将带给我们启示,在我们处于困境之时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

课堂最后,师生再次有感情的朗读全诗,获得情感的升华!

第2篇: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体悟雨巷诗情诗境

2、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4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 4 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 4 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我/ 4

第3篇: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想及特征,并尝试新诗的写作。(二).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初步感知——合作探究——互动交流——扩展升华”的过程进行。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注自我的意识和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习象征的手法。

2.体会本诗的“丁香姑娘”、“雨巷”的象征意义。【教学手段】多媒体及师生互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法、质疑感悟法、交流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现代诗歌的学习就要落下帷幕了,一路走来,我们领略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豪迈大气,风流才子徐志摩的潇洒飘逸,也深深地感受到了面对多难的祖国,面对多难的父老乡亲,诗人闻一多、艾青所发出的痛苦呼喊,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二)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从前面的学习中,同学们懂得了读诗得先了解诗人及其创作的背景,有哪位同学愿意讲讲你所知道的戴望舒——

明确:戴望舒,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诗人。1925年入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6年参加共青团,1932年留学法国、西班牙,1938年赴香港。主编《星岛日报》副刊…… 那我们今天读到的《雨巷》,是什么情况下写出来的?

明确:此诗写于1927年的夏天,正是“四一二”政变后不久,诗人在这首诗中表现了五四运动中激昂飞腾的理想同大革命现实相脱节的悲剧感,表现出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与所求不可得的惆怅。诗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飘忽朦胧的,悠长寂寞的雨巷,颓圮的篱墙,一切都是那样“凄婉迷茫”。诗人把大革命失败时的那份忧郁浪漫化,营造了一种朦胧而幽深的意境,获得了广泛的好评,诗人也因此赢得了“雨巷诗人”的美誉。(三)研习诗歌

1.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一:参读

“论其诗知其人”,要了解诗人的生平、诗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学主张。

(补充)戴望舒早期的诗歌多是一些低沉辛酸的回忆,反映生活的寂寞和厌倦,感伤气息浓重。抗战爆发后,戴望舒从忧郁的梦中惊醒。留下了一些和以前风格不同的歌颂抗日战争的诗篇,不仅抒叹个人的苦难,而且抒发炽热的爱国主义激情。

戴望舒早年留学法国,深受法国象征派的影响。特别是法国作家魏尔伦(板书),魏尔伦是巴黎公社时期的知识分子。巴黎公社失败后,知识分子的沮丧失望与周围肮脏丑恶的环境构成了一出悲剧。

戴望舒是“五四”中走过来的青年,被“五四”激发的热情和大革命失败的惆怅形成了诗人特有的情结,他找不出生活和理想的出路,心中的郁结就投影到他的作品中,忧伤而惆怅。2.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二:美读 请学生默诵一遍。

诗歌要反复诵读。理解如何,从大家的朗读中就可以看出。

总结学生的朗读(仅供参考):感情基调把握很好,只是觉得软绵绵的,无力,要知道忧伤并不等于无力,要从内心体会。语调节奏轻重处理:如第一节最后的“姑娘”,第二节“哀怨又彷徨”,第三节“彳亍”,第四节的“飘过”等等地方要重读,声音要舒缓,不要急。

听录音自由朗诵。3.现代诗歌赏读方法三:议读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本组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析疑、答疑。展开想象的翅膀,透过一幅幅画面窥探诗人的内心情感—— 【问题参考】

①.诗人为什么用“丁香”来形容姑娘?丁香般的姑娘是写实的还是有象征意义? 提示:寻找相应的对应点:透过什么样的意象来表达什么样的情绪?

丁香的花是白色的,也有紫色的,它的花形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人们习惯地称为丁香结。古代文人常以它作为忧愁情绪的代词,它是一种愁怨的代表,是悲伤的情绪(请同学一起看图片)。以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一个传统的表现方法,并非戴望舒的独创。李璟的《浣溪沙》中就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代赠》诗中也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戴望舒在这些诗词中吸取了描写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来构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再加上丁香开在暮春时节,很容易引发文人的伤春情绪,所以丁香很自然地和感伤连在一起成为高洁、美丽、忧伤的代词,同学们现在明白了吗?

