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3篇)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精选23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36-37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辨认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几个方向,能用适当的术语进行描述,能根据路线图说出不同的方位。

  2、能用方向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3、初步感受方向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东北、西北、东南、西南这四个方向,能在现实中、图上辨认,实现现实与平面图的有机结合。

  教学难点: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方向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凤凰村路线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预习展示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你对方向了解了多少?你能说说你都认识哪些方向?同学们现在面对的方向是?和西相反的方向是?你的左面是?你的右面是? 师:在地图上我们是怎样标示东西南北的?(板书:四个方向) 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有关方向的知识。(板书:方向与位置)

  二、研究问题、精讲点拨

  (一)认识四个方向

  老师站在学生中间。 师:老师的东面是哪些同学,北面是哪些同学,(指着在东北方向的同学)那么这些同学在老师的哪个方向呢?

  师:你认为这个方向应该叫什么方向?能跟同学们说说你是怎么想的吗?你还有不同意见。同学们的想法很有根据,习惯上我们把这个方向叫做东北。(板书:东北) 师:你能指指我们教室的东北在哪个方向吗?老师看见你刚才比划了一下才往这个方向指,能告诉同学们你是怎么找东北方向的吗? 师;(老师指一指西北、西南、东南、方向的同学)这些同学在老师的什么方向?这个方向应该叫什么?为什么?指一指我们教室的西北、西南、东南。 小结:现在我们有学习了四个方向,我们一起来指一遍八个方向好吗?

  (二)用适当的方位词描述位置

  师:现在在同学们桌面也有一个未完成的方向图,同学们试一试把这八个方向写上去。 展示学生作品。 师追问:你先写哪几个方向?再写哪几个方向?和东北相对的方向是,和西北相对的方向是? 师:(请一个小组四个同学站起来)现在我们认识了八个方向,你能用这些方位词把你们小组成员的名字介绍给我们听听吗? 让相对的两个同学介绍完后,其余以小组为单位介绍。 师:认识了这些方向,当我们外出旅游时,可以给我们提供很大的方便。现在我们就一起到凤凰村走一走,看一看。(出示凤凰新村的路线图) 师:结合着今天我们学的方向,你能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结合学生交流师补充:你站在什么方向看? 结合学生的交流追问:站在文化中心看,牡丹亭在什么方向?站在风景区看,牡丹亭在什么方向?

  (三)用适当的方位词描述路线

  师:小亮和小丽现在来到凤凰村的村口,他们想到风景区去玩,可以怎么走?在交流路线时注意要说清楚你向哪个方向走。 学生交流。 刚才这几种路线,你喜欢哪条路线?为什么? 师:有一批游客现在在文化中心,他们要返回到村口,请你来当个小导游,他们可以怎么走? (同桌交流,然后抽一生交流。)

  (四)小练习 课本第37页第八题。

  三、当堂检测,限时作业(附)

  四、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四个方向,现在我们一起来指一下教室的八个方向。老师给同学们推荐了作业:画出你从家到学校的路线图,图上要注明你要经过的比较明显的建筑物。

  教学板书: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版)四年级上册第101页例2,课堂活动以及练习十九第5~8题。

  【教学目标】

  1.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并能熟练进行相关估算。

  2.在尝试练习中掌握两位数的估算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掌握具体的数量关系。

  3.在解决问题中学会用数学眼光看待生活现象,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对数学的认识。

  【教具学具准备】

  主题图片、视频展示台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回顾知识

  1.口算:80÷490÷30800÷20 120÷4540÷903200÷802.

  2.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23866721(省略千位、百位后面的尾数)

  3.估算:79÷459×42 183÷6310×194.

  提问: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该怎样估算?

  教师: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估算除法。

  (板书:估算除法)

  [点评: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估算经验,做好知识的孕伏工作;同时为分散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做好铺垫工作。]

  二、独立尝试、合作研究

  1.出示例2主题图:从重庆出发,普通客船每时行20km,大约( )时可以行207km。口头列式并解答,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

  要点:将207km看作200km,200÷20=10(时)

  2.出示例2第一组信息。提出问题,连贯的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从重庆到三峡大坝全长624km,如果乘坐普通客船每时行23km,去三峡大坝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说一说为什么用除法?要点:624里有几个23就要行几时(为小结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作好铺垫)。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要点:可以把624看成600,把23看成20,再口算。也可以把624看成620,把23看成20,再口算。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梳理并板书。624÷23≈30(时) 624÷23≈31(时) 600÷20=30620÷20=31

  3.独立尝试练习,例2第二组信息。

  从三峡大坝到重庆全长624km,如果乘坐高速快船每时行52km,回重庆大约需要多少时?

  (1)列式并估算。

  (2)说一说你是怎样估算的?若有不会的同学,可以请教同桌、同组同学或老师。

  (3)集体交流——分两个方面。

  第一,为什么用除法?(624里有几个52就要行几时)

  第二,你是怎样估算的?(把624看成600,把52看成50,再口算) 624÷52≈12(时) 600÷50=12

  [点评:让学生在猜测中学会迁移能力,并在与同学的交流中达成对猜测能力的认同感,在不断地观察和交流中,从具体逐步过渡到抽象。学生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中逐步上升为估算知识的理性思考。]

  三、小结提升、完成板书

  小结:(1)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估算?被除数看作整百数(或几百几十数),除数看作整十数,再相除。

  (2)从解决上面的问题中你发现了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四、练习巩固、熟练估算

  1.第102页课堂活动。

  (1)180÷90=2(时)为什么这样列式?路程÷速度=时间。

  (2)581÷7=83(千米)又能发现怎样的数量关系?路程÷时间=速度。

  (3)762÷75≈10(时)怎样估算的?

  2.教科书第103页5~8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3

  【教学内容】:教材第83页例6、例7。

  【教学目标】:

  掌握除数是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方法,归纳总结出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法则,提高计算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笔算的方法。

  难点:确定商是几位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复习。

  (1)下面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2×()<154

  41×()<202

  64×()<186

  72×()<275

  (2)算一算:

  128÷32=

  768÷4=

  158÷31=

  768÷8=

  指名板演,余者练习。订正时,指名说一说第2个算式和第4个算式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第2个算式的商是三位数,第4个算式的商是两位数)

  2.说一说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法则。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共同回顾,相互说一说。

  商是两位数的除法应该怎么计算呢?

  (板书课题:商是两位数的除法)

  3.引入:投影出示第83页的主题插图,说一说插图上的内容。(学校开展环保活动,同学们积极参加环保活动)

  二、自主探究

  在环保活动中,我们会遇到什么样的数学问题呢?

  1.教学例6。

  (1)指名读题,弄清题意,列出算式。

  板书:612÷18=

  (2)先算18除什么数?商几?怎么写?余下的数是多少?接下去该怎样算?

  学生试着用竖式计算,小组内交流,说说自己是怎样算的。

  (3)学生汇报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a.先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

  b.余下的数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继续除。

  c.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2.教学例7。

  (1)出示例7。

  你会算吗?先用31除几?商几?怎么写?余几?点名学生回答。

  (2)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10,

  31除10够商1吗?怎么办?

  (在商的个位商0占位)

  (3)如果被除数是930,商的个位是几?算算看。

  (4)学生回答后提问:

  为什么商的个位是0?

  3.练一练:每人各写一道商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同桌交换做一做。

  4.归纳总结计算法则。

  (1)你能说一说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吗?

  ①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

  ③求出每一位商,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议一议:商是两位数的除法与商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不同点:试商的时候一个是试前一位,一个是试前两位。)

  三、实践应用

  1.教材第84页“做一做”。

  独立练习,指名学生板演,并集体订正。

  2.教材“练习十六”第1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说一说上、下两组题有什么区别,汇报结果。

  3.教材“练习十六”第2题。

  小组议一议,说一说。

  4.教材“练习十六”第3题。

  小组内分工完成,互相交流检查。

  5.教材“练习十六”第4、5题。

  提醒学生回忆:2月、3月、4月每个月各多少天?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交流检查。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能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哪些不同点吗?お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师以学生为主,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在新知识的探究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探索了商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教师在其中只是一个组织者、合作者。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4

  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为学生创造想、说、做的机会,允许他们畅谈自己的想法,使不同的观点激烈交锋,在摩擦碰撞中闪耀出智慧的火花,实现知识的学习、互补和再创造。因此,在本节课中,我不直接给出平角和周角的定义,而是通过转动活动的角,让学生讨论:当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和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为什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积极的思辩中形成正确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自己得出了平角和周角的定义,真正掌握了平角和周角的特征。

  教学背景分析:

  《平角和周角》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的内容。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特征,知道了角的各部分名称,并且对锐角、直角和钝角有了一个表象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让学生转动活动的角来认识平角和周角,从中体会到各种角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打下良好的基础。从接受能力而言,四年级的学生更容易记住直观可见的事物和通过自己探索得出的结论。因此,在本课中的我特意设计一个“转转转”的游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得出直角、平角和周角的关系。

  本课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通过转动活动角感受角的形成过程,认识平角、周角。进一步加深对几种常见角的认识,掌握角与角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渗透事物间是变化的,联系的思想。

  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设计: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七册第四章

  教学重点:认识几种常见的角,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认识平角和周角。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活动角。

  教学进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看一看、说一说。

  同学们你们喜欢到游乐园去玩吗?好!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乐园玩一玩,不过在玩的过程中要思考一个问题:你发现了哪些角?播放一段录像后让学生说一说。

  2、转一转、说一说。

  (1)让学生拿出活动的角,并说一说它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2)你能用这个活动的角分别转出锐角、直角、钝角吗?先同桌试一试,然后找学生分别进行演示。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认识平角。

  (1)刚才大家分别转出了锐角、直角、钝角,如果继续往下转,当转到两条边在一条直线上时所得到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2)播放课件,演示平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平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平角?

