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社会再次面临何去何从的历史当口。习近平主席系统阐释了21世纪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多边主义,为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指明方向和出路。教学中,通过阐释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基本原则以及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行动做法,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才能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中国始终同世界上一切进步力量携手前进,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重点内容】
1.讲清楚世界面临的时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正确出路。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意识形态偏见仍存,发展鸿沟有待弥合,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面对错综复杂的时代问题,出路在于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讲清楚多边主义的历史沿革和基本原则。我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建立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之上,强调要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
3.讲清楚中国践行多边主义的行动做法。中国始终秉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促进可持续发展,推进科技创新,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示了光明前景。
【教学难点】
1.正确理解多边主义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充分阐释多边主义的要义与“伪多边主义”的本质
【教学导入】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美截然不同的行动形成鲜明对比。在中国毫无保留、全力支持全球抗疫行动时,美国则上演“甩锅”“泼污”“追责”戏码,转移矛盾、制造冲突。美国拜登政府虽号称“回归多边主义”,但在全球抗疫方面“说得多,做得少”。2021年6月14日,一则“美国政府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政府捐赠了80瓶辉瑞新冠疫苗”的消息,引发网友和国际媒体的嘲笑和吐槽。1瓶辉瑞新冠疫苗包含5~6剂疫苗,换言之,80瓶疫苗仅相当于400多剂疫苗,按照一人两剂的接种流程,只够为200多人接种。6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宣布中方已向特立尼达和多巴哥捐赠了10万剂新冠疫苗,其采购的20万剂中国疫苗6月15日已运抵,中方将继续为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公平可及作出努力。此外,在国际疫苗供应紧张的情况下,美国政府已抢购并超量囤积新冠疫苗约26亿剂,占全球1/4,远超自身所需,上亿剂疫苗正闲置在仓库里。这一行为引发国际社会的强烈不满。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研究报告预计,到2021年底,美国或将拥有超过10亿剂剩余疫苗。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的问题和挑战,什么样的理念和行动才是国际社会的正确选择?
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公共卫生面临严重威胁,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一时代之问,习近平主席在2021年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上发表特别致辞,从人类共同利益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倡导“让多边主义的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为世界发展提供破局之策、贡献中国方案。
一、当今时代面临的四大课题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英国文学家狄更斯曾这样描述工业革命发生后的世界。今天,我们也生活在这样一个矛盾的世界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意识形态偏见加深、南北发展差距拉大、全球性问题频发,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日益上升。
1.世界经济复苏势头不稳
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世界遭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以及主要经济体超常规的政策支持下,虽然世界经济在2021年企稳回升,但复苏势头仍然很不稳定,前景依旧阴影重重。
复苏势头渐显。得益于主要经济体的财政支持以及2021年下半年有望出现的由疫苗广泛接种推动的经济复苏,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将2021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上调至6%,认为全球经济将出现更强劲复苏。具体而言,发达经济体总体预计增长5.1%,其中美国将增长6.4%,欧元区将增长4.4%,日本和英国将分别增长3.3%和5.3%;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总体预计增长6.7%,其中中国将增长8.4%,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此外,全球贸易与投资也有所好转。贸易方面,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21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8%;投资方面,联合国贸发会议预测,2021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仍将继续处于低迷状态,下滑幅度预计在5%~10%。虽然依旧是负增长,但是相较于2020年42%的跌幅已明显好转。
