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的教育背景而言,我愿意相信并且去实践的教育理念,一定是以科学的研究方法作为支撑得到的。而这本书,恰巧如此。本书诞生于1970年代,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以下是本站分享的“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一】
2024年9月,我们家妹妹出生。在出生之前,因为孕期反应,我的心情极为糟糕,几度将坏情绪撒在姐姐身上。那个时刻我就意识到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不能再这样毫无控制的释放自己的负能量。更不能毫无指导,毫无理念的,养育我的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所以参加了PD的课程,读了一些孩子教育方面的书,当然也包括《孩子:挑战》。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触不同,收益匪浅。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英语叫做《children:the challenge》,汉语翻译为《孩子:挑战》。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对此的理解是,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将孩子生下来,就随意的让他长大,遇到问题想当然的按主观判断去解决;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让我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二】
目前我读过两位名叫鲁道夫的儿童心理学家的作品^^,一位是英国的心理学教授, H. 鲁道夫·谢弗 (H. Rudolph Schaffer 1926-2024),代表作《儿童心理学》。一位是本书作者,美国的精神病学家和教育家,鲁道夫·德雷克斯(Rudolf Dreikurs 1897-1972)。
挑战其实有一个系列,分别为:《孩子:挑战》、《父母:挑战》、《婚姻:挑战》、《教师:挑战》。 当我决定开个文章写个简要的读后感,就意味着德雷克斯的思想会引我去找其他作品读了,哈哈哈,这里先简要总结一下《孩子:挑战》值得写个读后感的原因:
1、帮助紧张的父母建立爱的边界,获得孩子的合作,而不是对孩子持无限怀柔
我们注意到此书写于1964年,读者群生活在美国,大多是多子女家庭(要平衡子女冲突),当时的现代化程度不如现在高(意味着有更多家务等)。
在这样的背景下,这本书挺有意思的,与我们现在大面积畅行的「精细化育儿」对照,作者所提倡的育儿理念,要务实(糙)很多,你不要急啊,正是因为如此,我才觉得这本书值得一读^^。为什么呢?因为,不被孩子过度牵制,能够培养出更有韧性、适应力更强的孩子。
当然,我们知道,政治正确是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理解他们,呵护他们。这本书既然是儿童心理类的,这个原则是把握得很稳的,也充分考虑和保护了儿童的利益。只是很准确而敏锐地破解了儿童操纵父母的一些常见方法,和言行背后的潜台词。
换成大白话说,这本书中试着用实用的方法教会父母,如何不过度保护孩子,如何不滥用惩罚与奖励,如何不被孩子的小花招操纵,如何不惯坏孩子,如何让孩子获得归属感。
听起来是不是很强权?其实提倡的是平等和民主,所以不是强权而是坚定——温和而坚定,这本书里的方法真正体现了这一点,而不是一味各式花样迁就孩子。
2、举例贴切,说理深入,直击问题的心理根源,而不是问题表象
当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心理,不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目的,很容易因为不当的回应,而强化了孩子的错误目的:
孩子的不当行为,通常是因为他们拥有一个错误的目标。
这本书的写作方式非常浅显易懂,以一个形象而常见的生活例子切入,展开阐述背后隐藏的信息,给出切实的建议。像是一个个简要的心理咨询案例。
我们当然懂得不能一一对号入座,但这本书让人惊叹的是跨了时间与地理、人文,仍觉得许多例子像是正发生在我们的家庭中,那些家长与孩子间的对话多么熟悉:「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而专业的解读又多么犀利:这句话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更犀利的剖析还有:
有的妈妈闭上了嘴,却没有「安静」,她们的脑子里仍然在大叫。
嗯,孩子也能觉察得到,他们会利用父母的情绪反应,故意做一些挑战父母神经和底线的事。
而这本书,在稳住父母的同时,给出一些非常睿智的观察视角,告诉父母「引导孩子改变」与「迫使孩子改变」的区别。
3、真实大胆,书写心声,不迎合大众——但服务大众^^
其实上面两条已经表达了我读后的感受,但我还是想对这种写作风格表达敬佩。假如说德雷克斯来知乎答疑或分享,肯定会被各种角度杠^^(第一个鲁道夫可能不怎么会被杠,因为学术嘿嘿)。
不是因为他表意不确切,思想没深度,没能说得有理有据,而是因为他直接跳过了人们对问题表象和生活细节的缠缠绕绕,直击问题本质,加上有专业的背景和经验,所以一边看得很爽,一边读着某些案例替写作者的直率捏一把汗。
这里面有一种真正的勇敢,直抒心臆的勇敢。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本会启发各种维度思索的书,但个别案例已不再适合现有的社会生态/法律法规(比如把孩子留车里),有些可能也不完全适用于国情。