  2、认识周角。

  (1)讨论:如果继续往下转,当两条边完全重合时所形成的图形是不是角呢?为什么?

  (2)播放课件,演示周角的形成过程,从而建立周角的概念。

  (3)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周角?

  3、认识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将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按照角的大小排列顺序。

  三、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游戏:我说你做。

  (1)老师说出各种角,学生用手中活动的角依次转出来。

  (2)老师用活动的角转出各种角,学生分别说出这是什么角。

  (3)同桌互相玩这个游戏。

  2、找一找。

  播放课件,出示一些奥运会男子单杠比赛的图片,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角?

  3、游戏:猜猜看。

  让学生分别猜出钟表2点、3点、5点、6点、12点时,时针和分针分别成什么角,学生猜完后教师将隐藏的答案拉出,猜对时全班同学鼓掌,猜错时全班同学拍桌子,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4、游戏:转转转。

  (1)转出直角。

  在体育课上,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口令:“向右转”,教师边说边伸出右胳膊做示范,让学生观察转出了什么角?(直角)然后让全班同学集体试一试。

  (2)转出平角。

  老师发令:“向右转,再向右转”让学生说说两次向右转之后你转出了什么角?还可以怎样发令也能转出平角呢?(两次向左转、一次向后转)

  (3)转出周角。

  讨论:怎样发令才能转出周角?先同桌说一说,然后找学生来发令,全班同学一起转。

  (4)直角、平角和周角之间的关系。

  在做游戏的过程中你都转出了哪些角?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说一说。

  四、出示课题,进行小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哪两种角?(平角和周角,板书课题)

  2、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3、关于角你还想知道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感受学无止境。)

  布置作业:

  回家后找一找在你的生活中哪些是平角?哪些是周角?

  板书设计: 平角和周角

  锐角﹤ 直角 ﹤ 钝角 ﹤ 平角 ﹤ 周角

  学习效果评价设计:

  1、能够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看到了角的形成过程,学到了各种角的特征;让学生充分体验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体现,师生互动,教师发掘了学生的肢体语言的丰富内涵。

  2、课上让学生利用活动角的学具,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把角的特征讲述得明白透彻,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学生们在一整节课中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示出自己的个性。

  3、本节课围绕新课标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还利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们动起来,实现了资源共享。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5

  教学内容:

  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P81,笔算除法(除数是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掌握除数是整十数除法方法,并能熟练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笔算除法计算的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计算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定商,商的位置。

  过程

  一、热身运动。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60÷20 120÷30 80÷20 360÷40

  180÷30 240÷40 420÷60 240÷30

  2、括号里能填几?

  30×()<280 20×()<82 40×()<278

  70×()<165 30×()<182 90×()<620

  3、笔算87÷3和427÷6。

  4、反馈。结合这两道题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说师适当板书除法法则。

  5、揭题。笔算除法。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主题图。说说你从图中了解到哪些数学信息?可以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

  (1)板书:可以分给几个班?92÷30,口算,估算。

  (2)学生尝试笔算。学生自练,师巡视收集学生的各种典型情况。并进行板书。

  反馈。

  ①判断对错。你能告诉老师哪一个竖式是正确的?为什么?另外三个竖式错在哪里?为什么?

  ②结合小棒图理解算理。

  ③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92÷30是怎么算的?提问:商为什么写在个位上?

  ④做一做。30÷10 40÷20 64÷30 85÷40。请四位同学上台板演。

  (3)笔算192÷30。

  学生列式笔算。

  反馈。结合正确的竖式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商4,你是怎么想的?

  (4)比较:在笔算192÷30和92÷30的过程中,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5)做一做:140÷20 280÷50 565÷80请三生上板演。

  2、小结

  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在笔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时,要注意哪些方面?

  三、练习

  1、选择其中一组完成计算。

  A 82÷30 102÷30 280÷70

  B 78÷20 197÷80 364÷40

  2、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练习十四,第2题。

  3、体育用品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

  陈老师原来打算买12只足球,用这些钱现在可以买多少只足球?你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四、总结

  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设想:

  1、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体验。《标准》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时“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培养数感,增进学生对运算意义的理解”;“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避免将运算与应用割裂开来”。

  然而,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计算教学之前还要不要“复习铺垫”呢?其实,新课前的复习铺垫主要目的,一是为了通过再现或再认等方式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二是为新知学习分散难点。前者,只要有必要,则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后者,有一些计算教学中,常常有人为了使教学“顺畅”,设计了一些过渡性、暗示性问题,甚至人为设置了一条狭隘的思维通道,使得学生无需探究或者稍加尝试,结论就出来了。这节课,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多位数乘一位数、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用整十数除整十数、几百几十数的口算,是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笔算除法的重要基础。为了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旧知,我觉得有必要在课前安排一个复习铺垫的环节。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3个小练习:

  1、看着算式直接报出答案;

  2、括号里能填几;

  3、笔算87÷3和427÷6。

  2、要注重计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诚然,计算本身具有抽象性,但其反映的内容又是非常现实的,与人们的生活、生产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新课程注重计算的现实意义,适当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通过活动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来源、现实背景和本质。

  《标准》注重了通过实际情境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运算的意义。在“总体目标”中提出:“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数与代数问题的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解决简单的问题。”“经历运用数学符号和图形描述现实世界的过程,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发展抽象思维。”

  3、解决问题与技能形成。

  过去计算教学中单调、机械的模仿和大量重复性的过度训练是要不得的,但是,在计算教学时只注重算理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对计算技能形成的过程如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也是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学生初步理解算理,明确算法后,不必马上去解决实际问题,因为这时正是计算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应该根据计算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时组织练习。具体地说,可以先针对重点、难点进行专项和对比练习,再根据学生的实际体验,适时缩减中间过程,进行归类和变式练习,最后让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掌握相应策略。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3.进一步培养数感,结合相关数据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及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1.掌握亿以内数的写数方法,能正确写出亿以内的数。

  2.中间、末尾有0的亿以内数的写法。

  教具准备:

  计数器,数位顺序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在昨天的数学课上我们了解了第五次人口普查后,我国的人口数量,同时学习了较大数的读法,下面这些数请你来读一读。

  56900 40080500 14590320

  2.提问:你读得又快又准,能说说读数的方法吗?(学生回答)

  3.请你说出亿以内数的数位顺序,并说一说是怎样分级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整理数位顺序表)

  4.写出下面各数,并说一说怎样写万以内的数。

  七 七十 七百零八 一千五百三十二

  5.根据学生回答,明确万以内数的写法。

  二、探究新知

  我们已学过万以内数的写法,今天我们学习亿以内数的写法。(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写法)

  1.整万数的写法。

  出示:四十四万、一千三百八十二万、六百七十八万

  2.学生小组尝试写出这些数,然后交流写法。

  3.根据学生发言,说明:整万的数,要写在万级上,只要在万级上写44、1382、678,然后在个级上写四个0就可以了。

  4.练习:五万、六千万、八十万、九千六百七十二万

  含有万级和个级两级的数的写法。

  出示:十万三千二百四十五

  提问:这个数有几个级?应该先写哪级上的数,再写哪级上的数?

  学生尝试写数。(画出分级线,让学生检查写的数是否正确。)

  老师说数,学生练习写数

  一万三千二百六十五、四百六十三万七千八百九十二、

  十七万九千三百、二十五亿六千四百七十二万

  中间及末尾有0的数的写法。

  提问:三十二万零六百这个数有几级?万级上怎样写?个级上一个也没有怎么办?

  教师在数位表上写出这个数,再让学生读一读进行检查。

  由学生在数位顺序表上试着填写二千零五十万七千,再说一说是怎样写的。

  学生回答:先在万级上写出二千零五十,再在个级上写出七千,合起来就是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学生自主探究下面的数的写法。

  十万二千三百四十五、三十二万零六百、二千零五十万七千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又有了哪些新的收获?你认为今天这节课谁表现的最好?为什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7

  【教案内容】

  教材第70~74页。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能对统计结果作简单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的能力。

  【重点难点】

  经历统计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学样为了迎接六一节,学校鼓号队准备了精彩的表演,为了六一的表演更加完美,学校决定为鼓号队队员购买统一的服装,分为大中小号。

  说明:身高为120~129的适合穿小号,130~139的适合穿中号,140~149的适合穿大号。

  提问:你怎样才能知道每种服装各要购买多少套?

