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教师如何立足岗位成才 ----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要有正确的职业态度。
诗人歌德说:“一个有真正才能的人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 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所以树立正确的职业态度是岗位成才的起步。教师应如何持有正确的职业态度?既然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要有信心把学生教好,踏实、细心地开展工作。要有恒心去研究、探索,善待这个职业。工作不是负担,而是我们生命中必须吹奏的乐曲。在工作中,我们才能真正找到生命的意义。经营这个职业就像经营自己的婚姻家庭一样,只要你不忘记肩上的责任,你定会幸福的工作,在工作中得到更多的快乐。 二、要有明确的职业规划。
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 (一)富勒和鲍恩的关注阶段论
1.任职前关注阶段 想象中的教师,仅关注自己。
2.早期求生阶段 教师关注自我胜任能力及作为教师如何“幸存”下来,关注对课堂的控制,是否被学生喜欢和他人对自己教学的评价。
3.关注教学情境阶段 主要关心在目前教学情境中对教学方法和材料等限制下,如何正常地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如何掌握相应的教学技能。
4.关注学生阶段 开始把学生作为关注的核心,关注他们的学习、社会和情感需要,以及如何通过教学更好地影响他们的成绩和表现。
(二 )卡茨的教师阶段论
1 求生阶段 任教 1-2 年—原对教学的设想有实际有差距,关心自己在陌生环境能否生存。
2 巩固阶段 任教 2-3 年—有处理教学事件的基本知识,开始巩固所获得的科学经验。关注个别学生。
3 更新阶段 任教 3-4 年—对教师重复、机械的工作感到厌倦,试图找新方法和技巧。
4 成熟阶段 任教 3-5 年—习惯于教师角色,能较深入地探讨一些教育问题。 (三)休伯曼的教师职业生活周期论
1、入职期 1---3 年时间是入职的第1~3年,是“求生和发现期”。在这一时期,教师表现出对新职业的复杂感情,一方面是初为人师的积极热情,另一方面是面对新工作的无所适从,却又想尽快步人正轨而急切地希望获得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2 、稳定期 4---6 年时间是工作后的第4~6年。这一时期教师逐渐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比较自如地驾驭课堂教学,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入职时的压力和不适已经消失,教师此时已经能够比较轻松、自信地面对自己的工作,同时要求自己在教学技能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与提高。
3 、实验和岐变期 时间是工作后的第7~25年。该阶段是教师职业生涯道路上的转变期。教师的转变有两个方向: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教师开始对自己及学校的各项工作大胆地进行求新和力求改革,在教学材料、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教改实验,关注学校发展,对学校组织和管理中的漏洞进行批评和指正,不断地对职业和自我进行挑战;另一方面,单调乏味的教学轮回使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了倦怠感,对是否要继续执教产生动摇,因此开始对目前从事的工作进行新的评估。
4 、保守和抱怨期 26----33 年时间在从教的第26~33年左右。经过对教学和学校的激烈改造或是对教师职业的反思和重估,教师的工作进人了平静发展阶段。此时他们已经拥有丰富的经验和技巧来应对教师工作,但同时也失去了专业发展的热情和动力,因此教师的志向水平开始下降,教师的工作也变得较为保守。
5、退休期 34-----40 年
如何在入职期和稳定期快速成才,那就需要进行明确的职业规划。
三、要有持之以恒的动力。
1、首先要善于学习。“现在的学生是越来越难管了”,很多老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是的,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教育在变革,我们如果还是用昨天的教育理念和单一的方法来解决今天教育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势必会造成当今的学生是越来越难管、越来越难教,而且不知到怎么管、怎么教。
学习政治提高思想觉悟和个人修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业务能力,学习教育理论提高理论水平,学习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博览群书让自己全面发展,懂得自我提升的同时,更会与同事团结协作。只有不断的学习,教育理念才能与时俱进。眼界就会放宽,思路就会开阔,方法就会灵活多样,个人才能快速成长。
2、努力做好每个细节。
课堂教学准备充分。每当走到教室门前时想想自己准备好了吗?只有胸有成竹时,才能打造高效课堂。怎样才能胸有成竹呢?首要的问题是要进行完美地课堂设计,课堂上可能偶发的细节都要考虑到,各个环节要烂熟于心。课后要有深刻地反思,总结成功与失败,再设计,再实践,逐步提升自己的内涵,直到精通,最后成为名师,成为专家。要有强大地课堂调控能力。反应敏捷,灵活机动,这种教学智慧是要长期用心磨练的。
师生关系要力求和谐。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讲的就是这个道理。美国著名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 40 年时间,曾收集 9 万个学生所写的信,内容是关于他们心目中喜欢怎样的老师。概括出作为好教师的 12 种素质:一、友善的态度。 二、尊重课堂内每一个人。 三、耐心。四、兴趣广泛。五、良好的仪表。六、公正。七、幽默感。八、良好的品性。九、对个人的关注。十、伸缩性。十一、宽容。十二、有方法。
“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第斯多惠
要走进孩子的世界,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学会宽容。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出一批好学生”。在学生面前做一名学生喜欢的阳光型教师。一个阳光的老师带给周围的人必定是阳光。要给人以阳光,自己心中必须拥有太阳。严,不仅是严格要求学生,更应该从自我做起。教师真正的权威,是学生对老师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教师要做好学生的表率,真正做到“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老师自已心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已带头不做。教师的身教作用尤其重要。
要善于合作。与同科教师合作,有利于教学研究,提高教学实效。与班主任合作,及时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共同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与家长合作,互通学生情况,就能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
要善于研究。现代教育观念则认为,教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个性完美发展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成长的过程。教师工作的内容就是教学和研究,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这是一条艰辛的路,也是一条成功的路。教学研究包括研究教材,研究教法,研究教育理论。
教材研究的直接形式就是备课。教材研究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创造条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充实和提高的过程。
教学方法研究是要把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智慧转化为学生的情感和智慧。教学方法具有实践性,能使教学工作具有程序性和操作性,还不具备普遍性和指导性。
到了一定的阶段,教学研究的重点就转向具有普遍意义和指导意义的理论探索了。理论研究具有不同层次。限于学科教学范畴之内的,称为学科教育学。学科教育研究到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必须联系到普通教育学的各个方面。学科教育学和普通教育学研究到能够揭示教育教学的本质的时候,就必须回归到教育学的本原——哲学中去,开始了教育哲学的探索。
爱因斯坦有一位亲密的朋友叫米凯尔·贝索,知识渊博,思维敏捷,鉴赏力强,对爱因斯坦的许多发现都起过“助产士”的作用。爱因斯坦十分感慨地说:“在整个欧洲,我找不出一个比他更好的知音。”但贝索自己终生无所建树。爱因斯坦认为主要原因就是“他的兴趣爱好太广泛了”,以致使他的时间、精力和才华不断的向四面八方流失,而没有一个始终一贯的主攻方向,所以虽然才华横溢,而终不能出类拔萃。
只有善于研究的教师,才能摆脱教书匠的称号,真正成为学者型教师,也就是所谓的成才。最后,祝愿在座的青年教师以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能力,早日成才,因为海阔凭鱼跃,天高任你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