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 本文简介: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xxxx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或通过立法保护运河形式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大运河文化内涵遗迹保护、宣传中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环保法等,充分体现“民主、道德、法治”等思想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 本文内容: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摘要】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xxxx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运河沿线城市积极探索建立法治文化阵地或通过立法保护运河形式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大运河文化内涵遗迹保护、宣传中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环保法等,充分体现“民主、道德、法治”等思想精髓,让运河延边居民在娱乐中轻松学习法律常识,逐步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法治卫士
【关键词】大运河
法治文化
建设
引
言
法治文化是一种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类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结构和法律观念结构,以及自觉执法、守法、用法等行为方式。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权利保障为目标,在一定的治国理念和与此相适应的制度模式确立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社会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以具体和京杭大运河相联系而言,大运河法治文化就是在当今法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形态和社会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维模式在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的确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应制度和组织机构的建立与运行。大运河法治文化改变了传统文化中不重视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中作用的社会心理倾向,逐渐形成人人遵从法律的意识,创造出有利于法律实施的社会氛围。本文就是笔者以江苏、扬州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为主线,结合运河沿岸各地优秀做法谈谈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的相关意见和建议。
一、京杭大运河的基本概况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长2700公里,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中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镇,积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蕴,凝聚了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多领域的庞大信息。
今天,大运河仍在发挥着璀璨的光芒:2024年,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2024年4月,在扬州召开“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会议”,大运河的申遗工作已经进入倒计时——大运河沿线的北京、河南等8个省、直辖市35个城市的大运河遗产将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并争取在2024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024年11月,京杭大运河山东段被列入申遗项目的8个重点河段、15个重要遗产点保护项目已全部完成,重点河段保护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顺利通过世界遗产组织专家的现场评估。2024年8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令第54号公布《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该《办法》共15条,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202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2024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规划纲要》指出将突出保护优先的理念,切实保护大运河生态系统、各类文化和自然遗产、人文景观风貌的原真性、完整性。留住原真、完整的自然人文风貌、打造好大运河绿色生态带、推进大运河河道水系治理、促进公众对大运河文化认知、为保护“活态”文化遗产提供保障是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各地方抓紧落实的具体举措。
二、沿河各地采取的法治文化措施及现状
近年来,大运河沿线城市深入学习贯彻xxxx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批示精神,充分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大意义,按照XX和省委要求,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项目化地加快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打造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示范区。从打造“文化之河、生态之河、开放之河、经济之河”出发,认真研究大运河的地位和价值,全面梳理大运河的历史、自然、人文、生态、旅游等资源,本着对历史、对人民、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科学规划布局流域内旅游发展和产业发展,做好“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三篇文章。大运河造就了无数的珍
