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精选14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单元的最后一课是“不一样的电路连接”。日的是整理学生的发现和认识,比较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方法。
整个单元的安排是一个严密的结构,前后课之间有着学生认识发展上的逻辑关系。学生从认识电的本质一电荷开始,到认识电路、电流、开关、电路检测器、导体、绝缘体,这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将最终指向对电的认识。
在本单元中,学生使用的是电池这样一个安全的电源,而在日常生活中,多数用电器使用的是220伏的交流电。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知道220伏交流电的电源是很危险的,不能直接用家里和学校里插座中的电做实验。要把安全用电的教育贯穿单元教学的始终。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三、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1面鼓、1把钢尺、2根皮筋、1个音叉、装水的水槽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上节课中,我们已经知道通过不同力量的击打,对不同物体的击打都能产生各种各样的声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作继续的研究。
二、使物体发出声音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为什么我们对物体用力(按压、弯曲、拉伸)后,物体没有发出声音,但是我们对物体进行击打、拨动却使物体发生了声音呢?
三、观察发声物体
1、教师演示实验1: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
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2、教师演示实验2: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
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3、小组交流:
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4、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
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3
教材分析:
光的折射现象在生活中非常普遍,如筷子放在水里会变“折”、有水的碗显得底比较浅等。本课以生活中光的折射现象为例,通过对这些现象的解释,使学生感知到生活中处处皆科学,并能对一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做出科学的解释。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喜欢观察实验现象,喜欢亲自动手实验并思考问题,这是利于本课开展之处。但他们还不会去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联系,特别是运用逻辑推理和想象建立假设的能力还有待培养,这本节设计力图解决的重点。教师要帮助学生对科学实验的条件控制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愿意合作与交流,对光的折射有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教学准备:
玻璃砖、塑料水盆、硬币、筷子,鱼和透明鱼缸。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察现象:将筷子贴近玻璃砖,平行移动,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议论。
提出问题:明明是一根很直很直的筷子,怎么在玻璃砖后面“折断”了?
二、探究活动
1、观察光的折射现象
①硬币升高
准备一只塑料盆,投入一枚硬币,移动盆子,使你的眼睛刚好看不到硬币。保持盆子和你的眼睛不动。往盆子里慢慢倒水。
提问:你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
根据你想象,画一画实验中钱币发出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了哪些物质?
②鱼儿变大
猜一猜,我们把这条金鱼拿出水来,它会显得大些还是显得小些?
提问:为什么出水的鱼会变小变瘦了哪?
根据你的想象,鱼的光线是怎么到你眼里的,经过哪些物质?
③大树折了
大家看看窗外的大树,看能找到“折”了的大树吗?
根据你的想象,大树的光怎么进入你的眼里,经过几种物质?
④列举实例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现象?从光的传播角度,在什么条件下会发生这样的现象?
引导学生发现光线折射的规律。
2、提出问题:
以上几个观察活动中,我们看到了很多异常现象。分析几种现象,光传播的路线是什么样的?它在传播时经过了几种不同的物质?
3、学习小组讨论、汇报。
4、小结:光从一种透明物质进入另一种透明物质时,传播的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三、自由活动
学生尝试用光的折射原理进行解释各种与折射有关的现象。
四、拓展活动
刘谦的魔术表演引起观众的好奇。其实,魔术师有时也会利用光的折射原理,欺骗我们的眼睛。到网上了解一下,看自己能不能利用光的折射原理,学一档魔术节目?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光的折射现象,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气温是指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每天应选择同一时间来测量气温。
过程与方法: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保持对气温变化的研究兴趣,理解长期测量和记录数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选择每天测量气温的环境,完成“天气日历”中温度的测量和记录。
【教学难点】
正确测量,能坚持记录。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分小组记录一天中清晨、上午、中午、下午和傍晚的气温。
每组一张温度填充图。
每个小组或每人一支温度计。
【教学过程】
一、教师导语,引入研究课题
1、温度对天气的影响很大,气温是天气现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天气日历中重要的记录数据。
2、 揭示学习课题。
二、 室外温度的测量与比较
1、教师提示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要注意的安全问题。
2、学生说说怎样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怎样读数;复习温度计的刻度;让学生找出沸点、冰点、人体正常体温等温度。
3、讨论教室内和教室外的温度一样吗?怎样确定室外的温度比室内高?测量室内外的温度要做哪些准备,注意什么?
4、测量室内温度,记录、交流。
5、 分组到室外不同地方测量温度,走廊上、阳光下、树底下、阴凉处,把测量的温度及时记录。
6汇报交流,室内外温度有什么不同吗?哪个温度可以反映今天我们这个地方的气温?每个小组测得的温度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三、气温的测量
1、 讨论,刚才我们测量到的阳光下、阴凉处两个不同地点的温度有什么不同?想一下,我们应该选择什么地点来测量气温?
2、 教师小结,室外阴凉通风地方的温度最能反映当地的气温,所以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地方来测量气温。
3、 测量不同时间的气温,汇报不同时间所测到的气温。
4、 出示气温图表,讨论,从这张图表中,我们可以获得有关气温的哪些信息?为了准确的填写我们的天气日历,每天测量的时间该怎么确定?
5、教师小结。
四、课后总结
五、课后作业
1、我会填。
(1)、一天之中(日出前的凌晨)的气温最低。
(2)、一年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低气温出现在(1)月。
2、我会选。
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是( 3 )。
(1)上午10时 (2)中午12时 (3)下午2时
六、课后反思。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我们周围充满着不同的声音,我们也可以利用物体来制造出不同的声音。
2、过程与方法:运用语言来描述和记录听到的声音,并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观察和描述各种声音的活动中,逐步养成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并乐于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细心倾听周围的声音。
教学难点:
能根据声音的高、低、强、弱给听到的声音分类。
教学准备:
大小不同的音叉、大小不同的3枚钉子、收集一些关于声音的各种资料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个单元我们要开始进行声音研究的活动,说说你所知道的关于声音的事情。你对声音的哪些问题比较感兴趣?你想研究关于声音的哪些问题?
二、探究内容:
(一)倾听周围的声音
1、打开教室门,仔细听听,你周围有哪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
2、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
3、小组讨论: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呢?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反馈交流: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我们总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当你们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经常思考哪些问题呢?
小结: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逐一的研究这些问题。
(二)听听音叉发出的声音
1、介绍音叉:一种发音乐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的。
2、教师演示实验1:出示两种大小不同的音叉,用同样的力量敲击音叉,听听他们发出的声音。
比较:这两种音叉发出的声音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能描述一下它们的声音吗?
3、教师演示实验2:选择其中一种音叉,先轻轻击打,再重一点击打,两个声音有什么不同吗?
