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深深地意识到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农村更是一片创建事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高考那年,当家乡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得知我是学农之后,他们就别有意味地说:“种田还用花钱上大学啊,在家种地就可以啦。”是的,在很多人眼里,农科类专业就是学种田的,在家务农就可以学会如何将作物种活,让农田有产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一】

  曾有企业开出10亿人民的高价要买朱有勇无农药的天然有机三七的技术,被朱有勇严词拒绝,却又愿意把这项技术免费让给当地的贫困百姓。在朱有勇眼里,科研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给自己谋利,而是让所有老百姓受益。从此,朱有勇就定下了谁都不许利用他的技术成果谋取个人利益的规矩。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人在数十亿的巨大财富面前不为所动?也许只有理想信念足够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朱有勇的初心并不是为了研发出天然有机三七来谋利,而是他看到三七容易生病,常年困扰农民,为了帮农民解决困难而进行科学研究。在朱有勇看来,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会种地的农民,让自己深爱的土地长出健康的庄家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多年没有攻克的难题也没有让他放弃。如果选择放弃,在他那里只是没有攻克一个技术难关,但对很多农民而言却可能是困扰他们谋生的大难题。

  曾经有一组数据显示,很多高考状元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大多选择了金融类或互联网专业,而选择医学和科研类专业的寥寥无几。在金融类和互联网专业的背后可能是更好的就业前景和将来更优质的物质生活,他们可能会获得更高的社会地位。而选择医学类专业将来可能要常年站在手术台上,也许可能连休息和吃饭都无法保障,选择科研专业可能要做好此生默默无闻奉献一生的准备。

  过去有“学而优则仕”之说,是因为过去最体面最优质的职业就是出仕,现在可以说出现了“学而优则商”之说,因为大家都在追求最优质的物质生活。读书可以改变命运,读书亦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生活,但能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如果每一名具备高能力的人都在为自己谋福利,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美好生活的重任又该由谁来扛?中国儿科哮喘界的知名专家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盛锦云教授,今年85岁高龄依旧坚持每天看40位病人,医院想让她多休息,一天只给她看10个号,但在她看来,看好一个就是造福一个家庭,只要她的身体条件允许,她都始终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大能力更要有大格局,盛锦云教授因为眼里有病人,甘愿每天超负荷工作,只为尽可能造福一个家庭,朱有勇院士因为眼里有贫困户,甘愿放弃数十亿的巨额财富,只为让更多贫困人口尽快摆脱贫困。他们就算只是一支蜡烛,也会伫立在广场中央,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而再亮的电灯如果拉上了窗帘也不及广场上的一直蜡烛照得远。当我们有能力去造福他人的时候,应该像朱有勇一样穷尽自己本领去造福他人、帮助他人解决困难,这位只会种地的“农民院士”胸怀广袤的祖国大地,他所蕴含的“精神富矿”岂是数十亿现金就能撼动的?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二】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多年来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12月2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朱有勇的先进事迹,授予他“时代楷模”称号。

  当晚,云南农业大学的师生们聚精会神观看“时代楷模”朱有勇事迹视频节目,现场不时发出阵阵掌声。

  “朱院士扎根乡村为农民的精神感染、激励着我,”云南农业大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大四学生王楷元表示,他希望将来也能用自己所学技术为需要的乡亲们搭建电商平台,打开农产品销路。

  “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是我的本分;作为一个科技扶贫代表,我不是一个人在努力,是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都在努力。”朱有勇在分享中说,“全国成千上万的科技工作者把他们的科技成果应用到了千万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做出积极贡献,他们才是千万个‘时代楷模’。”

  云南农业大学校长盛军说,朱有勇院士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收获了漫山遍野的科技成果,他是农大人的骄傲。“全校上下要以朱有勇院士为榜样,弘扬奋斗精神,凝聚奋进力量,坚守初心使命,书写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农业大学的新篇章。”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三】

  分外看重团队精神的朱有勇,尽自己所能为团队成员提供广阔的成长空间,这已是朱有勇培育人才公开的“秘密”。

  导师与学生合著的论文,通讯作者是导师,这是学术界的“惯例”。但在朱有勇团队里,负责论文试验和撰写的研究生是第一作者,团队年轻老师参与指导和修改可以成为通讯作者。

  “把更多机会让给年轻人,帮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提高水平,这个过程本身就是锻炼和培养人的过程。”朱有勇说,团队的成员都年轻有为,他们的辛苦理应得到回报。

  黄惠川告诉记者:“朱老师是实干家,他常常告诉大家,在这个研究团队里只要自己努力,就会有回报,我们干起来也特别有劲。”黄惠川对此感慨颇深。

  “创造条件发挥每个人的特长,让每个人都能做各自最擅长的事,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好团队的活力、竞争力。”这是朱有勇一直践行的育人之道。