②.丁香般的姑娘是实指还是有什么象征意义? 两种看法:

A.丁香般的姑娘存不存在?——不存在。

何以不存在?——是诗人虚构出来的。

诗人为什么要虚构这样的人物?——寄托自己的情感,把它作为理想的化身。

他的理想是什么?——我觉得他那个时候心中充满了渴求,但又不是很明确,虽然美好但又琢磨不定,所以他笔下的姑娘既美丽又飘忽不定。以上这种看法很有道理,但有人认为:

B.诗人笔下的丁香姑娘是写实的,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与一位姑娘热恋,诗中丁香般的姑娘就是他热恋的对象。

总结:戴望舒的这首诗有些人确实把它当作爱情诗来解读,理由正如B。

但更多的人是把它当作政治诗来解读,我想不管是政治诗还是爱情诗,我们要懂得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它的特殊含意,不是凭空而来。

我个人观点:比较同意理解为政治诗。原因:大家别忘记了我们前面讲到的背景知识,在白色恐怖之下的诗人有追求,但又看不到前途,失意彷徨、孤寂、苦闷,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因而笔下丁香般的姑娘是走近又飘过。

③.读《雨巷》的感觉?¬——悲凉

诗人内心的寂寞惆怅与雨巷的寂寞刚好吻合,因而给人感觉悲凉。④.注意诗人撑的是一把油纸伞,为什么?

油纸伞很容易破,这与诗人理想的破灭刚好吻合,仅仅是因为这样?

总结:写油纸伞一是写实的,20世纪二三十年代,大家就是用油纸伞,很普遍;二是写虚的,雨打在油纸伞上,飘忽朦胧,与悠长悠长的雨巷刚好营造了一种幽静朦胧的意境,换成了雨衣不行,蓑衣不行,太阳伞更不行。

另外,油纸伞给人的是一种古雅的感觉,因其古雅就形成了距离感,这种审美心理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常见的,有着丰厚文化底蕴。有感情地朗诵全诗,尝试背诵。4.现代诗歌赏读方法四:比读 投影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拓展:这是戴望舒后期诗歌的代表作,诗歌的风格有很大的改变,请同学们把它抄到摘抄本上,课外查阅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写作背景,体会它的情感。

(备注:本课以鉴赏《我用残损的手掌》结束,本课也作为现代诗歌单元的结束课。对于作业应结合各校的实际结合下一单元的内容进行布置。)

第4篇: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

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深入意境,把握意象的象征意义。

一、导入

暮春时节,烟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边安静了下来,只有细丝般的丝雨摩挲青石板的声音。这个时候,你的心里会涌起一种什么样的思绪?撑一柄油纸伞,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这节课我们走进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韵味。下面请大家看一看学习目标。

二、初读,感知感情基调

1.雨巷,该是有怎样的一番情致?大家放开声音自由朗读两分钟,不会认的字陌生的词作好符号,待会一起解答。2.集体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

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慷慨豪迈,也没有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的轻快明丽,而是笼罩着一层淡淡的忧愁。追问: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基调去朗读呢? 咱们把它概括为低沉幽怨,行吗?那就让我们读出这种感觉来。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读? 大家听时请思考: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如此凄清如此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

三、品意象析情感探主旨

这些意象为何能表达一种忧伤哀婉的情感呢?我们下面来一起分析。

1、赏析几个意象:

(雨巷)我的心情与活动的环境──雨巷有什么相通的地方呢?

生讨论,回答:从色彩基调来看,雨巷属于暗色调,而且是在雨中,与我的心情一样都是灰暗的、阴沉的。

师:对,非常协调,那么能否用诗化的语言来描述一下这个环境呢?

