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与答案解析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一、 小题。

1、 最早使用“美学” 这个术语作为一门科学名称的, 是被称为“美学之父” 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Baumgarten, 1714—1762 年)。

2、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的要算王国维。 他在《古雅之在美学上之位置》、《红楼梦评论》 等文章中, 力图用西方古典美学思想作为研究《红楼梦》 的指导以及阐明“古雅” 作为美学范畴的位置等。 他继承了康德、 叔本华的美学观点。

3、 柏拉图(公元前 427—前 347 年) 所写的《大希庇阿斯篇》 是西方最早的一篇系统地论美的著作, 用的是对话的形式。

4、 古希腊的柏拉图是在欧洲美学史上最早对美的问题做深入的哲学思考的人。他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 他认为现实中的一切事物的美都根源于“美的理式”, 即“美本身”。

5、 康德(1724—1804 年) 的美学是建立在先验论的基础上。 他认为美“只能是主观的”,他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断或鉴赏判断。 代表性的美学著作《判断力批判》。

6、 荷迦兹(1679—1764 年), 英国著名画家和艺术理论家, 代表作《美的分析》。 他提出蛇形线是最美的线条。

7、 博克(1729—1797 年), 英国 18 世纪美学家, 他继承了英国经验主义的传统, 在美学研究中以经验事实作为出发点。 他承认美的客观性, 肯定美是物体的某些属性。他说: “我们所谓美, 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8、 刘勰(约 406—532 年) 总结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发展的丰富经验, 建立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美学理论。 他的美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然之道” 的基础上的。 代表作《文心雕龙》。

9、 形式丑表现在: 畸形、 毁损、 芜杂等等。 形式丑形成原因较复杂, 就人物形象看,一种情况是由于先天的条件或疾病所形成的生理缺陷。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某种社会条件造成的畸形、 毁损。

10、 刘熙载在《艺概》 中写道: “怪石以丑为美, 丑到极处, 便是美到极处。” 这里所说的“丑”, 实际上是指一种不规则的变化, 也可以说是一种险怪的美。 李渔在《闲情偶寄》 中写道:“言山石之美者, 俱在透、 漏、 瘦三字。 此通于彼, 彼通于此, 若有道路可行, 所谓透也; 石上有眼, 四面玲珑, 所谓漏也; 壁立当空, 孤峙无倚, 所谓瘦也。” 除了透、 漏、 瘦, 还有人加上皱, 指山石表面凹凸不平。 又据《园治》 上记载, 太湖石“性坚而润, 有嵌空、 穿眼、 宛转、 崄怪势……其质纹理纵横、 笼络起隐, 于石面遍多坳坎, 盖因风浪中冲击而成。”

11、 《说文解字》 中对美的评价: 中言:“美, 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 美与膳同意。” 所谓“美善同意”, 说明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

12、 南朝时宗炳著有《画山水序》, 王微著有《叙画》, 都是专门总结山水画的经验。 我国现存最早的卷轴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一说为唐代作品)。 从魏曹操的《观沧海》 可看出山水诗比山水画出现可能更早一些。

13、 形式美是从体现一定内容的美的形式中概括出来的。 形式美是指生活、 自然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 线条、 形体、 声音等) 的有规律的组合。 形式美的主要法则有:单纯齐一、 对称均衡、 调和对比、 比例、 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

14、 唐张璪说: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说明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15、 典型化是指艺术家概括现实生活, 创造典型形象的方法。

16、 柯勒惠支是对中国艺术界很有影响的德国女画家。 代表作《面包》。

17、 黑格尔依据理念内容和感性形式相统一的原则, 把艺术分为三大类: 象征艺术、 古典艺术、 浪漫艺术。

18、 艺术可分为: 再现的艺术、 表现的艺术、 语言的艺术。 再现的艺术有雕塑、 绘画、摄影、 戏剧、 电影等; 表现的艺术有工艺、 建筑、 音乐、 舞蹈等; 语言艺术有文学等。

19、 法国人尼普斯在 1826 年用白蜡板摄制出世界上第一张照片。

20、 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于 1895 年 12 月在巴黎第一次放映了他们摄制的影片《墙》、 《火车到站》、《婴儿的午餐》、《园丁浇水》 等。

21、 蒙太奇是电影的一种特有的手段, 是电影省美本质的主要特征之一。 蒙太奇来自法语(mantage) 的音译, 原意是构成、 装配的意思。

22、 在西方美学史上, 古罗马的朗加纳斯在《论崇高》 中最早使用“崇高” 这一范畴。

23、 18 世纪的英国经验主义者博克, 详细地研究了崇高与美的不同特点。 他认为人的所有情感都可以归结为两大类, 这就是自我保全和相互交往。

24、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崇高特征, 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 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25、 《安提戈尼》 是古希腊三大悲剧家之一索福克勒斯的作品。(古希腊三大悲剧家: 埃斯库罗斯、 索福克勒斯、 欧里庇得斯)

