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目的】
2021 年以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我们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拓展, 经济运行保持稳中加固、 稳中向好, 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教学中, 通过讲述当前中国经济形势, 让学生充分认识, 我国经济渐回常态的成果来之不易, 经济恢复的基础尚需巩固。 让学生深刻理解, 我国经济所具有的稳定态势和深层优势没有变,发展的底气和信心没有变。 我国将立足新发展阶段,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让学生坚定信心,“中国号” 巨轮必能劈波斩浪、行稳致远。
【 重点内容】
1. 讲清楚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 2021 年以来, 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有效实施宏观政策,经济恢复稳中加固、渐回常态。 同时, 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 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 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稳固、 不均衡。
2. 讲清楚我国经济具有的深层优势。 独特的制度优势、 坚实的发展基础决定了 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 新技术新产业、 新业态新模式持续释放经济发展的创新动能。 改革持续深化、 市场空间广阔为我国经济继续发展创造了 条件。
3. 讲清楚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着力点。 我们已经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发展阶段, 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痛点堵点, 我们要畅通经济循环,加强科技创新, 着力扩大内需, 深化对外开放, 筑牢安全底线, 坚持稳中求第二讲进工作总基调, 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 教学难点】
1. 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在恢复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2. 讲好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底气和信心所在
【 教学导入】
2021 年 4 月12 日 , 以“英雄的湖北: 浴火重生, 再创辉煌” 为主题的外交部湖北全球特别推介活动在北京开幕。 在推介活动上, 三组对比鲜明的照片 让人动容: 第一组是有着 1700 多 年历 史的天下名楼——黄鹤楼, 从空无一人到游人如织; 第二组是有着 400 多年历史的武汉户部巷, 从一度空巷到重回人间烟火; 第三组是中国特大型汽车企业东风公司, 从按下暂停键到平均每 51 秒下线一辆、 每天下线近万辆乘用车。
2021 年上半年, 疫后重启的武汉交出 了 一份优异的经济答卷: GDP 实现 8251.5 亿元, 比 2020 年同 期 增长 28.6%, 比2019 年同 期 增长 3.5%。从2020 年一季度生产总值的断崖式下跌, 到如今绘就了 一条经济重振 V 型曲经济产业集群带动下, 2021 年上半年, 武汉市新登记市场主体近 12 万户,比 2020 年和 2019 年同 期分别 增长 89.3% 和 23.5%。 经历 大疫、 大汛考验,江城经济浴火重生, 数字经济更是表现抢眼, 占 全市 GDP 比重超过 40%,成为促进企业复工复产的生力军和对冲经济下行压力的“稳定器”。
在全球疫情持续蔓延, 国内外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下, 稳定复苏向好的武汉成为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窗口。 那么,中国经济如何做到风景这边独好?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经历了 2020 年由负转正、 突破 100 万亿元大关这一极不平凡的历程,进入 2021 年, 中国经济亮出了优秀答卷: 工地机器轰鸣, 企业订单猛增,街市生机勃勃,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各地区各部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中国经济呈现稳定恢复态势,为“十四五” 开好局、 起好步奏响了奋进的足音。
一、 稳中加固 渐回常态
2021 年 5 月 , 中国迎来自疫情以来旅游市场最为火爆的“五一” 假期,去疫后重启的武汉游黄鹤楼、 到红色景区“打卡” 、“沿着高速看中国” ……熟悉的“人从众” 模式再度回归。 而此时,国外有些国家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比如印度, 平均日 增病例一度超过 40 万例,卫生系统不堪重负, 死亡人数居高不下, 1500 万人因疫情失业, 贫困人口急剧增加。 有网友感慨, 车水马龙才是繁荣昌盛, 人潮涌动才是国泰民安。 中国经济持续复苏向好、 一切渐回常态, 在世界经济复苏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
1. 中国之“稳” 持续推进
在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中, 党中央审时度势, 宏观政策精准有效,“六稳” “六保” 扎实推进, 人民群众团结奋战, 中国经济显现强大韧性和蓬勃生机。“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完成了复苏, 回到了疫情前的状态。”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一副总裁杰弗里· 冈本这样评价。
生产持续恢复。 生产是国民经济活动的起点, 其能力与水平直接影响分配、 流通与消费等环节。 当前全球疫情走势仍有较大不确定性, 不少处于全球商品供给端的新兴经济体受疫情反弹影响拖累复工复产进程, 能源开采迟缓、 原材料出口下降、 工业生产部门产能低迷。 与之相比, 2021 年以来, 在疫情防控常抓不懈、 内生动力增强等因素的推动下, 我国各行业生产已经基本达到疫情前的水平。 上半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生产需求均继续回升,GDP 同比增长 12.7%, 两年平均增长 5.3%, 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加快 0.3 个百分点, 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 看农业, 在国家扶持粮食生产政策等有利因素带动下, 农民种粮积极性更高, 夏粮再获丰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看工业,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速 6.7 个百分点。 看服务业, 随着国内疫情稳定,服务需求加快释放, 服务业有序恢复,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3%, 连续 16 个月 高于临界点。
