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五篇初中观国家记忆观后感与心得体会【一】
书中收录了500幅美军与国民党军联手在中缅印战场上抗击日军的照片。这些照片是由当年美军派出的战地记者拍摄的,后由美方整理并保存在美国国家档案馆。在本书之前,很少有人去查看这些照片,在档案馆静静休眠了半个多世纪之后,它们被重新公布出来。当这些清晰的影像呈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几十年前那段慷慨悲壮的历史便再也不容忽视。
本书最初的动机来自几位国民党抗战军人的后人。他们的祖父、曾祖父、父亲,曾为中国的抗战流血牺牲,为了寻找那段历史的真相,他们自发形成了一个小圈子。最初,他们主要是在国内寻找,但所得不多。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得知美国档案馆有大量记录他们先人历史的图片,于是他们组建了一个临时的团队,来到了美国。
加入的这个团队的还有业余的历史爱好者,为了这次探访,他们有的把国内的工作都辞了。这只团队还得到了一些美国朋友的帮助,这些美国人的先人曾经和国民党军队并肩战斗。当年的异国战友们,肯定不会想到,几十年后他们的后代会再次聚集在一起,一起去追寻他们的足迹。
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这只业余的历史考察团埋首于美国国家档案馆,他们找到并复制了两万多张珍贵的照片。本书中的五百张照片便是从这些照片中精选出来的。这些照片全方位地呈现了当年美军与国民党部队联手抗战的方方面面,包括美军如何帮助国民党军队训练部队,两国军人的武器装备,他们何如并肩作战,战场和后方的士兵生活,等等等等。从开始作战到日本宣告高投降和中日两国在x签字,这批照片完整记录了中国抗战历史的一个侧面。
对于当代读者,特别是中国内地的读者来说,这些照片的最大价值在于重新建立了抗战历史的视觉记忆。当我们翻阅这本相册的时候,多年以来被隐蔽、被人为模糊掉的历史重新清洗起来。
抗战结束后,国共反目;新中国成立后,对美国采取了敌对态度。由于这些政治恩怨的缘故,国民党军队的抗战历史和美国帮助中国抗战的历史长期不被宣传、不被认可。对于一些留在内地的抗战老兵和他们的家属来说,这段为民族流汗、流血甚至献身的经历甚至还成了他们的历史包袱。文革过后,两岸恩怨虽有缓和,但内地教科书仍然这样教育内地民众:国民党是反动派的化身,美国是帝国主义的代表,毛泽东领导敌后游击如何如何用兵如神……我们的抗战影像记忆几乎一片空白,许多中国人脑海中的为数不多的抗战影像竟然主要是来自《地雷战》这种漫画式的电影。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
当然,从其他角度表现抗战的影片也不是没有。上世纪80年代,八一厂曾拍过一部《血战台儿庄》,广受好评。听说这部影片在x那边反响也很大,国民党高官都看了,对两岸的统战工作极有帮助。不过,也就仅此而已了,这类影片后来再也没有拍过;2001年,姜文拍了一部《鬼子来了》。这部片子的背景是抗战时期的华北农村,因为影片把农民拍得土头土脑、没有觉悟,而且没有表现党的领导,所以没有通过审查,至今无法在大陆公映。
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在官方纪念活动上,胡锦涛在讲话中终于承认了国民党抗战的历史功绩。至此这段被政治恩怨所扭曲的历史记忆才算是被恢复了一些本来的面目。不过,承认也好,不承认也好,历史是无法更改的。只要官方仍然垄断历史,就算是承认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绑在身上的绳子松了一些罢了。
看到一则新闻:有一个抗战老兵看电视,发现中央台播出的抗战纪录片中用了采访他的镜头,竟激动地心脏病发作而去世。为什么他这么激动?临死前,他说:中央台采访了我,就说明政府承认了我对抗战的功劳!看到这则新闻,我很感慨。一句承认有多么重要?只因为压抑得实在太久。
这本相册让我看得很入迷。因为它向我还原了中国军人的另一幅面孔。
国军,这个多年受侮辱受戏谑的名词,终于在我们眼前变得清晰起来。他们的一张张脸,分明是你我再熟悉不过的样子——中国人的样子。我没有看到一张歪戴帽子、斜瞪眼的照片。相反,他们的脸庞和沙飞镜头中的解放区土八路实在没有什么区别。一双双坚毅的眼睛,都是亮晶晶的。如果非说有什么不同的话,只不过是他们的装备明显要好一些。风衣、大氅、雪茄、皮靴、坦克、直升机,中国的军人原来也可以具有这样的风度。
当然,这要感谢美式装备的武装。这本相册是美军战地记者拍的,自然少不了美军的身影。不过,我实在从中看不出帝国主义的险恶用心。那些美国士兵与他们的中国战友站在一起,笑嘻嘻地望着镜头,和土八路军与苏联红军站在一起的样子一样好看。
不管是土八路还是国军,他们的照片我都很喜欢看。那种清澈的眼神,那样精神的样子,后来就很难看到了。今天全国各地的警察、城管,装备都不差,但哪一个能拍出当年那样的照片?