而这些仍不能减少这本书的质感——一本讨论如何真正爱孩子,不围着孩子转的育儿书。对这本书感兴趣的父母,也可以结合阅读《孩子,把你的手给我》《正面管教1》。风格各异,各有源起(鲁道夫·德雷克斯是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同事和学生,阿德勒1937年去世后,德雷克斯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促进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推广),但有些理念和内容是相通的。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三】
这本书读过两遍。当然,一遍又一遍,感触不同,收益匪浅。
首先,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的题目,英语叫做《children:the challenge》,汉语翻译为《孩子:挑战》。孩子与挑战之间为冒号。冒号的意思是解释说明。我对此的理解是,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孩子长大的过程,更是父母成长的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我们将孩子生下来,就随意的让他长大,遇到问题想当然的按主观判断去解决;而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孩子的心理发展,学习孩子的学习与思考方式,学习如何更积极的与孩子相处,学习如何用更加科学和正确的理念去引导孩子,因此整个过程对每一对父母来说,都是一种挑战,是一种需要用学习去战胜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中大量的案例,都让我有一种置身其中的画面感。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书中对于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状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整本书就仿佛一本红宝书,方法集,非常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的随之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们家平常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在姐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成员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关系也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但这种关系在姐姐读小学之后开始打破。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间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姐作业。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要有家长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妹妹似乎已经从这种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她开始有所行动。每天姐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非常难熬。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闹,姐姐觉得影响她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妹妹发觉妈妈给她的陪伴减少了,于是开始重新寻找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引起妈妈的关注。家庭星座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继续往下看,姐姐妹妹战争开始。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工具运用到我上述的场景中。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书中说:手足之争非常普遍,甚至被认为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的常态。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坚持书中的指导,离开现场,停止对两个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我不免惊叹这本书对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而事实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三十八个工具几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指导,最终达到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通过正面管教课程,通过阅读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一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自知和觉醒,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想再过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的世界将会收获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四】
