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进入建构区的幼儿有: xx、 xx、 xx、xx、xx、xx和xx七位小朋友。 首先, 他们几个人在讨论如何建造“城市”。 鑫磊说:“城市里有高高的楼房。” xx说:“城市里有马路。” ……我坐到他们身边也参与他们的讨论。我提出建议: “城市里应该有居住小区, 马路旁边有车站,还要建个大超市。” 讨论完, 幼儿们就迫不及待地着手建构,不一会儿, 就建出了 高楼大厦。 但是在建车站时, 他们却发生了 争执。xx要把车站改成飞机场, 因为他搭了 一架飞机,没有地方停了 。 xx却坚持我刚才的设想, 双方争得面红耳赤。 最后,xx不顾同伴的反对, 推开楼房要建飞机场。 xx跑来报告:“xx没有按照老师的方案建车站。” 我马上赶过去处理纷争, 让他们各造各的互不影响。
事后我觉得有几个问题值得反思: 建构前幼儿讨论时, 各人提出了 自己的设想, 这时我是否需要介入? 我的介入是否干预了 幼儿的活动? 我提出的建议, 影响了 幼儿的独立思考和在活动中的自主性影响了 幼儿合作行为的形成。 老师在幼儿进行摆弄的过程中急于指导, 要求幼儿这样做, 那样做, 结果让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悄然流失, 使幼儿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活动, 使区角活动丧失了 应有的价值。《新纲要》 指出教师担当的角色不应是幼儿活动方案的决策者, 而是资源的丰富者及活动的启发者和支持者。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 幼儿是独立的发展着的个体, 只有在自主活动的过程中, 幼儿才能充分体验自 身的存在与价值, 更好地获得发展…”, 强调幼儿是在与同伴及环境的交往、 实践活动中不断发展的, 教师必须要给幼儿以自我发展的机会。
上一篇:对发展对象的评价以及意见
下一篇:大学生在国防建设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