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 如何对体育课堂进行心理学评价(3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题目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一

关键词:体育教学;提高;学生;积极性

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兴趣相结合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老师一般每次课会安排两个教学内容。如遇到较单调的内容,学生就会感到单调枯燥,练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作为体育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兴趣与爱好,每节课的教学安排要灵活,教学方法要多样,语言生动、活泼,要在“活”字上下功夫。如学生喜欢打篮球和羽毛球,则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这些项目;又如利用准备活动时进行一些游戏性练习和辅助性练习,练习中不断变换小组、场地、人数等形式,让学生乐在其中。

二、由简到难制定教学目标

学生体质参差不齐,在体能上应区别对待,不能搞“一刀切”,否则就会挫伤练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在“课标”中就要求培养和树立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树立良好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教师在教学中因人而异为学生制定标准,如立定跳远的远度要求,根据学生初次跳远的不同成绩为下一组练习安排不同组,制定不同远度的跳远标准。在比赛和游戏中,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使大家只要全力以赴地参与,均有获胜机会。水平低的学生在简单的问题解决后,再解决下一问题,就像上楼梯一样逐渐达到目的,这样在培养信心的同时增加了攻克难关的决心。这样学生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同时教师也不会因学生一次达不到标准而心急如焚。

三、鼓励与赞扬能使学生兴趣倍增

鼓励性的教学是我们通常运用的手段,能起到有效的激励作用。教学中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例如:在攀爬练习中,有的学生由于胆子小,在攀爬的时候有些难度,教师会运用热情信任的语气对学生说:“同学们大胆尝试一下,勇敢试一试就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我相信通过你们不断的努力,一定会战胜心理恐惧,金牌永远属于勇敢者。”用这样的话语学生会觉得没什么心理负担和顾忌,潜在的各种能力会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相反,如果教师用生硬命令的语气,学生听了会胆战心惊,压力无形增加,顾虑随之而来,运动努力就会降低,所以,前者的学习效果肯定比后者要好。

四、从成功体验的角度去培养积极性

成功体验是指个体在学习和活动中取得成功后,所产生的积极愉快的情绪感受。成功的体验和积极性是相互作用的,在体育活动中,取得了成功的体验,可以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会积极参加体育活动,进一步取得成功体验,最后达到对体育活动产生兴趣。例如,学生在体育课的50米、100米、1000米跑中取得了满分的成绩,并且是年级的第一、二名。这个成绩使他们产生了非常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因而他们又想拿全校的第一名,于是无论在上课还是课余时间,他们都刻苦锻炼,终于在校运会上取得了全校第一;然后他们又想在区运会上拿名次,于是投入了更加刻苦的训练。

五、教师自身因素的积极影响

教师要深入学生生活,与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所想、所感,与学生一起活动;教师以身作则,热情耐心辅导学生,并能征求和接受学生意见,处事公正,一视同仁;教师的态度和蔼可亲,富有无限的亲切感。这些会使学生信赖教师,亲近教师,喜欢教师的课程,学生的积极性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在教学中,教师讲解、示范的位置、角度要让学生看得清、准、真,也是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爱好”的重要因素。例如“跳马”做分腿腾越示范的动作时,让学生站在跳箱的两侧,教师在中间进行讲解示范。做动作时,一定要做到准确、优美、轻松、自然,使学生感到这些动作有美感,而且不难做。同时,应将动作过程的重点、要点归纳成口诀,例如把原地推铅球动作归纳成为“蹲、起、转、挺、伸、拨”六个字,既易记,又能使学生准确完成动作。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学生有跃跃欲试之感。

总而言之,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是一项复杂的教学过程,其方法是无止境的。体育教师在教学中通过各种方法、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身心的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题目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二

;

摘  要:实验在中学物理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掌握中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好物理实验,总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特征;实验;教学效果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是研究物理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是青少年走进科学殿堂的阶梯,实验不仅能为他们获取知识提供思路和方法,而且实验本身就能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让他们易学乐学。