全书三十八章,每一章中都有近乎十几个不同年龄段,不同家庭背景的案例,常常这些孩子发生的事,就好像我们家姐姐妹妹刚刚发生过的,让我感同身受,引起无数共鸣。而书中对于孩子们出现的种种状况,都给出了一定的解决方法,整本书就仿佛一本红宝书,方法集,非常实用。
除了上面两点大的感受,我再结合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孩子,并且以一个在我们家常见的场景为背景,谈谈书中给我感触最深的几个点。
“家庭星座”是在这本书的第二章《了解孩子》中第一次提到。当时看到这几个字,我的脑海里似乎浮现出了一片星空,浩瀚无垠,由一个又一个不同形状的家庭星座构成,而每一个家庭成员就是构成星座的那一颗颗闪亮的星星。浩瀚星海,我的家庭也在其中。书中说:每个“家庭星座”成员的行为模式,由他们对自己家庭位置的想法来决定。同时,每个人的行为模式又微妙地影响着其他人的行为。这段时间,我们的家庭人际关系发生了变化,我的两个孩子也很快的随之给自己重新定了位。
我们家平常有六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姐姐妹妹。在姐姐读幼儿园的时候,每个成员的家庭位置基本固定,家庭关系也相对稳定。爸爸妈妈在对两姐妹,不论是物质付出,还是精神陪伴方面都几乎平衡。但这种关系在姐姐读小学之后开始打破。姐姐读小学之后,因为之前没有上过幼小衔接班,所以在刚开始阶段我花了很多时间和心思给姐姐。每天早晚接送姐姐,中间我自己上班,下午回家辅导姐
姐作业。读拼音,读课文,听写,口算,这些工作都要有家长的陪同。所以我每天陪伴妹妹的时间只有晚上吃过晚饭,姐姐写好作业,带姐妹俩下楼玩的这段时间。读后感·妹妹似乎已经从这种家庭位置中看出了自己的位置,并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她开始有所行动。每天姐姐写作业的过程变得非常难熬。妹妹缠着我,我抱着她陪姐姐写作业,如果让妹妹去找爷爷奶奶,妹妹就会一直在地上打滚,哭闹,并且喊着:“妈妈都不管我,妈妈都不管我了”。妹妹一哭闹,姐姐觉得影响她做作业,于是战争爆发,一片混乱。
从上面的场景中,我似乎能看到“发展人际关系时,孩子会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其中给自己定位“。妹妹发觉妈妈给她的陪伴减少了,于是开始重新寻找方法吸引妈妈的注意力,引起妈妈的关注。家庭星座图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
还是上面的场景,如果继续往下看,姐姐妹妹战争开始。如果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可能已经声嘶力竭地喊,并且开始批评挑起事端的那一个,想要以自己的力量控制局面。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试着将书中的几个工具运用到我上述的场景中。一个是第十七章的”退出冲突“,另一个是第二十四章的“不参与战争”。书中说:手足之争非常普遍,甚至被认为是有多个孩子的家庭的常态。姐妹俩开始一打我一下,我还你一下,有时候会比较激烈,妹妹抓破姐姐手,姐姐推倒妹妹,等等不同形式的战争。我选择坚持书中的指导,离开现场,停止对两个孩子的过度关注,让她们自己解决问题。往往隔上几分钟,当我再回到房中,她们已经停止了战争,开始各自做自己的事情,有时候甚至两个人又开始玩在一起。我不免惊叹这本书对于教育和管理孩子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我只是还原了我们的家庭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某一个场景,就发现《孩子:挑战》这本书给了我相当多的指导。而事实是这本书中提到的三十八个工具几乎囊括了孩子教育的方方面面。作者鲁道夫德雷克斯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分析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再通过一系列的工具指导,最终达到改变孩子不当行为的目的。通过正面管教课程,通过阅读更多的孩子教育方面的书籍,我们这一代的父母可以更加科学,更加人性的教育和陪伴孩子。我们不再像我们的父辈那一代一样只关心孩子的衣食住行,我们开始自知和觉醒,注意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关注孩子的心理成长。我想再过十几年,或是几十年,我们的世界将会收获更加有幸福感,更加有责任感的一代人。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五】
我在准备正面管教培训课程的过程中,研读了大量的书籍,今天想与大家分享的是《孩子,挑战》。这本正面管教思想先驱鲁道夫﹒德雷克斯的名著带给我的触动很多,索性写下一篇读后感,给自己,也给正在读这篇文字的你。
从娃娃们呱呱坠地时起,身为父母的我们面临养育的挑战,随着娃娃们一天天成长,欣喜的同时,养育的挑战似乎越来越大,“Terrible Two”、“分离焦虑”、“青春期叛逆”……没错,养育的挑战伴随我们十几年!我始终坚信,父母和孩子一样需要接受训练,当我们可以用一个崭新的视角看待成人眼里的“孩子”时,似乎“熊孩子”的行为可以被理解,养育的挑战可以轻松驾驭,和谐的亲子关系可以重新铸就。
一、尊重自己
正面管教教会我们贯穿始终的态度——和善而坚定,对待孩子要和善,充分尊重孩子的权利,尊重孩子的选择权、游戏权等;同时对待我们家长自己要坚定,充分尊重成人的权利,尊重成人的选择权、休息权、工作权等。在这本书中,我体会最深的是教会家长如何尊重自己。
“秩序的维持,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坚持,甚至一些平静的压力,只有稳固的坚持才能让孩子学会正确的界限,如果孩子不愿意穿着合适的衣服上学,那妈妈可以不让他上学。如果孩子大吵大闹个不停,妈妈可以要求他离开。这样给孩子压力的行为,必须同时伴随给孩子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很多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多想一下,然后那个合理的自然结果就出现了。我们问自己:‘如果我不插手,会发生什么?’没做作业,老师会生气;玩具坏了,就没的玩,等等。有的时候,我们也需要巧妙的安排一下这样的结果。”