  团队成员李成云是2004年加入到团队中来的,他离开原单位本打算到省外寻找发展机会。得知消息的朱有勇找到他,极力主张他留在云南,加入团队。“到团队不久,朱院士就把农业生物多样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任务交给我,担负起很多研究项目的工作。”李成云说,完成了两个国家973项目,自己也成为了973首席,入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接下来承担的一个又一个科研项目,让我成长更为迅速,获得了云南省第二届兴滇人才奖以及云岭学者等人才称号。

  和李成云一样,朱书生的成长得益于加入了一个团结、创新的研究团队。这位慕朱有勇之名从北京来到云南的年轻人,在刚来的第一年就承担了省科技攻关项目,在同学中成为独立负责科研项目的第一人。40岁出头的他,如今已是云南农大植保学院院长、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负责人之一。“我很庆幸加入到这个团队,是这个全国一流的平台让我成长成才。”朱书生感慨地说。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四】

  为了和当地群众交流,朱有勇从头学习拉祜话;为了改变老乡们的观念,他进村入户去动员;为了给乡亲们示范,他挽起裤脚,直接跪在了田地里;先后收了1500个农民学生……

  连日来,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用科学技术改变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落后面貌的事迹,在云南引起社会各界广泛热议。

  时常陪着朱有勇到处考察的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乡长龚老五讲起朱有勇,一脸钦佩,“在朱院士的带动下,我们老百姓走向现代的科技生产方式,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

  “他把自己的专利无偿献出来,为当地的脱贫攻坚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澜沧县扶贫办副主任李平感慨。

  12月2日,云南农业大学组织师生集中观看了朱有勇的先进事迹。结合正在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委书记吴伯志动员全体师生向朱有勇学习,“勇登科学高峰,扎实耕耘大地”。

  “学习朱有勇院士,就要学习他把个人的人生追求融入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大潮中。”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彭德远说。

  朱有勇的事迹感染着莘莘学子。云南农业大学学生玉应罕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传承和发扬朱院士的精神,胸怀家国,脚踏实地,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云南师范大学学生王艾菲说:“不管将来在哪个岗位工作,我们都要做一个勤奋敬业、心系人民的人。”

  众多网友纷纷在网络媒体留言,为这位“农民院士”倾情点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这才是超级明星。”网友“旅人”说。“院士的身上有土、脚上有泥,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这样的院士是农民最贴心的院士。”网友“菜菜”说。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五】

  多年过去了,本可躺在“功劳簿”上轻松度日的朱有勇一点都没改变,他一如既往地选择和团队并肩作战,并把更多的心血投入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

  “朱老师不仅是科学家,也是教育家。”团队成员魏薇告诉记者,团队每一个成员他都悉心指导。如果在工作中你出了错,他会“骂”你,但“骂”过之后就不记得了;如果在工作中你遇上难题,他会教你,但教过之后就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朱老师的学生研究方向是在生物多样性的大框架下有着不同的领域,他会针对每个人的研究领域,制定专项指导。”团队成员杜飞回忆,她读博时有次在弥勒的葡萄园中做实验,寻找葡萄即使遭遇大雨也不会减产的方法,但总找不到原因。正烦恼时,朱老师来到葡萄地边,裤脚都没来得及卷就迈进地里,走到身边询问情况。“就这样,朱老师和我在葡萄地里试验了好几个小时,了之前的困惑。”杜飞说。

  朱有勇下田和学生们一起干活不是新鲜事。“每年年底石林县的试验田里三七出芽时,朱老师都要呆上一段时间,和大家蹲守田边采集资料。”团队成员金怡吉说,从进入攻克三七连作障碍项目组以来,连续4年朱老师都和学生们一起,早中晚“三班倒”采集资料。

  “大家要好好干,多在田里为农民解决问题。”在团队成员叶辰印象中,这是朱有勇常说的话。“只要老师没有出差,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他一定雷打不动在办公室里。因此,做学生的更不敢有半分松懈,朱老师想到什么问题,就会主动找学生讨论,经常会进实验室亲自指导实验。他指导每一个学生都亲力亲为,不管硕士、博士,从不假手他人……朱老师的脾气很倔,可是在研究中,正是这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性,将我们带往新的科研高度和崭新的领域。”叶辰说。

  在团队建设中,朱有勇是一位仁慈宽厚的长者,非常注重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培养。几年前他用自己所得的奖金设立“朱有勇奖学金”,专门用于奖励云南农大的优秀师生,以鼓励他们刻苦学习、潜心研究、勇攀高峰。

  “有什么开心或不开心的事,我们都愿意和朱老师沟通。”团队成员朱书生说,和朱老师一起工作了10多年,不知不觉中你就没有了与院士对话的压力、与长辈说话的拘谨,有的就是挚友之间的闲谈。他从小学聊到中学、大学,从校长聊到院士;在他心情好的时候,会和我们讲述他的过去、他的故事;在他心情不好的时候,他会吐露心中的不快、心中的烦恼和心中的忧愁。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六】

  “农民院士”朱有勇,著名植物病理学家,一心为国,一心为民,他曾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里”,他对大地的爱是炙热的,对农民的爱是永恒的。