26、 西方美学史将悲剧艺术分为“命运悲剧”、“性格悲剧”、 和“社会悲剧”。

27、 喜剧的几种类型: 讽刺喜剧、 幽默喜剧、 歌颂喜剧。

28、 易卜生的一部小说中, 主角叫娜拉的小说名叫 (《玩偶之家》 又译《娜拉》 或《傀儡家庭》)。

29、 《红楼梦》 中“明是一盆火, 暗是一把刀” 说的是(王熙凤)。名词解释:

1、 意境: 所谓意境, 就是心与物、 情与景的统一, 就是艺术家的主观的思想情感、 审美情趣, 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 因此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自然, 而是化景物为情思、 为意境。 它能引起欣赏者的想象, 具有深刻的感染力。

2、 传神: 是中国美学中的重要命题之一。 形神问题是汉代以来哲学关心的核心问题之一,也是魏晋玄学的基本问题。 传神在艺术中主要是指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也包括为花鸟鱼虫传神。

3、 寓庄于谐:“庄” 是指喜剧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深刻的社会内容;“谐” 是指主题思想的表现形式是诙谐可笑的。 寓庄于谐的意思就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来说明事理, 使人在轻松和愉悦中感其深刻的蕴含。

二、 大题。

1、 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

答: 美和丑是相互依存的。 在现实生活中, 美和丑总是相比较而存在, 相斗争而发展的。美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而转化要有条件。 如: 旧中国变成新中国, 就包含了丑向美的转化, 这一转化的条件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离开了这一条件, 转化就无法实现了。与此相反, 美在一定条件下, 也可向丑转化。 例如原来纯洁的青年, 由于经受不住社会上的各种诱惑, 堕落为小偷、 杀人犯, 相应地在形象上会有美向丑的转化。 由于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美丑之间的转化, 这就给审美教育提出了一个现实而重要的任务。

2、 现实中的丑与艺术中的丑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 现实中的丑, 只是按照人类道德标准来衡量, 这是有关伦理学的人类社会的病态。 。而艺术中的丑, 则不能叫丑, 若评定艺术为丑, 则不能称之为艺术, 不过能达到艺术的标准而又丑到极点, 艺术中的丑也许又是一种精神产物, 本身意识产物中能拍案惊奇的的东西,都可以成为艺术,不论丑与不丑。。

3、 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答: 人物形象的美首先是内在品质的美, 其次才是外在的形式美。 内在品质的美可以弥补外在形式的某些缺陷, 而心灵的卑污却不能用外在形式的美去抵消。 心灵美的人虽不一定长得好看, 但仍能使人感到可爱、 可亲, 而心灵丑陋的人, 即使长得再漂亮, 却免不了使人厌恶。 当然最好的是人的内在美与外在形式美相结合。

4、 什么是形式美?

答: 形式美是指自然、 生活、 艺术中各种形式因素(色彩、 线条、 形体、 声音) 及其有规律的组合所具有的美。

5、 什么是形式美的法则? 形式美的法则有哪些?

答: 形式美的法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 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主要法则有: 单纯齐一、 对称均衡、 调和对比、 比例、 节奏韵律、 多样统一。

6、 艺术美中怎样体现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答: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 体现在从生活到意象的孕育, 即意向的形成。 在意象中形象的特征更鲜明更生动, 更加符合生活的本质; 同时, 把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融会到形象中去。 这一过程中充满了艺术家的创造性想象活动。

其次, 是把孕育的意象表现为作品中的形象, 这需要艺术家高超的技巧, 通过技巧使完美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内容统一起来。

7、 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 “每个人都是典型, 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

答: 恩格斯在此提出了一条重要的美学要求, 即艺术典型应当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每个人都是典型” 是说典型应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 指的是典型的共性,“又是一定的单个人”, 是说艺术典型应当有自己的特殊性, 即鲜明独特的个性。“是一个‘这个’” 是强调艺术典型的个性特点的重要性, 以便创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8、 什么是悲剧? 悲剧的本质何在?

答: 悲剧是崇高的集中形态, 是一种崇高的美。 悲剧的本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悲剧的特征是通过社会上新旧力量的矛盾冲突, 显示新生力量与旧势力的抗争。 在严重的实际斗争中显示出先进人物的巨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在这里, 悲剧是一个美学范畴, 而不是戏剧的种类。

9、 什么是喜剧? 喜剧的本质是什么? 对喜剧的本质进行分析。

答: 喜剧是以倒错、 乖讹、 自相矛盾的形式显示现实生活本质的一种美学范畴。喜剧的本质是“寓庄于谐”。 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决定了喜剧艺术的本质。首先, 一切艺术的源泉都是生活, 喜剧艺术反映的是生活中的喜剧, 喜剧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中的喜剧进行提炼、 集中和能动反映的结果。

其次生活中的喜剧的本质是: 在倒错、 乖讹、 自相矛盾的形式中显示生活的本质。生活喜剧中的丑角都是用一种假象把自己的丑的本质掩盖起来, 产生自相矛盾、 乖讹的可笑形式。 生活中的这种喜剧本质和特点反映在喜剧艺术中就是“寓庄于谐”, 即用诙谐可笑的形式表现严肃深刻的思想内容。 艺术家必须按照生活喜剧本来的特点进行再现和表现, 才能产生喜剧效果, 产生优秀的喜剧作品。

所以, “寓庄于谐” 是喜剧的本质。

10、 艺术创造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什么?

