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学习参考,切勿通篇使用!】
新中国栉风沐雨,风雨兼程走过七十年光辉历程。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励精图治,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迎来了一次次发展跨越,谱写了一曲曲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七十年来,伴随着新中国奋发崛起的脚步,赤峰工业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从零起步,筚路蓝缕,砥砺奋进,成功跨越了工业化初期和中期,加速迈向中后期,递交了一份辉煌的历史答卷。
七十年沧桑巨变
赤峰工业历史久远,早在2800年前,林西县官地镇大井自然村一带就有先民开采铜矿、铸造铜器。据记载,1947年,赤峰地区仅有挖金、麻黄膏、发电3个小厂矿、6个烧锅、3个小煤窑和一些手工作坊,到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新中国成立后,赤峰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华丽蝶变。
回顾发展历程,赤峰工业七十年至少实现了六个巨变。
巨变一:从无到有,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对赤峰人来说,发展现代工业是开天辟地的大事。短短七十年,赤峰工业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新中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露天煤矿——平庄矿务局西露天煤矿、首家整套引进德国火电机组的坑口火力发电厂——元宝山电厂在赤峰建立,赤峰盐酸麻黄素产量雄踞世界第一,工艺产品《万里长城》艺术挂毯作为国礼送给美国总统尼克松……
改革开放以来,赤峰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由工业基础薄弱、技术落后、门类单一向工业基础显著加强、技术水平稳步提高、门类逐渐齐全的重大转变。截至目前,我市已建立起轻重工业协调配套、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功能互补、资源型产业与非资源型产业竞相发展、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覆盖32个行业大类。特别是培育出了冶金、能源、化工、食品、医药等支柱产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达97%,工业已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巨变二:从小到大,工业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七十年砥砺奋进,赤峰工业企业快速增加,大中小梯次逐渐完备。2024年工业总产值是1952年的5366倍,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过10亿元企业19家,规模最大的赤峰远联钢铁销售收入已达96亿元。2024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24年突破千亿元大关。重点产品产量比建国初期的全国产量还高,例如平煤集团全年产量达6200万吨,比1949年全国总产量3700万吨高出1.68倍;
全市发电量达343亿千瓦时,比1949年全国245亿千瓦时高出40%;
中国有色金属之乡、千亿元产业带、千亿元工业区、千亿元产业、百亿元企业、百亿元产品等正逐渐变成现实。
巨变三:从弱到强,工业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建国初期,赤峰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几乎为零。1985年,赤峰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真正成为赤峰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最高年份的2024年达到46%,工业上缴的税收最高年份占全市税收收入的47%,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第一动力、财税收入主要来源、就业富民重要渠道、创新创业核心阵地,是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税收过亿元的13户企业中就有10户是工业企业。建国以来,自治区第二大、赤峰市最大的投资项目——年产40亿立方米大唐煤制气项目,长江以北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大地云天投资40亿元的12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瑞阳化工投资25亿元的季戊四醇项目,建国以来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生产企业普因医药投资20亿元的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全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伊品生物投资100亿元的50万吨系列氨基酸项目,中国北方最大的新型铸造项目等,一个个行业领军企业、一个个实力雄厚的产业集群、一个个体量强大的科技项目落户赤峰,为增强赤峰工业经济实力增添了力量。
巨变四:从分散到集聚,产业集聚水平稳步提高。赤峰工业从零起步,计划经济时代得到发展,经历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遍地开花的乡镇企业发展过程。七十年后,工业发展实现了企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要素向园区集约的集约集聚发展新局面。2024年末,全市56%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工业园区,我市已形成13家市级以上工业园区,产业集中度已超过60%。
巨变五:从传统到现代,工业经济发展方式持续优化。赤峰工业经济不断鼎新革故,特别是科技赋能工业发展使得新兴产业多点开花“盆景变风景”、传统产业技术改造“老树发新枝”。一方面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方面加快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化工等新兴产业。
2024年,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以上,新兴产业对赤峰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目前,全市入选自治区“专精特新库”中小企业51家、专业化“小巨人”企业10家,全市共有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技术中心35家、自治区认定的重点实验室3家、自治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1家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3家、自治区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6家、自治区级民营科技企业62家,有13种产品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有14家企业的17种产品获得自治区名牌产品称号。同时,涌现出1个国家级低碳园区、9个国家和自治区级绿色工厂、3个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个国家级绿色供应链管理示范企业、8家绿色矿山企业,绿色成为工业发展的鲜亮底色。