细雨斜飞,暮色苍苍,雨声淅沥,烟雨朦胧中的雨巷悠长悠长,它远离喧嚣热闹,幽暗的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湿漉漉的,透着寒气,静寂,萧条,而又冷清

师:同学用简练优美的语言渲染出了沉闷、压抑的环境气氛。下面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师:湿漉漉的天气,湿漉漉的巷道,我的心情同样也是湿漉漉的。然后我却希望逢着一个姑娘(意象3,板书),一个什么样的姑娘?

引导集体朗读第二、三、四、五、六节(提醒注意感情基调)。

师:姑娘,是怎样的姑娘呢?

师:为什么说丁香一样呢?

师补充:整首诗说不清道不明的迷蒙意境都源于丁香二字。丁香形状像结,开在暮春时节,易凋谢。花为白色或紫色。古代多为文人青睐,比如下面两首诗中都写到 :

浣溪沙 李 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可见,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还有哪些地方体现姑娘的忧愁呢?

生1: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彳亍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生2:静默地走近,不是呼朋引伴,不是欣喜雀跃的,而是静静的,默然地走近。

生3:叹息般的眼光,充满忧郁的、哀伤的。

师:发挥你的想象力,姑娘为何如此感伤?

也许她是为心爱的人儿离她远去而苦恼心伤,也许她为生活的不幸而失意徘徊,也许,她是为理想受挫而苦闷彷徨。

师总结:是啊,姑娘悄然飘过我的身旁,留下一声沉重的叹息,那一声叹息里有太多的忧伤,她明亮澄澈的眼眸中满含着迷茫,然后,姑娘携着一阵淡淡的幽香,像梦境般翩然而逝,渐行渐远。我们仿佛听到了诗人发自内心的呼喊:能否能否请你驻足,生命的漂泊请将我一起带上!然而姑娘静默的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油纸伞:油纸伞本身就有神秘,迷蒙的特点,和雨巷很好地接合起来,时间又是暮春,正寂寥的下着小雨,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的氛围,撑着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于独特的环境中能产生独特的情感。篱笆墙:这个篱笆墙是颓圯的,就是让人有种哀怨,凄凉的氛围。

2、再次朗读,深入意境,读出幽怨低沉的感情基调:

3、本诗主题:

《雨巷》是诗人伤感寂寞心灵的痛苦歌唱。诗人借丁香一样的姑娘表达一种追求美好理想的愿望,以及理想幻灭后的空虚和伤感。

4、原因探究:

⑴ 失恋的痛苦:

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他爱恋着同学施蜇存的妹妹,后来恋爱失败了,戴望舒十分痛苦。

⑵ 现实的黑暗:

《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江苏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5、把握特色:

(学生讨论后,明确)

⑴ 象征:

《雨巷》运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诗中那狭窄阴沉的雨巷(象征当时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象征美好的理想),都是象征性的意象。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⑵ 富于音乐性是《雨巷》的另一个突出的艺术特色。诗中运用了复沓、叠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环往复的旋律和宛转悦耳的乐感。因此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第5篇:《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文学院09级汉语言文学2班

王飒飒 200911081965

《雨巷》的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策略,培养他们独立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方法。由于初高中语文教学在内容和要求上的差异,刚升入高一的学生对高中语文学习的适应性还未达到,这就需要老师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主动了解高中语文的学习特点,尽快找到合适自己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老师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加强学法的指导。高一的学生从小学开始就已经接触了古典诗歌,但在学《雨巷》前只接触了前一课《沁园春·雪》这类风格的现代诗。学生对于诗歌很感兴趣,但是对现代诗歌的课外阅读较少,对于诗歌的把握还不够,尤其是在诵读和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上有所欠缺。因此,在教学时运用诵读的方式,老师从旁点拨指导,学生反复朗诵鉴赏诗歌之美。