  2、出示队员身高记录单。

  提:这里是队员们的身高记录单,要知道定购每种服装的人数各是多少,接下来应如何做?

  指名:这里需要将身高分成几类?为什么?

  3、组织学生整理数据。用画正字的方法来完成。

  4、提:我们刚才用的是什么方法来分类整理数据的,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根据刚才的统计情况,请同学们将数据填入第69页的统计表中。

  提:现在根据这张表你可以知道什么?

  5、回顾这题的整理过程。

  我们是怎样知道每种服装各买多少套的?

  小结: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根据每种服装的大小为类别,先将队员的身高进行分类,这样我拉就可以知道每种服装的人数了。

  二、组织练习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记录及统计表。

  提:要想正确填写统计表,要先如何做?

  (2)小组合作:分类、整理数据,方法自定,并完成统计表。

  (3)组织交流。

  2. 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同学独立完成。

  (2)就统计结果,请同学们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介绍你知道吗?

  三、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8

  【教学内容】教材第75~78页

  【教学要求】

  使学生知道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便于分析研究问题,学会整理出数据制成的统计图。

  【重点难点】

  学会制作统计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 谈话导入

  介绍上海世博会。

  2、出示书73页的统计图和照片。

  介绍:世界五大城市申办2010年世博会,最终我国上海获得了胜出。这是大家欢庆的场面。

  (1这是第一轮投票的情况(出示统计表)

  2010年世界博览会申办城市第一轮得票情况统计表

  2002年12月

  申办城市 波兰

  弗洛兹瓦夫 俄罗斯

  莫斯科 韩国

  丽水 墨西哥

  克雷塔鲁 中国

  上海

  所得票数 2 12 28 6 36

  提问:有哪五个城市参加申办投票?哪个国家的城市得票最多?你是如何知道的?

  (2)出示第73页统计图。

  提问:从这张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是如何知道中国上海在第一轮投票中得票最多的?

  比一比:这幅统计图与统计表相比有什么优点?

  说明:整理出的数据除了可以制成统计表之外,还可以制成统计图,用统计图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形象具体,还有利于分析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条形统计图。

  二、教学新课

  ⒈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结构。

  提问:这个统计图包括哪些部分?

  引导学生从上向下有序地观察:包括图名、日期、单位、竖轴、横轴。

  提:纵轴上又有哪些内容。

  ⒉教学制作条形统计图。

  (1)根据图纸的大小,画出两条相互垂直的射线,即横轴与纵轴。

  (2)在横轴上,适当分配条形的位置,确定直条的宽度和间隔。

  (3)在纵轴上,根据数据的大小,确定单位长度表示多少数量。

  (4)标上统计图名称、日期、单位。

  3、提:纵轴上1格长度表示?哪个国家的得票最多,是多少票?哪具国家的得票最少是多少票?

  三、组织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如何制作条形统计图。

  五、布置作业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9

  【学情分析】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线已经初步的认识,但学生一般会认为直的线都是直线,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同时学会用字母表示线。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例,理解线段、射线、直线的区别与联系;

  2、会用字母表示线段、射线、直线;

  3、从生活中找“线”的练习中,感受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抽象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区别与联系,并会用字母正确表示;

  教学难点:理解线段、射线与直线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生活情境,引出线段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人类现在居住的星球叫什么名字吗?(地球)那你们知道哪颗星球离地球最近吗?(月球)那你们知道地球离月球究竟有多近吗?(不知道)想知道吗?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科学家们是用什么办法测量出来的吧?(科学家用激光器测量出来的)

  提问:假如我们将从地球到月球的这束激光看成一条线,请同学们想想这束光可以用我们已经学过的什么图形表示呢?

  请同学到黑板上画,其他同学在作业纸上画。对比自己和黑板上的线段,回忆线段有哪些特点?并反问什么是端点?(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线段的特点)

  根据线段的特点对比这束光是否符合线段的所有特点,如果分别用大写字母AB表示两个端点,该怎样命名?学生畅所欲言,老师统一意见,规定线段的命名方法。

  【设计意图:借助实物抽象出线的过程,让学生回忆起线段的特点以及画法】

  二、回到宇宙中,引出射线

  1、假如这束光拥有无穷的能量,同时又没有月球和其他任何东西的阻挡,他会怎样运行。

  2、引导学生说出,沿着原来的方向继续运行,无限延长,无法测量。

  3、让学生讨论并试着画一画,然后引出射线的画法,观察射线有哪些特点,讨论射段的命名方法。(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射线的特点)

  【设计意图: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再试着画一画,展示后,再统一强调画法和读法,学生印象深刻,在学习后修改自己的射线】

  三、根据动画区分线段与射线,引出直线

  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直线的特点有哪些,怎样命名,最后线段射线直线进行比较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最后引出今天的课题《线段射线直线》。

  【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区分线段与射线的特点,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是直线】

  四、进生活,区分三种线

  导语:同学们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咱们一起去生活中找找我们的新朋友们吧。

  1、依据图片,独立观察,寻找抽象出三种线

  2、学以致用,做练习

  3、猜谜游戏

  (1)线段:(有始有终)

  (2)射线:(有始无终)

  (3)直线:(无始无终)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数学问题;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估算意识。

  3、在通过分类活动程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

  2、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探索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正确计算两位小数的加减法。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法学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讲练结合法。主动探究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创设歌手大奖赛的情境,提出了“谁表现比较好”的问题。教学时首先帮助学生了解“专业的分”“综合素质得分”是什么意思,怎样判断谁的表现好呢?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一般是将专业分和综合素质分加起来进行判断的。

  二、探索计算方法

  1、根据题目列式,估算结果。

  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后,先估算结果。

  2、探索计算方法

  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学生用竖式计算,并讨论“为什么小数点要对齐”,通过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只要小数点对齐,相同数位上的数就能对齐,然后就和整数加减法的道理一样了。

  3、研究问题2,探索减法的计算方法。让学生独立解决,可以有多种解决方法。

  三、当堂训练

  (一)火眼金睛辨对错。(10分)

  1、0.3与0.300大小相同,计数单位也相同。 ( )

  2、小数点的后边添上“0”或去掉“0”,小数大小不变。 ( )

  3、4.4时=4时40分。 ( )

  4、整数加法的运算定律同样适用于小数加法。 ( )

  5、2.7和2.9之间只有一个小数。 ( )

  (二)独立完成练一练1、2题。教师集体订正答案。

  四、学习体会。

  写出本节课你的感想吧。

  五、作业布置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逐步学会概括加法结合律、交换律并能用字母表示,并能用加法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自主学习的方式探索、理解并掌握加法结合律。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以及自学的能力。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课本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了解黄河的有关知识。请看情境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情境图,了解黄河的走向,弄清楚黄河流域与黄河长度的区别,汇报自己发现的信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师:黄河流域的面积约是多少万平方千米?谁会解答?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二、学生根据图中信息独立列式

  方法一:(39+34)+2=75(平方千米)

  方法二:39+(34+2)=75(平方千米)

  师:黄河全长约多少千米?可以怎样算?

  学生列式:(3472+1206)+7863472+(1206+786)师:观察这两组算式,你有什么发现?小组研讨,汇报交流师:这是一个规律吗?想办法验证一下。经过验证这确实是一个规律,叫加法结合律,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规律吗?

  生:A+(B+C)=(A+B)+C

  学习了加法结合律,加法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请完成填空,然后观察,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他们的位置,和不变。

  师:这也是加法运算中的一个规律,叫加法交换律,能用字母表示它吗?

  生:A+B=B+A

  师:学习了加法的两个定律,能根据加法运算律解决实际问题吗?

  三、观察下面算式,想想怎样算比较简便?

  282+63+37

  生:用加法结合律可以简算

  四、自主练习

  第1题。独立完成,说说自己的想法。

  第3、4题。注意用简算。

  五、简要回顾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

  六、作业

  自主练习3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2

  教学内容:

  比较图形的面积

  目标预设:

  借助方格纸,能直接判断图形面积的大小。

  通过交流,知道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基本方法。

  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变化的关系。

  教学重点:

  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图形的等积变换。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

  让学生观察方格中各种形状的平面图:

  提问:下面各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你是怎样知道的?