贵遗产,沿线城市有23座被列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运河水利水运工程遗存、附属和相关遗存58处,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河道27段总长度高达1011公里,大运河衍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陆续列入我国各级非遗名录,可以说,大运河文化带也是大运河文化遗产带,在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过程中,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将是基本原则。而保护则以“立法保护”为首推,不少地方均有所建树。
江苏省司法厅日前开展首批“大运河法治文化品牌项目”申报工作。申报范围包括新建的或2024年以来建成的、近年来提档升级的法治文化主题公园、法治文化广场、法治文化街区等法治文化景观,以及运用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立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实践基地或城乡旅游胜地等大运河沿线固定法治文化阵地或法治文化体验项目。申报条件为除符合《省级“法治文化示范点”考核命名标准》外,必须突出“千年运河
德法相伴”主题,将法治元素、生态保护、民主法治建设有机融入大运河沿岸的文化旅游开发,实现法治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嫁接、古代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文明的整合,展现大运河散发的浓郁法治韵味。2024年4月26日,江苏省司法厅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研讨会,共同谋划如何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为大运河沿线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高质量发展打牢法治基础……江苏省近年来围绕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作出了一些成绩,可以总结为:一是探索推动法治文化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江苏地域文化、基层社会治理、群众生产生活、现代传媒等“六个融合”,促进法治意识、法治价值、法治理念在群众日常生活中落细落小。二是以法治文化为引领,贯穿科学民主的行政立法工作体系、严密规范的行政执法监督指导体系、精准有效的法治宣传体系、均等普惠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多元高效的矛盾纠纷化解体系、一体运行的刑事执行体系等“六大体系”建设,统筹推进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刑事执行、公共法律服务等“四大职能”,形成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协同联动的良好局面。三是通过抓法治文化阵地、载体、品牌创建,紧密结合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国家战略契机,积极打造大运河法治文化长廊,突出“千年运河
德法相伴”主题,建设法治景观集群段、法治惠民样板段、基层治理示范段,更好地带动全省法治文化提质增效,打造我省法治文化建设新品牌。
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全长125公里的大运河扬州段是整个大运河中最古老、世界文化遗产遗产点最多的遗产区,也是大运河全线活态利用最好的河段。下辖高邮市,是大运河沿线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遗存的城市,在大运河沿线58处遗产点中,高邮有3处,其中盂城驿、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高邮独有的,淮扬运河主线纵贯高邮南北共43.6公里。这三处遗产包含了从车逻到界首运河沿线几乎所有文化遗产。车逻坝、南门大街、镇国寺塔、镇国寺、平津堰、杨家坞、万家塘、御码头、马棚湾铁牛、界首大码头都在其中 扬州市委、市政府也抓出契机,在大运河文化名城与法治名城融合。2024年11月初,第四届区域法治文化发展论坛暨“区域法治文化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学术研讨会在“运河第一城”扬州成功举行。同时,扬州市委政法委、市依法治市办、市法学会主动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发挥资源优势,通过召开座谈会、法学重点课题研究、实地考察论证等方式调研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工作,初步形成了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总体目标:通过3-5年的努力,把扬州大运河段法治文化带打造成法治景观集群带、公平正义彰显带、生态治理示范带、多样文化辉映带、遗存保护样本带,建成独具特色、眩目光辉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向xxxx交上“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扬州答卷,向世界人民呈现“万里长江云水阔,千里运河法治美”的扬州图景。主要举措:一是统一规划设计。根据《大运河扬州段遗产保护规划》、《大运河文化带扬州段旅游发展规划》和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3-5年行动计划,统一规划设计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地域标识等。二是立法保护先行。结合运河沿岸绿色廊道建设,对重点生态敏感区和永久性绿地实行立法保护。加强对淮河入江水道城区段实施“四控一禁”立法管控。以立法形式对公园建设、生态中心建设建章立制。三是强化生态治理。结合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263”专项行动、南水北调东线水源头建设,充分发挥司法执法的法治手段作用,持续推进大运河生态治理。四是打造法治景观。结合沿线法治景观建设,发布统一标识,打造建设一批场馆、公园等法治阵地,让群众直观感受、感知大运河法治文化带。