发展前景未定。尽管疫苗的持续推广提振了人们的信心,然而一年多来,疫情起伏反复、病毒频繁变异、病亡人数持续增加,许多国家不得不重启限制措施,对世界经济活动再次构成冲击。加之前期的刺激措施已极大消耗了各国政府的政策空间,部分国家债务与赤字同增,甚至已经陷入危机边缘。未来,这场公共卫生危机的演变路径、疫苗对变异毒株的作用效力、各国现行政策行动的效果以及融资环境和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等因素将与各国国情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和步伐。
2.意识形态偏见仍存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差异性是人类文明的内在属性,没有多样性,就没有人类文明。各国本应包容互鉴、相互尊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但总有些国家唯我独尊,在国际上炒作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差异,企图搞“小圈子”、制造分裂。
无视文明多元共存。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不同,如同中餐和西餐、筷子和刀叉,各有存在的理由。美西方及部分国家的激进势力无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偏执地将人类文明分为三六九等,狂妄地将自身所在的族群视为“天选之民”“山巅之国”,将本国历史文化与社会制度视为“普世价值”。站在所谓的道德制高点上,对他国的政治制度、少数民族政策以及人权发展状况等进行无端指责与攻击,甚至恶意散布谎言和虚假信息,严重干涉他国内政,试图把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强加于人,这种以意识形态割裂世界的行为是历史的倒退。
敌视他国发展进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经济实力快速增长,国际话语权逐步提升,正在成为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然而部分西方大国不仅没能以平等和互相尊重的态度对待这些国家,反被猜疑、敌视和恐惧的心理所左右,戴着“有色眼镜”对其一举一动妄加揣测和解读,将其视为可能挑战自身霸权的战略竞争对手,千方百计想要遏制其发展崛起。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技等多个领域对其进行打压,甚至专门制定纲领文件并推动立法,将这种对抗提升至战略层面。
3.发展鸿沟有待弥合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是当今世界发展的痼疾。2019年,联合国贸发会议一份名为《从发展到分类:世界改变了多少》的研究报告指出,在过去25年间,尽管不少国家经济增长迅速,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鸿沟依然存在。
贫富差距拉大。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难题,各国之间的贫富程度均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私人财富数量不断增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研究发现,全球最穷的20%人口的收入份额不到2%。然而,最富的1%人口的收入份额从1990年的18%已升至2016年的22%。总体而言,超过2/3的世界人口现在正在经历收入和财富不平等,这一状况极大破坏了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疫情之下,世界贫富差距面临扩大甚至固化风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测算表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不包括中国)2020—2022年的累计人均收入损失相当于2019年人均GDP的20%,而发达经济体的收入损失约为11%。世界银行测算数据也显示,2020年全球因疫情产生的“新穷人”数量达1.19亿~1.24亿人,到2021年这一数字还将增至1.43亿~1.63亿人,其中约82%集中在中等收入国家。
新冠肺炎疫情正在拉大全球富有国家和贫穷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
不平等问题凸显。减少不平等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之一。联合国《2020年世界社会报告》指出,虽然某些基于性别、种族、族裔、残疾、移民地位和社会经济地位的不平等指标有所改善,但在其他许多方面,资源、机会、权力的不平等仍在增加。例如,乐施会2021年达沃斯报告显示,在教育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导致最贫穷国家的儿童失学近4个月,而高收入国家的儿童仅失学6周;在医疗方面,超过87%的新冠疫苗接种集中在高收入或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占全球人口16%的高收入国家购买了全球70%的疫苗。与此同时,随着疫情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加速,未来,工作、教育、医疗、保健甚至社交等领域都将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在线和移动技术等新领域正出现获取差距,这种数字鸿沟更加限制了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努力。正如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所说:“新型冠状病毒像是一张X光片,它令我们所建立的社会脆弱框架中的裂痕一览无遗。”
4.全球性挑战日益上升
当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也正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人类正在面临愈发严峻的全球性挑战。
传统安全威胁不断变化。联合国成立70多年以来,传统安全威胁的性质已发生变化。从全球来看,因战争死亡的绝对人数自1946年以来一直在下降,但冲突和暴力的发生数量正在上升。当前,大多数冲突发生在派系民兵、犯罪分子和国际恐怖组织等国内团体之间而非国家之间。尚未解决的社会动荡、政治分裂和地缘政治紧张等都成为冲突产生的主要因素。跨国界的政治、经济、军事问题相互联系,让冲突和暴力的持续时间更长、影响更深远。此外,技术进步正在改变冲突和暴力的发生方式。例如人工智能的使用正在增强网络、实体和生物袭击,提升了袭击的精确性和隐蔽性。
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类似新冠肺炎疫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绝不会是最后一次。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灾害、粮食和用水短缺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并相互交织。气候变化是这个时代的决定性危机。过去4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世界气象组织2019年9月报告显示,全球气温比工业化前至少高出1摄氏度,接近科学家警告的“无法接受的风险水平”。如果人类不减缓全球碳排放,气温到2100年可能上升3摄氏度,对世界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此外,气候变化直接导致土壤退化,同时限制了饮用水和农业用水的可得性和质量,加剧了世界对土地、食物和供水等资源的竞争,进一步深化了社会经济矛盾,并日益频繁地造成大规模人群的流离失所。据世界银行估计,如不采取行动,到2050年,撒哈拉以南非洲、拉丁美洲和南亚将有超过1.4亿人被迫从所在区域内迁移。