一、初中学生主要的心里特征

1、好奇。中学生处于风华正茂、思维活跃、好奇心强的青春期阶段,对新事物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是一个人有所发现、有所成就的前提。瓦特发明蒸汽机、牛顿发现万有引力都是因为对日常现象的好奇。

2、好动。中学生获得新知识常要借助具体的实际经验作为支柱,好动是学生积极思维的一种表现,设计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动心理,从而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实验素养。玩是中学生的天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知识的预见和选择,注重知识结构层次的调整,让学生在玩中求知,在玩中创新。

3、好胜。好胜是中学生极为宝贵的一个心理特点,有利于他们形成平等竞争的品格,课堂上可以把教材中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难题、不易做好的实验等,有意识让他们争论,以求在争论中明理求知。

1、抓住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的设计实验,激发他们对物理的兴趣。设计的演示实验要做到新颖、奇特、惊险、多变。

有的时候为了更好的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的印象,我们可以设计一些惊险的实验。比如,上惯性这节课很多老师会使用惯性球来引入,如果把惯性球改成惯性蛋的话,那这实验就惊险多了。教师用一个稍微大一点的玻璃杯装半杯水,在杯口盖上透明的硬塑料片,上面放个鸡蛋,这时学生肯定会很紧张怕蛋掉到地板破了,问学生:当我用这把钢尺把塑料片迅速的弹开,蛋会随塑料片飞走呢?还是掉入杯中?让学生互相讨论片刻,这时教师请学生共同来观察演示实验,当钢尺把塑料片迅速的弹开,结果蛋掉入杯中。这时,教师就给学生解释:为什么蛋没飞走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惯性。

另外还可以用小故事提高学生的兴趣,如皇冠之谜、飞行员抓子弹、鸟弹、科幻小说《往日之光》等。

2、利用学生“好动”地心理开展实践活动,引导他们科学的探究,培养动手创新能力。

我习惯于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引入浮力概念这节课时,课前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了一个装有半桶多水的小水桶,并交待他们上课时都带个200ml左右的矿泉水瓶来。上课开始我就请大家把空的矿泉水瓶的盖子旋紧,然后把瓶子放入桶中并用力往水里压,问他们有什么感觉。这时绝大部分同学都会回答,感觉瓶子会往上顶。这时引导学生分析瓶子往上顶的原因,手给瓶子施加了向下的压力,瓶子也给手施加了向上的反作用力,这力是谁提供给瓶子的呢?方向如何?这样就把浮力的概念和方向搞清楚了。这比老师做实验来讲解更容易理解,且印象深刻。

为了从多方面培养学生做物理实验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一些基本实验技能后,应精心设计课外活动的内容。保证课内课外的内在联系。如在上弹簧测力计时可以交待学生回家用橡皮筋等做个弹簧测力计,学了平面镜成像后可让学生做个潜望镜,上到凸透镜成像时可以叫他们做望远镜和照相机,学了杠杆可让做蜡烛翘翘板,这样既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有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3、利用中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征,使他们的大脑处于竞赛状态,借以引起他们的好奇心,发展其思维能力。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的时候,教师将学生分为四人一组,发给每组相同的实验器材:光具座、f=10cm的凸透镜及蜡烛,然后参照实物讲解实验注意事项并进行一组示范实验,接着要求各小组成员自己动手实验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在学生实验时,教师鼓励各小组之间比一比、赛一赛,看哪一组做得最快、答案最完整正确。学生们的情绪一下被调动了起来,各小组争先恐后地做着实验,不时地报出自己得到的结论,有对也有错,还有的小组专门找一些其他小组不曾考虑的位置进行实验,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答案进行汇总,大家共同总结出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根据具体教学实际,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一小组的,也可以分成四个大组,还可以分成男生组和女生组。如学完伏安法测电阻后,探究用其它方法如何测电阻,就可分成四个大组,给出主要器材,让其讨论如何用给定器材测出待测电阻阻值:一组用电压表和定值电阻,二组用电流表和定值电阻,三组用电压表和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四组用电流表和最大阻值已知的滑动变阻器,然后进行比赛,看哪组先设计出。