在京杭大运河无锡段的起点玉祁,惠山启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按照规划,惠山坚持在融入乡土、人文、时代气息中抓好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在挖掘古迹、文物、名人内涵中,汲取法治精髓和道德元素,在加强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中,打造法治文化名镇名村,以“桃娃春播”为品牌,致力深化拓展新时代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的形式和内涵。无锡市惠山区通过部门联动、系统谋划、顶层设计,梳理确定大运河法治文化带“融合共建”思路,并明确提出了将大运河惠山段打造成为“法治文化景观集群带、文物遗址保护样板带、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带、社会和谐稳定幸福带、经济创新发展高质量带”的工作目标。惠山区司法局党组书记、局长浦明锋告诉记者,大运河惠山段全长14.9公里,流经洛社、玉祁、钱桥3个镇(街道),是江南运河文化浸润、经济哺育的核心区域,也是全省大运河文化带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为进一步提高工作实效,形成工作合力,该局积极谋划“四融合”举措,统筹推进大运河惠山段法治文化带建设。
淮阴区洪泽湖边上的洪泽湖古堰是大运河58处世界文化遗产点之一,淮阴区司法局结合当地独有的洪湖文化于洪泽湖古大堤边的多个村落建设法治文化文化阵地,着力打造水生态法治文化地标,讲好水文化故事,展示水风景魅力,传播水生态价值,为淮阴大运河水文化长廊保驾护航。建成于古村高家堰的文化阵地包含法治文体广场、道德文化长廊、法治文化墙、法治文化长廊、道德法治讲堂、人民调解室等。该阵地突出法治与德治并举,向群众宣传十九大精神、宣传大运河文化内涵、宣传中华传统道德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民主、道德、法治”等思想精髓,让运河延边居民在娱乐中轻松学习法律常识,逐步提高基层民主法治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群众法治观念,营造全民“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氛围,让每个人都成为大运河文化带的法治卫士。
北京市通州区已经完成制定了2024年工作计划和《大运河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清单》,全面启动《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设立一系列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着力打造通州大运河文化这一国际化的名片。此外,通州区成立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研究会首批共11个研究方向,其中之一就是运河法治文化发展研究。
江苏省始终把法治文化建设作为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作为推进法治江苏建设的基础先导,不断强化理论研究、政策支持、工作合力,不断强化阵地建设、作品创作、活动开展,努力建设与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相适应,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传承,与法治江苏建设进程相呼应的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体系,大运河周边法治文化阵地的打造让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增加新的法治元素,使各地有了新的法治文化,让法治接地气、善民生,为“法治运河”聚力,齐力向更优更好的法治社会共进。
扬州市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方面也卓有成效:一是注重发掘与传承。2024年扬州制定《大运河扬州段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办法》,在全省率先以立法的形式保护大运河扬州段遗产点的原真性、完整性和系统性。详细梳理挖掘大运河扬州段悠久深厚的法治文化资源,修复和展示遗存文化,先后打造江都邵伯法治文化传承馆、阮元家风馆、“双东”法治历史街区等十余个的法治文化教育基地。对谢安、蒲松龄、于成龙等与扬州运河法治文化相关的历史人物故事、格言警句、经典作品等进行梳理,通过微信、微博、电视等媒体进行系统宣传。搜集整理大运河有关的规范文本,如吴王刘濞的创设性立法,盐商的商业惯例等,展现扬州千年运河之城法治文化的传承与进步。
二是注重创新与发展。先后召开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座谈会、学术研讨会、实地考察论证会等方式探索研究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创新,形成了建设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基本思路、总体目标和主要措施。拟定法治小镇、法治景区、法治市场、法治河道、法治长廊等大运河系列法治创建评比细则,以评促建,推动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发展。借助扬州首届运河主题国际微电影展,创作运河主题法治微视频9部;借助首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打造运河主题法治旅游线路3条;借助扬州大运河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研发运河法治文化特色产品和纪念品十余类近百种。通过系统展示最新运河法治建设成效,推动运河法治文化创新发展。
三是注重延伸与运用。近年来,扬州围绕服务三大攻坚战,以“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为抓手,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加大大运河生态环境依法整治力度,增强市民环保、绿色、法治理念。把大运河法治文化带作为扬州大运河文化带的重要内容,推动运河文化、法治文化、道德文化、传统文化、党建文化融为一体,为运河沿线企业参与产业分工和产业转型升级营造良好法治环境,促进运河法治文化带建设工作与城市经济发展、民众需求、生态环保相适应,实现运河法治文化与扬州城市发展战略的完美融合。