  同学进行交流。

  二、归纳比较的方法:

  (1)平移

  (2)分割

  (3)数方格

  你还有什么发现?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练习

  1.用分割和平移法来判断

  2.根据自已的理解画图形,只要面积是12平方厘米都可以。

  3.让学生讨论观察补哪块图形好。

  四、作业

  课堂作业:17页第4题。

  课外作业:在方格纸上画出面积为24平方厘米的图形。

  教学反思

  《比较图形的面积》这一课是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依据学科体系特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整合计算机信息技术,采用以自主探索为主、合作交流、多媒体演示验证等方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根据已掌握的知识和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每位学生都经过充分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后,再以小组活动的形式展开交流讨论,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比较的方法,体现了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课本节我设计了,说一说、想一想、练一练、三个教学环节。重点是想一想,让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体验图形形状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因此,在处理这一环节时,我以轻松的话题引入主题,通过多媒体课件调动学生的探索x。适时引导学生发现大屏幕中5副图形面积大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索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借助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来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探索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面积之间的关系做好铺垫。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激发是激起学生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即来自学习活动本身的内在动机,这是直接推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机,于是我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本的主体图以激发学生的探索x,当课本主体图的13副图形以多媒体课件形式出现在大屏幕的时刻,多媒体课件的生动形象吸引着学生,同学们睁大了双眼,努力的寻找着,渴望发现更多的奥秘,我及时提出指导性建议,要求先观察判断图形面积之间存在的关系,再使用学具动手操做验证,并作好记录以便交流。目的是抓住一切机会培养训练学生的数学思想。经过每一位学生充分的动脑观察,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掌握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进一步体会到图形的形状不同,但面积都相等。在学生全班汇报交流时,注意面向全体学生,尽可能的给更多的学生展示自我树立自信的机会。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比较的,它们依据是什么,当发现学生的比较方法独特时及时给予鼓励,以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自信心,同时,也为学生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体现了比较图形面积大小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真正成为个性充分发展的学习的主人。当我使用多媒体课件逐一演示验证学生的发现时,同学们紧盯大屏幕,屏住呼息,等待自己的发现和方法得到证实,与此同时全体学生又经历了一次发现和比较方法的全过程,同时感性认识也得到了提升。在练一练节中,我让学生应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可以更清晰地理解面积大小比较的方法,体会图形的变化与面积大小的关系,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它的直观演示,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活动;它的形象、生动,吸引着每一位学生的眼球,从心灵深处迸发出一种好奇,和探索的x,学生学习趣盎然,求知x高,课堂气氛活跃。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如练一练时,对习题缺乏沿深,假如能对习题加以沿深这样即可以突出练习的目的。又可以为还没有掌握的学生提供再一次学习的机会。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努力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把教学工作搞的更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标实验教材(四上)112的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中的简单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优化思想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中的策略的多样性,初步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化方案的意识。

  3、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4、使学生能积极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体会优化思想。

  教学难点:

  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探究用表格

  学具准备:

  三张圆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1、同学们家里有厨房吗?你们进过厨房吗?进去做什么?厨房里有什么数学问题吗?

  2、我们来看看王华家厨房里的数学问题。(课件出示例1图)中午放学回家,王华发现妈妈正在厨房准备烙饼。(板书课题:烙饼问题)

  师:“从图上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学生观察、理解图中的内容。

  (这一环节是通过创设出生活化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烙饼这一事例,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处于主动思考解决问题的最佳状态。)

  教师提问:“妈妈烙一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 “如果妈妈要烙2张饼最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烙?”

  小结:我们烙两张饼时,可以先同时烙饼的正面,用了3分钟;再同时烙饼的反面,用了3分钟这样烙两张饼就需要6分钟。

  师:“爸爸、妈妈和小丽各吃一张饼,一共要烙几张饼呢?” “要烙3张饼,锅里每次最多只能烙2张饼,那3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学生操作,探究烙3张饼的方法。

  让学生用发的圆片烙一烙,同桌说说用了几分钟,是怎样烙的。(圆片的正、反面上分别写着正、反两字来代表饼的正、反面。)教师参与到小组活动中。

  (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2、学生演示烙饼法。

  师:谁愿意把你烙饼的方法介绍给大家。(学生上黑板动手烙,边烙边说)

  让大家来比较:“这些烙法,哪一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

  得出结论:9分钟是烙3张饼所用的时间最短的,我们就把(烙3张饼所需时间最短的)这种方法,叫快速烙饼法。(教师板书快速烙饼法)

  教师用课件演示烙三张饼的方法并小结:先把饼1、饼2同时放进锅里,先烙饼1、饼2的正面,3分钟后,取出饼1,放入饼3,再同时烙饼2的反面和饼3的正面,3分钟后,饼2烙好了,取出饼2,再放入饼1,再同时烙饼1和饼3的反面,又过了3分钟,饼1和饼3烙好了,这样烙3张饼就用了9分钟。

  师:老师是用什么方法烙的?(也是用快速烙饼法)

  师:使用这种方法时,你发现了什么?

  (1、使用快速烙饼法,锅里面必须同时放2张饼。2、用的时间短。)

  让学生用烙3张饼的快速烙饼法再烙一次,边烙边说给你的同桌听。

  (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是解决烙饼问题的关键。我让学生演示烙饼过程,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尝试,再进行比较,既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拓展延伸:

  师:(出示表格,边说边点击表格)刚才烙2张饼时可以2张2张烙,所需时间是6分钟,烙3张饼时可以用烙3张饼的最佳方法,所需时间是9分钟。想一想,如果烙4张饼,怎样烙时间最短?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5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小组活动,通过小组交流,使学生找到最佳方法。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6张饼,怎样才能让大家尽快地吃上饼?需几分钟”

  学生发言。班内交流,并比较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好。

  教师小结后提问“如果要是烙7张饼、8张饼10张饼最少需几分钟?”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使学生找到最优方法,体会优化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在这样过程逐步形成课件表格.饼数

  2 3 4

  同时烙两张饼 快速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先烙两张,后三张用快速5 烙饼法

  两张两张地烙

  18 15

  烙 饼 方 法

  最少所需的时间(分)

  6 9 12

  7 8 9 10

  21 24 27 30

  4、探究规律。

  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根据情况决定是否给学生启示:

  1、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和烙饼所需要的时间,你发现了什么?

  2、仔细观察烙饼的张数不同烙饼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学生在充分交流探讨的基础上,得出结论:

  1、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张2张的烙,最后3张用快速烙饼法最节省时间。

  得出结论:每多烙一张饼,时间就增加3分钟,用饼数乘烙一面饼所用的时间,就是所用的最短时间。(饼数×3=所需最少的时间。)

  教师:“谁能很快地说出烙11张饼用多长时间?烙15张饼呢?”

  (通过拓展性的设问,既对前面所学知识进行了巩固,也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三、实践应用,内化提高

  课件出示114页做一做第1题。

  教师:“现在美味餐厅的厨师也遇到了难题,餐厅里来了三位客人,每人点了两个菜,而餐厅里只有两位厨师,假设两个厨师做每个菜的时间都相等,怎样安排炒菜的顺序才比较合理呢?”

  1、引领理解题意。

  2、全班交流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2、师:同学们回家后可以找一找生活中还有哪些问题可以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来解决。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各种计算工具,对算盘和计算器有一定的了解。

  2.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算盘、计算器,计算器的使用。

  教学关键:

  能够自学了解算盘与计算器的使用方法。

  教具准备:

  算盘、计算器。

  教学过程:

  课前参与: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准备一下,把你所认识的计算工具用最清楚的方式介绍给大家。

  一、计算工具的历史

  (一)课前参与反馈(学生介绍计算工具)

  前面我们了解了数是怎样产生的,随着数的产生,就会出现数的计算,为了计算方便,人们发明了各种各样的计算工具,课前同学们进行了有关资料的查询,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计算工具?

  学生发言。

  (二)老师根据学生介绍的情况补充介绍计算工具的发展历史

  计算工具的源头可以上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算筹是世界上最早的计算工具。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更为方便的算盘,并一直沿用至今。许多人认为算盘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而珠算口诀则是最早的体系化的算法。

  计算尺的出现,开创了模拟计算的先河。从冈特开始,人们发明了多种类型的计算尺。直到20世纪中叶,计算尺才逐渐被袖珍计算器取代。

  从17世纪到19世纪长达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一批杰出的科学家相继进行了机械式计算机的研制,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帕斯卡、莱布尼茨和巴贝奇。这一时期的计算机虽然构造和性能还非常简单,但是其中体现的许多原理和思想已经开始接近现代计算机。

  最古老的计算工具:算筹

  我国春秋时期出现的算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工具。计算的时候摆成纵式和横式两种数字,按照纵横相间的原则表示任何自然数,从而进行加、减、乘、除、开方以及其它的代数计算。负数出现后,算筹分红黑两种,红筹表示正数,黑筹表示负数。这种运算工具和运算方法,在当时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人发明算盘

  随着计算技术的发展,在求解一些更复杂的数学问题时,算筹显得越来越不方便了。于是在大约六、七百年前,中国人发明了算盘,它结合了十进制计数法和一整套计算口诀并一直沿用至今,被许多人看作是最早的数字计算机。

  一般的算盘大都是木制的,算珠也是木制的。后来发展到用铜等金属制作算盘。高档的算盘用玉制作。算珠除了圆柱形的算珠,也有截面为菱形的算珠。的算盘有几米长,最小的只有几厘米。

  算盘可以进行加减乘除各种运算。时至今日,用算盘计算加减法的速度毫不逊色于计算器。

  算盘上粒粒算珠的上下左右移动,可以使计算者直观的看到加减乘除的运算过程。算珠互相碰撞及算珠与横档的碰撞发出的有节奏的声音,形成一首美妙的“计算进行曲”。计算者从声音中体会到计算的愉快。这些愉快的感觉反映到俗语中,“三下五去二”、“管它三七二十一”,“劈里拍拉的算账”。