4、小组交流讨论:刚才听到的这些声音,能进行描述和分类吗(尝试着用高、低、强、弱等词语对声音进行归类)?
5、教师演示实验3:根据准备的不同材料按课本图中所示,进行轻轻击打和重一点击打,听到了怎样的声音,把它描述出来。
三、课后总结。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认识植物世界;能通过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广泛了解植物知识;能针对不同的植物分析植物体的各部分;学会从整体到部分观察植物的方法。
2、愿意与同学交流对植物的认识,体验到合作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
3、能指认植物的六大器官,认识到植物世界的多样性。
教学重点:
对植物“身体”的组成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教学难点:
概括、归纳植物体共同的特征。
教学准备:
课件、各种植物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出示课件小茶壶):这是一个小茶壶,看一看,小茶壶是有几部分组成的?
(壶盖、壶身、壶嘴、壶把)
2、(出示课件):这只小的`身体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头、胸、腹三部分,头上一对触角,胸部六条腿)
3、师:那么,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植物的“身体”。
(板书课题:植物的身体)
二、课中体验,探索求知:
1、师:老师这里有一段视频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教师出示视频片段,让学生观察。)
2、学生谈观察后的体会,认识到植物世界的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3、教师出示课件: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4、去户外观察植物需要准备些什么呢?
(1)观察前要想好观察什么,观察时要认真、细致。
(2)可以借助工具来测量,要按一定的顺序,别忘了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3)注意保护好植物。
2、教师出示实物:辣椒的植株,让学生观察,提醒学生观察时要认真、仔细。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完整的植物,这是什么植物?下面小组观察讨论。
教师出示问题:
(1)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那几个部分?
(2)指说各个部分。
(3)小组讨论植物身体的构成。
师小结:这棵辣椒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你还见过那些植物具有这六种器官?
4、教师出示其它绿色植物的图片,师:对,(出示课件):像向日葵、凤仙花、辣椒、苹果树这样的植物,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板书)
5、师:在植物的王国里,有许许多多的成员,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这六部分构成的呢?
6、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7、汇报结果。
8、教师小结:常见植物的“身体”一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这六个部分,有的植物在某段时间可同时看到;有的植物由于各部分分别出现,不能同时看到;也有某些植物没有根、茎、或不开花、不结果。这需要大家平时要多注意观察。
(教师出示苔藓、蕨类植物图片)
苔藓植物有两个器官,分别是:茎,叶。
蕨类植物有三个器官,分别是:根,茎,叶。藻类植物有一个器官,无根,茎,叶的分化。实际上藻体就是一个简单的叶。
9、今天我们了解了植物的身体结构,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植物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讨论、交流)
10、教师小结:植物可以给人类提供食物,可以美化环境,为人类呼吸提供氧气等,我们吃的食物,住的房子,用的家具都离不开植物,保护植物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三、课后拓展
1、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2、课后制定一份观察计划,继续对植物进行研究。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绿色开花植物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它们能够帮助植物满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1、解剖油菜花并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的特征;
2、观察一株油菜上花的变化过程并用画图的方式记录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获得亲近自然的情感体验,产生探究各种各样的花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学习使用解剖的方法观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学难点】
花到形成果实的变化过程。
【教学准备】
演示:油菜花变化过程的图片,课件。
分组:开花的油菜植株,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白纸、观察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单元概述:从今天开始,我们进入非常有趣的《新的生命》单元。本单元共有7课,我们要一起来研究植物和动物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请一位同学朗读单元导语:“春天……”
出示开花的油菜植株。这是什么植物?同学们平时认真地观察过花吗?让我们一起进入花的世界吧!板书课题:油菜花开了
二、探究过程
1、观察一棵油菜。
(1)请同学们说说油菜长得怎么样?区分油菜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2)油菜和凤仙花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这样的植物叫绿色开花植物﹙板书﹚,它们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构成。
(3)请同学再说出几种绿色开花植物。
2、观察一朵油菜花。
(1) 观察:
从油菜上摘一朵油菜花。用放大镜观察一朵油菜花。
在小组里描述所观察到的这朵油菜花。
注意萼、瓣、蕊的.读音。
(2)解剖:
学习使用镊子解剖一朵油菜花。
示范:镊子的使用和解剖的顺序;
解剖的油菜花。
将萼片、花瓣、雄蕊、雌蕊用胶带贴在观察记录表上。
观察解剖后的油菜花的各个部分。
填写“油菜花的观察记录表”。
(3)交流。
(4)小结: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个部分组成的。油菜花有四片花瓣。
3、观察一棵油菜的花。
(1) 一棵油菜上的花是同时开放的吗?
(2) 数数一棵油菜上有几朵花?几个花蕾?
(3) 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谢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4)观察一个花蕾;推测这个花蕾未来的变化。
画油菜花变成油菜荚的变化顺序图。
三、小结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实的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四、布置课外活动作业:
采集各种各样的花,下节课带来。
五、板书设计
油菜花开了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
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对影响小车在斜面上、平面上运动的因素作出假设;
2.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3.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4.能够测量小车通过给定距离所需的时间;
5.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科学知识:
1.知道小车从斜坡上滑下,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2.知道小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
3.认识到“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反复实验获取可靠测试结果的重要性;
2.意识到科学技术在解决日常工作、生活问题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准备:
1.小车、各种木板(有长短不一的',有表面光滑程度不一的,有相同的)、尺子(或皮卷尺)、垫木块等。
2.小车、尺子、垫圈若干、计时器。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物体的运动方式,请同学们说说你知道了哪些运动方式?(学生自由说)
2.教师用小车在木板上滑动,让学生观察,问:小车的运动方式是什么?
(教师引导:车轮和车厢的运动是什么方式?)
