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又称李文,是一种分析、讨论、表达意见和提出意见的文体。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乡村振兴论文的文章4篇 ,欢迎品鉴!
乡村振兴论文篇1
摘要: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本文采用网络问卷、深度访谈和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就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的优化路径。
关键词:融媒体;乡村振兴;问题;优化路径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决策部署。20_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了全面部署。总书记在20_年12月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巩固和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需要全党高度重视的一个关系大局的重大问题。融媒体的快速发展助推了直播、短视频等平台的增长,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机遇。因此,研究融媒体视域下如何挖掘农村各类资源,服务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存在的问题
截至20_年6月,我国农村网民规模达2.85亿,占网民整体的30.4%。网络的发展在为乡村振兴战略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笔者采用网络问卷和深度访谈等方法进行调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调查以线上为主,其中深度访谈对象涵盖乡村振兴战略的参与者、实施者与受益者。
(一)配套设施不足,专业人才匮乏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农村也在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调查发现,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比较落后,人们更希望增加对教育、生产生活及医疗卫生类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道路绿化、休闲娱乐、健身器械等的建设投入期望达到了71.13%。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率较低,农村从业者的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对手机、电脑等的操作不够熟练,融媒体使用专业人才匮乏,相对于电视等传统媒体,人们对新媒体的信任和支持度还较低。这些都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导致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后劲乏力,创新不足,制约了融媒体的作用。
(二)品牌形象不足,文化输出率低融媒体平台的不断完善催生了乡村草根网红,促使其成为大流量IP,通过流量变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带动了经济的发展。高曝光率网红,如李子柒、华农兄弟等,借助高知名度,高质量输出内容,实现了高变现预期。同时,融媒体的快速发展也助推了农村电商的崛起。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57.04%的人在电商平台上购买过农副产品,50.5%的人与售卖农副产品、手工艺品等产品的乡村电商平台商户有过交集。微信朋友圈带货及各平台直播带货成为农产品新的销售形式,带动了销量增长。“互联网+网红”带动的“网红经济”及农村电商承载着乡村经济发展和形象传播的双重功能。良好的品牌效应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输出率,但内容单一、风格易被模仿等问题严重制约其发展,导致品牌形象不足,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文化输出率较低。
(三)媒介影响力低,工作浮于表面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多网络传播渠道,导致网络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部分平台工作浮于表面,没有深入推进各媒体的深度融合,形式主义仍然存在,没有俯下身子、沉下心来引入新思想、新手段助力乡村振兴。导致农村地区的受众对新媒体的使用率不高,尤其是老龄人群受年龄、文化程度及使用习惯等制约,更倾向于利用传统媒体获取信息。据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其通过电视新闻客户端等传统媒体获取乡村振兴战略的信息占比高达72.42%。这些都使得媒介影响力不足,增加了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的难度。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融媒体使用的优化路径
(一)加大投入,引入与培养齐头并进乡村振兴能否成功的核心在于人,人才是推动乡村兴的基础,而专业媒体人才是保证融媒体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1.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培植人才扎根的沃土20_年,现行标准下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尤为重要。而农村较为薄弱的网络基础设施放缓了乡村振兴的步伐,因此,应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网络设施的投入,从而推进农村网络的普及率。2.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吸引优秀人才乡村全面振兴离不开优秀人才的带领,要想抓住“领头羊”“火车头”的带动作用,就需要完善各类服务机制,如提供医疗、子女就学、住房等方面的政策支持,提高其福利待遇。不仅要引进来,还要把走出去的引回来,更要同时引进媒体专业人才和技术人才,将产业、经济主线和人才相结合,推进乡村的高质量发展。3.开设媒体相关课程,培养乡村本土人才乡村本土人才的培养能有效稳定乡村经济,推进乡村振兴。一是开设融媒体相关课程,培养融媒体人才。充分利用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乡村成人学校等开展融媒体使用和操作技能培训。二是对已有人才进行媒体技能的提升。加快转变传统媒体人员的思维理念,除了“两微一端”的使用外,还可以加设摄影摄像类课程,有效提升抖音等平台推广农产品及乡村文化的质量和效果。
