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班主任基本功学习体会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摘要】人本主义顺应时代的发展作为继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之后的第三势力,既反对行为主义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以性本能决定论为特色的生物还原论,他们重视人自身的价值,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更多地从哲学和人文的角度关心人类的前途和人性的价值。

【关键词】人本主义第三势力行为主义精神分析马斯洛

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以惊人的速度蓬勃发展。但心理学的发展又是离散的,缺乏统一和整合,它的每一分支、每一学派在心理学发展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在心理学的众多分支和学派中,华生及其创立的行为主义、弗洛伊德及其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以及马斯洛及其创立的人本主义,这三大学派引导了现代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三大思潮,引起了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性革命,影响了西方心理学的研究取向。而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产生于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美国,是对高度发达的技术革命的一种反思。它有着自己特立独行的思想和方法,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两大传统流派又有明显的分歧,所以人本主义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自我实现、创造、爱、自主、自我、存在、快乐、忧伤、意义、满足需求、目的、选择,这些听起来更符合大多数人在学习心理学之前所设想样子的术语,正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核心主题的一部分。

一、第三势力心理学的渊源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背景

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社会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精神状态也陷入了更大的危机,人们受制于物而无能为力。在很多社会现实面前,传统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都显得无能为力,而主张研究人的整体意识经验,研究人的本性和尊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在适应这一社会需要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其深厚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渊源。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人性的解放,强调个人的价值,反对把人性动物化和机械化,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继承了人道主义以人性作为衡量历史和现实的准则。另外,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是以人性论为其重要的思想来源。而存在主义哲学则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基本观点的理论根源。20世纪50年代后期,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两者把个人尊严和成长作为研究对象,强调个人的主体体验、自由选择、创造和责任等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现象学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方法论基础,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在运用现象学方法探讨人类本性等无法用实证方法研究的方面作出一定得贡献,从而推动心理学研究的进步,使其更接近人类现实生活。

人本主义心理学其理论的产生同时也是出于反击当时两个影响最大的心理学派,即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它强烈反对行为主义的机械主义倾向和精神分析的生物主义倾向,以整体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人性化的观点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5]更确切地说人本主义心理学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的必然结果,是顺应时代的发展。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有一个较长的酝酿过程。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人格心理学、新精神分析和机体论的研究是早期的理论准备。戈尔德施泰因1 939年《机体论》的发表,被认为是该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即自我实现论的基石。他第一次从机体潜能的发挥出发论述自我实现、用心理学的实证研究加强了这一本来是由哲学提出的概念。

第一批系统讨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作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陆续发表的。其中主要有马斯洛的《人类动机论》(1 943)、《动机和人格》(1 954);罗杰斯的《患者中心疗法》(1 951)、《论人的成长》(1 961);及梅主编的《存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中的新角度》(1 959)。

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人本主义运动进一步深化。其内部分为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一方的自我实现说和以梅及其他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为另一方的自我选择说。此外,代表人本主义心理学主流的自我实现理论也有不同的发展趋向。罗杰斯一派仍坚持以个体心理为中心的研究,但另一些人已开始研究超个人的心理学,探讨个体意识如何超越自身而同广阔的世界相融。

二、三大势力的比较

作为与第一大势力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第二大势力精神分析心理学并称的第三大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其在思想内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以及心理治疗方法等方面都是与前两大势力分道扬镳的。

弗洛伊德在神经症的治疗中发现了无意识的巨大能量,他的研究对象几乎全都是一些精神病、神经症患者。行为主义者却因反对机能主义而走向极端,他们认为意识是无法研究的,心理学只能研究人的行为,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他们以白鸽、老鼠等动物做为研究对象,然后把结论推广到人的身上。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独辟新径,他通过对人类精英的调查和分析,把人的潜能、人的自由、尊严和价值确立为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他认为,心理学只有把人类的自我实现者做为研究对象,才能给人带来希望,才能使心理学成为真正的科学。

所以马斯洛对于弗洛伊德仅仅围绕着神经症和精神病患者来进行研究持有严厉的批评态度,对其关于一切高尚行为都是由后天获得而非人类自然本性的论断也不以为然。他相信,一个人如果不理解精神健康,也就无法理解精神病态。

由于精神分析学派所面临的是精神病、神经症患者,因而他们主要采用的是临床观察法。在治疗方面,弗洛伊德采用了自由联想法,导泄法、释梦法。行为主义者坚持采用严密的科学实验研究,他们认为我们只能像研究生理和物理的那样研究人的心理,在科学研究方面是不允许内省法有立足之地的。他们创造了独特的心理治疗方法,系统脱敏法、条件反射法或者说行为疗法。而人本主义则多重用作品分析、调查统计等方法。马斯洛认为内省法不应该完全受到排斥,当某一方法不适于研究某一课题时,我们应该抛弃的是方法而不是课题。他们在治疗方法上多采用认知领悟法、患者中心疗法。精神分析把心理治疗的目标放在患者"里比多"能量的释放上。而马斯洛主张心理学家应更多帮助正常人走向自找实现的轨道,使每个人的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他认为,心理正常并非指没有心理疾病,而是指健康的自我实现倾向。