新世纪以来,我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不断加大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深度。目前,80%以上的企业在财务、销售、采购等方面实现了单项或多项信息化应用,10%左右的企业逐渐向财务与业务无缝集成、采购销售生产一体化、生产管理与制造控制衔接等领域发展,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不断融入工业研发、生产、服务等各个环节,生产管理科学化、精准化和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互联网+制造业”等新模式不断涌现,工业互联网发展已迈出实质性步伐。目前,我市已有15家企业入选国家或自治区两化融合企业贯标试点,9家企业入选自治区级贯标试点企业,还有832家企业登云,信息化引领赤峰工业迈向新时代。
巨变六:从单一到多元,所有制结构更趋合理。改革开放前的20多年,赤峰工业企业基本是国有或集体企业。1982年实施农村经济改革后,私营企业、个体户开始迅速增长。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民营企业、外资企业得到快速发展,独资、股份制、股份合作等非公有制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2024年,全市非公有制规模以上企业数占全市企业总数的83%,贡献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52%,非公经济真正成为我市工业的主力军。
七十年风雨兼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赤峰工业经历了五个重要历史阶段。
1949—1978:赤峰工业艰难起步
解放后,赤峰工业蹒跚起步。历经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3)、国民经济全面调整时期(1963-1965),赤峰工业围绕煤炭、电力、制药、皮毛皮革等产业开始上项目、搞建设。这一时期建设了赤峰制药厂、平庄矿务局、赤峰地毯厂、赤峰第一水泥厂、赤峰钢铁厂、赤峰中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奠定了赤峰工业体系的雏形。1965年,全市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
1969年至1979年划归辽宁省管辖期间,我市能源、轻纺、机械等工业取得重大发展,一个个国家投资项目落户赤峰,一批批工业企业投资建设,诞生了元宝山电厂、赤峰第一毛纺厂、赤峰针织厂、宁城糖厂等一批重点企业,赤峰第二毛纺厂开始筹建,轻重工业共生共荣、共同发展的工业局面初步形成。
1979-2024:赤峰工业在改革中加快发展
改革开放后,赤峰工业生产力得到快速释放。这一期间,以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为主导的内涵扩张式发展方式成为主基调,一大批企业纷纷进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到2024年,全市工业涌现出了能源、冶金、机械、建材、纺织、食品等六个支柱产业,形成了赤峰工业发展的四梁八柱。据统计,2024年赤峰工业总产值达到30.9亿元,是1978年的14.4倍,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达45%以上。赤峰工业在自治区排第三位,赤峰市乡镇企业连续12年排在第一位。
2024-2024: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2024年,赤峰市被列入全国优化资本结构试点城市。借助国家兼并破产、减员增效、优化资本结构等一系列政策支持,我市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按照壮大一批、兼并一批、重组一批、破产一批的方案实施改革转制。2024年,全市大部分国有企业被迫停产破产或改制重组。历时三年多的阵痛和改革,在付出沉重代价、经过多方探索之后,基本完成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历史任务,成功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转型。
2024-2024:新世纪赤峰工业发展的黄金10年
伴随改革的深化和新型工业化步伐的加快,赤峰工业迎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10年。市委、市政府从工业发展指导思想上适时提出了工业强市的战略,全市上下形成了“全党抓经济,突出抓工业,重点抓项目”的工业发展思路,一大批承载着赤峰工业经济梦想的工业园区相继建立,成为赤峰工业经济的重要载体和主战场。实施资源深度转换战略,我市成为独具魅力的“风电三峡”,2024年全市风电装机达100万千瓦,是全国首个建成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的地级市;
以优势金属资源开发冶炼为重点的矿业经济和冶金产业快速扩张;
以大唐煤制气为代表的煤化工,以伊品生物和瑞阳化工为代表的玉米生物化工成为赤峰工业的新亮点;
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遍地开花,中小企业千帆竞发。到2024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758亿元,是2024年的18倍。赤峰工业彻底实现了涅槃重生,正以骄人业绩在市场经济轨道上阔步前进。
2024-2024:赤峰工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后,赤峰市从发展理念到发展模式、再到驱动方式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传统产业在改造中提升,新兴产业在创新中壮大,新旧动能在创新中转换。从大抓工业转向抓大工业,工业集中做好新型化、集约化、绿色化的“加法”和淘汰落后产能、减排降耗的“减法”,打出包括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进产业聚集、促进产业合作、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等在内的一整套转型升级“组合拳”。由赤峰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区四园”架构而成的东部工业走廊横跨三区,气势恢宏,成为赤峰工业的引擎和经济大市的脊梁。“飞地经济”“退城入园”等妙招迭出,正引领新一轮工业集中、产业聚集、要素集约时代的到来。
七十年酌古御今
翻开成绩单,满目皆亮点:现代化工产业飞速发展,金属冶炼企业强筋壮骨,新能源产业快速崛起,生物医药产业更新迭代,电子信息产业方兴未艾。中国北方最大的智能移动终端产业集群、国内重要铜铅锌金属冶炼加工产业集群,268个科技创新平台、14家众创空间、25个孵化基地、4300余名创新创业人才……
新时代,赤峰生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转型升级守护“绿水青山”、换得“金山银山”,实现了美丽与发展共赢。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8.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而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污染物排放双双下降。在工业最集中的中心城区,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可吸入细颗粒物比上年下降8.8%,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31天。转型升级,写就赤峰工业最美篇章;
绿色发展,铺开赤峰工业鲜明底色。
“强志足以成务,博见足以穷理,酌古御今,治繁总要,此其体也。”70年风雨兼程,70年风光无限,赤峰工业70年发展经验弥足珍贵,足以让人深受启迪,畅今达远。
赤峰工业和信息化70年发展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地区工业化和信息化才能取得根本性突破;
只有牢牢抓好工业这个实体经济,地区发展才能够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只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工业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
只有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工业经济才能够永葆青春活力;
只有坚持集约集聚发展,工业经济才能做大做强;
只有坚持改革开放,赤峰工业才能永立潮头。
上一篇:全县财政决算审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