“我们说话的语气和态度,是赢得孩子合作的重要因素。很多时候,我们能够觉察到,孩子之所以反抗,可能是我们提出要求的时间不对;也可能是我们要求的是孩子憎恶的事情。不论怎样,发生这些反抗的时候,我们通常会故意提高音量,希望这样可以压过孩子,战胜他们的反抗。事实上,我们这样反而增强了孩子的反抗程度。只要有礼貌就能赢得孩子的合作,我们可以用尊重孩子想法的方式,提出我们的要求。”
在专注做正面管教之前,我是一名职场妈妈,经常会碰到陪伴孩子的过程中处理公事,以前每每接电话时,我都会告诉海宝,妈妈有个重要的电话,你自己玩一会,然后关上卧室们处理工作,时间短的电话一般不会有异常发生,有的时候时间较长,海宝便会一遍一遍的找妈妈,妈妈烦躁,孩子不开心。学了正面管教之后,我发觉问题出现在妈妈身上,既没做到尊重自己也没做到尊重孩子。我决定尝试与孩子解决这个经常发生的事情,“海宝,妈妈每次在陪你玩的时候,你是不是因为妈妈突然离开接电话生气了?我们可不可以想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妈妈,你不要接电话!”“海宝,妈妈下次接电话的时候,如果时间长了,你给妈妈一个属于我们两个人的手势暗号好不好?妈妈回应你后会尽快结束通话,然后陪你玩!”这个属于我们之间的小秘密一直使用至今,曾经的烦躁、不开心通通不见了。
海宝是个瘦瘦的小家伙,对待他吃饭的问题,妈妈之前采取只要宝贝能多吃点,尽可能满足一切要求,每次吃饭都会上演“熊孩子”模式,吃一会玩一会,有的时候担心孩子没吃饱,最后还要喂两口。晚餐时间本应是一家人在劳累一天后的温馨时光,妈妈决定不再一遍遍的喊“海宝,吃饭”。开饭前,妈妈说“海宝,我们吃饭的时间大家要围坐一起,如果谁中途下桌了,就证明他吃饱了,到下一顿饭之前将不再有食物。”海宝似乎没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吃饭的时候依然按照自己的方式,这次妈妈吃完饭收拾碗筷没再追问海宝。玩了一会,海宝说“妈妈,我饿了,要吃东西!”“海宝,我很难过你刚吃完饭就饿了,可是我们过了吃饭时间了,妈妈相信你可以坚持到明天的早饭时间!”尽管孩子表现出各种“熊孩子”症状,妈妈不再解释吃饭的事情,只是坚定的不再提供食物,过了一会,孩子与爸爸妈妈开始亲子游戏,睡觉的时候又吭叽了几句饿了就睡着了。之后吃晚饭的时候经常说“妈妈,吃饱了再去玩游戏对不对?”
上面两个例子妈妈做到尊重自己,尊重孩子,前后一致,言行一致,孩子会感受到清晰、稳定、安全,孩子也因此知道自己该做什么。
二、不同抚养人的教育方式
现代家庭中,孩子不仅仅面对的是与父母之间的亲子关系,还有祖父母之间的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等。
“妈妈应该做好自己,而不是试图控制每件事。她有权利自己不打孩子,但是没有权利干涉丈夫对待儿子的方式。”
“花时间和精力去纠正祖父母的的行为徒劳无功,不仅无效,还会增加家庭的紧张和冲突。孩子和祖父母的关系是他们之间的事。我们需要帮助孩子学会怎么回应。祖父母的溺爱会让孩子觉得想要什么就有什么,他很有权利,谁要是不满足他的欲望,就是跟他过不去。我们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想法,引导他做出不同的反应,这样就可以消除因祖父母的溺爱使孩子形成的自己拥有无上权利的错误想法。”
“在孩子生活的环境中,除了父母以外还有其他的人,通常祖父母和亲戚是孩子最早接触的其他大人,接着是邻居、父母的朋友、老师、社区里的人。父母很难将控制这些人对孩子的影响。这其实没有什么用,孩子并不需要别人给自己的环境设置防线,或者重新规划。我们要做的,是当孩子对这些影响产生反应时,给予恰当的指导。外界影响本身对孩子不重要,他怎么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会跟每个与他有亲密接触的人发展出不同的人际关系。我们的孩子必须和不同的人接触,积累不同的经验,这样他们才能学习、了解、判断这个世界。我们的责任是找到合适的时机,引导并支持孩子进行正确的判断。”
看到孩子与祖父母的关系仿佛给我当头一棒,海宝从小在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宠爱中长大,祖孙之间的快乐无时无刻都在上演,每每看到祖父母们溺爱孩子,自认为承载着教育大任的妈妈心里都不舒服,经常纠正的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带孩子回家的时候往往引导孩子同样情形应该如何去做,可是下一次出现类似情形,往往剧情还在重演。现在妈妈变得越来越从容,祖孙间的相处方式为什么要被我的育儿理念改变呢?我看到了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和海宝在一起的快乐就足够了!海宝似乎越来越熟悉在不同关系中的相处之道。
三、行大于言
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如果真的想改变孩子们的行为,我们需要用行动,而不是语言。
“‘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句话不知道被多少父母愤怒地说过无数遍,这句话只有一个含义,就是表达父母的怒气,此处没有其他任何用处。事实上,当我们说‘多少次’意味着我们每一次的‘告知’都没有达到效果。孩子们学得很快,通常‘告知’就是不允许孩子做某个行为,然而结果常常与这个‘ 告知’相反。于是孩子就学会了,他的行为可以不一致。”
“语言是用来沟通的。在发生冲突时,孩子不愿意倾听,这时候的语言很有可能变成武器。冲突中几乎无法通过语言来教导孩子,因为这时候他什么也听不进去。不论说什么,都容易变成语言弹药,口舌之争由此开始。有时候即使孩子什么都不说,他仍然在反抗,并通过他的行为变现出来。”
“语言不是沟通的唯一方式,但经常是最无效的一种。如果我们真的想改变孩子的行为,我们需要先注意自己的行为。我们的行为是真的达到养育孩子的长期效果,还是只不过不想让‘苍蝇’烦扰我们?”