二、照亮前行之路的多边主义
历史总在不断前进,时代期待新的答案。面对当今时代的四大课题,各国是选择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决定着人类的前途命运。对此,习近平主席指出:世界上的问题错综复杂,解决问题的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1.多边主义历史沿革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多边主义经历了持续演进的历史过程,体现了人类社会从战争到和平、从特权到平等、从垄断到协商的历史进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联合国应运而生。
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其确立的尊重国家主权、和平解决争端、不干涉内政等原则,构成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石,标志着多边主义新的重要开端。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亚非拉国家掀起反帝反殖、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运动,一大批发展中国家获得独立并加入联合国,有力促进了多边主义发展与进步。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第2758号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加入,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联合国逐渐成为最具普遍性、代表性、权威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多边主义的正义性、进步性、人民性不断增强。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国际机制不断建立和完善,多边主义成为世界各国明确政策取向。例如,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应运而生,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平等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决策。
2.多边主义四项原则
我国倡导的多边主义建立在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之上,同世界多极化主张、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并提出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以国际法为基础、坚持协商合作、坚持与时俱进四项原则。这些主张体现时代进步,符合世界各国和各国人民利益,为多边主义增添了中国智慧。
坚持开放包容,不搞封闭排他。多边主义的要义是国际上的事由大家共同商量着办,世界前途命运由各国共同掌握。多边主义是旗帜,而不是幌子;是信念,而不是说辞。我们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抵制伪多边主义。无论是以多边主义为幌子,搞新的集团对抗;以多边主义为借口,将少数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给国际社会;还是以多边主义为掩护,抱持意识形态偏见,搞“小圈子”“新冷战”,排斥、威胁、恐吓他人,动不动搞脱钩、断供、制裁,都只能把世界推向分裂和对抗。
坚持以国际法则为基础,不搞唯我独尊。“法者,治之端也。”国际社会应该按照各国共同达成的规则和共识来治理,而不能由一个或几个国家来发号施令。联合国宪章是公认的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多边机构是维护多边主义的基本框架。要厉行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维护多边机构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恃强凌弱、唯我独尊,靠胳膊粗、拳头大说了算,世界终将滑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人类带来灾难性后果。
坚持协商合作,不搞冲突对抗。一个和平的世界应该承载多样的文明,一个稳定的秩序应该容纳不同的制度。国家不分大小、贫富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的平等一员。面对国家交往中的差异和分歧,通过沟通增强政治互信、推动对话协商消弭分歧、利用斡旋调解定分止争是符合人类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以邻为壑、自私自利的狭隘政策,垄断发展优势的片面做法,结果必然是封上了别人的门,也堵上了自己的路。
坚持与时俱进,不搞故步自封。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既是大发展的时代,也是大变革的时代。当前,国际贸易、金融、安全等领域的形势和国际力量对比均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美国主导建立的全球治理体系,无法有效应对国际上出现的新问题、新挑战。21世纪的多边主义要守正出新、面向未来,既要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价值和基本原则,也要立足世界格局变化,着眼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基础上改革和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三、践行多边主义的中国行动
“践行多边主义,不能坐而论道,而要起而行之,不能只开药方,不见疗效。”中国不仅多次表达了坚定捍卫多边主义的立场和意愿,而且以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展示了光明前景。
1.积极参与国际抗疫合作
疫情初期,一批印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抗疫援助物资温暖了中国人的心灵。面对疫情,无论是“没有人是一座孤岛”的西方智慧,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理念,都说明战胜关乎各国人民安危的疫病,团结合作是最有力的武器,都体现着多边主义协商合作的基本原则。