  利用算盘进行计算时,不仅要用手指不断的拨动算珠,还要用眼睛看数,同时要不停的动脑筋。这是非常典型的手脑并用,对提高智力,开发右脑是一种好方法。有学者指出,学珠算练手指是开发智力的有效途径。

  由于用算盘计算有这么多的优点,所以这个在中国已使用了二千多年的计算工具,现在在世界各地仍得到广泛应用。在受中国文化影响比较深的日本、韩国、东南亚,珠算技术的传授及普及教育一直受到重视。日本的小学生把读书、写字、打算盘列为三大基本功,日本的珠算教育在世界上处于地位。日本全国的算盘学校高达35,000所。韩国的珠算教育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即使远在南美洲的巴西,也成立了珠算联盟,每年进行4次珠算考核和二次珠算大赛。北美洲的墨西哥有全国珠算支部,美国有珠算教育中心,有1,000多所学校接受珠算教育,算盘正成为美国的一种数学教学工具。

  计算机

  1946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ENIAC)。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不断更新。目前,速度快的计算机1秒钟能计算几十万亿次。计算机的大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大约有一间房间那么大,现在有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电脑。

  计算机发展史:

  ■1946年发生了人类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人类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了。

  ■以使用电子管为特点的第一代电子计算机在20世纪40年末和50年代初获得重大发展。

  ■第二代电计算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间问世以晶体管代替电子管并增加浮点运算。

  ■19xx年IBM360系统问世它成为使用集成电路的第三代电子计算机的代表。

  ■使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第四代计算机。

  ■第五代电子计算机被称为智能计算机。

  ■模仿人类大脑功能的神经计算机已经开发成功它标志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进入第六代。

  二、算盘和计算器的认识与使用

  1.算盘。

  刚才同学们介绍了许多的计算工具,其中算盘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现在在许多地方还能见到。你认识算盘吗?对算盘有哪些了解?

  (1)算盘各部分名称

  算盘的长方形的框内装有一根横梁,梁上钻孔镶上小棍数根,称为档。每根上穿一串珠子,叫算盘子儿或算珠。

  常见的算盘是两颗算珠在横梁上,每颗代表五;五颗在横梁下,每颗代表一。计算时按规定的方法拨动算盘子儿而得出计算结果。

  在拨数时要先定好数位,规定哪档是个位,然后再拨数。(规定从右往左数第三档为个位)

  拨出一个数,说一说这表示多少?

  (2)两种不同的算盘:

  出示两种不同的算盘(书23页图):

  观察有什么不同。

  左边的算盘是中国算盘,上面有两颗珠子,每颗代表5。

  后来算盘发展到日本,逐渐演变成右边这样,上面变成了一颗珠子。

  原因是:原来是中国采用的是16进制,满15进1,所以算盘每档上是15;进入日本后,采用的是十进制,所以算盘的上面剩下1颗珠子。

  (3)算盘的两种功能:计算和计数

  2.计算器。

  (1)计算器的使用非常的广泛,你认识计算器吗?

  出示一个计算器,你能说说每个键的功能吗?

  显示屏、时间键、日期键、清除键、开关及清除屏键、存储运算键、括号键、数字键、运算符号键、等号键等。

  (2)让学生看课本自学,边看自己的计算器边看书,然后小组交流。

  (3)计算器的使用与算盘相比有什么优势?

  (4)全班看计算器,师生对口令。

  三、总结

  计算器的使用为我们带来了许多的方便,通过使用计算器,你觉得计算器如果具备哪些功能就更好了?不妨我们去找一找是否有具备这种功能的计算器,该如何使用,更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发明出更好的计算工具。

  四、作业:

  1.继续查找有关计算工具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如果能根据计算工具的发展史将其罗列就更好了。)

  2.了解计算器的其他功能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5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使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情景,体验直线的相交与不相交关系,形成平行线的表象,初步了解生活中的平行现象。过程方法:

  学生在亲身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能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平行线。情感与态度:

  提高学生欣赏平行美的能力,感知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平行线。画平行线。

  教学难点:

  理解“同一平面”、画平行线。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孩子们,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桌上有两枝铅笔,一位同学从旁边经过的时候,不小心碰了一下桌子。咦,铅笔呢?(课件演示:两支铅笔从桌子上滚掉在地上)。

  生:铅笔掉下来了。

  师:那两支铅笔掉在地上,可能是什么样子?你能想象一下,把他们的位置关系画下来吗?动手画之前,老师提出几个要求:今天的数学课上,我们能把这两枝铅笔想象成两条直线,可以吗?(直线有什么特征?)画的时候用上工具尺子;各种方法尽可能不一样,给定的时间里比比谁画得多。

  2.初探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一个同学的画法如下

  师:我们看这位同学的画法,他画了()种,有比他多的吗?老师刚才提出了要求,各种画法尽可能不一样。现在这几种画法中,真的没有相同的画法吗?

  生:不是。

  师:哪些画法是相同的?为什么?

  生:第一种和第四种是一样的。因为他们都有重合在一起的地方。

  师:老师懂了你的意思,就是两条直线有一个点是重合在一起的。那就是说,两条直线——

  生:交叉在一起。生:相交。

  师:很好。刚才有同学说了一个很好的词:相交。(板书:相交)指着学生画了“角”形状的两条直线,引导学生辨析他们是否相交?师:(手指第三种方法)这两条直线相交吗?生:不相交。

  师:我们的眼睛还没有看到相交师肯定的,但这是两条直线,向两边无限延伸后,是什么结果?

  生:画得长一些会相交的。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那条直线斜过来。生:这条直线靠过来了。

  师:老师知道大家的意思。原来这两条直线之间有这么宽(指第三组直线的下半部分),现在这条直线向这条直线靠过来了,两条直线间靠得越来越近了,按照这个趋势,他们肯定会有相交的一点。

  师:哪个同学上台,用测量的数据把大家刚才观察的结果表示出来?师:还有不同的方法说服大家吗?(让事实说话)(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

  师:看上去不相交的两条直线,画长一些实际上是相交的。照这样看来,这两组的两条直线也是相交的。

  生:不是。

  师:怎么不是呀?那位同学用测量的数据来说服大家。

  生上台测量两条直线之间的宽度,并说明:宽度没有变化,两条直线一直隔着这么远,不会相交。

  师:经过一番分析,这位同学画的这么多种画法中,归根结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看来画在点子纸上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不同的情况?

  生:或者相交,或者不相交。

  师:和你的同桌说说,你刚才画的各种画法中,哪几组直线是相交的,哪几组直线是不相交的。

  交流。(你画了几种画法,实际上是几种不同的画法?)

  师:同学们画的直线都在这张纸上,我们把他们说成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相互位置关系有两种不同情况:一种是相交,一种是不相交。我们把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相互平行。(板书:平行)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平行线。

  来看这样一组判断题。

  【设计意图】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对教材中关于平行概念的语言描述学生理解尚有困难。

  3.深究

  师:我们是通过掉在地上的两枝铅笔,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关系。让我们还是回到上面的话题上吧。如果桌上的铅笔,一枝掉在地上,另一枝还在桌上,那这两枝铅笔所在的直线还能相交吗?(课件演示这样的场景)

  生:不会。师:为什么?

  生:一枝在上面,一枝在下面。画长一些,上面的还在上面,下面的还在下面。师:很有想象力。看到两枝铅笔现在的位置不由得想到了立交桥,请看大屏幕有些汽车在地面上行驶,有些在立交桥上高速公路上行驶,我们动手做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移动演示下面的汽车行驶的路线,用一个手指演示在上面路面上行驶的路线,两辆车从不同的方向开来,结果:两辆汽车会相撞吗?为什么?

  生:一个在上面,一个在下面。(多请几个同学说一说)

  师:你们抓住了关键,因为两辆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路面上,所以这时这两条行驶路线既不相交,也不是平行,它是一种特殊的情况。而在小学阶段所学的相交和平行特别强调,在同一个平面内。

  师:同学们,我们周围的世界就是图形和线条的世界,借着这两枝铅笔我们认识了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你能从下面的图片中找出相互平行的直线吗?(课件出示:课间10分钟)日常生活中,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平行或是相交的直线的?

  【设计意图】生活是学生认知形成和发展坚实的踏板,离开了生活进行教学,为学生支起的就是一个空架子。“同一平面”的含义是学生理解的一个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呢?

  利用刚才的情境深掘一尺:桌上的两枝铅笔只有一枝掉在了地上,这时候两枝铅笔的位置关系是怎样的呢?孩子的意见会出现分歧,有的认为相交,有的认为不相交。多媒体适时出示立交桥,并且带领孩子做一个模拟试验,用一个手指头表示下面汽车的行驶路线,一个手指头表示天桥上汽车的行驶路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它们从不同的方向开来,不会撞车的原因在于这些汽车在上、下两个不同的平面上,而我们小学阶段所讲的平行与相交都是指在“同一个平面内”。以此为踏板支撑起学生对抽象数学术语“同一平面”的理解。在孩子内心世界,他们较少用数学术语、命题的方式来建构自己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的,鲜活而有贴切的表象是理解抽象概念内涵的最佳“锚桩”。

  4.操作

  师:我们的同学勤观察、善思考,已经认识了平行。那我们能动动手画出平行线吗?一边画,一边总结画平行线你用了哪几个步骤。

  讨论交流:你是怎样画的?