二、教材分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的联系,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善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诗歌具有美而独特的意象与意境,是能够引发人丰富想象,抒发真挚情感的一种种文学体裁。诗歌语言形象、含蓄、精练,它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诗中词句、形象、画面、意境(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的分析理解、领会能力,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地阅读、理解、写作能力。《雨巷》一诗便是最佳的教学材料。新课程的背景下现代诗的教学既是一种知识教育,更是一种情感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而且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设计思路

《雨巷》这首诗具有音韵美、意境美、情境美等特点,结合单元教学目标,《雨巷》可承担的教学任务是“在反复朗读是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 2 表达情感”,并结合学生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转换成具体的教学内容就是“有感情地诵读诗歌,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品味诗句,分析表现手法,理解‘丁香’‘姑娘’‘雨巷’意象的象征含义”,这两个教学内容也能从教学文本后编者设计的“研讨与练习”中得到证实。文后的“思考与练习”题暗和了前文所分析的《雨巷》一文在人教版教科书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第一题训练的是学生诵读能力,旨在让学生体会其音乐性;第四题强调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和意境,在想象的基础上描述出“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

学生是刚接触现代新诗,可以从学过的古典诗歌的鉴赏分析方法作为切入点。以学生自主诵读为主,进行语言的品味和情境的想象。教师在举例说明诵读方法后,针对诵读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在学生讨论意象含义过程中给予点播和指导;最后依据学生对诗歌的诵读水平和对意象、意境的含义的描述来评判学生是否领悟了作者隐藏在诗歌中的情感。

四、教学目标

1.能划分节奏、标出韵脚,通过反复朗诵读出节奏和感情。

2.能找出意象,通过意象来把握意境的营造,分析并说出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中蕴藏的作者情感。

3.能分析并解释出该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4.能指出并归纳本诗的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五、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以古典诗词中的意象与意境作为切入点,归纳出“丁香”意象的基本情感含义。

李商隐《代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璟《浣溪沙》: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牛峤《感恩多》: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

让学生朗诵古典诗词,找出其中意象“丁香”,指出该意象所蕴含的情感。2.诵读全诗,初步感知《雨巷》的音乐美。

(1)初读全诗。聆听伴奏带,划分节奏、标出韵脚,初步感知诗歌的音乐性。3 学生小声跟读、模仿,通过仿读加深对诗歌整体意境的感知。

(2)再读全诗。将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由四位朗读比较好的同学带着朗诵全诗(教师课前可对四位同学的朗读进行不足之处的个别指导)。

(3)请学生描述读罢此诗的感受,用描述性的语言说明脑海里浮现出的画面。3.三读全诗,分析意象与情感

(1)配乐朗诵,找出找到蕴含作者情感的字词(尤其是双音节词)。

(2)你认为诗人有着什么样的情感蕴含在其中,并说明你从哪些诗句和词语中得出的结论?

(3)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4.讨论与交流:有人认为“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姑娘”是“我”心中美好理想的化身,还有认为,“姑娘”就是“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认为这首诗中的“姑娘”是否有象征意味?若有,她有什么样的象征含义?依据文本以及相关资料(说明出处)说出你的理由。(同时解决课后练习第二大题)。5.分析表现手法,进行写作借鉴

(1)让学生通过举例来总结和归纳本诗的语言的特点。

(2)“芬芳、彷徨、惆怅”双声叠韵叠词、大量排比的妙用有什么样的效果?诗句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有什么特点?复沓手法的运用有什么样的效果?

四、迁移训练

1.自读诗两首中的《再别康桥》,说说它美在哪里。通过分析意象、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写成一段3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必做题)

2.诗歌与青年有着天然联系,用诗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结合你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情感体验,尝试运用熟悉的意象,写一首短诗,抒发某种情感。(根据单元目标所设定,选做题)

《雨巷》的教学素材:

1.人物介绍、写作背景2.春晚舞蹈《小城雨巷》3.学者评《雨巷》:杜衡《望舒草·序》、卞之琳《戴望舒诗集·序》、余光中《评戴望舒的诗》、郑择魁、王文彬《望舒传——从雨巷到升起赤色太阳的海》