精选五篇初中观国家记忆观后感与心得体会【二】
六年小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六年中,有风有雨,有悲有喜,让我记忆犹新的事有许多许多,但印象最深的还要属那一天了……
我与同行的四人一起来到操场培训,项目是1200米,准备了一会儿,我们站到了起跑线上。
“预备,跑!”随着老师一声令下,我们五人飞快地冲了出去,像一支支离弦之箭似的。
一眼,来到了第二圈的弯道口,我与他几乎并肩跑着,两人互不相让,突然间,也不知怎的,他猛得朝我一撞,把我推翻在地。
正在剧烈运动的四肢突然停止运动,导致全身急剧酸痛。
我一时还站不起来了。
眼看后面两人追了上去,我却还站不起来——这可怎么办呀!再看看老师,他正用严肃的目光直视着我,仿佛有什么话要说。
此刻,我突然明白了老师想告诉我的话。
我奋力爬起,不顾疼痛继续向前冲,渐渐超过了前面两人,紧追第一……
最后,虽然我没有夺得第一,但我却从老师的目光中悟出了一个令我一直受益的道理:在人生的跑道上,有无数艰辛和挫折,有旁人的嘲讽与伤害,遇到困难摔倒了,要懂得爬起来,坚强地继续向前跑……人生充满挑战,要站起来,站起来。
精选五篇初中观国家记忆观后感与心得体会【三】
《国家记忆:美国国家档案馆收藏中缅印战场影像》,章东盤主编,x人民出版社出版,20xx年10月第一版。
书中所有图片都是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二战时期由美国摄像兵拍摄(美国还有这兵种!)。
这是一本抗战时期中缅印战场图片记录,从档案文献的层面呈现给读者中缅印战场的真实情况。
参加中缅印战场的中国军队,谓之为中国远征军。在x刘凤翰著《抗战·论国军与抗战》一文中有《滇缅战场》一小节,记有四次作战:
1.滇缅路作战(民31.3.19-6.6):中国远征军第一路罗卓英统第五军杜聿明、第六军甘丽初、第六十六军张轸与日第十五军饭田祥二郎中将所辖第十八(牟田口廉也)、三十三(樱井省三)、五十五(竹内宽)、五十六(太田米雄)师团在缅北――鄂克春、同古、寻达西、斯瓦河、平满纳、毛奇、罗衣考、普罗美、任安羌、棠古、细泡、腊戍、曼德勤、密支那、阿恰布、苏拉瓦、荷马林、昔董、雷列姆及滇西――惠通桥、龙陵、腾冲、畹町、孙布拉蚌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0.000人。
2.缅北会战(民32.10.24-民34.3.30):中国驻印军由史迪威统新三十八师孙立人、新二十二师廖耀湘、第十四师龙天武、第五十师潘裕昆与日缅方面军河边正三中将所辖第十八、
二、四十九、五十六(田中新
一、冈奇清三郎、竹原三郎、坂田静夫(前)、森茂树(后))师团在孟关、太洛、于邦、瓦鲁班、拉班、加迈、西通、密支那、孟拱、八莫、平堡、南坎、新维、腊戍、猛崖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27.649人,被俘395人。
3.滇西作战(民33.5.11-民34.1.19):中国远征军卫立煌统第十
一、二0集团军、第六、八军与日第三十三军本多政材中将所辖五六师团(主力)与十八(同前)、二(同前)、五十三(武田馨)师团各一部在松山、龙陵、腾冲、腊猛、平戛、芒市、遮放、畹町、猛育等地战斗,国军无伤亡记载,日军伤亡34.017人。
4.缅甸作战(民33.7-民34.6):中国驻印军第一军孙立人会同英印盟军与日缅方面军木村兵太郎所辖第
二、十
五、十八、三十
一、三十
三、四十九、五十
三、五十
四、五十五(马奈木敬信、山本清卫、中永太郎、河田槌太郎、田中信男、竹原三郎、林义秀、宫崎繁三郎、佐久间亮三)等师团在缅甸中南部作战,日军逐次抵抗掩护主力撤退,伤亡颇重。
“国军伤亡无记录”,不是没有伤亡,四次滇缅作战日军伤亡9万余人,国军可能要加一倍以上吧?在网上查是20多万(非官方)。可以想见滇缅作战的残酷。
这本书的图片就包括这些作战的记录。
书中记录了国军跟我们所听到的不一样,他们穿草鞋,骨瘦如柴,抵御比他们强大得多的日本兵。甚至还有童子军。