二、观察并提出假设
1.师做小车从斜坡滚动实验,让学生观察。
2.师质疑:小车从斜坡上冲下来,向前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1)与坡度有关,坡度越大,冲出去越远;
(2)与斜坡长短有关,斜坡越长,冲出去越远;
(3)与坡面有关,坡面越光滑,冲出去越远;
(4)与车子重量有关,车子越重,冲出去越远;
(5)与车型有关……
(6)与轮胎有关……
(注意:此处让学生自行假设,学生假设的内容可能会很多,教师要注意选择所作的假设,要尽量适合所准备的材料能够操作验证)
三、实验验证假设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教师指导
(注意:教师要根据所准备好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交流在课堂上可以实验验证的假设,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加以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尤其要让学生知道每种实验哪些是要变化的,哪些应该不变?教师可以利用课本第37页下图所提供的实验报告记录让学生逐一讨论各种实验时应保持不变和需要改变的条件。)
3.学生分组进行不同实验,领取相应材料,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做几次,以防数据出现的偶然性,数据测量时要做到认真、准确、记录真实)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让全体学生弄清小车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5.布置课后任务:同学们,我们刚才做了一些实验去验证了我们的假设,但还有一些假设我们还没验证,课后同学们如果有兴趣,可以选择一些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并做好记录。(教师课后可作适当指导)
四、研究影响载重汽车行驶快慢的因素
1.我们研究了影响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因素,现在再让我们来研究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2.学生作假设,教师适当板书:
与动力有关,动力越大,走得越快;
与路况有关,路况越好,走得越快;
与货重有关,货物越轻,走得越快;
3.实验验证:
(1)师:我们采用什么方法验证我们的假设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学生讨论交流)
(2)集体交流实验方法,教师指导。
(提醒学生汽车的动力可用加垫圈的方法,如课本第39页上图所示,定好起点和终点,确定好行驶距离,指导学生使用计时器,用好计时器。)
(3)学生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师巡回指导。
(4)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果。
4.布置课后任务:刚才同学们提出了许多假设,但有些假设我们还没去验证,课后也请同学们选择一些假设去做实验验证,并做好记录。
五、总结:
今天我们做了两大项的研究:
一、研究了小车从斜坡上冲出去的距离与什么有关;
二、研究了一辆载重汽车行驶的快慢与什么有关。通过学习我们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更学会了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再设计实验验证,并总结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希望我们同学能在以后的科学学习中不断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们的科学认识和科学研究能力。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6节课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了食物、食物的营养与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吃进去的食物在人体内还会经过一系列的变化,转化成养料和能量供人体吸收,这个过程叫消化,承担消化工作的器官叫消化器官。本节课要研究食物在消化第一站——口腔中的变化。
聚焦板块通过回忆一天的食物,并思考“吃下去的食物发生了哪些变化?”引出学生对消化器官的探究。
探索板块分两大活动,活动一主要通过观察食物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了解口腔的初步消化功能,并体验牙齿、唾液的作用。活动二主要通过角色扮演游戏,了解口腔内牙齿、舌头和唾液的协调作用。
通过探索活动后的研讨,学生可以认识到食物在口腔的初步消化,以及口腔各器官的功能,并进一步理解口腔的消化对整个消化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学生对食物在口腔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食物被咬碎、嚼烂等,也有一部分学生知道口腔里牙齿的类型和作用,但是对食物的变化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真正细致的观察很少,对食物中看不见的变化更是了解不多,口腔内唾液的作用也容易被忽略。
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在口腔里会经历初步的消化过程。
2.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它们的功能各不相同。
3.牙齿有三种,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保护好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描述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以及牙齿形状的特点、分布,能对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进行简单的记录。
2.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3.能够在角色扮演中不断完善对牙齿结构及运动特点的认识,有意识地对自己的原有观念进行补充或修正。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够认真细致地观察和实事求是地描述牙齿的结构和运动特点。
2.愿意与他人分享食物在口腔里消化过程的研究结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口腔对消化食物的重要作用,有健康生活的意识。
重点
观察食物在口腔的变化,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难点
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舌”,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过程,感受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新课聚焦
我们吃进去的食物首先进入了口腔,食物在口腔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消化器官可以将食物转变成我们可以吸收的养料和能量,这一过程叫做消化。吃食物时,食物首先进入口腔,口腔是人体的消化器官之一。
今天一起学习《食物在口腔里的变化》板书课题刘老师工作室制作。
被咀嚼、融化了...
通过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思考意识,并认识到口腔是人体消化的开始。
2.科学探索
探索一:咀嚼一块馒头,观察、描述馒头发生了什么变化
实验准备:馒头、镜子
观察方法:咬一口馒头,对着镜子咀嚼5下,先观察馒头的变化,接着一边咀嚼,一边感觉馒头发生的变化,并把看到的和感觉到的变化记录下来。
观察记录:
观察分析:
牙齿用来撕咬、切碎、嚼烂食物。
(2)舌用来搅拌食物。
(3)唾液中有溶菌酶、淀粉酶等,除了用来清洁口腔、消化食物,还有润滑作用。
观察总结:口腔中的牙齿、舌、唾液在咀嚼食物时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
【思考】馒头为什么吃起来甜甜的呢?
【点拨】馒头是面粉做的,面粉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里的唾液中含有淀粉酶,这种物质可以把淀粉转化成麦芽糖等,因此在咀嚼过程中,我们感觉有甜味。
探索二:观察牙齿
播放视频《了解牙齿》
门齿:切断食物
犬齿:撕开食物
臼齿:磨碎食物
探索三:模拟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实验材料:大塑料口袋、硬纸板
实验猜想:牙齿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食物,舌的功能是_____________食物。
实验步骤:
(1)用硬纸板模仿门齿和犬齿的外形,用大塑料口袋装满空气模仿臼齿。
(2)学生分角色扮演“馒头”“牙齿”和“舌”。
(3)观察“馒头”在口腔里发生的变化。
实验分析:
吃“馒头”时,门齿和犬齿会将“馒头”切断、撕碎,让“馒头”进入口腔,舌将它送到臼齿处磨碎,并搅拌食物。
实验结论:牙齿的功能是切割、撕碎、咀嚼食物,舌的功能是传送和搅拌食物。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观察方法完成观察实验
记录数据
思考问题
观看视频
了解牙齿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
观察馒头从进入口腔到被咽下去之前的变化过程。
注重学生实践,在实践中发现问题。
逐步低进,研究口腔中食物的变化情况。
清楚牙齿特点和作用为后续模拟实验做准备。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过程。
3.科学研讨
研讨一: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经历了哪些过程?
【点拨】食物在口腔里的牙齿、舌和唾液共同作用下变成湿软细小的食物糜。在口腔里经过牙齿撕咬、切碎、嚼烂;舌配合传送和搅拌食物;唾液使食物湿润,并通过溶菌酶、淀粉酶等初步消化食物。食物在口腔中的变化需要牙齿、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食物在口腔中经历了变小、变软、水分变多等变化。
研讨二:根据“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模拟活动,说一说牙齿和舌都担负了什么工作?
【点拨】牙齿中的门齿切割食物、犬齿撕碎食物、臼齿咀嚼食物,舌起到传送和搅拌食物的作用。
研讨三:在食物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还有其他参与者吗?
【点拨】食物在口腔里的消化过程中,除了牙齿和舌以外,口腔会在咀嚼的'过程中分泌唾液,唾液中的多种消化酶将分子结构复杂的食物水解为分子结构简单的营养素。
研讨四: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为进一步消化提供了哪些便利条件?