海宝每次去爷爷奶奶家,都喜欢玩挂在门口的门帘,爷爷奶奶担心的嘱咐“海宝,别玩门帘,掉下来给你砸到多危险!”“熊孩子”停下几秒钟后,似乎充耳不闻,继续玩,妈妈什么也没说,走过去坚定的拉起孩子远离门口,海宝看看妈妈,似乎明白妈妈的意思,不去玩了。
两个小伙伴玩耍时,当一个孩子用危险物品或者有危险举动时,妈妈可以安静的把东西拿开或者把孩子分开,不用多说话,更不要大惊小怪,行动告诉孩子们应该如何做。
梳理了以上三点与大家分享,似乎迎接挑战的方法越来越清晰!孩子带给我们挑战,带给我们快乐,父母们唯有不断学习,不断接受训练,让一切“熊孩子”都顺溜起来。通过学习正面管教,我们愈加学会接纳孩子,接纳自己,接纳彼此的不完美。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六】
结束完春节热闹的走亲访友,一切都将步入正轨,包括我的阅读时间。
很庆幸,遇上这样一群妈妈,总在不断地互相提醒要坚持学习,彼此成为了彼此的动力。上班伊始,《孩子·挑战》读书会举行了简单而热烈的总结会,提醒我,该适当的总结一下。因为仅通读一遍,故而体会还不一定足够深刻、通透。
这是一本关于儿童心理学的育儿书籍,以众多浅显又实用的实例告诉我们身为父母者的努力方向。
整本书触动我的话语有很多,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妈妈退后一步,和孩子保持一段距离,伸出手在孩子差一点能够到的地方。这样,妈妈鼓励了孩子,也给予了孩子足够的空间。这也适合孩子生活的其他内容,我们向后退一步,给孩子空间,给孩子鼓励,但不插手。”这是一幅极生动的画面。
我一直主张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大胆放手地让她去尝试,成功也好,失败也罢,予她都是宝贵的体验,也是她宝贵的自我认知的过程。我们只需在她身后适当归整好就可以,虽然会疲累些,但这与她成长相比来说,又算得了什么?因为,世上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别离。我们身为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日渐日近的别离:孩子们终将离开我们的怀抱与呵护去向TA的新天地,TA以何种姿态、以何种信念迈向TA的新世界,全在于我们的引导。
一直以来,我自身的成长都是顺利而又温和的,周围亲友给予我的都是和善与阳光。就算是到后来遭受了失去第一个宝宝的刻苦铭心的痛苦,在拼死走出那段阴霾之后,也依然不能磨灭我对这世界的热情与喜爱。整个过程,父母以他们的方式给予了我最长情的鼓励与支持,没有讨论,没有深究,更没有责备,只是给予了我沉默、深长地陪伴,陪我走过重创、自责、平复继而能平静回望的整个过程。(困难时,有次提出想去书店看书,进去后,以为母亲会在周围的闹市逛逛,但当我看了两个多小时,出来后,却发现她依然站在书店的檐下等我。当看到她沉默望着街心的身影,让我幡然醒悟,就算是为了她的等待,我也一定要迈过去!)。
父母给了我时间让我能思考,给了我空间让我能平复,给了我无异于最大支持的沉默的守护、鼓励、支持,这就是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
切身的体验,让我悟明白:勇气,需要最长情的鼓励。
孩子在体验过程中,我们总喜欢以大人的角度去衡量、审视、判断,穿反鞋子、打翻东西、弄脏衣服,我们习惯斥责、批评甚至责打,殊不知,渐渐地,我们也打碎了孩子想通过发展自我能力而为自己定位的意图。我们给予他们的讯息是他们太弱小,不断地匡限,让孩子受挫、气馁。
不管大人还是孩子,都需要有直面不足的勇气,生活一定会有挫折、伤害和打击,孩子必须在生活的微小中去体验、感受、战胜它,我们必须保护并鼓励孩子保持这种勇气。“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相信并肯定孩子,适时给予孩子鼓励和勇气——面对、承受并修正错误(失败或挫折)的勇气,帮助孩子走出负面情绪,是身为父母应该学习的必修课。
我们做不到一辈子保护孩子,于是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训练和培养孩子有勇气、有力量面对生活的起起伏伏。尊重孩子,包括孩子有权利学习如何面对、克服困难。我们应当信任孩子具备这种能力,我们应当也必须有意识地退后,让孩子去经历、去成长,并随时准备好,在他无法解决时给予帮助,渐渐地,培养出孩子的满足感、成就感。
