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1115)《农业生态学》大作业A答题卷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人为的栽培、饲养技术,调节作物和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机能节律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最大限度地吻合和协调,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所必须了解的。 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如家畜中马对草料最挑剔,其次是牛,绵羊最耐粗食,据此合理轮牧,有利于提高牧草的利用率。根据作物害虫的繁殖行为、动态发展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及时预测、预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也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保证。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学号: 姓名: 层次: 专升本 类别: 网教 专业: 农学 201 6 年 12 月 课程名称【编号】:农业生态学【1115】 A 卷 题号 得分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评卷人 二、如何理解生态平衡?谈谈保持生态平衡的主要途径。 答:生态平衡(ecological balance)指在一段时间内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适应所维持答题要求:(1)以下共5个题目,请从其中任选4个题目回答。(2)每个题目25分,着的一种协调状态。它表现为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种群数量、食物链营养结构的协调状态,能量和满分100分;若5个题目全部回答,则按前4个题目进行评分。 一、 谈谈如何根据群落的垂直结构、水平结构和时间结构特征合理安排农业生产。 生态平衡的出现是由于生物强大的繁殖能力和较窄的适应能力以及环境资源的有限性3个因素共答:在配置农业生物垂直结构时,应注意到同一生境中各种生物个体间可能存在的各种相互关系和由此产生的各种群落总效应。 同作用的结果。生态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相对平衡。 生态平衡的基本特征 1. 一定时期内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的输入与输出保持相对平衡。 2. 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保持合理的比例和速度。 3. 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 4. 生态系统内具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 保持生态平衡的途径: (1)增加组成成分的多样性 物质的输入与输出基本相等,物质储存量恒定,信息传递流畅,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或各对应力量之间各自保持一定的状态,达到正负相当、协调吻合。 农业生物间的互补作用是合理群落结构的基础。互补作用可能表现在对光、温、水、肥等自然资源的利用土,也可以表现在对资金、劳力、技术和交通等社会条件的要求上。互补作用还可能表现在对病虫害及不良环境的抗逆性上,以及营养价值、工业用途、经济用途、环境效益等方面。生态位不同的物种有希望构成理想的互补关系。因此,在生态位、株型、生育期、耐肥性、固氮能力、抗病虫等方面有差异的不同作物有可能构成合理的作物群落结构;食性不同、活动范围不同的畜禽品种,也有希望构成合理的动物群落结构。 在农业生产中的农、林、牧、渔以及各业内部的面积比例及其格局是农业生态系统的水平结构。控制农业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有两种基本方式: (1)在不同的生境中因地制宜地选择合适的物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 - 1 -

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与稳定性是相互联系的。一般来说,凡是农业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多、生物种群结构复杂、食物链长并联络成网,能量转化、物质循环途经多的农业生态结构,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强,系统较稳定。

④农业生态系统养分供求容易产生不同步。 (2)保持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平衡的途径:

①种植制度中合理安排归还率较高的作物类型。不同作物氮、磷、钾养分的理论归还率不同,

(2)不超过生态阈值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靠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的。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具有一定限度的,不得超过生态阈限值。如森林砍伐量、草场载畜量、渔业捕捞量都应控制在一定的限度。

(3)优化食物链结构

在农业生态系统中,通过食物链能把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有机地联结成一个整体。通过设计和建立合理的食物链,可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如秸秆培养食用菌、生产蘑菇,比秸秆直接作堆肥经济效益高;以虫治虫、以菌治虫也是食物链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4)人为调控生态环境

人为调控能促使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发生变化。如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如为改善局部地区的气候或控制水土流失而进行人工经营森林、草地,在半干旱地区种草、种灌木林等;在种植业中为改造中低产田,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和兴修水利等。

(5)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如麦类分别为25%-32%、23%-24%、73%-79%,油菜分别为51%、65%、83%,水稻分别为39%-63%、32%-52%、83%-85%,大豆分别为24%、24%、37%。因此,在以上作物中,油菜属于归还率较高的作物。

②建立合理的轮作制度。在轮作制度中,加入豆科植物和归还率高的植物,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保持养分循环平衡。轮作不仅能使土壤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同时由于农田生态条件的改变,可以减轻病、虫、杂草危害。

③农、林、牧相结合,发展沼气,解决生活能源问题,促进秸秆还田。植树造林,实行乔灌草结合,既可保护环境、减轻水土流失,又可提供燃料、促进秸秆还田;利用农、林、牧的废弃物发展沼气,既可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有可使废弃物中的养分变为速效养分作为优质肥料施用。

④农产品就地加工,提高物质的归还率。如:花生、大豆、油菜籽、芝麻榨油后,油饼中的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可保留在生态系统内;蚕豆、甘薯加工成粉丝出售,留下的粉浆、粉渣可喂猪,换回猪粪还田。

针对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挑战,积极普及生态环境意识教育,使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在不影响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将恶性循环变为良性循环。

五、中国的生态农业有哪些特点?试论述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途径。

三、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有哪些特点?结合实例谈谈如何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答:中国生态农业的特点:

环平衡。

答:(1)农业生态系统中养分循环的特点:

1)以追求高产、优质、高效为目的; 2)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 3)强调物质的适当投入;

4)劳力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形相结合; 5)个别农场发展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②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养分的库存量较低,但流量大、周转快。

发展生态农业的技术途径:

③农业生态系统的养分保持能力弱,容易造成流失。

1)农业环境综合整治技术;

- 2 -

①农业生态系统有较高的养分输入率和输出率。

2)农业资源的保护与增殖技术; 3)小流域综合利用技术; 4)立体种养技术; 5)庭院资源综合利用技术; 6)再生能源利用技术; 7)农业副产物再利用技术; 8)有害生物综合防治技术。 - 3 -

(1115)《农业生态学》大作业A答题卷

(2)在同一生境中配置最佳密度,并通过饲养、栽培手段控制密度的发展。各种农作物、果树、林木的种植密度、鱼塘的养殖密度、草场的放牧量等都对群落的水平结构及产量有重要影响。在农业生产中,通过人为的栽培、饲养技术,调节作物和畜禽的组合匹配,使其机能节律与环境因素的变化节律最大限度地吻合和协调,是生产经营者与管理者所必须了解的。调节农业生物群落时间结构的主要方式是复种、套种、轮作和轮养、套养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7on0s67s9z62h6002tw881m9s40mcz00jx8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