(二)勇于创新,传播与效应同步推进1.创新传播形式,宣传乡村文化互联网时代要避免“千村一面”的传播模式。调查发现,乡村传播时,除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外,人们更喜欢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展现的各类文化知识,同时也更倾向于结合当地特色,使用当地方言。利用图文、小视频、音频等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分享乡村生活,既创新了传播乡村文化的形式,也能有效传播乡村文化的内容。传统媒体也可利用自身优势与有关部门合作,对接社会资源,化身为发掘地方文化潜能、打造地方文化特色的有效推手,如湖南广电联合湖南文旅厅共同打造的中国首档乡村振兴文化纪实节目《乡村合伙人》就是很好的例子。2.树立品牌形象,发挥品牌效应除了传播形式的创新外,好的品牌推广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也不可或缺。据笔者所做的调查发现,87.4%的人认为乡村需要打造一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品牌拉动经济发展、文化传播,因为本质上品牌是一个吸引顾客的手段。而打造一个品牌首先要结合当地特色,明确自身定位。其次要对产品进行创新和延伸,完善品牌管理。比如焦作铁棍山药,除了山药本身,还可以开发其周边文创产品,可以拍摄山药种植、采收趣事,用视频或者直播的形式让大众更加了解其背后的故事。当品牌形成之后,顺势打造的传播价值链不仅能够增加品牌影响力,还能够有效助推品牌经营。
(三)增强责任,服务与发展融合共进1.强化责任意识,拓展传播内容媒介具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在传播信息时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带动新闻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在此背景下,新闻行业内也乱象丛生,媒介从业人员品行不一、职业道德感不强,使媒介的公信力下降,媒介的影响力大打折扣。因此为更好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媒介要保持新闻敏感,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必须保证信息的真实性;要做好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及时反馈用户的问题。比如查看“两微一端”的后台,积极回复问题,为公众解忧答惑;要采用视频、音频、图文结合的形式传播信息,改变之前单一的文字传播形式;要增加农业信息板块,主动宣传乡村振兴战略,宣传国家政策,维护国家形象。2.加快融媒体中心建设,提高媒介影响力各级融媒体能有效助推乡村文化传播、经济发展和农产品推广,因此,加强融媒体建设至关重要。(1)加强县级融媒体建设,实现中心资源共享县级融媒体发展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均衡,而中央、省级、市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起步较早,在实践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可以给予县级媒体援助和指导,加快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建设进程。比如:新华社整合内部新闻信息、技术保障、用户服务等资源,打造县级融媒体专线,从而推进了县级媒体的转型升级。(2)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融媒体品牌县级融媒体面对人才、技术短缺等问题,除了依靠国家战略部署、财政支持和省市级融媒体中心提供的资源支持,还应立足当地,因地制宜,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融媒体品牌,走出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融媒之路。一是精简媒体机构,有效整合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和各类网站等新媒体资源。县级媒体把移动网络作为优先战略,推出适合当地的“两微一端”,更好地服务当地的群众。比如江苏邳州根据当地的特色,推出“银杏传媒”栏目和客户端“邳州银杏甲天下”,依托“政企云”项目为机构提供数据共享、活动策划等多项服务。二是强化县级融媒体中心的职责。县级媒体作为连接省市级媒体和街道村社的桥梁,具有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作用,不仅发挥传播信息的功能,传递党和国家的声音,还要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从而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反映人民的呼声,提高其影响力。综上,融媒体的发展在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带来挑战的同时,更带来了机遇,有效利用融媒体才能助力乡村战略的有效实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新华网,20_-02-04.
2..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J].社会主义论坛,20_(07):4-6.
3.徐洋.融媒体对传统文化国际化传播的影响[J].青年记者,20_(29):8-10.
4.赵宏.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视角探析新时代推进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使命与挑战[J].科学社会主义,20_(03):55-60.