答: 艺术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无论是艺术美的内容, 还是艺术美的形式, 都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1、 在艺术作品中内容和形式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艺术美是通过用一定艺术形式表现一定艺术内容的艺术形象产生的。

2、 内容是探索形式的依据, 内容的变换决定形式的选择, 形式的价值在于表现内容。

3、 形式的审美价值及其对表现内容具有能动作用。 形式是精神内涵的载体, 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能动作用。 艺术家只注重内容的构思, 忽视艺术形式的创造, 必然导致艺术美创造的失败。 粗糙的艺术形式不可能充分的、 正确的表达出美的艺术内容,也不可能产生完整的艺术美。

11、 《哈姆雷特》 属于什么悲剧? 为什么会导致这种悲剧?

答: 《哈姆雷特》 属于社会悲剧。

12、 《巴黎圣母院》 中各主人公的性格。

答: 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 道貌岸然、 蛇蝎心肠, 先爱后恨, 迫害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 外貌正经的克罗德神父自从遇见美丽的吉普赛少女爱斯美拉达后, 被其美色所诱而神魂颠倒, 指使卡西莫多强行掳走爱斯美拉达, 未遂。 刺杀福比斯并嫁祸于爱斯美拉达, 令她被判死刑。

卡西莫多: 丑聋人卡西莫多被巴黎圣母院的神父克罗德收养, 做撞钟人, 面目丑陋、心地善良为救女郎舍身。 爱斯美拉达行刑时, 卡西莫多将爱斯美拉达救走并藏身于圣母院中, 乞丐群众为救爱斯美拉达而冲入教堂, 误与卡西莫多大战, 爱斯美拉达被由克罗德带领的军队绞杀在广场上, 卡西莫多愤然将克罗德从教堂顶楼摔落地下, 最后卡西莫多抚着爱斯美拉达的尸体殉情。

爱斯美拉达: 波希米亚少女爱斯美拉达是巴黎流浪人的宠儿, 靠街头卖艺为生。 她天真纯洁, 富于同情心, 乐于救助人。 因为不忍心看见一个无辜者被处死, 她接受诗人甘果瓦做自己名义上的丈夫, 以保全他的生命; 看见卡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 只有她会同情怜悯, 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钟人的唇边。 这样一个心地高贵的女孩, 竟被教会、法庭诬蔑为“女巫” 、 “杀人犯” , 并被判处绞刑。 作者把这个人物塑造成美与善的化身,让她心灵的美与外在的美完全统一, 以引起读者对她的无限同情, 从而产生对封建教会及王权的强烈愤恨。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 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 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 友爱、舍己为人, 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13、 唐代张璪提出: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结合第十章说美的体现。论述题(20 分)

1、 什么是艺术美? 艺术美有哪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 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答: 艺术美是艺术家对生活和自然中审美特征的能动反映, 是艺术家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的一种形式。 艺术美作为美的高级形态来源于客观事实, 但不等于现实, 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艺术美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在于:

1、 它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凝结着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和审美理想, 现实美是客观存在的美,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2、 现实美随着自然条件的改变而改变, 艺术美一经创造出来就固定不变了, 可长久供人欣赏。

3、 艺术美是现实美的集中反映, 比现实美更精粹、 更鲜明、 更生动、 更具典型性。

4、 艺术美不是直接为了满足实用的需要, 而是在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中, 给人以精神的影响。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艺术美是现实美的“代用品”; 在艺术中创造想象的作用的有限的; 艺术形式本身带来的局限) 认为艺术美来源于生活, 肯定现实及其生动丰富性, 这是正确的, 但他采用贬低艺术美的方法来肯定现实美, 忽视了艺术家的创造性劳动, 就是错误的了。 黑格尔则否认艺术美来于生活, 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性, 强调想象在艺术创造的作用, 发对艺术机械模仿自然。 他认为艺术是艺术家创造的结果, 接触到了艺术的审美特性, 有合理的因素, 但他完全否认社会生活是错误的。 二人的观点都有片面性。

2、 唐代张璪提出:“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 结合第十一章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在作品中又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

答: “造化” , 即大自然, “心源” 即作者内心的感悟。 “外师造化, 中得心源”也就是说艺术创作来源于对大自然的感悟, 但是自然的美并不能够自动地成为艺术的美,对于这一转化过程,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构设是不可或缺的。“外师造化“明确现实是艺术的根源, 强调艺术家应当师法自然, 是基于坚持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唯物论基础上, 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色彩。 从本质上讲不是再现模仿,而是更重视主体的抒情与表现,是主体与客体、再现与表现的高度统一。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