食物在口腔中的初步消化,咀嚼过程所起到的作用是预先消化一部分食物,减轻消化道的负担。唾液分泌还有利于食物的湿软,不至于伤害到食道,有利于下咽。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交流、讨论、回答
通过交流、讨论,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学生们能够用简要的语言描绘食物在口腔中发生了什么变化,牙齿、舌和唾液的功能。
4.拓展提高
播放视频《爱护牙齿》
1.牙齿会生病
龋齿,俗称虫牙、蛀牙,是在口腔内细菌的作用下,牙齿硬组织脱钙和有机质分解使牙齿组织破坏、崩解,在牙齿上形成龋洞的一种疾病。龋齿的患病率在儿童中可达90%以上。
形成条件:
细菌、食物、宿主(牙齿)和时间
龋齿的成因:
人口腔中牙菌斑或唾液中的细菌利用糖类发酵,经过新陈代谢后产生酸,长时间与牙齿接触进而破坏牙齿表面,使牙齿产生脱钙及龋蚀。
龋齿的危害
当龋病破坏了牙釉质侵入到牙本质时,患者遇冷、热、酸、甜的刺激时会感到牙齿疼痛,此阶段若不治疗,龋洞会强渐加深,累及牙髓,引起牙髓炎,这时出现自发痛,还可能引起同侧头痛,患者坐卧不安。若再不治疗,炎症继续向牙根方向发展引起牙根部肿痛、牙齿松动、咬痛、牙周流脓,严重者面部肿胀、、发烧、张口受限,细菌入血甚至可引起菌血症而危及生命。此外,龋齿多,必然会影响嚼碎食物,增加胃肠负担,容易引起胃肠疾病。
2.保护牙齿的方法:
①常刷牙,保持口腔清洁。
选择合适的牙刷和牙膏。坚持早晚必须刷牙、漱口。有条件者,每餐之后应立即刷牙。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3分钟,临睡前刷牙最为重要。
②掌握正确的刷牙方法。
错误的刷牙方法会造成牙面损耗和牙龈萎缩,所以我们不仅要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还要讲究正确的刷牙方法。要注意不能有遗漏的区域,不能只刷牙齿的外面,要彻底地刷干净牙,用力要轻柔。
③不要过多地吃甜食。
过多地吃甜食容易出现蛀牙,应多吃蔬菜和水果,因为蔬菜和水果可以增强口腔黏膜的抗病能力,同时对牙齿起到机械洗刷和摩擦的作用。
④定期进行口腔检查。
定期到医院进行口腔检查能及时发现牙齿是否存在疾病,牙齿有病者要及时就医,这样对牙齿的长久健康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猜测
交流
讨论
通过观看视频了解龋齿以及保护牙齿的方法。
培养学生爱护牙齿,保护口腔健康对身体是有益的。
作业布置
完成同步练习题
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牙齿有三种:门齿、犬齿和臼齿,不同的牙齿有不同的功能;我们还了解了食物在口腔里经历的初步的消化过程,知道牙齿、舌和唾液共同参与了食物在口腔里的
消化,它们的功能也各不相同;我们知道了牙齿会生病,保护好我们的牙齿,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
思考小结内容,巩固学习知识。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0
授课时间:
累计1课时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电从能够持续提供电能的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2.知道可以在电路中安装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科学探究目标
1.观察电池盒、灯座和开关的结构,了解各部分的功能。
2.能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
3.会用简易符号表示一个电路的不同部分,能画出简易电路图。
科学态度目标
1.进一步培养探究电路的兴趣。
2.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知道科技在不断的需求中创新和发展。
2.体验电池盒、灯座等的发明给人类带来的便利。
教学重难点
重点:将电池盒、灯座和开关连接到电路中,让小灯泡亮起来,并能用开关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难点:用简易符号画出简易电路图。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灯座、电池盒、干电池、导线、开关、小灯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1套、小电风扇或小电动机、教学课件。
聚焦
1.回顾:上一节课我们是怎样点亮小灯泡的?(预设:电池正、负极通过导线分别与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相连。)小灯泡和电池的连接点在哪里?(预设: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分别在小灯泡顶端和灯口,电池的连接点分别在正、负极。)电流是如何通过小灯泡的?(预设:电从电池的正极流出,通过导线流到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再经过与连接点相连的金属架流到灯丝,并从另一个金属架流到另一个连接点,最后通过连接点回到电池的负极。)
2.活动:通过上次课的学习,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电路是由什么组成的。你们能组装一个电路吗?(教学提示:给每组分发一节干电池、两根导线和一个小灯泡,比一比哪个小组能最快把小灯泡点亮。)
3.揭题:大家都完成得很迅速。这种由电池、导线以及小灯泡组成的电路称为简易电路,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简易电路。(板书:简易电路)
【设计意图】通过问答的形式帮助学生回顾上一课获得的知识,分享点亮小灯泡获得的经验;然后通过快速点亮小灯泡的活动,帮助学生从理论走向实践、从获取知识走向迁移应用以及投入后面的科学实践活动。
探索与研讨
探索一:组装一个电路
1.过渡:我们这样用手按着来点亮小灯泡,一松手小灯泡就不亮了,是不是很不方便呢?(预设:是的。)请大家观察教室里的灯或回忆家里装的灯,有什么办法让我们更方便地操作呢?(预设:可以用胶带之类的东西把导线和小灯泡的连接点固定。)
2.提问:(教学提示:逐个出示电池盒和灯座,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两个工具分别是电池盒和灯座,大家猜猜它们是干什么用的?(预设:固定电池和小灯泡。)它们的结构有什么特点?(预设:电池盒中间有一个大凹槽,两端分别装有铜片,并连接着外面两个接头的弹簧夹;灯座中间有一个螺旋状的螺口,旁边是两个接线头,分别连接有一个弹簧夹。)
3.演示:请学生上台演示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学会使用电池盒和灯座。
4.布置任务:请大家利用电池盒和灯座组装一个简易电路。(教学提示:出示组装简易电路的步骤。)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电池盒和灯座的结构,思考这些构造的用途,并邀请学生演示安装方法,让学生理解这两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电路组装。再通过组装活动强化学生对电路的各部分要相互连接、形成完整通路的认识。
探索二:在电路中安装开关
1.过渡:现在,不用我们用手按着,小灯泡也能一直发光了。
2.提问:如果现在想让小灯泡熄灭,我们该怎么做?(预设:把导线从弹簧夹上拆下来;将电池拆下来。)
3.追问:这样是不是也很麻烦?有什么方便控制小灯泡亮与灭的好方法吗?(预设:在电路中加一个开关。)
4.活动:出示开关,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分析其特点,并讨论开关是怎样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的。(预设:开关中间是一个一端带塑料按钮的金属簧片,不带按钮的一端连接在弹簧夹上。有按钮的一端抬起,下方对准另一个弹簧夹的接头。用手按住塑料按钮,电路接通;松手后金属簧片弹起,电路断开。)
5.布置任务:接下来,请大家尝试着把开关连接在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来控制电路的通与断。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开关的结构,思考开关的用法,然后尝试把开关连接到电路中,并使用开关控制小灯泡的亮与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同时感受开关具有控制电路的作用。
探索三:画电路连接图
1.过渡:我们已经能用导线、电池、小灯泡和开关组成一个电路了,如果要把我们的连接方法都记录下来,我们可以怎么画?(教学提示:出示教材P28电路实物图。)
2.讲解:如果我们在实验记录时都画实物图,会比较费时间。因此,我们可以用简单的、特定的符号来表示电器元件,将实物电路画成简易电路图。通常,我们用代表小灯泡,代表电池,代表开关,再用画线来代替导线,将它们连接起来,最后用小圆点标出连接点。