乡村振兴论文篇2
摘要:“互联网+”是当今社会最热的议题之一,所谓“互联网+”就是依托互联网信息技术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联合,以提升生产力、优化生产要素、提高传统产业科技含量等途径来实现经济转型和升级,最后实现社会财富的增加。根据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最新发布的《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_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8.02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7.7%[1]。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正在给我们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思维习惯带来越来越大的影响,正在改变着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关键词:互联网+教育;乡村振兴;提升
DOI:10.16640/j.cnki.37-1222/t.20_.07.214
1“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
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第五届移动互联网博览会上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李克强总理在20_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将“互联网+”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互联网+教育”就是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等与教育相结合,优化和集成教育资源,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应用于教育的各环节之中;为学习者提供优质、灵活、个性化教育的新型服务模式,以满足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实现教育转型。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创新素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党建思政和现代教育治理五个方面的“互联网+教育”模式。“互联网+教育”就是智慧教育,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影响,增强学习者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和交流的能力,教育他们逐步掌握从网络获取、传递、加工和处理各种有益信息的能力,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互相交流学习和方法,提高学习质量和效果,以达到学习和教育的目的。将“互联网+”的本质精神融入到教育领域,形成互联网时代新型教育形态[2]。
2“互联网+教育”的优势
“互联网+”对传统行业显示出其强大的力量,不断促使其换代升级。当“互联网+”遇到教育的时候,尤其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兴教学模式的出现,已充分说明了“互联网+”对教育优势作用,互联网和教育的已高度融合[3]。
第一,“互联网+教育”有利于优化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由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而借助互联网技术,结合院校优秀教育资源,将院校最优秀的教师、最好的教学成果传播到四面八方,学生无论是在近处还是远方只要拥有网络及一定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均可学习知识。从而实现课程资源共享、网络资源共享、教学中难点问题解答的共享。
第二,“互联网+教育”适应学习者的要求。在传统教育中会出现老师和学生缺乏沟通和交流,学生经常处于被动接收的地位,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互联网+”时代,学生是教育的“用户”,“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贯穿于教学实施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可根据学生个人学习情况、学习能力,开展针对不一样学员的个性化学习建议、指导教学和指导方案等。用户学习方式高度个性化,为个人兴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空间。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互联网+教育”使得学生可以不受时空限制进行学习。教与学的多元化,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共享和交流,多元化的教育产品可以满足了不同学习者的需求。
第三,“互联网+”有利于教育的平等和自由学习。学校不再是学习者学习的唯一场所,学校的开放将是大势所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再是封闭的;教师的教学资源是共享的,学习者的学习思维是发散的。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是学习者,学习不受年龄的限制,任何有学习需求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技术支撑的环境下进行自由、开放、平等的学习,并且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或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等[4]。
3“互联网+教育”背景下乡村振兴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明确思路,扎实推进。
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牢牢抓住“人”这个关键,尤其是贫困地区人才是最稀缺的资源。积极培养本土人才,鼓励乡贤返乡,鼓励大学生村官扎根,激励各类人才在广阔农村大地上大展才华、大显身手,建设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其中,培养本土人才是重中之重,因为他们“懂农业、爱农村”,只有提高农民自身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才能更高效的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通过充分发挥“互联网+教育”平台优势:(1)培养一批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农民技术骨干实现科学化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培养一批优秀的的农业经营管理者、农业职业经理人形成乡村产业体系,实现振兴乡村的首要任务即产业兴旺。(2)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让其主动参与乡村治理和农村建设中来;增强农民的法律知识和法制观念,对基层腐败等现象进行有力监督,杜绝乡村内部公共事务无人负责,避免惠农资金、集体资产管理、土地征收等领域的腐败问题,最终实现“法治乡村”建设。(3)对特色的乡村习俗进行传播交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乡村文化,增强乡村文化的凝聚力和民风约束力[5]。
4结语
在高速发展的网络时代,利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中的发挥积极作用,将是未来趋势;本文分析和总结了“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和内涵,阐述了“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抓住乡村振兴战略机遇,通过“互联网+教育”方式为乡村振兴大力培育乡村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_.
[2]杨秋燕,余亮.“互联网+教育”的内涵、特征与核心要素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_(05):25-30.
[3]王慧勤.“互联网+”教育生态重构探析[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_(06):122-123.
[4]李克琳,许之民.“互联网+教育”的本质及其内涵[J].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_(03):4-7.
[5]蒲实,孙文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人才建设政策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_(11):90-93.