他们为国家的独立付出了流血牺牲,他们是国士,但却没有得到国士的待遇。“我由此更加困惑对中缅印战场的纪念,由于我们自己的政权更迭,由于当年盟友的反目,竟然从此搁置。六十五年了,每一年诺曼底海岸吹响军号,当年为自由而战的军人得到全世界致敬的时候,我们的x边宁静如常,只有水牛在巨大弹坑形成的塘子里打滚。”这是作者在序言中的感叹。这感叹传递给我,传递给所有的读者,产生的是更强烈的感叹。
可是我们的国士却至今遭冷落,在中国本土连一块安息的地方都没有!印度的兰伽、缅甸的八莫中国远征军的墓地大部分被毁,尸骨被弃荒野。x的资料记载,孙立人得知新38师在缅甸的墓地被毁掉后,仰天长叹,每年清明节,都会到后山上给这些缅甸的孤魂野鬼烧纸纪念。
前些时候,x方正县政府出资,为日本开拓团建公墓,还建了一面长6.9米,高3.8米,汉白玉和青石的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墙。日本开拓团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拓”,分明是掠夺者,连他们都有了公墓,我们的国士却没有,这有点说不过去。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承认国军是正面战场,到现在30多年过去了,只是影视作品上有些突破,宣传国军抗战的题材多了起来,但是如果在对待战死的或活着的抗日国军个体的问题上,有一些实质的突破,比如给他们建公墓,给他们抚恤,岂不更好!那样才算是正视历史。
精选五篇初中观国家记忆观后感与心得体会【四】
最近我2113观看了中央电视台播放的5261《国家记忆》电视片,讲述了1966年10月27日,4102“两弹”结合试验导1653弹核武器发射成功。是在党中央、毛主席的英明决策领导下,还有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研人员发扬“爱国奉献、艰苦奋斗、协同攻关、大胆创新、勇攀科学高峰”的革命精神,风餐露宿,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克服了各种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取得了中华民族为之自豪的伟大成就。 “两弹”精神,是中国人民顽强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一是崇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无私精神。老一代科研战线的科研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克服生活非常困难,没有半点怨言,埋头苦干,不计报酬,克服各种压力,潜心研究,他们不怕狂风飞沙,不惧严寒酷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没有仪器,自己制造;缺少资料,刻苦钻研,完成了“两弹”研制工作。他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革命精神。仅用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比美国、前苏联、所用的时间还要短得多。成功研制“两弹”并进行了结合试验发射成功。在两弹结合试验成功的发射,它的成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命运。
二是发扬不怕牺牲,敢于担当的无畏精神。特别两弹研制成功后,要进行发射试验,那么发射试验就要把原子弹安放到导弹上面,就要进行两弹结合试验,导弹、原子弹对接是一项十分关键也十分危险的工作。稍有不慎,后果将不堪设想。承担这一工作的操作手叫田现坤,不顾个人安危在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中,为了操作方便精准,他脱下棉衣,钻进只有50公分的缝隙中,用了80分钟,将“两弹”的一百多个插头连接好,为试验的最终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如果没有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就不可能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也不可能有试验的成功发射。