3.活动:指导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画出简易电路图。
【设计意图】通过认识常用的电器元件代表符号,引导学生用符号绘制简易电路图,记录自己的连接方法。指导学生用箭头标出电流的路径,为学生今后组建和连接更加复杂的电路打好基础。
拓展与小结
1.小结: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电流动的路径是从电池的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再流回电池的负极。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
2.提问:我们已经发现电路是一个闭合的回路,在电路中哪些电器元件是必备的?(预设:用电器、电源、开关和导线。)
3.追问:如果我们将小灯泡换成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有什么现象?(预设:小风扇或小电动机会转动。)
4.拓展:出示小风扇或小电动机,连接到电路中让学生观察。
【设计意图】将用电器拓展到小风扇或小电动机,拓展学生对电路的认识,提升学生连接电路的能力。
板书设计
2.3简易电路
电路概念:电从电池正极出发,经过导线和用电器回到
电池负极,形成闭合回路
电路组成:电源、导线、用电器、开关
电器元件符号:简易电路图:
教学反思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对于如何点亮小灯泡,学生已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本节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学会使用新的装置——灯座和电池盒,并用导线连接完整的电路。在使用这些电器元件组装电路的过程中,学生将获得更多组装电路的经验。根据这样的理念,本课首先让学生点亮小灯泡,再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只用一根导线和电池点亮小灯泡很不方便,顺势引入电池盒和灯座。接着让学生利用电池盒和灯座连接一个能点亮小灯泡的电路,使学生掌握电池盒和灯座的安装方法。再引入开关,使学生发现开关能控制电路中电流的通与断。最后学习绘制简易电路图,加深学生对电路概念的理解。
课后作业
见“状元成才路”系列丛书《创优作业100分》对应课时训练P22第二题。
判断题。
1.连接电路时,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与灯座的两个连接点要相接触。( )
2.开关的连接点只有一个,在开关的一端。( )
3.一个完整的电路不能缺少开关,否则小灯泡不能被点亮。( )
4.在电路中,电是持续流动的,从电池的负极流出,回到正极。( )
参考答案
二、1.√2.×3.×4.×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1
【教材简析】
《种子长出了根》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3课。
教科书中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类型和作用。书中安排了大量的主题研究活动:1.研究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观察前一课中已经种下的种子的变化,因此前一节课的课后延伸与本节课的课前作业是一致的,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凤仙花根的发展变化的过程。2.分析归纳根的类型。师生共同收集一些带根的植物,让学生全面观察,利用简单的表格对根进行记录、分析、归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3.研究根的作用。我们从教科书中遴选部分资源,再结合本地植物根的特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植物不同的根以及根的作用。
【学生分析】
本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种子里孕育着新生命》《种植凤仙花》两课的基础上展开的,是单元教学中承上启下的一课,承上是需要用到前两节课学生种植后对植物的观察记录,启下是为后面能够有序地研究茎和叶的变化及作用做好铺垫。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前,教师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根部变化,从根的生长、类型和作用三方面进行观察与思考,引发学生对植物根的生长变化的研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种子可以萌发成幼苗。
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根总是向下生长。
根能够吸收水分、矿物质以及固定植物,维持植物生存。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植物根的外部形态具有不同的特点。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基于观察描述种子的萌发过程。
能用画图的方法记录根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
能以实验现象和生活现象为依据说明根的作用。
科学态度目标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调整自己的观点。
乐于运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根的作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环境影响植物生存,具有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并做好记录,知道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难点:通过实验验证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前一节课的课后观察记录表,凤仙花种子发芽实验观察杯,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师准备:种在玻璃杯中的凤仙花的种子,一些带根的植物。
【教学过程】
一、聚焦观察、寻找规律
1.谈话:通过精心培育,我们播下的凤仙花种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我们交流一下凤仙花种子萌发的情况。(学生汇报自己的`发现)
(1)通过交流学生总结种子萌发的过程。
种子先长小芽,这个小芽逐渐长大就会变成根,凤仙花的根就是由这个小芽长大形成的。
(2)大家能不能给这个小芽起个名字呢?
学生:对,这个小芽叫根芽!
教师:你知道根芽是种子里的哪部分变成的吗?(胚根)
2.上节课,大家观察了不用种子也能发芽的植物。现在,我们来交流讨论一下自己的发现。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总结出,根生长的方向有什么特点?
我们发现,根都是向下生长的。也就是说,不管我们种的时候怎么放种子,它的根永远是向下生长的。同时我们还发现,根的生长速度比较快,几天时间就长出来了。
3.研讨:为什么刚才汇报的同学有的说种下的种子有些没有萌发,分析一下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二、针对问题、分析归纳
1.说一说,除了刚才观察的凤仙花的根,你还见过哪些植物的根?(学生回答)
2.老师课前让大家带一些比较完整的植物的根,大家带了哪些呢?
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葱、菠菜、香菜、狗尾草、胡萝卜、甘薯等常见植物的根。
3.观察植物的根,填写实验观察表。
植物名称
根的形态特点
4.先根据植物根的形态特点进行分类,再找出它们的共同点起个名字。
5.根据学生的交流,归纳出直根系、须根系、变态根这三种根的类型。
6.留心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的根,它们分别属于哪种类型的根。
三、实验总结、发展思维
1.同学们想想,植物为什么能固定在土壤中?它的什么部分起了关键的作用?
2.举例说明生活中哪些现象可以作为证据证明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3.指导学生看教科书第8页右下图,种子萌发先长出了根,推测根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完成学生活动手册)
拿出课前布置的根的作用实验记录表,观察记录表上的数据和我们画图记录所看到的现象并思考:试管中的水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同学们都养过花,在养花的时候是需要细心呵护的,例如定时给花浇水施肥、松土等。想一想,我们给花浇的水、施的肥到哪里去了呢?
