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是人体从外界环境中吸取赖以生存的营养与能量的主要途径,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与表现,是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 “民以食为天”是众所公认的常理,“安谷则仓,绝谷则危”,饮食活动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特别重要的作用。 饮食养生不同于饮食疗疾,饮食养生是通过饮食调理达到长寿健康的目的,不是治“已病”,而是治“未病”。这种治“未病”之法就是促进健康、 预防疾病的养生之道。
顺应自然,天人相应,是中国传统养生理论支柱之一。 调和饮食滋味,要合乎时序,注意时令,以饮食养生疗疾,也要顺应自然规律和调顺四时的原则。《礼记?内则》 上说:“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 ”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 中也论及饮食与四时、 气候的关系,并对四时的主食提出了他的主张:春宜食麦,夏宜食绿豆、 菽,秋宜食麻,冬宜食黍。 由于四季气候存在着春温、 夏热、 暑湿且盛、秋凉而燥以及冬寒的特点,而人的生理、 病理过程又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故要注意使食物的选择与之相适应。 如在阳气生发的春季,特别是少雪温盛、 气候异常时,饮食应该清淡,不宜过食油腻烹煎动火之物,并应选食鸭梨、 荸荠、 桔子、 甘蔗等果品为辅助,常食绿豆汤、 绿豆芽等食物,取其清淡、 甘凉,以免积热在里。 在夏季,遇暑热兼湿之候,肤腠开泄、 汗出也多,使人常易贪食生冷。
寒冷之物太过则更伤脾胃。 因此炎暑之季,切忌过食生冷与油腻厚味,宜食甘寒、 利湿清暑少油之品,常可选食西瓜、 冬瓜、 白兰瓜等瓜果,常饮绿豆汤,并以灯心、 竹叶、酸梅水、 冰糖煎水代茶饮用,取其清热、 解暑利湿、 养阴益气之攻。秋气凉燥,当少食辛燥,选用蜂蜜、 秋梨等柔润之物,山药、 苡米等健脾补胃之品。 冬季万物潜藏,天寒地冻,阴盛阳衰,进食胡桃、 羊肉之类,自可补肾助阳,以迎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