第6篇:《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诗人通过典型意象营造出优美的意境,表达了内心的落寞、惆怅的情绪。《雨巷》编排在必修1第一单元的第二课,属于精读课文。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符合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要求,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是高一年级的新诗单元的第二篇,虽然是高一年级,但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十多篇的现当代诗歌,对诗歌的诵读技巧不陌生,所以学习起来并不吃力。高一的新生正处在学习角色的转变期,从初中的学习内容转变到高中得学习内容上,对许多课文艺术手法和艺术技巧总是处于一知半解,似懂非懂的状态中,只要老师正确的引导和点拨,就能使学生们找到自己心中的答案学得正确的分析鉴赏的方法

教法设计:

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同时,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所以,教学中我指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加深理解把握情感。另外,本诗教学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以“四自”——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贯穿整堂课。教师只作必要的引导提示,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与感悟,并力求激发学生个性化的理解。

学法指导:

1、加强诵读,这是阅读诗词的一般方法。

2、通过意象把握情感,主要是让学生设身处地的走进雨巷去感悟。

3、联想比较法,通过与诗人的其他作品的比较学习,体会创作风格及作者情感。

教学目标:

新课标要求现代诗歌阅读达到的要求;1.培养鉴赏诗歌和散文作品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2.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用历史的眼观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诗文的思想内容,并给予恰当的评价。3.学习诗歌和散文作品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征,注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根据教材的特点,结合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以下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2)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

2.过程与方法

(1)本诗教学按“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的过程进行。

(2)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质疑、解疑及自我感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忧郁惆怅的情怀,理解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知识分子的可贵之处,树立起对作家的尊重、对作品的喜爱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体悟雨巷诗情诗境、体会本诗“丁香姑娘”“雨巷”等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手法,初步学会鉴赏象征诗。而后一点也是本诗的难点所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准备:

培养学生预习课文的习惯,布置预习内容,包括生字词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自主质疑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是语文教学取的显著成效的关键,我将打破“先介绍作者、背景,再了解作品”的传统教法,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设计了“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这四个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

1.走进雨巷 煽情激趣

首先介绍我的第一环节,我将在上课前的三分钟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倾听音乐。教师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接着请学生们说说听完歌曲的感受。最后教师做总结:歌曲唱出了作者的内心的忧愁,唱出了内心的孤独,唱出了作者内心无尽的惆怅。接着我请学生们打开课本,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课标与教学要求》中也提出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阅读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导入,用流行音乐营造一种与诗歌相一致的气氛,可以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把握诗歌情感奠定了基础,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2.彷徨雨巷 熟读顿悟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散文,要重视作品的阅读鉴赏的实践活动,注重诵读的指导,从内容理解到作者情感的把握,从语言的品味到表现手法的品评,都离不开对文本的诵读”。因此 我要求学生根据初中已有的知识(诗歌的节奏和停顿),诵读诗歌。

(1)先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诗歌,整体感知,把握基调。

学生很容易把握:这是一首优美中充满惆怅的诗歌。诵读的形式很多,配乐朗读就是一种的很好的形式,音乐促进学生对诗歌情感基调的把握,也为学生整体感知作品打下基础。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教师明确

学生领悟:

①诗行的顿数基本为三顿

效果:加上诗歌语言的音质配合,因此读起来有舒缓悠扬的效果 ②单字顿都设置在诗的首行

效果:一开始就拉长了这个字的韵尾,起着一种强调、舒缓的效果。

(2)接着我要求三次学生品读诗歌每一次关注的目标都不一样,第一次关注诗歌的韵脚,第二次关注诗歌的重叠句子,第三次关注诗歌重复的词语。教师明确:押韵复沓 叠句 重章等概念。

③复沓句式的妙用 例如:“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踟躇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叹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分析:第三节:“象我一样”“象我一样地”.第四节:“象梦一般地”“象梦一般地凄婉迷茫”.这些连贯的上下句式,可以说是诗歌内在的巧妙拉长,形成了诗歌回环叠唱的效果,使阅读时有起势—强调—飞跃的递进效果。