  生:先画一条直线,然后再画一条直线。

  师:有什么要补充的吗?这两步之间有没有做什么?生:把尺子这样。师:谁能帮助他表达?生:移动生:平移

  师:(板书:平移)老师刚才听到同学这样说:要平移!非要平移吗?为什么?生:不平移的话,直线就会斜掉,就不是平行了。

  师:那怎样保证是平移呢?,还记得图形在方格纸图上的平移吗?请看大屏幕,正方形在方格纸上移动,它能一次平移到这一格吗?为什么?将方格纸斜着放,正方形在方格纸上平移。

  师:如果没有方格纸,要想平移,你觉得关键是什么?

  师:对了,如果要让这个正方形,就像小火车,要想火车平移,那关键就得给它造一条轨道。现在请你拿一把三角尺,你能想办法,让他平移吗?

  演示画平行线吗?和老师同步练习。

  学生独立练习。

  加大难度,你能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然后演示。

  再加大难度,你能过这点画这条直线的平行线吗?学生尝试,演示。交流:在画平行线的时候,你觉得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是这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应该要这样画,但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画。知识不能很好的为技能的展开提供有力的支撑。

  5.冲浪

  想想、摆摆、填填

  (1)第一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第三根小棒和第二根小棒平行,那么第三根小棒和第一根小棒()

  (2)先摆一组平行线,再在不同的方向上又摆了一组平行线,可能摆成()图形。摆成的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的之处?

  书第41页第3题。自己思考,讨论交流。

  6.总结。

  学到这里我们的课马上就要结束了,你看老师的板书,还缺个课题,你能帮帮忙,给我们今天的课取个名字吗?能说说理由吗?

  欣赏平行事物,感受平行美

  总结:平行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中无处不在,下面大家一起来感受平行给我们的视觉带来的美。美的事物有千千万万,其中的奥秘有许许多多,老师相信,只要你善于发现,善于思考,你不但会发现其中的秘密,你还会用你的智慧来创造出更多的美好画卷。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6

  教学内容:

  课本第72至74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生活实际情景,体验“改商”的过程。

  2、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计算中增强学生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意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及发散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生活情境,体验“调商”的过程。难点:能正确计算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

  教学准备与方法:

  课件。情境教学、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某学校要秋游啦,同学们纷纷在做准备,四(1)班有41个学生,老师想让同学们戴上红色的帽子,这样好识别自己班上的学生。超市里有8元、 9元、10元的红色帽子,而班费只有400元,请你帮老师算算,可以买那种帽子?(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购买方案)

  二、自主学习、建立模型。

  出示情境图(课件出示:教材第72页情境图)。根据这幅图,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学生归纳,交流:

  三年级有学生192人,四年级有学生184人,五年级有学生230人;大客车限乘客46人,小客车限乘客24人。师:你认为应该怎样来安排乘车?

  (1)学生独立试做,然后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讨论估计试商。三年级学生都坐小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92÷24=先估估大概需要几辆车

  (2)全班交流,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明确把除数“2 4 ”看作“2 0 ”来试商,初商“9”大了,改商“8”的原因。

  试着用竖式计算一下,看看能不能求出答案。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24”看作“20”来试商,但在具体的计算时,会发现9×24的积比被除数大。积大了,说明商太大了,这是因为把除数看小了,所以商要改小,因此商应该为8。即192÷24=8(辆)。四年级学生都做大客车,需要几辆车?列式为:184÷46=

  试商的过程:把46看坐50,50×3=150,商3······,但是余数和除数一样大,说明商3小了,应该商4。同样的,用竖式试着计算一下,看看结果如何?

  让学生独立尝试,用竖式计算。老师巡视,个别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把“46”看作“50”来试商,但在具体计算时,会发现商3是不合适的。因为用3×46得138,被除数184减去138得46,余数46与除数46相等,说明商小了,因此要改商4。即184÷46=4(辆)。

  三、精讲点拨。

  全班交流,使学生认识到:

  当除数的个位是4或比4小时,可用“四舍”法试商,去掉除数的尾数,把除数当作整十数。由于这时把除数看小了,商往往偏大。当除数的个位是5或比5大的数时,可用“五入”法试商。由于除数变大了,商容易偏小。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如果除数接近整十数,可以把它看作整十数来试商。

  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73页“试一试”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全班反馈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板演,并让学生口述试商过程。

  【设计意图: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体会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

  四、知识应用及拓展。

  1、理解试商。

  2、完成“试一试”第2题:认真思考,小组内说一说,试商的时候,什么时候商可能会小?什么时候商可能大?请你举例说说自己的想法。

  3 、完成“练一练”第1、2、3题。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学到了什么知识?引导学生从遇到的问题中揭示新的认知冲突,再以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探索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方法,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增强交流,并获得收获成功的喜悦。

  板书设计:

  秋游

  除数是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192÷24= 184÷46=

  教学反思: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调商),是学生在学习和掌握计算方法和试商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掌握的知识点,加上整堂课都是进行计算教学,对学生来说比较枯燥、机械,学起来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一般。分析教材,通过具体情境和现实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学习调商。学生在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时,早已知道余数必须比除数小;在计算除法时,如果遇到商乘除数的积比被除数大,知道“不够减”,这些都是教学调商可以利用的资源。本课教学中,精心设计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情境,把那些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带到一定的情境中去,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学习欲望。以欣赏秋游图片的方式引出情境图,让学生发现信息,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7

  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49页例1及相应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根据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推出并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正确计算。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主探索笔算方法。

  1、出示例1:李叔叔从某城市乘火车去北京用了12小时,火车1小时约行145千米。该城市到北京大约有多少千米?

  2、独立列式:145×12=

  3、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

  4、尝试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估算的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

  5、让学生说一说计算过程。应说以下几点:(1)先算什么;(2)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3)最后算什么。

  6、师生共同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

  7、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

  二、巩固练习

  1、课本49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完成后,可能计算器自行检验。

  2、练习七第3题。

  164×32= 54×145= 254×36=

  217×83= 43×139= 328×25=

  提示学生:怎样列竖式可使计算方便些?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对比的基础上反思,明白在列竖式时,上面一行写三位数,下面一行写两位数,这样计算比较方便。同时提醒学生书写要工整,数位要对齐,计算要仔细。

  3、练习七第2、4题。

  这两题的知识背景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学生练习后,让学生根据每题的知识背景简单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三、课堂小结。(略)

  教学反思:

  笔算乘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第50-52页练习七的2、4、5、8-11题。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8

  [数学教案]

  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88--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探索笔算被除数和除数末尾有0的除法的算法的过程中,加深对商不变的规律的理解,提高运用这一规律进行简算的意识。并能在简算过程中确定余数的大小。

  2.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3.使学生在知识迁移的情境中,增强学好知识的信心,体会规律的生活和数学价值。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交流、辨析,迁移等活动,使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提高优化意识。

  [教学过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第八课:《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请你准备好数学书、练习本和文具,调整好坐姿,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一.创设情境,回顾知识

  根据450÷30=15快速说出下列各题的商。

  45÷3=15

  900÷60=15

  150÷10=15

  老师:为什么你们算得这么快?依据是什么?

  学生:这三道题都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一个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所以我们很快的算出了结果。

  小结: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口算变得简便,那么它能不能使笔算变得简便呢?我们来一起探究。

  二.亲身实践

  探究新知

  (1)发现:请看这个除法算式,被除数和除数有什么特点?

  780÷30=

  交流:它们都是整十数或几百几十数。

  (2)计算:这道题的商是多少?你能用竖式计算吗?请你在练习本上写一写。(停30秒)

  (3)汇报:

  小平:根据以前的经验我是这样算的:这是一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先用30除78个十,商是2个十,还余18个十,再用30除180商6,所以780÷30的商是26。

  教师:说得太好啦!还有和这种竖式计算方法不一样的吗?

