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一
其实我原本以为中间进来的“实验对象”会在这里逐渐的好转的,或者说我希望这样吧。在他被带走时回头的一笑,我理解为是对马修老师的报答。或许自始至终也只有这么一个人在对待他时除了批评、纠正外还有尊重。
一个人,在选择进入教师这个行业前的各种利弊分析之中一定是或多或少有一些理想成分在里面的。进入这个行业之后除了各种应对,也应该保留一份理想。这份理想是对自己的,是对孩子的,也是对社会的。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学生虐我千百遍,我待学生如初恋”。
没有了理想,也就没有了耐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就很容易忽视一个重要的德育规律“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提高的过程”,总希望毕其功于一役。于是就会对学生们的错误,尤其是重复错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觉得孩子是屡教不改。
我想,如果马修老师也是这样想的,就无法接受孩子们学习了歌唱后用歌声编排“校长”以及其他错误了。一旦放弃了初衷,一切又是一个循环的开始。
篇二:《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二
这周,我们在音乐厅观看了一部风靡全球的温馨而感人的法国电影:《放牛班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所讲述的是著名的指挥家,因为母亲的葬礼,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遇到了童年的同学,一本特别的日记,打开了一段尘封了五十年的记忆,追忆了一位伟大教育者的过去。
透过日记泛黄的扉页,依稀可以看见19XX年1月15日的字样,那是克雷芒马修先生来到“池塘畔底”寄宿学校当老师的日子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当乐格科设置的陷阱将马桑大叔的眼睛刺伤后,马修并没有让他去关禁闭,而是让他每天去照顾马桑大叔,直到他康复为止;当莫康志因为辱骂院长而被关禁闭,释放出来后罚做清洁工作,听见马修训练他的同学们合唱,每天放学后独自一人偷偷在教室里练习唱歌,马修发现后并没有责怪他,而是给他“开小灶”……马修用它宽广的胸怀包容着这些可怜的孩子们。
在为公爵夫人演唱时,无论是合唱部分整齐甜蜜的歌声,还是领唱莫康志那清亮的天籁之声,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最后,虽然马修被迫辞职,但是马桑大叔,孩子们以及另一个教师联合起来,告发了院长滥用惩罚,院长被驱逐了。
看完这部电影,我十分敬佩马修那博大的胸怀。他不但因为他的孩子们编写歌曲来骂他,便厌恶他们。他是从中发现出孩子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来组建合唱团。
他还积极与那喜欢惩罚学生的院长做斗争,让院长无地自容,只好按照马修的话来行事。
通过这部影片,我们知道,其实人人心中都有爱,人人心中都有一颗炽热的心。马修,就是点燃这颗炽热的心的人!
篇三: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篇三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后,让我深有感触。主人公面对坎坷的事业经历而能笑对生活的乐观心境让我佩服,而他对学生的那种执着的关爱,在教育的道路上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并能挖掘出每个学生的优点的精神让我感动。
这部电影里的主人公克莱门特·马修在一个名叫“池塘之底”的学校里担任学监,这个学校里有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还有严厉的制度。每当孩子们犯了错的时候,哈森校长总是去残酷的对待他们,要么关禁闭,要么就狠狠骂一变,但马修并不是这么对待孩子,而是怀着一颗仁爱之心看待这些孩子,关心这些孩子,他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恨之入骨,马修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去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孩子们谱写歌曲,用音乐去引导他们的心灵。
教育本身就是一种看似平实、简单,但却崇高的工作。教师这一行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一份责任,就像歌德所言:“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具有一种爱。”
在这部电影里,“放牛班”的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对学生不教不管”, 如果马修学监初衷见到“放牛班”的孩子,就开始抱怨,心中不爱这些孩子的话,那么我想放牛班的孩子就永远是放牛班的孩子,永远都没有春天的降临。
上一篇:放风筝【精彩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