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本书就是在阐述一个理论:学会一门新技能或新知识比想象中的简单;做到第一非常难。
思维层面
普通人学东西有个误区:用想做第一的心态去学习知识,最终的结果往往是还没开始就结束了。
人类有个舒适区,走出舒适区就是在改变自己;但是物极必反,人不能离开舒适区太远,否则就会伤害到自己,比如过分打击自己积极性,或者让身体受伤等。
最适合的距离,就是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既不轻松也不累。
科学证明,人类无论在什么年龄段,身体都可以作出改变,大脑可以建立新的神经元链接来帮助我们学习记忆,需要动手的,可以通过长时间大量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这都是成年人身体可以改变的侧面证据。
理论知识
“一万小时”定律只是在告诉人们,想成为大师,你需要学习和练习很多年,“一万”只是多的意思,并不代表具体数字。
实验证明,一个人学会新知识可能只需要几百个小时,但是要做到领域内的专家,往往需要几万个小时。
认真、专注是学习的基本要求,三心二意是不可能学会任何东西的,哪怕花很长时间。
成年后,大脑中的脑神经一般不会再生,或者说长出新的神经元,但是除了海马体。海马体是可以长出新的神经元,具体原因未知。这在盲人或司机身上得到了验证。盲人接触盲文,海马体会长出神经元帮助记忆;伦敦出租车司机不看地图就知道什么建筑在哪条街,也是海马体的功劳。
什么是海马体?海马体(Hippocampus),又名海马回、海马区、大脑海马,海马体位于大脑丘脑和内侧颞叶之间,属于边缘系统的一部分,主要负责短时记忆的存储转换和定向等功能。
如何去做
第一、建立能帮助练习的数据库
首先,我们要收集适合当教程的案例。
越南战争期间,美军为了减少飞行员的伤亡,以资深教练为一组,普通飞行员为另一组开展模拟空战。两方上飞机在空中对决,只不过不用真枪实弹,取而代之的是照相机,在对手进入火力射程范围内后快速按下通过改装的快门。每次练习基本上都是以教练组大获全胜告终。练习结束后,教练会严厉考问那些犯错的队员,当时在想什么,为什么这样处理等。这个训练随着时间的发展,老兵会提醒新兵该怎么做才不会被责骂。新队员不想被臭骂,就会在第一次模拟空战之前去查阅先前的各种记录,找到那些容易犯错的点,在内心不断演练。事后证明,这些“提前预习”过的队员在首飞中犯的错误要远远小于之前的,并且通过教练的指导后,进步神速。其次,这些案例要尽可能的典型。
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能用来做教材。如果给幼儿园的小朋友看乔丹的视频就显然不合适。
因此,我们可以感受到,建立数据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最好的结果是找到别人已经建好的数据库拿来直接用,比如从事法律工作的人,可以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找到和手中类似的案例来对比研究。但是如果没有现成的,就通过书籍、视频等来自己构建。
第二、构建心理表征
什么是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一种与我们大脑正在思考的某个物体、某个观点、某些信息或者其他任何事物相对应的心理结构,或具体或抽象。一个简单的例子是视觉形象。一提到蒙娜丽莎,我们脑海里就会想起那个微笑。就是这么简单。左右大脑的分工想必很多人都知道,左脑擅长抽象理解,右脑擅长具体记忆。我们看到的东西会先在右脑短暂储存,再在左脑形成概念知识,最后达到永久记忆。当你听到某个词语时,左脑立马呈现概念解释,右脑则快速搜索相对应的图形,或者想象某个图形。反之亦然。因此左右脑只有分工一说,没有顺序规定。也就是说,学习知识并不必然就要先看到,再解释,再记忆,这个过程是可以打乱的。
第三、所要学的知识结构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我们的知识结构大体都是如此:假设条件,得出结论!
作为考试或者考核,出题者往往会给出条件考结论,给出结论考条件,给出案例考适用法则。而最后那种方法就是各种考试常用的招数。
作为深层次的研究者,他们还需要探究形成假设条件的理论,得出的结论是否唯一,非典型案例的法则适用等。这些在普通考试中是不会出现的。以资格考试和篮球运动为例。
所有的资格考试出题套路都是统一的,出题者的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典型案例掌握基本概念,所以他们不会出很偏的题。很多学生考不过,一个是因为自身心理障碍,对所要学的知识评估出现了偏差;或者投入的时间远远不够,前面说了,从不会到会最短也需要几百个小时。
篮球运动也是如此,良好的身体素质是打球的必备条件,耐力和力量训练当然必不可上,俗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其次才是各种篮球技巧,学会一个动作很简单,但想熟练运用,形成肌肉记忆同样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实战来磨练。科比之所以伟大,并不是一开始就伟大,也不是因为他掌握了全部的得分技巧,而是他在自身基础上将基本的得分技巧练习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大道至简。
写在最后
或许以上并不是《刻意练习》的全部,但是它绝对是“练习”的核心思想。细节存在于方方面面,无论是工作中还是学习中,尤其是在那些有竞争压力的工作中,这里面高手能成为老师、专家,新手生存困难,越是这种上下限差距大的行业,越是需要刻意练习,并且练习后的效果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