  小英:

  我和小平的算法不一样:我将被除数780和除数30同时除以10,得到78除以3,根据商不变的规律,78÷3和780÷30的商相等。因此可以这样计算,(呈现竖式划掉0,然后再计算78÷3)

  (4)质疑:屏幕前的同学们,你认同小英的这种新算法吗?(停2秒)如果认同,请你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的?(停2秒)

  学生:我认同小英的说法,她在竖式中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运用了商不变的规律,所以780÷30和78÷3的商是相同的。

  (5)对比:同学们说的很清楚,比较这两种计算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我认为第二种运用商不变的规律,把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变成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运算简便多了。

  (6)练习:看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下面请观察这两道题能使用刚才的简便方法进行笔算吗?下面请你在练习本算一算。(停30秒)

  出示:600÷40=

  5400÷200=

  交流:算好了吗?这两道题有什么特点呢?请你来说一说。

  学生(小英):我发现这两道题被除数和除数末尾都有0,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第一道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想成60除以4,商是15.第二道同时除以100,想成54除以2,商是27。这样计算简便。

  教师:由此,我们发现用整十数除整十、几百几十数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能使计算简便。

  (1)出示:120÷15=

  (2)计算:请看这道题,我们能不能借助刚才的经验进行简便计算呢?赶快试一试吧!(停30秒)

  (3)汇报:

  学生1:

  我是这样写的: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4,变成了480÷60,这时再同时除以10,变成48÷6,口算得8。被除数和除数除了同时乘4,还可以乘偶数2、6,都可以把除数转化成整十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

  教师: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学生2:

  我让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3,变成了40÷5,数变小了,口算也得8。也可以同时除以5,也会使数值变小,方便计算。

  (3)小结:同学们的思考很有道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乘一个数,可以“凑成整十数”,再进行简便计算。也可以运用商不变的规律同时除以一个数,使数值变小,进行简便计算。但是这些都不是唯一的`方法,计算时,我们要根据算式的特点进行恰当的选择,目的是使计算简便。

  (4)你能在( )里填上适当的数,使计算简便吗?

  请你在数学书88页做一做第二题处完成。

  订正:第一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2,变成360除以90,想成36除以9,口算得4;第二道,同时除以9,用50除以2,得25。第三道,可以同时乘2,变成240除以30得8。第四道同时除以7变成30除以6,得5。但是但是三四题的答案不唯一!是“凑成整十数”、还是使数值变小,在解题使我们要灵活运用商不变的规律。

  3.例10

  (1)计算:840÷50=

  教师:再来看看这道题,你能简便计算吗?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吧!(停30秒)

  (2)计算

  以下是竖式计算过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10后,变成84除以5,商是16。可是君君认为余数是4,丽丽认为余数是40,你猜猜谁说的对?

  (3)对比

  小平:我猜君君同学说的对。计算时,最后一步34减3余数是4。

  小英:我认为丽丽同学说的对。余数4在十位上,应该是40。

  教师:要想知道对错光靠猜是不行的,怎么办?对!验算,请你验算一下,检验对错。(停15秒)

  小英:验算时,我们用商16乘原来的除数50得800,如果加余数4,是804,不是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是错的,如果加余数40正好得原来的被除数840,所以丽丽同学说得对,余数是40。

  (4)算理:为什么余数是40而不是4,其中的道理你知道吗?

  计算时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让计算变得简便,但是这仅限于没有余数的情况。要是有余数就要使用原数去思考,840除以50,先用50除84个十,商1个十,余34个十,把0抄下来,变成340,340里面最多有6个50,所以商5,余数是40。

  (5)教师:有没有快速判断余数的方法呢?

  小平:在有余数的除法,进行简便计算时,要是看余数是在原数的哪一位,这道题4在原数的10位上,表示的是40。

  教师:那这道题的余数是多少呢?4300÷200

  学生:这道题余数1在原数的百位上,因此余数是100。同学们你们想对了吗?

  (6)练习:请你用简便方法笔算这两道题吧!

  670÷30=

  9800÷50=

  第一道余数在哪位上,因此商是22余数是10;第二道,余数3在哪位上?因此商19,余数是300,你们写对了吗?

  小结:今天我们发现了运用商不变的规律不仅使口算简便,也使笔算变得简便。你们学会了吗?接下来我们进行练习吧!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升

  1.

  (1)你能很快说出下面各题的得数吗?

  120÷30=

  560÷80=

  4800÷40=

  360÷90=

  (2)下面的题你会做吗?在数学书89页第1题处完成。

  6300÷700=

  3200÷400=

  8100÷300=

  点拨:为什么这么快?因为运用了商的变化规律。

  2.

  请选择正确的余数填在里。在数学书89页第3题处完成。

  (1)830

  ÷40=20……

  (

  3,30)

  (2)640

  ÷50=12……

  (4,40)

  (3)1300

  ÷200=6……

  (1,10,100)

  点拨:第一道余数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30;第二道余数也在原数的十位上,余数是40,第三道呢?余数在哪一位上?百位,因此余数是100。

  除了用这种方法,我们还可以用商乘除数加余数的方法去选择正确的余数。

  3.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点拨:第一题是错的,根据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960和除数80同时除以10,变成96除以8得12,那么960除以80的商应该也是12,因此是错误的。第二道题呢?是对的,被除数和除数都除以10后变成6510除以21,商是310,65100除以210的商也是310.同学们你们相对了吗?

  四.全课小结

  回顾反思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中我们一起学习了利用商不变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我们发现同乘或除以一个适当的数中能使计算变得简便。还发现了当简便计算时有余数,要看余数在原数中的数位,来确定余数的大小。你们用这种积极探索的精神一定会发现更多的数学知识的!今天的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19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使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理解优化的思想,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尝试用数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重点:体会优化的思想

  难点: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合理安排来提高效率?

  2、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数学广角。板书课题:数学广角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出示情境图片:

  码头上现在同时有3艘货船需要卸货,但是只能一条一条地卸货,并且每艘船卸货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那么按照怎样的顺序卸货能使3艘货船等候的总时间最少呢?

  2)观察图,说说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问:要使三艘货船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按怎样的顺序卸货?

  学生讨论

  3)可以有哪些卸货的顺序?每种方案总的等候时间是多少?

  列出表格,问:从表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思考汇报

  4)找出最优方案

  三、巩固新知:

  1、书后做一做

  小名、小亮、小叶同时来到学校医务室。要使三人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应该怎样安排他们的就诊顺序?

  2、有210人选举大队长,有三位候选人甲、乙、丙,每人只能选之中1人,不能弃权。前190张票中甲得75张,乙得65张,丙得50张,规定谁的票最多谁当选。若甲要当选,最少还需要多少张票?

  四、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补充练习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

  1.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认认识算盘,了解 算盘的结构,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 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2. 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让学 生知道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化的一大贡献,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认识算盘,学会读写算盘上的数,会利用算盘上的珠子表示千以内的数。

  教学难点:

  理解1个上珠表示5。

  教学具准备:

  课件、算盘

  教学过程 :

  (一)情境导入:

  1.在计数器上指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

  2.读出计数器上表示的数:308、1000、256、760 3.介绍 算盘的历史:

  教师:在生活中还有一种计算工具--算 盘,算盘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发明之一,我们的祖先在600多年前就已经发明了算盘,开始用算盘进行计算,一直留传到现在。所以算盘的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算盘还传到日本、朝鲜、 美国、东南亚、欧洲等许多国家和 地区。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算盘。

  【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算盘,了解算盘的产生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出示课题:算盘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1. 了解算盘的构成:

  ①教师介绍算盘各部分名称。

  学生结合课件记忆。

  ②教师手指算盘的各部位。

  学生说出名称。

  ③介绍算盘珠子的作用。

  教师:算盘可以用来帮助我们数数和计数,下面的一个珠子表示1,上面的一个珠子表示5。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研究算盘的各部分名称,及其算盘珠子的作用。

  2.教学用算盘计数的方法。

  ①确定数位。

  教师:用算盘表示数的时候,首先要选择一个档作为个位。

  提问:请你看看这两个小朋友把哪个档作为个位?十位、百位在哪?请你指一指。

  ②在算盘上表示一位数。

  活 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5、6、9。 提问:怎样在算盘上拨出5?怎样拨出9?

  ③在算盘上表示两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

  提问:你是怎样表示的?个位 上为什么不拨珠子? 教师:个位是0 ,在算盘的个位上就不拨珠子。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27、30、65、99。 提问:你是怎样拨的?

  ④在算盘上表示三位数。 活动:请你在算盘上拨出100。 提问:怎样表示?

  活动:请你拨出254、180、309、600。 提问:1 80、309怎样表示?

  教师小结:拨数要从高位起,哪一位上是几就拨几 ,如果这一位上是 0,就用空挡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在算盘上拨珠记数,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拓展延伸

  1.读出下面各数,并在算盘上表示出来。 364、620、805、700、951、519

  2.把相同的数圈起来。

  3.你知道吗?

  比较中国和日本算盘有什么不同?