三是学习保守秘密,坚持底级的崇高精神。不管是参与研制“两弹”研制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还是参加国防基地建设的人民解放军,他们从来没有放松保守国家秘密的相关规定,连老婆、小孩等亲人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工作。特别是有的参试的解放军官兵,复原转业到地方工作后,由于保密的要求,例如田现坤同志直到去世也没有对家人讲过这段经历,妻子、孩子都不知道,原来他们最亲最爱的人曾冒着生命危险为共和国立下过汗马功劳。
总之,我们要努力学习“两弹”精神,发扬功臣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团结一心、励精图治,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勇往直前、勇于探索,克服一个个困难,研制出来一个个成果,最终取得胜利。
精选五篇初中观国家记忆观后感与心得体会【五】
《国家记忆》是一部引起我心灵震撼的书。使我震撼的除去书的内容外,还有书中资料的收集过程。书中所用的五百多张图,是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数万张战争影像资料中,查出并复制出的23000多中缅印战场的档案照片里精选出来的。如此大量的查找、复制工作的完成,除去有章东磐和他的几个朋友以及四个热心的、做义工的美国朋友努力外,还与美国国家档案馆馆藏资料丰富以及工作人员的周到服务分不开的。
该书的编者章东磐在书中描述其对美国国家档案馆的印象时说:
“尽管我心里做足了准备,第一眼看见美国国家档案馆,仍然吓了一跳。……我放眼望过去,连人工建筑的影子都没有,根本就是一片黑压压的、遮天蔽日的森林。这座只有六层的档案馆,建在六十公顷森林中间,汪洋大海里的一条船。六十公顷,六平方公里,也就是中国九千市亩土地,是马里兰大学捐赠给联邦政府建国家档案馆的。在那里工作的几天,每到眼睛累了,走到窗边,看到的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蓝天还是蓝天。”
以上是环境,关于服务:
“按照国家档案馆的规定,你只要根据它的索引填写索取表格,工作人员会为你整个文件夹,整个纸箱,整个小推车,甚至几个小推车取来原始档案供你查阅、摘抄、拍照、扫描。因为不允许带进馆外的纸张和笔,馆内备好了专用的纸张和铅笔,任意取用。洁白的细棉纱手套也是无偿提供,并且要求你在触摸照片时必须戴,每天要换。”“那种装档案的不锈钢推车装满文件夹,推起来其实是体力活。每天晚上工作人员要把文件全部收回去,第二天我们到了,几分钟又全部推到我们面前,好像我们是领导一样。没有一个人来告诫你,每次少要点,省得工作人员麻烦。而是每天下午特定时间在安静的屋子里高声提醒:还有谁要提交索取卡吗?时不时工作人员会走到你身边,轻声问一句:有什么要帮忙吗?”
这是美国的国家档案馆吗?这是在为远道而来、毫无背景的、地球那一端普通作家们服务吗?他们所受的待遇在他们的故乡是不能想象的。
但书中所描述的这一切我相信都是真的。我虽没去过美国的国家档案馆,但我去过同在华盛顿的美国国立博物馆、美术馆和图书馆,还去过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在那里,进出是不需要什么手续或门票。在那里,无论是什么人都能享受到优质的服务。在博物馆里,我看到了小学生们在一个个展馆里上课。也是在那里,我理解了美国为什么出了那么多的人才和科学研究成果,这次我又从这本书里再次印证了我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