5.小结:根有固定植物和吸收水分的作用。
四、拓展应用、实践体验
1.课后了解植物根的有关知识。
2.制作不同植物根的标本。
3.不同植物的根,形态特征不同。可以让学生收集更多根的图片并分类,说说根在维持植物生长的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4.继续观察实验瓶里植物吸水的实验,想想植物的根吸收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再把它画出来。
【板书设计】
种子长出了根
胚根—根芽—根
生长变化根向下生长
速度比较快
直根系
植物的根类型须根系
变态根
固定植物
作用
吸收水分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2
教学设想
《水流有力量》是青岛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进行水流是否有力量的观察、实验、采集数据,并做简单的记录。知道影响水流力量大小的因素,理解水流力量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教材内容的特点决定教学的特点,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力求贯穿以下教学理念:
1、始终贯彻“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课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探究活动。”指导学生认识水流产生力量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之上进行科学探究,所以教学时我以探究为核心,引导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制定计划—实验验证—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的探究过程。
2、“以人为本,注重方法和过程”的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科学课要帮助学生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影响水流力量的大小的因素,向学生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知道除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都要相同,才能比较。例如要想验证水流力量大小与水流量多少的关系,必须让水流量大小不同,水位高低相同,冲击水轮部位相同才能比较。
3、“注重合作共享、注重成功体验”的教学理念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使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的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在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让学生打破小组界限,合作对比,现象更明显。学生在研讨中学会合作交流、成果共享,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快乐,学生得到这种快乐后,便会为下一轮探究添加动力。
教学准备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一套。
实验材料:
水槽、带槽的小水轮、漏杯、水杯、毛巾、注射器等。
制作材料:
红萝卜、硬塑卡、小刀、铁丝等。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为了渗透“对比”实验的方法,设计了比较两个风车哪个转得快和在什么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才合理,两个教学活动,过程略。)
一、证明水流有力量
师:(出示小水轮)同学们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什么礼物?生:小水轮。
师:在你们的实验桌上有一些水、一个水杯、一个安装在水槽上的小水轮,一个漏杯(漏杯底部有两个小孔,一个小孔漏水少,一个大孔漏水多)、注射器等。你能用这些器材让小水轮转起来吗?生:能。
师:同学们对自己很有信心。那你们想过没有,实验时应注意点什么?生:不要碰坏器材。生:应合作完成这个实验。
师:同学们想的很周全。马上就要动手了,老师也给你们提点建议:当水槽内的水碰到小水轮的时候,把水倒出来再做。(生实验,师巡视)
师:请同学们停下来,老师发现你们的小水轮都转起来了。谁能说一说,你怎样让小水轮转起来的?小水轮转动时你有什么发现?生:用水冲击小水轮的叶片,水轮就会转动。生:用注射器吸满水,冲击小水轮,小水轮转动起来。生:小水轮有时转得快,有时转得慢。
生:用水冲击小水轮中间转得慢,冲击扇叶转得快。师:用水冲击小水轮就会转动,这说明什么?生:水流能产生力量。生:水流有一种力量。(板书:水流产生力量)
师:生活中,你感受过水流产生的力量吗?生:洗手时,水冲在手上有点儿疼。生:洗澡时,水能冲掉身上的泡泡。生:冲浪时,水能把人冲动。
生:泼水时,水能把地上的灰尘冲起来。……
二、猜测、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
1、根据经验和观察到的现象作出猜测
师:同学们的经验非常丰富,生活中就应多观察、多体验。那你们想过没有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生:水位高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量多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生:我认为水流快的时候产生的力量大。……
板书:水量多
水位高产生力量大?
水流快……
师:同学们的猜想这么多!也很有研究价值。对于你们的猜想,老师也想知道是不是这样。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行的,我们还应怎么办?生:做实验。
2、设计实验,验证水流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力量大。师:同学们的猜想很多,但由于我们时间有限,不可能一一验证,所以每个小组先选一个你们最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再讨论一下怎样去研究。(生讨论)
师:谁能介绍一下,你们打算验证哪个问题,怎样验证?
生:先用漏杯在低处冲击小水轮,再在高处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对他们设计的实验,你们还有没有什么补充?
生:我认为应在漏杯中装同样多的水,冲击水轮相同的部位这样才合理。
师:你想的非常严密,研究这个问题还有其它方法吗?
生:我们打算两个组合作,一起研究。用两个漏杯装同样多的水,一个放在低处,一个放在高处,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位高水流产生的力量大还是水位低产生的力量大。
师:你们小组合作非常好,方法也很合理。为什么想两个组一起做?生:这样比较着做现象明显。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验证其它问题的吗?
生:我们打算把一个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次用大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一次用小漏口漏水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生:我们的方法是:找两个同样的漏杯,放在同一高度,一个用大漏口,一个用小漏口,同时冲击两个同样的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量多产生力量大还是水量少产生力量大。
师:你们也想到了两种方法,能用不同的方法验证同一个问题,这很好。
生:用两个同样的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位置,一个用大力气压活塞,水流快冲击小水轮;一个用小力气压活塞,水流慢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转动的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生:用一个注射器吸同样多的水,在同一高度,先后两次用不同的.力量压活塞,使水流速度不一样,冲击小水轮,观察小水轮的转动情况,验证水流快产生力量大还是水流慢产生力量大。
师:同学们思路非常清晰,想出这么多的办法。不但想出了用不同的办法来验证同一问题,而且想到了用相同的办法验证不同的问题,老师很佩服你们。希望你们实验时,如果有问题,小组内先想办法解决,也可以借鉴一下其他组的办法,实在有困难,就举手示意老师,我们再共同解决。(生实验,师巡视)
3、汇报交流,体验成功的快乐。
师:刚才同学们研究得非常投入,相信你们都有了不少的收获。请先把你们的器材和实验记录整理一下。
师:因为用的方法不同,研究的问题不同,希望你们在别的同学汇报时,要注意倾听。哪个小组先来说一说在实验中你们有什么发现?生:水位高小水轮转得快,水位低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量多,小水轮转得快;水流量少,小水轮转得慢。生:水流快,小水轮转得快;水流慢,小水轮转得慢。……
师:同学们虽然做了不同的实验,但都发现有时小水轮转得快,有时小水轮转得慢。小水轮转动的快慢不同说明了什么?
生:水轮转得快,说明水流力量大;水轮转得慢,说明水流力量小。师:也就是说,水位高、水流快、水量多时水流力量大。
师:现在通过实验验证了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之后,你们心情怎样?通过这次实验你有什么收获?
生:我非常高兴,我用实验验证了自己的猜想。
生:我知道研究问题仅凭猜想是不够的,必须用实验来验证。生:做一做,才能知道想得对不对。生:两个小组比较做实验,现象比较明显。
师:同学们对科学有这么浓厚的兴趣,老师真为你们高兴。我们的科学家也是这样搞实验的。
三、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的关系
师: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水流力量大小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再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水流产生的力量?生:水流力量可以发电。生:可以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生:可以运用水流力量搬运木材。……
师:生活中人们用水流力量做很多事情,那么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危害吗?