坚定站在抗疫国际合作的“第一方阵”。自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始终高举“共同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大旗,站在多边主义的一边,开展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全球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截至2021年5月,中国在产能有限、自身需求巨大的情况下,已经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为全球供应了2800多亿只口罩、34亿多件防护服、40多亿份检测试剂盒。此外,中国同联合国合作,在华设立全球人道主义应急仓库和枢纽;全面落实二十国集团“暂缓最贫困国家债务偿付倡议”,缓债总额超13亿美元,是二十国集团成员国中落实缓债金额最大的国家。
中国还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将多边主义协商合作的原则书写在全球抗疫答卷中。坚定担当疫苗公平分配的“第一梯队”。疫苗分配公平是国际公平正义的体现。中国坚定秉持疫苗公共产品的“第一属性”,反对搞“疫苗民族主义”,努力弥合“免疫鸿沟”,努力提高疫苗在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各国人民用得起、用得上,真正成为“人民的疫苗”。中国在全世界率先承诺疫苗研发后作为全球公共产品,并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再次承诺,尽己所能对外提供更多疫苗,支持本国疫苗企业向发展中国家进行技术转让,支持疫苗知识产权豁免。截至2021年3月,中国已经同10多个国家开展疫苗研发和生产合作,100多个国籍的10多万名志愿者参与其中,向80多个有急需的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向40多个国家出口疫苗,践行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理念。
2.实施互利共赢开放战略
在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抬头,“逆全球化”思潮升温的背景下,中国始终坚持包容开放、与时俱进的多边主义原则,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坚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与其他国家分享发展经验,共享发展红利。
扩大开放,开出促进经济复苏的良方。立足当今,开放合作是推动世界经济稳定复苏的现实要求。放眼未来,开放合作是促进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时代要求。作为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2020年11月4日至10日,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如期举行,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坚定扩大开放的决心。在疫情这一特殊背景下,各方合作意向热度不减,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进博会日益成为畅通国际经贸血脉的世界级平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为各国客商搭建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信息化的贸易投资平台;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释放深化国际经贸合作的积极信号;全面实施外商投资法,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中国不断与时俱进,致力于以更短的负面清单、更好的营商环境、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各国提供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为世界经济走出晦暗隧道指明方向。
合作共赢,践行追求共同发展的诺言。中国的发展,追求的不是一花独秀,而是春色满园。中国践行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从不搞歧视性、排他性标准、规则、体系,不搞割裂贸易、投资、技术的高墙壁垒,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在同各国多边互动中实现普惠共赢。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截至2021年6月23日,中国已经同140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6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规模宏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惠及沿线各个国家。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产品,疫情期间,中欧班列货运量逆势上涨,成为稳定全球供应的“钢铁驼队”,带动沿线国家和地区经济迸发生机。此外,作为国际合作的积极倡导者和多边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中国积极推进自由贸易区建设,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东盟十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签署“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共建全球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自贸区,坚定维护多边贸易体制。
3.促进世界绿色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破解当前全球性问题的“金钥匙”,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相近、理念相通,都将造福全人类、惠及全世界。中国一直秉承多边主义理念,同各国建设紧密的绿色发展伙伴关系,与世界携手共建美丽家园。共筑绿色发展之路,中国是毫不推脱的践行者。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负责任大国,中国坚信在气候变化挑战面前人类命运与共,单边主义没有出路,坚定不移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达成气候变化《巴黎协定》,宣布努力实现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碳中和等国家自主贡献新目标。中国着眼绿色发展,打造面向未来的合作动能,倡议共建“绿色丝绸之路”,加强国际绿色能源、绿色基建、绿色金融合作,设立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全球绿色发展中不断发挥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中国是兼济天下的贡献者。扶贫减贫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重要目标。习近平主席强调,“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坚持多边主义,同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国际减贫进程。2020年中国提前10年实现减贫目标,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对世界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带动发展中国家脱贫。从惠及东南亚国家的“湄公河太阳村”“光明行”“爱心行”等活动,到非洲民众交口称赞的菌草种植、杂交水稻等项目;从设立上海合作组织减贫联合工作组,到发挥数字减贫作用为中小企业、妇女、青年等群体提供更多脱贫致富机会,中国力所能及地向发展中国家提供不附带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帮助他们摆脱贫困。