乡村振兴论文篇3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载体之一,也呈现了新的发展活力。本文根据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首先对乡村振兴的发展重点和路径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以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研究为例,探索并阐述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具体建设中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黄龙村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_)02-13-2
1政策梳理
20_年,党的十八大先后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田园综合体的战略部署。20_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并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_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基本原则[1]。
2建设重点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20字总要求[2],围绕村居产业发展特点,统筹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以实现“三生”共融为目标,以增加村民收益、完善产业结构为前提,以改善村居环境、增加村民幸福感为主导,以当地文化为依托,结合食、住、行、游、购和娱等因素,将生态旅游体验融入村庄产业规划,把握美丽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时代脉搏与发展契机,将整治提升村容村貌、补齐设施短板、加强基层治理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建设重点。
3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路径
3.1开展产业提质增效行动
通过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动农业由平面扩张向立体拓展,实现一二三产融合。第一,以农业为本底,推动农业品牌化建设,发展市民农园、共享农业、体验农业等丰富市民和农民的文化生活,发展都市型农业。第二,组织开展农业区“控、搬、拆、改、捡、修、建”综合整治,推进观赏农业结构调整、农业景观化改造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地景观化。第三,通过美丽田园和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农业休闲化,发展乡村旅游,实现农业一产三产化。第四,加强产业整合,引导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五,建设综合型网络服务平台,普及和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对村内居民提供购物、售物、缴费、创业和资讯等方面一站式生活服务;对外全面介绍村庄文化及当地人文、特产、风土人情等,借助“互联网+”的优势全面展示村庄并发展电子商务。
3.2开展村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
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挥美丽乡村作为乡村振兴的载体作用。坚持规划先行、分类施策,通过选取重点、由点成线、由线及面,开展“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3]的美丽乡村全覆盖行动,分类打造不同村庄。
3.3开展文明素养提升行动
挖掘村庄生态文化、民俗文化、饮食文化、生活习俗等,对地方文化进行活化展示和体验。目前,培育“新乡贤文化”已写进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20_年中央一号文件[4],因此要加强对优秀乡贤人物的挖掘、整理、展示,培育乡贤文化,传承孝敬文化、慈善文化、诚信文化、包容文化等,构建“党建+村委+文化”的工作模式,为村庄管理与发展集聚新动能。
3.4开展基层治理行动
坚持把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进一步增强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提升党在乡村振兴中的统领作用。全力推进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落实“党员入户”“星级考核”“镇街领导包村驻村”制度。
4案例分析——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黄龙村乡村振兴示范点规划研究
4.1村庄概况
黄龙村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北滘镇西南部,南临顺德水道,北靠三乐路,佛山一环、北滘立交桥贯穿该村。黄龙村有200多家企业,农业经济约占整体经濟的1/3,主要是基于高效环保的都市农业,水产品和花卉是农产品的两大支柱。
4.2现状问题
第一,黄龙村党员占比高,村内基层党组织建设成果显著,但示范效应仍有待提升。第二,村庄空间布局结构较为完整,空间尺度宜人,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村庄面貌虽已有很大改观,但缺乏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导致村庄未形成有竞争力的旅游项目。第三,村庄农业后备支撑力强,工业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面临更新迭代带来的工业发展瓶颈和缺乏品牌支撑的问题。
4.3空间布局与路径分析
根据村庄现状特点,整合村庄资源,未来村庄规划形成五大功能区:党建核心区、创新工业区、休闲体验区、田园观光区和水乡风情区。
4.3.1党建核心区。一是扩大基层党建辐射范围,实现党建全覆盖。该路径主要包含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第一,突出党建精神,加强基层理论宣讲,组织开展党建活动和党建精神学习、宣传活动,加强村庄在精神层面的融合;第二,完善党建设施,补齐党建设施短板,建设党群活动中心;第三,加强党建要素与村民生活的融合,一并建设党建设施与村庄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党建+社建”双中心。二是建设黄龙大道,营造浓郁党建氛围。结合村庄主要的入村道路,通过增加党建红色要素,打造一条不同于其他的党建大道。三是构筑党建红色环,打造党建考察线路。黄龙村将习近平视察线路和村庄河涌水系整治结合,构筑一条核心考察线路,进而串联村庄主要节点要素。
4.3.2创新工业区。综合考虑现状厂房运营情况、建筑质量、地理位置等因素,遵循土地集约、厂房集聚的原则,对园区划分为产业提升区、腾挪区、配套区和复垦区,并形成三大发展路径。第一,积极对接周边大型企业,融入产业集群[5]。充分利用周边电器工业园的平台和集群效用,与大型工业园达成战略合作。通过对黄涌工业区转型升级,发挥其工业载体和服务功能,承接大型企业功能外溢,定向生产,发挥后备支撑作用。第二,对接设计城,引入创意元素。黄龙村村级工业园距离广东工业设计城2km,可承接其部分功能发展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吸引创客入驻。第三,加强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改善园区环境,从根本上服务好企业。 4.3.3休闲体验区。以旅游体验为宗旨,以村庄户外田园为对象,打造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旅游居住富有特色的岭南水乡环境[6]。
4.3.4田园观光区。依托村庄周围农田,通过设置田园游乐园、游赏步道、自行车骑行道等,打造一个都市休闲农业片区、集生态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片区。