生:洪水能冲毁农田,毁坏房屋。生:暴雨能形成泥石流。生:海啸能冲毁家园,淹死牲畜。……
师:同学们举了这么多例子,看来水流的力量确实和我们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水流的力量。(课件展示:有关水流力量与生活关系的画面)
①瀑布飞流直下的场面
师:看到这幅画面你想到李白的哪句诗?
②人们利用水流力量冲浪的画面。
师:你看这些人的心情怎么样?可见水流的力量有时能给我们带来无穷的乐趣。
③水流冲击卵石的画面。
师:我们见到的卵石那么光滑,主要靠水流力量冲击而成。
④大堤决口的画面。
师:这是洪水冲毁房屋,淹死人畜……师:看完这段资料,你知道了什么?
生:水流力量能给我们带来好处,也能带来危害。生:我们应利用水流力量给人们做贡献。生:我们应多植树造林,避免洪水发生。……
四、拓展活动
师:水流力量对我们的影响这么大,可见我们今天的研究非常重要。在实验桌上的材料袋内,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胡萝卜、硬塑卡、小刀、剪刀、铁丝等,课下请同学们制作一个小水轮,利用它继续研究水流的力量,看有没有新的发现。
教学反思
经历《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的教学,有得有失,回顾教学过程,留下许多思考:
1.关于教学目标定位的思考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第一次试教时,仍把知识作为教学目标的重点,其次是能力目标,最后是情感目标。而新课程标准强调要把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有机地和科学知识目标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排在首位,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最后是知识目标,主次分明,以实现以人为本、立足教材、突破教材进行教学的目的。
2.由过程和方法引发的思考。
最初教《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时,在实验前,我先介绍什么是对比试验,以及对比试验的注意事项,反复强调对比试验的特点是除要验证的那项内容外,其它条件要相同。如要验证水流力量的大小与水位高低有关,必须水位高低不同,水流量及冲击水轮部位相同。结果只少数学生按要求去做,多数学生仍我行我素,不理解什么是对比试验。总结课堂得失后,再上课时我没有介绍什么是对比,而是让学生讨论实验中哪个条件不变,哪些条件可以改变,怎样比较才合理。这次学生兴趣很高,在相互评价中体验到什么是对比的方法。学生后来设计其他实验都是对比的方法。
试教成功后,我想在教学探究中,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鼓励学生多动脑动手,使学生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由高估学生能力引发的思考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周围的事物有不同的认知能力,所以每一课教材的编排都是在此基础上给孩子进行能力目标定位的,而且每一课都有侧重点。《水流产生力量吗》一课是通过探究活动初步向学生进行对比方法的渗透。最初教学时高估了学生的比较能力,让学生“放任自流”,在不知道怎样比较的情况下,盲目去操作,结果是方法不严密,比较不合理,结论不成立。
人们常说,低估孩子的能力比高估孩子的能力更可怕。我想高估孩子的能力同样可怕,我们在教学时,应正确评估孩子的能力,明确一课应侧重培养孩子哪方面的能力,按由简到繁,由扶到放,由模仿到半独立再到独立的过程逐步进行。给孩子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不要一步到位,操之过急。所以本课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设想,然后让学生交流一下自己的方法,再让学生去做,孩子的目的会明确一些,操作时才不会盲目,因为本课是培养学生对比实验能力的起始课。
4.由使用教材引发的思考
《科学课程标准》提出:“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教材给我们提供了足够的探究空间和探究的指向。因此我本着立足教材、突破教材的观点改变了活动内容的顺序,把活动一的内容放在了活动三之后。让学生探究水流力量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之后,再了解水流力量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一幅幅画面,真正感受到水流力量给人们带来的利害,体会到研究水流力量的重要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受此启发,课后我对活动二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发现在教学设计时还是习惯依赖于教材,被教材的指向所捆绑。如探究水流力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时,我仅根据教材的指向用一种材料(漏杯)让学生设计冲击水轮的实验。因材料单一,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方案不多。如再提供一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去探究,我想学生的思维会更加开阔,设计的方案会更多、更完美。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岩石,知道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2、观察常见岩石的标本,了解岩石的外形和特点。
3、选择一种常见的岩石,仿照花岗岩的示例,使用科学的语言对岩石进行准确、全面的描述。
4、学会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教学重点】
1、认识岩石,通过观察,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
2、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难点】
了解岩石的基本特点,学会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岩石。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插图、岩石标本、学生自己搜集的岩石、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课本47页上的一首小诗。
你住在哪里?
山峰、溶洞、海底……
到处都有我的存在。
你有什么用吗?
造房、铺路、装饰……
我的用途可多啦!
你的年纪?
嗯——
让我想想。
2、学生自由读一读这首小诗,想一想这首小诗描述的是什么物质?
岩石。
3、这首小诗写出了岩石的哪些知识?
这首小诗写了岩石来自于山峰、溶洞、海底,岩石可以造房、铺路、装饰,岩石的年龄很大很大。
4、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来探究第五单元《岩石与矿物》,今天这节课,我们先来了解常见的岩石。
5、板书课题:
16、常见的岩石。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初识岩石
1、同学们,你们见过岩石吗?你在哪里见过岩石?它们是什么样子的`?
2、学生说一说自己在哪里见过岩石?自己见过的岩石是什么样子的?
3、教师出示课本48页有关岩石的图片,学生仔细看一看,初步了解这些岩石的样子。
4、出示课本48页下面的一段文字。
岩石组成地球的外壳,一些岩石裸露在地表,更多的岩石被水或泥沙、土壤覆盖着。
5、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进一步了解岩石的有关知识。
活动二:观察岩石标本,了解岩石特点
1、教师引导:岩石究竟有哪些特点?下面我们通过观察一些岩石的标本,来了解一些常见岩石的特点。
2、出示花岗岩、砂岩、大理岩、石灰岩4种岩石的标本,引导学生看一看,初步了解我们本次需要观察的常见岩石的标本。
3、我们从哪些方面来观察这些常见岩石的标本呢?又通过什么方法来观察呢?
全班交流,预设:
使用放大镜观察岩石断口上有几种颜色,颗粒是大还是小。
通过使用岩石在纸上画线等方法,来观察岩石是什么颜色的。
通过敲一敲、听一听的方法,来观察岩石相互碰撞的声音是清脆的还是沉闷的。
使用滴管在岩石上滴水的方法,来看一看岩石的吸水性如何。
仔细观察岩石,看一看岩石上有没有气孔、条纹或者其他花纹。
观察岩石上是否有动物或植物的痕迹。
4、学生分小组进行观察,一边观察,一边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
5、全班交流,学生说一说本小组观测的结果以及得出的结论。
活动三:使用科学的语言描述常见岩石
1、刚刚我们观测了几种常见岩石的标本,初步了解了这些岩石的一些特点,那么我们该怎样对这些岩石进行准确又全面的描述呢?