掌握了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实验教学方法应用得当,创设出生动活泼和积极主动的物理教学情景,能调动学生学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培养未来社会所须的具有创新思维和较强的动手能力的科技人才服务。贯彻这种教学方法,使我校多年来物理中考成绩在县上都名列前茅。

基金项目:陕西省第三批中小学教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专项研究课题,课题题目《提升西部部分学校初中物理实验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mskt1917

相关热词搜索:;

把握学生心理特征提高体育课的教学效率论文题目学校体育中提高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三

灵活把握教学常规,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王国平

笔者常想:学生为什么上课爱偷看小说、杂志等课外读物?为什么不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去上网?为什么课外交流的话题几乎是与“学习”无关的问题……经研究发现:其实,不是学生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而是我们的教学令他们没兴趣!习惯于片面追求成绩的急功近利的呆板枯燥的教学造成了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反感和厌恶。

不少老师采用这种方式:通过组织生动有趣的游戏来激发兴趣,借用教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创设情景以情求趣,通过归因训练等鼓励手段来激发兴趣……但成效不大。主要是以上手段虽然活跃了课堂,却不能让学生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教师只有明确教师为学生服务的观点,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才可能千方百计使自己的教有利于学生的学。”[1]笔者通过结合学生心理需求特征,灵活变通教学常规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办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下面,笔者从选课文、授课、改作、辅导等教学常规方面的创新,来谈谈如何结合学生心理需求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实践性做法。

一、有的放矢地精选授课文章

我们大多数老师授课时的习惯做法是:按单元、按篇目顺序……按部就班地授课,根本不敢有自主选材授课的“非份之想”。长期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受兴趣所支配。笔者结合学生的情感特点,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精选授课文章,使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做法是较受学生欢迎的理想的语文课堂教学法。

叶圣陶早就说过:“至于教材选多少篇,选那些篇……我看未必是关键问题……不读这几十篇几百篇,换读另外的几十篇几百篇,也未尝不可。”[2]也就是说,教材上所选文章只不过是进行语文单元教学、训练的凭借而已,不一定非讲不可或不可另选他文代替。老师有的放矢地精选授课文章是允许的。如:教授语文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时候,在讲完冰心的《忆读书》之后,笔者补充讲了鲁迅的《三味书屋》,让学生比较学习并从中得到启发教育,而鲁迅的《风筝》一文则作为课外读物,让学生课外学习。

何东昌也说过:“要努力编几套中国著名的教材,再配上课外读物和教参,这样会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并在相当程度上弥补教师的不足。”[3]这样符合学生阅读兴趣的`授课方法,不但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而且开拓了他们的视野,锻炼了他们的思维。

二、授课方法灵活

为了尽量达到以上目的,笔者的做法是:上课尽量做到真正意义的“因材施教”,课堂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固定的格式。即使同一篇课文在平行班级上课,教法有时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很少每篇课文都落入俗套的必学字词、分段、写段意、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特点等进行简单机械的重复。同时,笔者也较少利用多媒体等视听手段(特别是完全下载来的东西,朗诵内容除外),主要是笔者个人觉得视听手段使用过分的话往往会影响学生的读、写能力;正如看原著与看原著改编的影视剧,自己的解读与影视的演绎未必有共鸣;再者,视听手段用久了也易落入俗套,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过去,每当接触到新生,笔者都有这样的感觉:老师一节课讲得眉飞色舞,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就是不见学生动手做笔记、张口问问题。更不要说主动、自觉地学习了。为此,笔者接触新生的第一堂课都必须先简介笔者的授课方法,教给学生一些课前预习、做笔记的方法和课堂听课的要求、方法等。一般来说,开学初,笔者的讲课是以问题带动全文,使学生学会有目的地学习,也就是培养学生由过去被动死记讲稿的做法慢慢形成主动提出问题的自觉求知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学会了主动向老师提出问题时候,也就是笔者完成了由“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成功转变,之后笔者再具体进行其他教学尝试。