4.3.5水乡风情区。依托水塘景观设置趣味鱼塘、养殖鱼塘、鱼塘观光塔、水上观光栈道等参与性项目,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并配套旅游设施,延长产业链,拓展销售市场,发展从生产到销售的全业态产业链。
4.4田园社区建设
通过研究结合黄龙村实际,制定“四清、两拆、七整治”的建设内容。其中,“四清”即清杂物、清垃圾、清道路、清河涌,“两拆”即拆乱搭乱建、拆废弃市政杆箱和广告牌,“七整治”即公共服务设施整治、河涌整治、五边地整治、建筑整治、公园整治、道路整治及标识系统整治。通过“清、拆、整”建设内容的实施,未来黄龙村人居环境质量将得到明显提升,村民幸福感和获得感并增。
另外,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建设方面也进行了相应的规划说明。鼓励构建“党建+两委+乡贤参事会+家族议事会”的基层治理模式,积极调动社会能人参与村庄建设。同时,制定“四化、四开”管理内容,保障美丽村居建设的长效建设,“四化”即环卫保洁公司化、项目管理科学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停车管理制度化,“四开”即开展庭院美化活动、开展文明家庭活动、开展文化活动、开展帮扶活动。
5结语
乡村振兴是一个科学性、系统性工程,应充分考虑村庄的特色和优势,在保持村庄自然风光的同时,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化特色的乡村振兴方案。本文在探究乡村振兴实施路径的过程中,强调在村庄建设的过程中应将基层治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进行有效融合,充分挖掘鄉村优势,优化和提升人居环境。
参考文献
[1]图解20_年中央一号文件[J].实践(党的教育版),20_(3):30.
[2]高强.农民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有广阔的发展空间[J].中国农民合作社,20_(2):47.
[3]杜倩倩.“环境美、产业美、精神美、生态美”的美丽乡村东垒下[EB/OL].(20_-09-14)[20_-12-22].http://shuijunjidi.com/a/2247487092/2/.
[4]徐永伟,潘溪.发挥新乡贤作用推进新时代农村法治建设[J].中国司法,20_(12):45-49.
[5]王传宝.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地方产业集群升级机理研究:以浙江产业集群升级为例[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_.
[6]杨小丽.中国乡村旅游现状与发展对策[J].低碳地产,20_(12):353.
乡村振兴论文篇4
[摘要]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民获得感不断提升,随之而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尤其对良好生态环境等需求越来越迫切,为此,早在20_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百姓富、生态美的统一。笔者认为,环境获得感不仅是提升人民整体获得感的关键,更是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美丽农村的重点。
[关键词]乡村建设;经济振兴;农村环境
[中图分类号]D422.6[文献标识码]A
1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成效初显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以及十八大以来各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指示,通过这几年的环境治理,我国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经济师赵晖在前不久召开新闻发布会时表示,20_年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超过60%,增长速度是“十二五”期间的两倍多,20_年全国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也达到22%,较20_年提高了4%。我们丹阳市,多年来始终把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作为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载体,改善了城乡环境卫生面貌,增強了群众文明卫生意识,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建成了一些各具特色的美丽宜居村庄。20_年、20_年丹阳市皆荣膺国家卫生城市称号,20_年司徒镇荣膺国家卫生镇称号。
2农村人居环境问题还较突出
不可忽视的是,我国农村人居环境状况不平衡问题还较突出,农村环境卫生的发展比其他基础设施的发展速度慢得多,农村环境的治理问题更是落后于城镇,“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和村庄还比较严重,例如生活垃圾随处丢弃,废水任意排放,等等,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块短板。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
2.1农村垃圾污染增多,而配套的处置办法滞后
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随之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垃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近年来农村垃圾还出现了毒害化的新趋势。过去,农村垃圾主要是一些易腐烂变质的剩菜剩饭、瓜皮菜叶、秸杆等生活类废品,现在又增加了塑料袋、废电池、农用膜、等有毒有害垃圾混合体,特别是大量使用过的塑料袋,随手乱丢,一旦刮风就会满天乱飞,五颜六色,一片狼籍。同时,由于农村养殖业的发展,批量产生的禽畜粪便以及宰杀后的废弃物无法消化,也成了有害垃圾,对农村环境造成极大危害。
垃圾增多,而配套的处理处置办法没有跟上,生活垃圾收集、清运不及时,垃圾不能集中处置,污水不能集中排放、净化处理,环境治理措施滞后,不仅严重影响了村容村貌,更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即时和潜在的危害。而且随意堆放的垃圾侵占了大量土地,对农田破坏严重,垃圾腐败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渗漏液也污染了空气和地下水,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产生活。农村垃圾问题,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污点”。
2.2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薄弱,加剧了农村环境污染
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支生力军。但是,由于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遍地开花、随处可见的乡镇企业给农村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虽然我国环保事业不断发展壮大,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制建设也在不断加以完善,但在实际工作中,环境管理的步伐还远远没有跟上,执法力度不够,制度执行率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乱占滥建、盲目上马,给农村的环境造成了污染,加剧了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趋势,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
2.3农民缺乏良好卫生习惯,文明健康意识不强
农民群众的个体素质参差不齐,相当一部分群体缺乏环保意识,沿袭一些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垃圾随手乱丢,生活污水任意排放,杂物乱堆乱放,畜禽乱跑、粪便到处拉,排水沟经常淤积,臭气熏天,不仅影响了村容村貌,而且还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