需求不断释放。 消费需求、 投资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称为“三大需求” ,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 。 2021 年以来, 我国三大需求稳步恢复,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消费看, 随着《关于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若干措施的通知》 等一系列政策实施, 消费市场恢复步伐加快, 餐馆、 酒店、 影院等场所人气旺盛。 线下消费逐步恢复。 餐饮业上半年收入达 21712亿元, 同比增长 48.6%, 规模与 2019年上半年基本持平。 线上消费加速扩容。 6 月 18 日 零时, 各大电商打造的年中购物节活动迎来交易高峰, 京东超市3分钟内整体成交额同比增长超10倍;苏宁易购开局 1 小时内全屋家装、 智能家居产品销售同比增长 135%; 天猫平台 1 小时内成交额同比增长 100%。 从投资看,各地区积极扩大有效投资,稳步推进新型基础设施、 新型城镇化、 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 投资延续恢复性增长态势。 在雄安新区, 建设工地塔吊林立,京雄城际铁路开通, 安置住宅纷纷封顶,“未来之城” 正在拔节生长; 在武汉,总投资 3305.4 亿元的 215 个重大项目在一季度集中开工, 创下全市单次集中开工之最。 从出口看, 稳外贸政策持续发力, 货物贸易量增质升。 上半年货物进出口总额超18万亿元, 同比增长 27.1%, 进出口连续 13 个月 同比正增长,创下了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民营企业进出口总额 8.64 万亿元, 同比增长 35.1%, 占我国外贸总值的比重较 2020 年同期提升 2.8 个百分点, 持续位居我国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
企业活力增强。 经济发展的根基在于市场主体。 市场主体有活力, 经济就有动力, 就业就有支撑,产业链就能运转。 目前我国有 1亿多户市场主体,一个市场主体平均带动 8~10 人就业, 只要实际运营的市场主体保持在 1 亿户以上,我国规模庞大的劳动力就业就能保持稳定和比较充分。 2021年以来,减税降费等政策继续为市场主体纾困解难,“放管服” 改革不断深化, 市场主体活跃度提升, 生产经营状况好转, 元气正在逐渐恢复。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对带动就业、促进创新、 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 新增个体工商户同比增长 101%。 企业利润大幅增加, 盈利能力不断提升。 1—5 月 份,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 83.4%, 两年平均增长 21.7%, 延续了 2020 年下半年以来较快增长势头。 各类企业灵活主动适应形势变化, 积极把握国内外市场机遇, 发展信心进一步增强, 企业预期总体向好。
民生保障有力。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2021 年以来, 聚焦“创造高品质生活” , 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幸福感、 安全感稳步提升。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 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 , 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各地加大稳岗扩岗支持力度, 全面强化就业政策, 多渠道做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人社部等部门联合发布调饮师、 二手车经纪人等 18 种新职业, 增强相关从业者社会认同度。 在一系列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作用下, 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 63.5%, 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经济恢复和就业增加,为居民收入增长打下扎实基础, 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特别是, 城乡居民收入相对差距继续缩小。 上半年,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和实际增速分别快于城镇居民 3.2 和 3.4 个百分点。“菜篮子” 产品价格稳中有降。 随着生猪产能的恢复, 猪肉等食品供应充足, 猪肉价格同比连续 9 个月 下降, 上半年平均下降 19.3%。 民生补短板投入继续增加。 聚焦民忧民困, 农业、 卫生、 教育等社会领域投资快速增长, 上半年, 卫生、 教育投资同比分别增长35.5%、 14.2%。
2. 恢复之“基” 尚需巩固
明者因时而变, 知者随事而制。 要准确识变, 用全面、 辩证、 长远的眼光正确认识形势, 既看到发展成果, 又看到风险挑战。 环顾世界, 在超常规刺激政策、 疫苗推进等因素共同作用下, 全球经济出现恢复性增长, 但新冠肺炎疫情仍在许多国家与地区蔓延,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更加复杂。回看国内,我国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之中, 恢复基础尚不牢固, 同时面临着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而需要解决的短板和难题。
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性。 国际经济联通和交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世界各国的阵脚,尤其是部分国家疫情出现反复, 何时能像疫情发生前那样恢复全球人员、物资、服务、技术的自由流动, 目前仍然未知。我国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亦难在疫情冲击下独善其身。
全球经济发展失衡。 世界银行预计, 2021 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 5.6%,将成为 80 年来经济衰退后达到的最快增速。 但由于疫苗接种不均衡、 各国政策空间和修复能力存在差异等因素, 部分经济体如美国、中国等表现良好,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主要推动力,而其他国家尤其是疫苗短缺的经济体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 2020 年下半年以来, 市场需求释放, 但生产供应并没有完全恢复, 市场对供应链安全的担忧加剧, 国际原油、铁矿石、铜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扬。 我国是国际大宗商品的重要消费国,以铜矿石为例, 我国占据了全球 50% 以上的消费量, 严重依赖进口。我国从疫情中逐步复苏的实体产业面临大宗商品涨价带来的新一轮考验。
保护主义动摇全球复苏根基。 疫情令一些经济体面临财政压力, 少数发达国家试图通过保护主义确保供应链安全。 以美国为例, 拜登政府并未调整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的政策, 并继续封锁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 美国2021 年贸易议程报告和 2020年年度报告有 400多次提到中国, 扬言新政府将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工具” 应对所谓的北京“不公平贸易做法” 。