2、出示课本50页上面花岗岩的描述范例。
3、学生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看一看这段文字是如何科学全面地介绍花岗岩的?
预设:
介绍岩石一般的从分布、组成、质地、声音、吸水性强弱、是否有气孔等几方面进行。
4、下面我们选择一种岩石,仿造花岗岩的例子对这种岩石进行科学、全面、准确地介绍。
活动四: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1、展示各种各样的岩石标本,激发学生制作岩石标本的兴趣和意念。
2、教师引导:看到如此美丽的岩石标本,大家想不想动手制作岩石标本呢?下面我们就来动手做一做岩石标本吧。
3、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一些自己喜欢的岩石,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收集的岩石给老师看一看。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各种岩石。
下面,我们就把大家收集的这些岩石制作成标本。
4、出示课本50页的下面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图,学生认真地看一看,了解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
预设:搜集→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按照制作岩石标本的步骤,对自己搜集的岩石进行清理、判断、装盒、贴标签,然后形成岩石标本。
6、全班交流,展示本小组制作完成的岩石标本。
三、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初步认识、了解了岩石的一些基本的特点,学会使用科学的语言准确、全面地描述一些常见岩石。最后我们还按照步骤制作了一些岩石标本。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观察岩石等方法,进一步探究岩石。
【板书设计】
16、常见的岩石
岩石的分布
观察、认识岩石
描述岩石
采集并制作岩石标本
小学四年级科学教案 篇14
【教材简析】
《茎和叶》是《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的第4课。
这节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植物的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茎和叶的作用。教科书从观察一株完整的凤仙花入手,聚焦到茎和叶的作用上。本课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工具解剖,对茎的内部构造进行观察,并通过实验现象,推想植物体内水分运输的过程,通过课前给叶片上套塑料袋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片这两个实验,引发学生的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实验的分析与推测,得出叶有吸收阳光和蒸腾水分的作用,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到科学研究要尊重证据。
【学生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对身边的植物并不陌生,也积累了一些观察经验,已经初步领悟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是会发生变化的,但存在对植物观察、描述不够具体的现象。因此老师在进行教学前,要让学生聚焦观察植物的茎、叶的变化,利用“把植物的茎泡在红墨水里、用黑色卡纸遮住叶面、用干燥的塑料袋罩住大的叶子”等课前准备活动,引发学生对茎、叶是否会变化的思考及持续观察的动机,激发学生对植物茎、叶的研究兴趣。通过学生对植物的茎和叶的对比观察、解剖,知道茎和叶具有一定的特殊功能,从而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生命特征,增强学生热爱植物、热爱科学的情感。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茎和叶是植物体的营养器官。
不同环境中植物的茎、叶外部形态不同。
茎具有支撑植物以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叶能吸收阳光制造养料维持植物生存。
叶能蒸腾水分调节体温维持植物正常的生命活动。
科学探究目标
能基于观察描述凤仙花叶在茎上分布的样子,发现其生长规律。
能够基于观察及已有认知推测茎与叶的功能。
能够利用实验收集证据验证推测,得出结论。
科学态度目标
对茎与叶的作用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尊重事实,能依据事实调整自己的想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环境影响植物生长,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植物的茎和叶的作用。
难点:
1.引导学生用横切和纵切的实验方法探究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2.通过观察探究,引发学生科学思维,推测叶的作用。
【教学准备】
1.选取一段浸泡过红墨水的凤仙花的茎,一把小刀。
2.课前一周,在凤仙花植株上选一片叶子用黑卡纸遮住。
3.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其中一片叶子上套上干燥的塑料袋。
4.课前导学:学生观察凤仙花形态特征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种植的凤仙花,茎越长越高,叶越来越多,你们想过茎为什么会长高,叶为什么会越来越多吗?它们对植物生存分别有什么作用呢?
今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探究植物的茎和叶。
1.学生汇报课前所观察到的凤仙花的形态特征。
2.教师引导学生推测茎和叶的作用。
学习新知
(一)探究茎的运输作用
1.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把植物的'茎浸泡在红墨水中。现在,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茎有什么变化?
2.学生回答:茎的内部变红了。
3.提问:茎为什么会变红?这个红色是从哪里来的?
4.学生猜想。
5.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茎的内部呢?
6.可以有几种切茎的方法?
7.学生交流、徒手演示。
8.教师边讲解边演示。
切茎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横着切,这种方法叫“横切”。你能猜出来第二种方法怎么切吗?可以竖着切,这种切法叫什么?科学上这种切法不叫“竖切”,我们把它叫做“纵切”。
教师强调注意事项:
(1)先横切,再纵切。
(2)在使用小刀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着手。
(3)切完后,认真观察切面茎内红色的部分,说说它是什么样子的,并画在实验记录表上。
(4)实验完成后整理好实验器材,保持桌面的整洁。
9.学生分组探究、观察并交流。
10.小结:植物的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二)研究叶的蒸腾作用
1.大家想一想,茎把根部吸收的水分运送到哪里去了?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选一种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叶片上套一个干燥的塑料袋。你们在塑料袋内发现了什么?(塑料袋内壁有小水珠)
2.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小水珠是哪里来的?
3.小水珠是从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在科学中,我们称叶子这种散发水分的本领叫蒸腾,叶的这种作用叫蒸腾作用。蒸腾作用可以降低叶面温度,对植物起保护作用,同时还可以湿润周围的环境。
(三)研究叶的吸收阳光作用
1.7天前,老师安排同学们在凤仙花上选一片叶子用黑色卡纸遮住,使它见不到阳光。现在,猜一猜这片叶子和其他叶子相比,会有什么变化?把你们的猜想记下来。
2.同学们的猜想到底对不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揭开谜底吧!(取下黑卡纸,进行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
4.小结:叶有吸收阳光的作用。
三、研讨交流
1.不同植物的茎叶各不相同,你见过哪些?学生交流汇报。
2.(播放教学课件)观察这些不同形态的茎,说说它们的特征,并给茎分类。
3.(播放教学课件)观察不同形态的叶,说说这些植物的叶子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它们分别适合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举例说明哪些植物适合生活在水中、沙漠等环境里。
四、拓展延伸
1.植物的茎和叶除了运输水分、吸收阳光、蒸腾作用外,还有什么作用?(繁殖后代)。
2.课后,我们还可以进行小调查,看看哪些植物可以用茎或叶繁殖。
【板书设计】
茎和叶
支撑
茎的作用
运输水分
吸收阳光
叶的作用
蒸腾水分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案(通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