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广义,狭义,更狭义)
一、教育的认识 (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非制度化,制度化教育)
(三)教育的形态 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 (家庭,学校,社会) 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农业,工业,信息社会) 1.神话起源说
(一)教育的起源 2.生物起源(英)沛西能 (法)勒图尔诺
3.心理起源(孟禄)
4.劳动起源 苏联和我国教育历史学家和教育学家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1、农业社会的教育; ;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 2、工业社会的教育 (各阶段教育的特征)
3、信息社会的教育 (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
1.条件(1)教育实践发展的客观需要; 三、教育学的产生 (2)科学发展的总趋势和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奠定;(3)学者和教育家的努力
发展 (1)研究对象:教育问题;
(2)形成专门反映教育本质和规律的教育概念,范畴以及概念,范畴的体系。
(二)教育学的创立 (3)研究方法:科学的
2.创立标志:(4)研究结果:专门的,系统的教育学著作
: (5)组织结构:出现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3.教育家及著作 :培根、夸美纽斯(近代第一本《大教学论》)、康德、赫尔巴特(现代第一本《普通教育学》)、
洛克《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尔》、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 (三)教育学的发展 实验教育学:(德)梅伊曼和拉伊
文化教育学:(德)狄尔泰 实用主义教育学:(美国)杜威和克伯屈
制度主义教育学:(法)乌里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批判主义教育学:(美)鲍尔斯和金蒂斯
(四)当代教育学的状况:(1)问题领域急剧扩大;(2)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多样化;(3)分工发生变化,形成庞大学科体系;
(4)研究和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5)学术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日益广泛;(6)对自身的反思,形成元理论
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教育功能
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教育功能 2、类型:作用的对象: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的概述 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呈现的形式:显性功能和隐形功能 多维度的复合分类:
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 二、个体发展功能 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1、改善和提高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人口)
1.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 2、文化保存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融合功能,文化创造功能。(文化) 三、社会发展功能 3、通过劳动力的生产和生产的科学技术促进经济发展。(经济)
4、公民和人才的培养,思想传播和制造舆论,促进社会民主化(政治) 2.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发展不协调
1.教育功能取向的确立:(1)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一致 (2)冲突,对立。社会本位和个人本位 1、教育本体功能的形成 2.功能行动的发生 3.直接结果的产生:(1)社会各要素的直接影响与改变过程(2)受教育者的“影响”过程 四、功能的实现 产品的输入 :毕业生和精神文化产品 2、教育功能的释放
两个环节 产品的利用
第三章教育目的
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才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广义的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 2、基本特点:(1)对教育活动有质的规定性,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的社会倾向和人的培养具有质的规定性。
(2)社会性和时代性
类型及其功能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型教育目的
3、基本类型 (2)终极性和发展性
(3)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4)内在的和外在的(范围划分) 4、功能:定向、调控、评价
1、基本依据:社会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
二、教育目的的 选择与确立 2、基本价值取向 1)人本位:卢梭,裴斯泰洛奇、康德,萨特,马斯洛等 (观点代表人物) 2)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涂尔干 3)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
(1)社会价值取向:可持续发展理念;适应与超越;功利价值与人文价值;民族性与世界性问题
3、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2)人的价值取向:社会化与个性化;理性与非理性;科技素质与人文素质
1、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76、P77
三、我国的 2、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 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 要以素质发展为核心
4、教育目的实现理性把握 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 正确理解和把握全面发展
确立和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正确处理各育的关系; 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