效果:复沓也表现在《雨巷》首尾两节上,从而使诗歌节奏显得整齐和谐。④词的重叠运用

例如:“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分析:有时在同一行诗中,如“悠长,悠长”;有时在两行诗的隔开处,如“哀怨,哀怨又彷徨”;有 时在诗节的分开处,如二、三节间的“彷徨”。

效果:词的重叠把时值相同的停顿复沓化了,从而形成了舒缓悠扬的节奏。⑤压韵的位置错综变化

(ang)

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以读带品,以品促悟,反复感知,渐进强化。通过学生诵读,把握了基调,通过技巧的点拨品味诗歌特点,通过反复的品读,促成学生的顿悟:原来诗歌的音乐美就是来自于复沓叠句等多种艺术手法的运用。

(3)最后,邀请学生和教师一起配乐轻声的朗读诗歌

至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把握诗歌感情基调,领略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其成因,达到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力和理解力,培养审美情趣。接下来进入我的第三环节

3.感悟雨巷 合作探究

《课标与教学要求》中指出“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外在的形式(分行排列,句式整齐,合辙押韵,抑扬顿挫,节奏分明等)和内在形式特征(意象,意境,象征,阴喻等),感受,领悟作者透过景与事抒发的情感,把握诗歌的情感特征” 承接上面的朗读,我设计以下两个问题

?诗歌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和情绪?

(播放流行音乐《丁香花》引导学生答出: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等词语)?这种情感和情绪是从哪里来的? 【投影主要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引导学生发分析诗歌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第一个是油纸伞。(视频:油纸伞的制作过程来激发感受)

因为油纸伞本身就给人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感觉。而且和雨巷很好地结合起来了。时间是在暮春,在寂寥的雨下,凭添了一份冷漠,凄清氛围,撑一伞风雨独立消魂的形象。把它放在独特的环境中就能产生奇特的意象。

第二个是雨巷。(图片展示来激发感受)

特点:悠长、寂寥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和寂寞,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

第三个是丁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颜色都不轻佻。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常常赢得洁身自好的诗人的青睐。

《浣溪沙》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在谁是主?思悠悠闲!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代赠》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总之,丁香给人美丽、高洁、愁怨、容易消逝的感觉。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许多的愁怨和凄美。而且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以丁香般的姑娘也是愁怨、忧愁、彷徨、凄婉迷茫的。容易消失离去的。

第四个是篱墙:(古诗展示来激发感受)

这个篱墙是颓圮的,就让人有种哀怨、凄凉、衰败的感觉。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金陵怀古》 刘禹锡

潮满冶城渚,日斜征虏亭。蔡洲新草绿,幕府旧烟青。

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

第五个是“我”:我是冷漠、凄清、惆怅的。给人迷茫伤感的感觉。

诗歌是通过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情感,沟通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桥梁就是阅读主体的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以及以往阅读经验的迁移,因此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象和以往的阅读经验来正确地解读诗歌,是我 常用的方法。

总之 本环节采用的是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法学习,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信息时代对人的一种要求。心理学家认为:合作与交流,可以是学生的大脑活跃起来,有利于互相启发,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进行积极地探索活动。意象和象征意义之间的这种联系在小组交流中得以强化,在小组的合作中得以突破,在想象和联想中得以沟通,使感性的认知上升为理性的认识,领略了象征主义诗歌的特点,至此完成本课教学上的难点:分析意象以及其象征意义初步掌握鉴赏诗歌的方法,同时也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中的: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意象及特征,由此来把握意境的营造,接下来进入我的第四环节。

4.走出雨巷 拓展延伸(也可是课后作业)

“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为了让学生能学以致用,突出学习重点,强化学习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练习:

(1)“这样美丽的意境,这些传统而又现代的意象,怎么能不钩起读者的共鸣。我想在座的同学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感情深有感触。那么拿起我们自己的笔,假设我们是诗歌中的主人翁,结合诗歌中的意象,写一段你想象中那个雨巷邂逅的场面。用自己的笔描绘出雨巷那种独特的意境”。

(2)这朦胧的意象中,你能感受到作者究竟想要说什么?