国内新老问题交织叠加。 从当前看, 在疫情冲击下,我国经济面临一些新问题。 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发生局部断裂, 直接影响到我国国内经济循环。不少企业需要的国外原材料进不来、 海外人员来不了、 货物出不去, 不得不停工停产。 此外, 企业成本不断增加。 一方面,国内企业原材料价格普遍上涨。2021 年 1—5 月 , 我国铁矿石、 铜、 原油、 大豆进口价格较 2020 年同期上涨75.2%、 45.2%、 17.3% 和 27.8%。 另一方面, 随着劳动年龄人口减少, 企业用工成本也持续上升。 企业成本增加可能导致有些中小微企业面临“丰产不丰收” 的困难, 加剧盈利风险。 企业成本上升、 生产经营压力加大, 将增加就业的不确定性, 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从长远看, 我国发展面临的部分老问题依然存在。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换挡转型任重道远, 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 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 农业基础还不稳固, 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 生态环保任务艰巨, 民生保障短板犹存,碳达峰、碳中和“大考” 在即, 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尚难以得到充分满足。
二、 坚定信心 韧性依旧
疫情冲击是一次“压力测试”, 既能检验中国经济的发展成色、发展能力、发展水平, 也展现出中国经济所具有的稳定态势和深层优势。 我国经济稳中向好、 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我国经济潜力足、 韧性大、 活力强、回旋空间大、 政策工具多的基本特点没有变, 我国发展具有的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没有变。 风雨洗礼, 更彰显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大信心和底气。
1. 长期向好有定力
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 而不是一个小池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是由我国体制和制度条件、 基本国情、 发展基础等因素共同决定的。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我国经济不仅是“大块头” , 也具有应对风险挑战的“免疫力” 。
独特的制度优势。 沧海横流显砥柱,“逆风逆水” 更考验舵手的力量。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们之所以能攻克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 创造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究其根本, 就在于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 能充分发挥我们的制度优势。 党的坚强领导, 不仅能着眼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而且能根据经济运行中的问题进行灵活、 适时的逆周期调节, 确保经济不出现大的颠簸。 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从中央到部委, 密集谋划出台政策, 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 扩大有效投资、 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加大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决策主动果敢, 措施及时有效。“十四五” 规划稳健开局,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深入实施。 不管是遭遇“逆风” 还是“回头浪”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航下,“中国号” 巨轮任凭风吹浪打, 勇开“顶风船” , 始终向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行。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奇迹的政治保障, 也是中国经济抵御风险挑战、 赢得长远未来的关键所在。
坚实的发展基础。 面对大海, 人们总会惊叹它的壮阔与深邃。 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以来, 我国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2020 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 100 万亿元, 稳居世界第二位, 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 17%, 是全球经济增长的动力源和火车头; 我国货物进出口总值达 4.65 万亿美元, 稳居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是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 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面对疫情冲击, 我国的产业体系显示出强大的组织调整能力和韧性。 石化企业生产熔喷布, 汽车企业生产口罩机, 建材企业生产测温仪, 这些企业的转产并不是毫无基础的跨界。 我国 41 个工业大类中包含着 207 个工业中类、 666 个工业小类, 同类产业下有着众多业务共通又有分工的企业,提升了跨界转产的成功率和效率。我国拥有 1 亿多户各类市场主体,面对疫情冲击, 它们展现出强大韧性。 特别是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 个体工商户, 作为就业的“大容纳器” , 提供了 85% 的城镇就业岗位, 相当程度上支撑了 4.4 亿城镇就业人员、 近 2.9亿农民工就业。
2. 创新动能有活力
近些年, 我国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成长, 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继续提升。 2021 年以来,科技创新赋能实体产业,线上线下加快融合, 澎湃的新动能持续释放发展活力。
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 2020 年我国继续位列全球创新指数排名第 14 位, 是前 30 名中唯一的中等收入经济体。 2021年以来, 我国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 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 3 名中国航天员乘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成功前往空间站天和核心舱, 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国际团队研发出新型可编程光量子芯片, 自 主第三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 投入商业运行, 核电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列。尤其是, 以创新赋能实体经济制造业, 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整体增速, 成为发展的亮点。 其中, 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等产业增长强劲。 从产品看, 3D 打印设备、 智能手表、 民用无人机、 集成电路圆片等新兴产品实现高速增长, 增速均达 1 倍以上。 从市场主体看, 目前全球 500 多家“独角兽”企业中, 中国大陆有 112 家, 数量位居第二。 我国新诞生的一批“独角兽” 企业蓬勃发展, 正在逐步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创新创业领域的话语权。