大家都知道文章的分析,只要采用一些手段,如比较法、中心问题法等,加之老师的个人修养,便可做到课堂气氛的活跃。所难的是,关于学生实践性、主动性的调动问题。如:枯燥的语法课要让学生不厌其烦着实不易。对于语法课,笔者觉得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样离不开问题的设置和人人参与。如设计游戏、开展社会调查等便可激发学生语法学习的兴趣。讲说明文时,让学生看“产品使用说明书”之类说明性强的文字及看户外广告等让学生直观了解和感知说明文的写作方法,懂得说明文的实用性和重要性。

“在课程的要求与安排上必须注意统一性与灵活性结合,在课程标准的规定上应有弹性。”[5]通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学生的学习热情,思维能力、表达能力、阅读和写作能力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

三、作业批改“约而达,微而藏”

老师最怕的是“社会评价”。为此,不少老师为了片面追求“分数”,采用讲课内容多、作业多(尤其是简单机械的重复作业)等手段来教学,压得学生害怕,喘不过气来;老师自己又疲于奔命,忙不过来。结果是作业无效果,批改无质量。

对于作业,笔者的做法是:“约而达,微而藏。”(讲解内容扼要而明确,精辟而得体,少譬喻而富于启迪。)[6]笔者认为:只有“对”、“错”符号的形式主义的全批全改,不如有选择地与学生面对面地精批细改或学生互改。

面改的做法是:首先,选定面改辅导对象(绝不能只选优秀生);然后,选定面改内容(视上课情况而定)。具体操作过程就如同课堂上课一样师生互动予以启发思维。面改后,老师必须要加于总结并把作业优、缺点的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在课堂上加以分析――让全体同学“共享”。

“君子之教,喻也。”(君子的教导,在于启发诱导。)[7]这样做的好处是:既节省了时间,又易于发现学生的共性问题,利于集体讲评;既辅导了个别同学,又减轻了师生课业负担,拉近了师生距离。

四、课后辅导是“引导”

习惯思维认为:所谓辅导就是办公室里的个别辅导或是全体同学课后的集中上课,加班加点的补课。其实,这种做法是“事倍功半”的。

学习是不能强迫的,正如婚姻“强扭的瓜不甜”。强迫的结果是学生不想学,没有兴趣学,最终会厌而不学。今天的学生不是旧时只读四书五经的书生,他们不仅要学数、理、化、文、史、外(语),还要学政、体、艺、生、地等。科目繁多且各科都在抓成绩,都在进行“恶补”式“辅导”。无休止的补课,学生不会望而生畏、厌而不学才怪!

有人讲,他读书时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不曾厌读过。笔者说,那是对学习感兴趣、对知识如饥似渴的“我要学习”式的主动求知的结果!

课外阅读,既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启迪了智慧,提高了读写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

以上是笔者较成功的高效率的愉快教学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1)课堂不再枯燥,师生关系融洽。(2)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3)减轻了师生的课业负担,学生综合能力得到了提高。最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语文成绩也就上去了。

(本文系“十二五”规划课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探究”的报告书)

参考文献:

[1]鲁洁。教育学[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88.

[2]叶圣陶。敬祝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成立[j].语文学习,1980,(01)。

[3]何东昌。从中国实际出发制订好九年制义务教育教学大纲[j].课程?教材?教法,1983,(03)。

[5]吴也显。我国的国情与课程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1986,(05)。

[6][7]礼记?学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8]吕叔湘。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j].语文学习,1980,(01)。

(王国平广东省梅州市平远县石正中学 514641)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