  他心有大我,放弃名利,不求云烟雾缭,回国一心搞科研,其研发的“遗传多样性控制水稻病害”“物种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技术创造了显著效益。作为当代大学生、学生干部,我们不应追名逐利、逢迎作秀,要懂得舍小我为大我,积极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真心实意为同学。

  他不忘初心,心存百姓,主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扎根云南乡村,帮助农民摆脱贫困。作为当代大学生、学生干部,我们应保持初心,要肯奉献,为学生服务,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帮助同学,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生会的温暖。

  将自己对学生工作的爱与踏实奋进、为学生服务的工作作风相结合,做到尽全力办好每场活动,做好台前幕后工作,同时不忘团队精神,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工作,让每次活动、每件工作都意义难忘。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七】

  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我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

  他潜心钻研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作物病虫害的重大课题,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应用于农业实践以亿亩计;他带领团队扎根边疆村寨,用科学知识帮助农民发展致富产业,用“神奇土豆”“有机三七”、院士指导班等带动一个个村寨摆脱贫困;他出身农家,对土地和农民有深情厚谊,怀抱“让农民过好一点”的朴素愿望,被人称为“农民院士”,而他自己说“我就是一个会种庄稼的农民”。他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朱有勇。

  朱有勇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我国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他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积极投身脱贫攻坚事业,主动来到深度贫困的“民族直过区”承担扶贫任务,带领村民发展特色产业,改变了当地贫困落后的面貌。他致力农业科学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创办院士科技扶贫指导班,为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培养了1000余位科技致富带头人。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受到各族群众真心爱戴和社会各界高度赞扬,被亲切地称呼为“农民院士”。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近一段时间,朱有勇的先进事迹被中央媒体集中宣传报道后,在全社会引起热烈反响。干部群众普遍认为,朱有勇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的忠诚践行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广大科技工作者、教育工作者表示,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学习朱有勇科技扶贫的先进事迹和忠诚担当的崇高精神,积极投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的伟大事业,为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胜利作出应有贡献。

  “时代楷模”发布仪式现场宣读了《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授予朱有勇同志“时代楷模”称号的决定》,播放了反映朱有勇先进事迹的短片。发布单位有关负责同志,朱有勇的同事、学生,村民代表,及社会各界人士等参加发布仪式。

党员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心得体会参考范文【八】

  人生最快乐的事是什么?在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看来,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迈进,不断出新成果,持续研究农业,就是最快乐的事。

  “冬季马铃薯鲜薯价位高”“澜沧可以成为全国最早上市的鲜薯马铃薯产区之一”……2024年11月的一天傍晚,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竹塘乡蒿枝坝村一座普通的小院里,映着落日的余晖,朱有勇和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边吃饭边探讨如何帮助当地发展冬季马铃薯和冬早蔬菜产业。大家的话语,体现着一个高水平农业科研团队所具备的智慧、团结、包容的气质。

  究竟是什么力量,让朱有勇团队在田间地头产出世界级科研成果,跃升为全国该领域的领军团队?走近他们,透过团队的成长之路,记者寻找着答案。

  身先士卒 带领团队创造精彩

  在人们眼中,朱有勇是有大智慧的人,特别是在团队建设上,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为每一个成员的成长成才竭尽心力。他与团队成员数十年来同甘共苦,团结协作,结下了亦师亦友的深厚情谊。“在这样的团队里,我们收获的不只是科研成果,更多的是弥足珍贵的人生经验。”他的多位学生表示。

  目前,朱有勇团队中,有教授、有博士、有硕士。这个团队把生物多样性研究演绎得分外精彩,多名团队成员成长为业内科研骨干,众多人才支撑着这个在该研究领域国内排名第一的领军团队。

  把成功归功于团队,常怀感恩之心。在朱有勇看来,他所取得的成绩,除了是自己几十年坚持信念的结果,是学农爱农、潜心研究的结果,更是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的体现。“天时,就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和培养人才,尤其是省委、省政府长期给予我们研究团队的大力支持;地利,就是云南的地理地貌多样性、气候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生态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研究工作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有利条件;人和,就是云南农大治学严谨、团结进取的团队精神,尤其我们这个研究团队,数十年如一日团结拼搏。而我,永远是团队中普通的一员。”朱有勇说。

  “研究的头几年很难,昆明到石屏县的路不好走,路上就得花费几天时间。”团队成员李作森回忆,为了更好更快地搞实验,当时犹豫很久,团队买了一辆桑塔纳轿车。朱有勇带着大家每年往返石屏好多趟,一年就跑了10多万公里。“有了车以后他工作更加‘疯狂’。”李作森告诉记者,好几年春节的大年初三,他和朱有勇就驱车赶到红河试验田里,开始分析土壤、布局选种、施肥培育。“他白天泡在试验田里,记录作物长势变化。晚上就在试验田附近点个煤油灯,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团队成员李炎教授回忆说。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