结束语

到此,我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我设计了如下的结束语: “李杜文章在,火焰万丈长”,诗人虽然远离我们而去,但诗的语言正如星星的光辉,永远闪耀在天际。每当细雨迷蒙的时候,每当你彷徨迷茫的时候,请你一定想起戴望舒的雨巷,请你一定记得在那发黄的诗中,有一位美丽而忧伤的姑娘。

【投影,放音乐】(学生在《雨巷》的图片中朗读全诗)

通过音乐的感染和教师富有抒情性的语言,学生们在悠长而又哀伤的气氛中结束本课的学习,即获得情感的体验又更新的原有的知识

板书设计

雨 巷

戴望舒

意象 感受 象征意义

雨巷

——

幽深、寂静、心境

油纸伞

——

复古、怀旧、神秘、迷蒙

篱墙

——

哀怨、凄凉、衰败

丁香般的姑娘

——

美丽、高洁、愁怨

恋人

我——

彷徨、迷惘、寂寞

第7篇: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能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 通过诵读、欣赏增强对诗歌的分析能力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运用联想和想象,通过诗歌的意象感悟其中的感情和意境。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感受诗歌的情境美。【教学重点】

诵读、意象分析、感情把握。【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丁香花般的姑娘”的含义。【教学方法】

激发并引导学生自主赏读体会诗歌的意蕴,充分让学生讨论。【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播放名家朗诵的《雨巷》。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代表作,他曾因此而赢得了“雨巷诗人”的雅号。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雨巷”。

二、反复诵读,展开想象

1、自由朗读: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播放音乐)

2、推荐一位同学配乐朗读,并请同学评议。

3、再次播放录音范读。

4、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倾听(并展开想象),(你脑海中浮现的是怎样的一副画面)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学生自由谈。

5、播放《雨巷》朗诵的视频动画,让学生直接感观诗中的意象美。

三、把握诗歌感情,分析诗歌意象

㈠、说说你所感受到的《雨巷》的氛围。

明确:低沉、伤感,充满着愁绪和无奈;美,迷蒙。

㈡、诗歌是依靠形象来传达思想感情的,雨巷是如此的凄清、哀婉,是哪些意象共同组成了这一情境呢?试着来找一下,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可以与同桌互相讨论。)

明确:一共是六个:我、雨巷、丁香姑娘、油纸伞、眼光、篱墙

重点赏析:雨巷、丁香姑娘

1、(为什么是雨巷,而不是晴朗的宽敞的广场、不是海边……)雨巷、丁香花般的姑娘有何特点?你如何理解?

2、“雨巷”、“丁香花般的姑娘”的理解。

《雨巷》教学设计 杨柳高级中学

吴曦 ①“雨巷”:

作者幼小时住在杭州大塔儿巷8号。他小学、中学走的都是长长的青石板路。这是种优美的意境。小巷本来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再加上蒙蒙的细雨,意境更是充满了朦胧美。(结合自身住在胡同的经历)雨巷:这是由“雨”和“巷”两个意象构成的。雨是细雨:“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细雨迷蒙,天色阴沉就易产生伤感。而小巷狭窄破旧,阴暗潮湿,青砖灰瓦青石路面,色调阴冷。这是一条空巷,而且残破。有“颓圮的篱墙”。这就让人感到幽深、寂静。迷蒙的细雨笼罩着狭窄破旧的小巷,再加上让人怀旧的具有隐蔽和遮挡作用的油纸伞,颓圮的篱墙,这几个意象构成了一个阴冷迷蒙破败空寂的背景,给人的心理体验是冷漠、凄清、又惆怅。

②、比较本诗与古代诗词,赏析诗歌意象:

提问:为什么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而不用牡丹等?传统诗词中的“丁香”:(投影传统诗词)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碧波三峡望,接天流。”(李璟《摊破沙 浣溪沙》)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李商隐)

小结:丁香形状象结,开在暮春时节,开花为淡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所以丁香为象征的姑娘也是容易消失离去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愁品。在我国古典诗词中,用丁香结,即丁香的花蕾,来象征人们的愁心。

③、赏析“丁香花般的姑娘”这一意象

自古以来,丁香都代表了人民的愁心,诗中的这位丁香姑娘,也是“结着愁怨”的;但同时作者又赋予丁香姑娘新的意义,——不仅有愁怨,也有芬芳与颜色,成为美好事物的代称。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她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也有“丁香一样的忧愁”。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又“惆怅”。它是美好理想的象征,具有美的追求,然而,这种美好的理想又是渺茫的、倏忽即逝的、难以实现的,含有作者追求美好理想而不得的迷茫、痛苦情绪。(这种心态,正是大革命失败后一部分有所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在政治低压下因找不到出路而陷于惶惑迷惘心境的真实反映。)没有比“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更能唤起人们的希望,和这种希望幻灭后的痛苦情绪。

(象这样融入了作者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就是意象。——丁香花、雨巷等)

[意象]: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

3、有感情地朗读(指导学生朗读):

请同学们带着忧伤、孤寂、迷茫又怀有希望的感情再次朗读课文。(播放背景音乐)

三、再次品味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师引导:现在,我们再考虑“为什么”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戴望舒这么忧伤。(知人论世,了解写作背景)① 痛苦的心境:原因是作者痛苦的初恋。在爱情上,戴望舒第一次的恋爱在1927年,后来失败了。

② 黑暗的现实:27年的白色恐怖,使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戴望舒也是如此,他因曾参加进步活动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心汇总充满了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在这里,诗人把当时的黑暗而沉闷的社会现实及内心的苦闷迷茫暗喻为悠长狭窄而寂寥的“雨巷”。《雨巷》也可以是一部分进步青年的这种心境的反映。那个时期写出了《荷塘月色》的朱自清也是例证。“雨巷”意象正是作者心理现实和社会现实的象征,也是一切苦闷的象征。

小结:对于美好的东西,我们都想得到,当我们得不到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失落。《雨巷》的成功正在于戴望舒写出了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体验过的一种感情,那就是“忧伤”。诗歌把诗人的感觉就是这样传输给我们,使我们产生了与他一样或近似的情感体验。在文艺学上,这种情况叫共鸣。能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的作品就是成功的作品,能让不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的作品,那就是伟大的作品了。

四、再次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体会作者的感情,把握诗歌的象征意义。

探讨诗歌主题:

爱情诗

哲理诗

政治诗

现在,让我们带着诗人传递给我们的忧伤,走进那条细雨迷蒙的小巷中,也去体验一下在细雨迷蒙的小巷中彳亍独行的妙处。播放歌曲《雨巷》。

五、课堂小结

我们怀念戴望舒,不仅仅为他的诗,也为他的寂寞、他的幽怨、他的智慧。刚才我们虚拟了当时的情景,希望有一天,我们也能真的撑着油纸伞,在一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里,去亲身体验和领悟他的忧郁和伤情。

六、作业布置:

用第一人称、散文的形式、改写这首诗(注意环境、景物、动作、肖像、心理等描写方式的运用,不超过200字)。

七、板书设计

雨巷

戴望舒

意象

主题

雨巷:悠长、寂寥、迷茫

爱情诗

哲理诗 丁香姑娘:美丽、高洁、愁怨

政治诗

雨巷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雨巷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雨巷》教学设计范本

《雨巷》教学设计范本引导语:关于《雨巷》这首诗,有的人认为它是一首爱情诗,是一首表现男子追寻、等待姑娘不得而苦闷的诗,但是另外一方面,又有人认为,这是一首政治诗,诗歌中的这些......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雨巷》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雨巷》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雨巷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8篇雨巷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