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发展。从零起步到 2020 年数字经济规模达39.2 万亿元; 从信息基础设施极端落后, 到建成全球最大固定网络和移动网络, 5G发展取得领先优势; 从以传统行业为主, 到互联网应用加速普及,在线教育、网络医疗、 云办公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数字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倍增作用凸显, 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内蒙古淘宝镇, 2020 年经营淘宝店的人数增加了 228%, 数字经济跑出加速度。 在浙江临海, 中国服装辅料企业伟星股份与浪潮合作, 通过智能制造, 日 接单能力提高 3.8 倍, 生产周期缩短 32%, 满足客户个性化定制要求, 在行业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下, 保持规模、 利润双增长。 中国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行动已深入人心, 从南到北、 从西到东, 到处能看见企业创新创业的热潮。
3. 持续发展有潜力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 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日 益深入人心, 外部环境依然有利。 长期看, 我国治理效能提升, 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 社会大局稳定, 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
改革持续深化。 通过改革破除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障碍, 激活蛰伏的发展潜能, 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多点突破, 累计推出 500 多个重要改革文件, 若干领域实现历史性变革、 系统性重塑、 整体性重构,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2020 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相继发布《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关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推进“上云用数赋智” 行动培育新经济发展实施方案》 等政策, 激发企业新动能, 力促经济向好发展。 2021 年, 发布《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推进房产税立法和改革,国资国企改革加速,一系列深化改革的举措密集出台。改革向更深层次挺进, 经济发展新动力正在释放。
市场空间广阔。 当前, 我国有 14亿多人口所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正处于新型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 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投资需求潜力巨大。 在满足人民日 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如此全面的、
巨大的、 持久的内需潜力, 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强劲动力。 目前, 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到 60%, 发达国家则达 70% 以上, 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对内需造成了影响, 但它们并没有消失, 只是延期了, 14 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能够带来持续扩大的需求空间, 这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和潜力所在, 也是任何经济体都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 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相关需求正在充分释放, 为培育经济发展新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 构新格局 赢高质量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 我们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 站在新的起跑线上,面对前行路上的机遇和挑战,深入贯彻创新、 协调、 绿色、 开放、 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 这是我们赢得主动、 赢得优势、 赢得未来的关键。
1. 畅通经济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 就像人们讲的要调理好统摄全身阴阳气血的任督二脉。经济活动需要各种生产要素的组合在生产、分配、 流通、 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从而实现循环流转。在我国发展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 有效供给能力强可以穿透循环堵点、 消除瓶颈制约, 可以创造就业和提供收入,从而形成需求能力。 因此, 我们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 继续完成“三去一降一补” 的重要任务, 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 提升创新能力、竞争力和综合实力,增强供给体系的韧性, 形成更高效率和更高质量的投入产出关系, 实现经济在高水平上的动态平衡。 2021 年 3 月 , 在全球市场低迷、 汽车芯片供应趋紧态势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再次呈现高速增长势头, 同比增长 2.5 倍和2.4倍。 组织整车和动力电池等技术攻关, 加大芯片产能调配力度, 开展新能源汽车下乡, 健全充电、 停车等各项服务, 产销两旺的背后, 正是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各方协同合作, 打通供需“血脉”,畅通新能源汽车产业循环流转。
2. 加强科技创新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 当前, 我国经济发展环境出现了变化, 特别是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出现了变化。 劳动力成本在逐步上升,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达到了瓶颈, 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 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 只有加快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形成应对风险挑战的抗压能力、 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 才能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加快走出一条从人才强、 科技强到产业强、 经济强、 国家强的创新发展路径。