三、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江苏省司法厅召开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研讨会指出:到2025年,与文化运河、绿色运河、经济运河、共享运河相适应,串连吴越文化、淮扬文化、楚汉文化和江海文化,沟通扬子江城市群、江淮生态经济区、淮海经济区三大重点功能区的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基本建成。
为此笔者根据省厅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目标规划,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进一步增强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责任担当。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是服务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的重要抓手,运河全线及周边地区司法行政部门要提高思想站位,推动运河沿线地区一体联动、融合发展,要深入挖掘“有形”“无形”的法治元素、道德规范、人文精神,运用多种途径让大运河文化活起来,借助法治文化的持久浸润,进一步增强沿线居民的法治素养和道德素养,形成以线连点、由点串面、点面结合的发展新格局,更好带动全省法治文化强筋健骨、提质增效,持久巩固扩大江苏法治文化的影响和优势。
二是进一步统筹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规划布局。统筹制定法治文化带建设专项规划,优化完善法治文化带建设空间布局,系统推进运河法治文脉整理研究,艺术再现运河法治文化底蕴,研发统一的大运河法治文化带logo标识,联动建设一批法治景观重点项目,打造一批法治人文旅游线路,创作一批具有鲜明运河特点、风格、气派的法治文化精品,推出一批凸显运河法治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串连法治景观形成集群效应,推进基层治理形成示范效应,实施法治惠民形成样板效应,更好地服务和保障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三是进一步强化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法治保障。发挥司法行政部门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围绕运河沿线河道管理、文物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等重大事项,有序推进省级和设区市相关法规、规章的制定工作,积极服务地方立法,抓好大运河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水利等综合执法队伍组建,依法查处违法事件,强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着力提升大运河立法保护和大运河依法治理水平,也为法治文化培育夯实实践基础。
四是进一步强化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的联动融合。围绕实现规划共商、设施共建、成果共享的工作目标,以强化内部融合、外部融合、手段融合等“三个融合”来提高工作实效,增强工作合力,形成南北联动、各展所长、齐头并进的工作态势。
五是探索建立沿线城市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发展联盟,开发以智能终端平台或现场展示平台为承载的大运河法治文化数字化系列产品,依托江苏网络普法联盟等平台载体,培育法治文化线上与线下结合发展新模式。
把扬州市大运河法治文化带建成法治景观集群带、公平正义彰显带、多样文化辉映带、遗存保护样板带、生态治理示范带“五带”目标。
另一方面,要统筹推进大运河(江苏段)法治文化带建设,注重谋划“四融合”。与绿色发展相融合,提升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生态颜值”。深入实施大运河(江苏段)保护整治和生态修复工程,以打造绿色发展生态区为引领,综合运用行政立法、行政执法、法律服务等手段,大力推进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德法涵养文明
共建绿色生活”专项行动,开展绿色法治宣传、环境保护行政执法监督、环境保护重大法律风险建议提示等系列活动。
与传统文化相融合,丰富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历史底蕴。充分挖掘古迹遗址、传承工艺、名人故居等历史文化底蕴,汲取法治精髓和道德元素,将传承千年的文化、历经百年的非遗基地,与各级法治宣传教育中心、宪法学习体验馆、融媒体法治宣传教育中心、禁毒戒毒教育基地等串点成线,全方位打造集历史文化、传统文化、廉政文化、红色文化等“四位一体”的法治文化建设新高地。
与法治惠民相融合,践行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服务宗旨。围绕江苏省及各地级市建设目标,推出公共法律服务品牌、普法惠民项目,推进落实法治惠民实事项目,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生活需求。
与乡村振兴相融合,创建大运河法治文化带的“幸福阵地”。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和网格化社会治理要求,开展新时代法治文化阵地提档升级活动,在运河沿线全力打造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融合式公调对接、访调对接、诉调对接等多元化矛盾纠纷调解机制,高标准打造运河法治文化茶馆、法治文化公园、流动法治书吧等法治文化景点,使大运河法治文化产业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绿色产业、低碳产业和幸福产业。
通过大运河使法治文化带“串珠成链”,将法治文化与运河地域文化有机结合,借助运河两岸法治景观建设,发布统一标识,打造建设一批场馆、公园等法治阵地,将法治文化和运河非遗文化、运河市井文化、运河旅游文化有机融合,扩大普法的辐射效应,增强法治文化的影响力、渗透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直观感受、感知大运河法治文化带。深入挖掘大运河蕴含的“有形”“无形”的法治元素、道德规范、人文精神,有利于更加全面地展现“千年运河”独具魅力、深厚悠远的文化价值,有利于浓厚全社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 本文关键词:大运河,浅析,文化建设,法治
浅析大运河法治文化建设 来源:网络整理
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下一篇:税局情况说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