  (四)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是学习,你有哪些

  教学反思:

  本单元是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且教学混合运算的顺序是结合解决问题进行的,其中解决问题的步骤和策略又是重点和难点之一。围绕教学时侧重点让学生掌握含有几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不足之处:

  一、运算顺序没掌握好

  1、没有括号的运算,部分学生没有审题,直接从左往右一次计算,如:190-805+55 变成先算减再算除最后算加。

  2、对于有括号的运算,如:6(6010+120)学生第一步先算括号里的除后直接把括号去掉,算660+120。

  二、问题没解决好

  学生往往会有粗枝大叶的毛病,有两个问题的题目做成一个问题。同时在解决问题时分步会做,列综合算式却做不好。

  三、探其原因

  本人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四则混合运算和解决问题做不好的情况,可能与教材的编材体系有关。新教材将四则混合运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删掉了一部分例题,仅用了6个例题来编排。而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是分成两个部分一次循序渐进的,层次清晰,条理清楚,学生较易接受。

  四、对策

  今后教学应让学生体会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并且弄清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加强对解决问题的数量关系的分析,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如何将分步列式变成综合列式。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1

  一、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因此数形结合思想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之一,也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二、教材分析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习乘法和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对大量运算中的一类特殊的积和运算进行概括,使学生的计算在积累一定经验之后上升到一种理性认识,在小学阶段渗透恒等变换的思想,从而更好地发展数与代数的运算能力。

  三、学情分析

  在初步学习了三个运算定律后,当学生碰到“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此类题时,错误就更多了。究其原因,因为这类题不仅要求学生能明确运算顺序,正确计算,而且还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甚至要有一些直觉,能够进行合理的分析,找出其中能够进行简便运算的部分,并合理地进行简便运算。要想顺利完成这种题,学生必须要透彻理解简算的原理,完全把握简算的本质,既不能把可以简算的题轻易忽略了简算,也不能把无法简算的题错误地进行简算。经过整理归类,我发现学生简便运算主要是对运算定律混淆不清。

  如:18×101=18×100×1=1800

  125×48=125×(40+8)=125×40+8=5008

  125×48=125×(40+8)=125×40×125×8=5000000

  101×52=(100+1)×(50+2)=100×50+1×2=5002

  25×64×125=25×(60+4)×125=25×60+4×125=2000

  这些错误的发生,说明了学生对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这两条运算定律产生了混淆。这是由于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在表现形式上十分相近,致使一些学生造成知觉上的错误。

  四、我的思考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少数时难入微”。这句话说明了“数”与“形”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在研究“数”的时候,往往要借助于“形”,在探讨“形”的性质时,又往往离不开“数”。数形结合具体地说就是将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图形结合起来,使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通过“数”与“形”之间的对应和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时出现的各种问题,很多老师都是从“数”的角度来帮孩子加强理解,这对于孩子是有用处的。也有很多老师提出要加强练习,这样的做法也是有用处的。“练习不等同于重复”,练习不等于简单机械的重复操练,而是要敏锐发现学生学习的节点,分析成因,找到真正的症结所在,针对学生的学习困难,设计有价值的课堂教学。“数形结合的思想”是一种数学思想方法。通过“数形结合思想”在乘法运算定律中的教学,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使模糊的问题明朗化,孩子们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使他们由最初的迷茫发展至现在的茅塞顿开,达到了非常好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将结合律、分配律的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借用数学模型(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结合律是拆数等分成相同的几组,所以连乘,分配律是不等分分成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3.通过回顾错题的练习,让学生自觉用点子图帮助找错误原因,以提高正确率。

  教学重难点:

  重点:借用数学模型(电子图)帮助学生理解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知识的本质特征,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使用这两种定律。

  难点:正确认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特征。

  教学过程:

  一、借助点子图帮助学生区分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

  (一)创设情境,引出点子图

  1.光明学校要组织一些学生参加区运动会的入场式表演,同学们要站成这样的队形(PPT出示人站成的图形15×18),要求一共有多少人,谁会列算式?

  (15×18)

  2.如果用一个黑点来代表一名学生,站好的队形就成了这样的方阵(PPT出示点子图15×18)。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由生活中的方阵计算一共要多少名学生,转化为点子图求一共有多少个点,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二)展示算法多样化

  1.学生四人一小组,看哪个小组能用尽量多的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巧算,并结合点子图把算式里的想法在点子图里圈一圈,一种方法用1张图,用彩笔圈点子图,圈的时候先要想好了再圈。四人一组,讨论操作。

  2.汇报

  (预设)15×18=15×9×2

  15×18=15×6×3

  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5×18×3

  15×18=(10+5)×18=10×18+5×18

  15×18=(20-5)×18=20×18-5×18

  学生分别把7种解法的点子图做个说明。

  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分配律之后进行的,一方面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另一方面展示算法多样化。

  (三)分类,观察分析点子图及算式,找到两种定律的本质区别

  1.分类

  学生尝试把这些方法分分类并说一说为什么这么分?

  2.找到结合律的特点:因为等分成几组,所以连乘

  观察结合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2×9

  15×18=15×6×3

  15×18=5×18×3

  3.找到分配律的特点:因为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

  观察分配律的点子图分析其特点。

  学生举例说明:15×18=15×(10+8)=15×10+15×8

  15×18=15×(20-2)=15×20-15×2

  15×18=(20-5)×18=20×18-5×18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了解学生观察算式的角度,分类一共有两种情况:按方法分成结合律(点子图的特点“等分”)和分配律(点子图的特点“不等分”);按拆18和拆15分类。通过比较、引导学生观察“等分”成几组只能连乘;不等分,分几个不同的块,所以乘加或者乘减。从而找到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四)概括: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要时刻想着点子图

  PPT出示:

  总结:看来我们在做题的时候,脑子里得想着点子图,是等分成几组,还是不等分分成几块,如果等分成几组就得连乘,不等分分成几块就得乘加或者乘减。看来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点子图真是帮了我们的大忙,找到了结合律和分配律最本质的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拆数,让学生掌握在做相关类型题的时候看着拆数的不同,头脑中要结合点子图的特征,从而让学生明确“不同的拆分一定会带来不同的方法,相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二、回顾错题,利用点子图分析错误原因

  回顾过去的学习出现过的错误利用点子图进行分析

  (PPT:错题1)125×48=125×40×8

  (PPT:错题2)如:125×48=125×(40+8)=125×40+8

  设计意图:用探究到的结合律和分配律的本质区别,结合点子图说明错误原因,使学生加深对本质区别的理解。

  三、拓展练习

  8×12+4×36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总结:今天我们借助图来帮助我们研究数的问题,其实不光是点子图,还有其它图形也能帮助研究数的问题,希望同学们下次在碰到有关数的问题的时候能够想到我们的图形朋友。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2

  设计说明:

  垂直与平行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直线及角的基础上教学的,是认识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础。垂直与平行是指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本节课通过引导想象、观察、操作等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和理解垂直与平行的本质特征。运用激趣导入法、合作探究教学法和体验教学法组织教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和讨论,初步理解垂直与平行是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这两种特殊的位置关系。,初步认识垂线和平行线,正确理解“垂直”、“平行”的概念。

  2.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生活中的垂直与平行的现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对生活中垂直与平行的现象做出正确的判断。

  3.在“想象-操作-交流-归纳-质疑-总结-应用”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合作探 究的学习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相交”、“互相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想象能力。

  教学难点:

  对相交现象的正确理解(尤其是对看似不相交而实际上是相交现象的理解)和对同一平面的理解。

  学法引导:

  引导学生通过 “想象画线”、“感知特征”、“自主探究”、“拓展延伸”等活动,运用想象、观察、讨论、验证等方法,合作交流、自主探究新知,形成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学具准备:

  小棒3根/人,白纸2张/人,记号笔1只/人。

  教具准备:

  三角尺一把,直尺两把,立方体一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大胆想象

  1. 复习直线及其特点。

  (1)直线有什么特点?

  (2)想象直线的延伸。

  (3)初步明确学习任务。如果大屏幕上又出现一条直线,这两条直线可能会形成什么样的关系?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来研究两条直线的关系。

  2、大胆想象:请同学们在白纸上把你想到的两条直线之间可能形成的关系画下来,看看你能画几种不同的情况。注意:一张纸上画两条线,画完后同桌互相交流、欣赏。

  3、选择部分学生把作品贴到黑板上,并进行编号。

  二、观察分类,感知特征

  1、出示有代表性的几组的直线

  2、分类

  (1)小组内部分类交流确定一下你认为最合理的分类方案:观察这些图形,根据两条线之间的关系将他们进行分类,可以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2)交流分类方法,揭示“不相交”“相交”概念

  师:同学们都有自己的道理,很好,学数学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在介绍分类的时候围绕一个词语——交叉。也就是说两条线碰一块儿了。在数学上我们把交叉称为相交,相交就是相互交叉。(并在适当时机板书:相交) 如果按照“不相交”和“相交”两种情况来分类,应该怎么分?(板书:不相交)

  (3)你觉得相交的有哪些?说出你的理由。

  质疑:同学们的主要分歧在哪里?2 号 、3号的两条直线,相交不相交?(用自己的方法验证a.观察想象b.延长验证c.测量判断)

  对于延长后可以相交的给予课件演示突破难点。这种看起来快要相交的一类也属于相交,只是我们在画直线直线时,没有吧直线全部画出来。

  (4)再次分类

  (5)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一类是“相交”,另一类是“不相交”。

  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

  (一)认识平行线

  师:这几组直线就真的不相交了吗?怎样验证?(边提问边用课件演示)

  师:在数学上,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平行线。(板书:平行线)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篇23

  【教学内容】:

  教材第16~18页。

  【教学目标】: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含有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数的产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根呢?(教师举起手中的4根粉笔)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表示有4根粉笔?

  (学生通过讨论,会想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流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教育学生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认真努力地学好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2.认识自然数。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珠,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4)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观察比较: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分别说一说各自的看法。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十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教材“练习三”第1题。

  想一想,说一说。

  3.教材“练习三”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