4.推动国际科技交流合作
科技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是应对许多全球性挑战的有力武器。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守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构建开放创新生态,为全球科技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致力于推进科技交流合作。世界发展受益于科技进步,人类命运因科技合作而更加紧密。中国致力于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推进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同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科技发展环境,促进世界科技互惠共享。嫦娥四号探月工程顺利实施的背后就凝聚着诸多参与国的贡献。嫦娥四号探测器上搭载了德国、瑞典、荷兰和沙特的载荷,中继星上配置了荷兰低频射电探测仪;中国在南美洲建设的阿根廷深空站参加了测控任务,与俄罗斯合作的同位素热源保障嫦娥四号安全度过月夜,与欧空局在深空测控方面也相互支持;中美双方也开展了积极合作,商讨利用美方在月球轨道运行的月球观测卫星对嫦娥四号进行观测,开展科学研究。
主张共享科技发展成果。近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曾说,科学无国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是照亮世界的火把。中国主张科技成果应该造福全人类,而不应该成为限制、遏制其他国家发展的手段。中国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目前,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系统已经开放给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从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缅甸的土地规划、河运监管,老挝的精细农业、病虫灾害监管,到文莱的都市现代化建设、智慧旅游,北斗系统已大显身手,惠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从承诺嫦娥四号载荷所获取的科学数据将同各国航天机构、科研院及空间探测爱好者分享,到开放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等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平台向国际同行使用,中国的科技成果能够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所及、所享、所用。
5.倡导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时代潮流,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空前紧密,利益共生不断深化。中国坚持多边主义的核心要义,秉承开放包容、厉行法治、协商合作的多边主义原则,倡导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
不退群,不站队。多边主义行不行、好不好,联合国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标杆。作为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中国厉行国际法治,从不退群毁约,也不要求别国选边站队。迄今已加入了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和500多项国际公约,是联合国第二大会费与维和摊款国。中国坚持协商合作的多边主义原则,积极推动朝鲜半岛、伊朗、阿富汗、缅甸、中东、叙利亚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参与30余项维和行动,累计派出维和官兵4万余人次,是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常任理事国。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高度评价:“中国是联合国事业的坚定支持者和主要参与者,也是国际合作和多边主义的支柱。”
不结盟,不对抗。中国坚持开放包容的多边主义原则,认为没有哪个国家有包揽国际事务、主宰他国命运、垄断发展优势的权力。坚持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走出了一条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在多边层面,和东盟合作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亚太区域合作中最成功、最具活力的典范;中阿关系逆势前行,焕发出生机活力;中拉在抗击疫情中守望相助、在复苏经济中共克时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天涯若比邻”。在国际组织层面,中国积极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围绕世界经济复苏等重大命题,参与并引领二十国集团合作,助力世界经济恢复增长;重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推动金砖合作走深走实;倡导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弘扬“上海精神”,为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务实合作继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亚太经合组织秉持亚太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合作。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中国将始终站在多边主义一边,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