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都把人的心理看成是动物心理的延续,人在本质上跟动物没有什么差别。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却强调人的主体意识,强调人在文化环境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以及人的潜能的发挥。在此基础上,他们各自提出了自己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在提出意识分域学说的同时,也提出了人格结构学说,他把人格分为三部分,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行为主义否定意识,也否定人格,在他们的眼里,人格是人的活动的总和,它可以通过对行为做长期可靠的观察而发现,人格只是我们习惯传统的最终产物而已。而马斯洛所感兴趣的是人格中的需要和动机以及自我实现。他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有五种基本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天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它们不断地表现出来。在成年人身上,当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以后,就会产生高层饮的需要。自我实现的天赋倾向是人格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也是人格发展的终极目标和状态。

对于人的本性及对未来的态度三个学派又持有不同的观点。精神分析心理学通过对原始文化的大量研究,再次证明了人性本恶的早期伦理学论点。弗洛伊德晚年指出,人不仅有生的本能,还有死的本能。他对人类的命运持悲观主义态度,人类最终只成为自我发展的牺牲品,他永远得不到解放。行为主义从动物的实验研究中得出人性无所谓善恶的结论,人只能像动物那样适应环境,因此,人类的未来是不可知的,人只能被动地受命运的摆布。而人本主义心理学相信人类的天性是善良的,人类的爱、正义、诚实、谦恭和奉献精神深深地根植于人的本能之中。人的潜能决定了人类必然向一个自由幸福的乐观方面发展,人类应该对未来

充满信心。

三、第三势力心理学的评价

弗洛伊德把无意识的性能量夸大到一个决定一切日常生活及文化发展的地步,无论如何是人们难以接受和相信的。他的生物还原论充满了悲观主义宿命论的情调。泛性论及儿童性欲学说终于使他的弟子一个个反叛而去。特别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可以说是对弗洛伊德的本质否定。而行为主义忽视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人格内部矛盾的运动,终于使他们陷入了环境决定论的泥坑。由于这一派的心理学家们对道德价值、宗教的科学性的否定,使他们在强调人的自由、价值和尊严的时代潮流面前显得束手无策,因而他们的理论几乎成为一种纯心理学的理论,远没有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对整个人文科学的影响那么大。

显然,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顺应了时代精神,因而受到当代一些人的普遍钟爱。一方面,它有力地抨击了传统心理学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把人的本性与价值第一次提到了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首位,开拓了心理学研究人类许多高级精神生活的领域。另一方面,它批判了传统心理学把人兽性化、非人格化和无个性化的倾向,阐明了动机的巨大作用和层次理论,突出了人的高级需要所具有的更大的价值。在方法论上也有其积极意义,主张对研究方法采取开放、兼容和综合的态度,主张突出人的主体和主观的作用,实现实验和经验的两种范式的统一,强调整体分析的方法论的意义。人本主义心理学开始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积极动机。

当然人本主义心理学本身也有着明显的错误和许多弱点。它把行为主义等同于华生和斯金纳的理论,从而忽视了其他行为主义者的研究;在研究人的复杂方面之前,未能理解心理学的科学研究,必须首先集中在人的简单方面;缩小甚至忽视了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积极贡献;它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使心理学退回到了前科学阶段;不承认动物研究的效度,忽视了这一有价值的信息来源。但尽管如此,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仍然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又一块里程碑。它通过主张研究人的各个方面,通过改变心理学的科学观,从而使客观地研究人的独特属性成为可能,从而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四、《积极心理学》学习体会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文化素质外,也越来越重视人的心理素质。《积极心理学》是教人如何积极面对人生,如何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建立起高质量的个人生活与社会生活。

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源于学生的主体活动,积极心理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活动”。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获得心理体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针对中小学生年龄小的特点,比较适合这一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关心自己的心理发展,成为自己的主人。

人们经常讲现在独生子女多了,逐步会在孩子中形成一种以“我”为中心的现象,有些孩子不关心班级集体,自私自利。所以,培养孩子的团队协作习惯、学会与人相处,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之一。

针对积极心理教育的特点,我上了一节《同学间的互助》的心理活动课。课上我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孩子朦着眼睛在教室里走一圈,然后谈谈感受,孩子说:“很害怕,怕撞到课桌上”。第二次,再请这位孩子朦着眼睛,然后请一位同学带着他走,再让他谈谈感受,孩子说“比起第一次不那么害怕了,因为同学搀着我的手,不会撞到东西”。为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的心理体验更加深刻,积极心理教育可以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作为主要手段。我在实践中反复做几次同一种游戏,让更多的孩子来体验,这两次走路的不同感觉。最后同学得出同一种结论: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这样即使有困难也能比较快的克服,还可以少走弯路。这也就是团队协作的魅力,也是我心理课要达到的目的。

这一堂课既培养了学生健康的心理,懂得了人与人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又让学生懂得了帮助、关心他人的美德。可以说培养了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从事教学工作,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学会与人交往,与人交流的方法与技巧;学习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耐挫力,自信心得到增强,这样也一定能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

经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对学生来说,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培养健康心理的基础,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品德教育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辅相成,其立足点是通过教育活动塑造学生,使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总之,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感悟生活,用理性对待生活,这是心理健康的一种表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