2.4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投入不充分,缺少长效管理机制
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都需要资金投入,由于大部分乡镇财力比较薄弱,影响了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卫生保洁等长效管理所需经费难以足额到位。
3乡村振兴须从环境治理做起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改革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党中央把生态文明作为统筹推进农村“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今年刚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对此,笔者以为,乡村振兴要从以下几方面发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
3.1提高认识,强化改善人居环境工作
要充分认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对有关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工作落细落小落实。有关部门要有机构负责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村(社区)组织要有专人负责协调工作,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3.2做好规划,加大垃圾处置设施建设力度
从环保的角度对辖区内新农村建设做好一个整体规划,依据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加快编制村庄建设规划,重点对产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环保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做出明确规划,做到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要制定与垃圾总量相适应的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提出项目建成时间表,建立倒逼机制,切实加强项目审计、稽查、执法检查,严格履行监管职责。同时,鼓励优先建设高技术含量的无害化垃圾焚烧厂,减少垃圾填埋的占地、污染,实现能源清洁回收利用。完善垃圾处置设施建设的配套补偿机制。积极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探索破解垃圾处理“邻避效应”,建立健全生活垃圾集中处置设施异地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地设置补偿方式、补偿标准和补偿期限。 3.3完善机制,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拓宽村庄污染物治理资金的筹措渠道
农村污染治理投入需求较大而财政保障不足,一些地方存在污染治理设施建设不充分,或者建成后运行维护资金未落实、运行管护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部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影响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为此,亟须建立健全资金投入保障机制,推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要以县级为主加强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安排、形成合力,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调整资金分配思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项目与基本农用改造、农村新能源開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整合项目,聚集资金,整体推进,充分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同时,制定税收、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垃圾污染治理设施建设。
3.4因地制宜,补齐农村污染治理短板
推行县域农村垃圾和污水治理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方,可采用“城乡一体化”治理模式;在偏远地区,要探索适合分散、小型的垃圾、污水收集、处理模式。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可建设村级垃圾、污水集中处理设施,人口较少的村庄可建设户用污染物处理设施。推进非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与利用,推动农村家庭改厕,全面实施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任务。统筹利用闲置土地、现有房屋及设施等,改造、建设村庄公共活动场所。让村民在整洁村庄里美好生活。
3.5广泛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责任意识
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黑板报等手段和方式开展多层次宣传教育,强化“垃圾处理,人人有责;分类投放,从我做起”的理念,加强对群众的宣传教育引导;发挥社会组织在环境治理中的宣传、引导、教育等作用,依托社区为平台鼓励全民参与,探索“积分兑换”“绿色账户”等激励方式引导民众参与;将垃圾处理知识教育纳入中小学课程,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等主题活动,扩大社会教育面,培养好习惯,构建共建共享的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生活环境的新局面。
3.6实行农民自治,建立农村环保长效机制
通过制订村规民约,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组织村民参与项目运行和管理,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筹集部分资金,集中管理使用,解决村社环境卫生保洁费用。
3.7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乡镇企业环境管理
对新建乡镇企业要加强规划布局,严把企业环保准入关,乡镇企业要适当集中建设,实行集中管理,集中处理污染。对现有乡镇企业,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加强企业环保设施改造,减少污染物排放。对于产业结构不合理、污染排放严重、不能实现集中处理污染,或污染物不能达到排放标准的企业要关停,逐步在乡镇企业中推行清洁生产。
3.8实行目标考核,落实各级领导干部的环保责任
建立目标考核机制,将农村环境保护和综合整治纳入各级领导干部的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考核结果与领导干部的业绩挂钩,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不强的状况。
[参考文献]
[1]解睿,何燕,樊晓璐.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助推乡村振兴[J].经济师,20_(11).
[2]刘海.“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新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初探[J].中华建设,20_(04).
下一篇:生态文明论文(通用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