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次“大练兵” , 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治疗、疫苗研发等多个重要领域开展科研攻关, 助力疫情防控。其中,我国灭活疫苗技术在毒株筛选、 病毒灭活、 提纯技术等多方面都实现了关键性技术突破, 疫苗研发“跑” 出加速度, 保障了中国人民的“疫苗接种自由”。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 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这是“十四五” 规划纲要明确的创新重大方向。 从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 到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 明确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 7%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 GDP比重超过 17%,2025 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高到 10%……锻长板、 补短板, 从技术到产业,创新按下快进键。
3. 着力扩大内需
内需包括国内的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 二者共同形成的超大规模内需市场是我国的巨大优势, 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这个优势,不断巩固和增强这个优势, 形成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雄厚支撑。 客观地看,国内市场虽然规模大,但还不够强,消费潜力释放和新消费发展仍面临不少体制机制约束,交通、水利、 能源、 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不少短板和薄弱环节。 因此, 要在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的基础上, 把全面促进消费、 增强投资后劲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注重需求侧管理, 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 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 打通堵点, 补齐短板, 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需求支撑。
一方面, 作为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基础, 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被摆在突出位置。消费券购物享实惠, 供应端顺应市场出新品, 新场景逛街带来更加新鲜有趣的体验……顺应消费升级趋势, 努力稳定基本消费, 进一步提升传统消费,积极培育网络消费、 定制消费、 体验消费、 智能消费等消费新热点, 着力构建城乡融合消费网络等一系列促消费政策正在落地。另一方面,作为培养完整内需体系的重要构成, 优化投资结构, 保持投资合理增长同样重要。 2021 年 6 月 25日, 西藏拉萨至林芝铁路开通运营, 复兴号动车组列车实现 31 个省区市全覆盖。 着眼扩大内需, 基础建设、 市场完善等一系列“施工图” 全面展开。 到 2021 年底, 千兆光纤网络将具备覆盖 2亿户家庭的能力,新增 5G 基站超过 60 万个。 以 5G 网络、 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代表,建设系统完备、 高效实用、 智能绿色、 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步伐正在加快。
4. 深化对外开放
我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经济,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 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 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更好利用,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通过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 改善我国生产要素质量和配置水平;通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增强我国出口产品和服务竞争力, 推动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增强我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 世界好, 中国才能好; 中国好, 世界才更好。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要让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同频共振、融通发展, 让人流、 物流、 技术、 资金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动起来、活起来,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
2021 年 5 月 7 日 至 10 日 , 首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在海南省海口市精彩亮相。 来自 70 个国家和地区的 1505 家企业参展、 2628 个消费精品品牌展出; 各类采购商和专业观众数量超过 3 万人, 进场观众超过 24 万人次。这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精品展,将全球优质消费品引进中国, 并为国内品牌“出海”搭建平台, 是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又一个窗口, 也是中国畅通“双循环” 的生动实践。
5. 筑牢安全底线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 发展是安全的保障。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 我国发展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空前上升, 必须增强忧患意识、 坚持底线思维, 随时准备应对更加复杂困难的局面。 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加大基础领域研究和攻关力度,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健全风险全覆盖监管框架, 一系列注重堵漏洞、 强弱项的举措, 旨在下好先手棋、 打好主动仗, 有效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挑战。 接下来, 统筹好发展和安全, 还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 把风险思考得更深入一些。 宏观经济方面要防止大起大落, 资本市场上要防止外资大进大出, 粮食、 能源、 重要资源上要确保供给安全, 产业链供应链要确保稳定安全,资本要防止无序扩张、野蛮生长, 还要确保生态环境安全, 坚决抓好安全生产。
艰难方显勇毅, 磨砺始得玉成。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 奋力攻克难关难题, 坚决顶住逆风逆水,“中国号” 巨轮继续坚毅前行。面向未来,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号” 巨轮必须面对也一定要驶过的关口。 凭借 14 亿多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 我们必定能够越激流、 涉险滩, 驶向更加宽广辽阔的水域。
上一篇:河长制办公室职责
下一篇:村(社区)监督委员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