做妈妈,做家长,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不断地去发现问题,学习如何解决问题,以致真正化解问题,不断对自己进行否定,在摸索中学习与宝宝牵手前行。让我们在前行中不断遇见更美好的自己。我是,宝宝亦是。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七】
在2024年在一次读书会中,这本书的出版人三川玲老师再一次推荐这本书,当时对这本书的“儿童心理学的奠基之作”的地位有了更深的认识。
这本书的每一个章节都有特别鲜活的案例,孩子与成人之间的事,动作语言心理状态和当时情景的描写,我们很容易找到自己身边的影子。案例的解读特别容易帮助我们理解书中的理念。
主流的8090后父母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尊重孩子的父母。我自己也是,但是没读这本书之前,对于尊重的理解还是比较片面。经常是尊重了孩子,然后又委屈了自己。通过读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尊重的概念,除了尊重孩子,还要尊重自己,同时尊重当时的情形。这样的结果就是孩子知道了界限,父母的感觉也不憋屈。
这本书还具体阐述了孩子不当行为的表现以及背后可能的目的,也给出了指导意见。例如四个错误目标:过度关注、权力之争、进行报复、自暴自弃。然后通过好多章节具体分析这几种情况。这些在大部分孩子身上也普遍出现。在我的幼师经历中,这些对我的帮助非常大。比如对于寻求关注的孩子,我们不需要时刻去关注她,只要给他安排任务去做。
这本书还提到了孩子如何面对过错,建立自信等等。非常值得一读,既有心理学基础,又通俗易懂的说明。
阅读《孩子:挑战》心得体会8篇【八】
这一章的章节名是“现代父母的两难处境”,那我们需要弄明白的第1个问题就是什么样的处境是“两难”的处境。不考虑文章中提供的材料性内容,下面我将根据我们学生时代学的做语文阅读理解的方法,把整个第一章的内容分段,然后分节理解。
第一章的内容包含23段,我们可以将这23段内容分为4个小节。
第1节的划分为第1段至第9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现代家长遇到的诸多困境,作者通过诸多现象的描述来说明这一点。
第2节的划分为第10段至第12段,这一节主要讲的是造成这种困境的两种常见的流行的但是不正确的原因分析。
第3节的划分为第13段至第17段,从这里开始,作者开始引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节作者分析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以造成了我们现代家长的这些困境。
作者前面讲了很多很多,其实就是为了在这里引出他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与上古社会相比,西方社会已经向前发展了很多,但是现代家长依然是按照传统规范来教养孩子的,而这种传统规范与现代社会大趋势的民主理念是冲突的。因为随着整个社会民主理念的提升,孩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
子也明显的感受到了,所以孩子们会要求他们能够和大人一样享有平等。而作为家长,我们不仅在行为上,甚至在思维上都还没有接受这一点。
应该也是在这里,作者说明了“两难”的处境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第12段最后一句话:传统方法已不适用于今日,而同时,我们还没学会新方法。
第18段至第23段划分为第4节,在这一节,作者开始深入阐述家庭中的“民主”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这一部分,作者首先否认了民主是绝对的自由,把放纵当成民主的做法。作者认为:民主是自由与规范并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说不能是以往的那种完全没有自由家长强权的方式,也不能是极端的完全没有规则来约束孩子,结果让孩子成了小霸王的那种状态。
具体怎样将自由与规范并行,应该就是这本书之后将要详细展开的部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