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2024年最新时事热点作文素材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2018最新时事热点作文素材

大学"种菜课"是怎样一种理论联系实际?

然玉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院有一门必修课叫《农业生产综合实训》,下地种菜是这门课的重要部分,期末成绩主要看收成以及同学们的参与度,太差的拿不到学分。学校对本门课程要求严格,还请来了资深农民当助教,根本糊弄不过去。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要下地干活,怕虫子、怕晒黑,种不出萝卜番薯就拿不到学分毕不了业。为避免误了农时,学生的寝室里都挂了24节气图。

即便对于一所农林大学的农学院来说,将“下地种菜”作为必修课也并不多见。这一既有专业内涵又有生活意趣的课程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是对现代大学教育的某种修正。相当长时间以来,高校教学过程理论与实践的脱离,已然引发了不少问题——比如说,学生的就业不适,人才结构的不合理等等。置之于这种大背景下,“下地种菜”如此接地气的必修课,难免会引来围观与激赏。

当然,有必要说明的是,就算绝大多数农业大学没有开设所谓的“种菜课”,但是它们同样有着各自的实操课程。现实中,此类学校普遍都自建或合建有专门的农场、果蔬基地等等,并以此为平台,令学生们得以在特定场景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只不过,与“种菜课”存在不同的是,这一情境下的“实践”其实更多是观察和实验,学生们在其间所扮演的角色,仍然是“研究者”而非是“农人”。

浙江农林大学的“种菜课”中,学生们自始至终都亲力亲为,几乎就与真实的“农业生产者”无异。诚如校方所希望的,这一安排有效推动了学生们“学以致用”,对今后工作就业势必大有好处……然而也需要看清的是,有鉴于现代社会的专业分工,以及现代大学教育的内在属性,诸如“下地种菜”之类的实践课,其实际效果不宜过度夸大。毕竟,农学专业的毕业生,还是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农业生产者。

大学农学专业的学科目标,旨在培养与农业相关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知晓多少传统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实用技能,而在于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与技术能力。理想状态下,农学专业的毕业生,应该超越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并成为“新农业”的开拓者、引领者——向资深农民学习下地种菜,更适合理解成是为此所做的某种“特殊的准备”。

大学教育到底该如何处理与实务实践的相对关系?这从来都是一个问题。让大学生下地种菜不是目的,如何让“种地”真的转化为学生们学科素养、专业能力的提升,才是真正需要的。

拒“啃老”罚“坑老”须强化社会监督

阅尽

从本月起,新修订的《广东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正式施行。新规较原条例作出大幅修改,其中明确了家庭赡养的义务和责任,要求不得将共同生活的老年夫妻强行分开赡养,老人有权拒绝子女“啃老”,对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侵害老人财产权益,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责。针对电信网络诈骗、非法集资和欺诈销售等坑害老年人现象突出的问题,《条例》也作出专门规定,对六类“坑老、骗老”等行为要求从重处罚。

老龄化社会的蓦然降临让我们整个社会都有点猝不及防,无论是法规制度建设还是公共养老保障等,都显得“捉襟见肘”。广东省较早关注到这一问题,早在1991年就出台了《广东省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条例》,是国内最早制订老年人保护地方法规的省份之一。今次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新条例,又根据老年人权益保障出现的新问题,作出较大修订。内容更加全面丰富,规定更加明确具体,对老人应享的社会福利和家庭子女赡养义务,以及权责界定等都作了明文规定,无疑更有利于今后老年人的权益保障。

社会的不断前进,令得老年人权益保护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凸显出错综复杂的格局。在以往,子女孝敬父母、后代赡养老人那是天经地义。父母的财产如何支配,遗产又怎样继承等,决定权在父母,子女顶多有建议权。如今却不同了,一些家庭的纲常*完全颠倒,子女成人了不仅不养老,反而赖在父母怀抱里。这种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啃老”还心安理得,更甚者还要抢夺父母财产。有的老年人的婚恋也受到子女的无理干涉,以致闹出家庭悲剧。

而在社会上,近年更是出现种种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欺诈销售以及电信诈骗等。打着各种名目如“养生保健、免费体检、老年理财”等等网络和街头兜售把戏,看似对老年人殷勤备至,实则背后陷阱套路密布。误入其中的老人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想*却又万般曲折艰难。

凡此种种,都令到当下的老年人权益保障变得困难重重,它不仅加大了社会治理难度,也令得一些老年人生活备受困扰,难以安享晚年。尤需一提的是,老年人遭遇的诸种打击,不只是财物上的损失,其精神上受到的折磨更甚。

然而,常言道清官难断家务事,对一般家庭矛盾和老人赡养等问题,外人又很难获知,更遑论介入。即便父子两代人出现纠纷,设若不是诉诸法庭,旁人很难干涉。但是,现代社会类似家庭矛盾冲突又呈增多趋势,对此,既要靠法律及道义的约束,亦需有完善的社会监督制约机制。特别是对那些弱势的老年群体,社会救济绝不能缺位,只有这样才能令隐蔽的老人权益受损问题能及时发现并予以纠正,否则,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权益保障很可能沦为空话。

至于对那些专事“坑老、骗老”的违法行为,除要加大专项打击力度外,更重要的亦应放在加强防范上。这也需政府部门、街道社区及社会组织等共同努力,强化社会监督,从而筑起确保老年人权益的“安全防护网”。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终将会老去,关爱老人、保障老人权益,既是家庭子女的义务,亦是全社会的责任。

“大别山师魂”汪金权

汪金权22年前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放弃留城工作机会,主动来到湖北蕲春山区从事基础教育工作,在大山深处播洒希望的种子。22年来,汪金权扎根山区,坚守三尺讲台,倾心教书育人。虽然家境贫寒,他仍然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拿出10多万元,无私资助200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这位山村教师,以无私铸就了人间大爱,展示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伟大品格。

“寻人志愿者”沈浩

从安徽滁州一名普通的下岗工人,到一名寻人志愿者,沈浩,这位42岁的中年男人,自2001年创办“寻人启事网站”以来,靠着一个人、一双腿、一台电脑,在互联网与现实交织的寻人旅途上,先后走过24个省,行程30万公里,穿破50多双鞋,帮助800多个家庭重获团圆。如今,沈浩的寻人网站月访问量高达50万人次,招募到一万多位寻亲志愿者,网友称他为“中国寻人第一人”。“当天下无骨肉分离者的那一天,我的网站就可以关闭了。”这不仅是沈浩的期待,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期待。

对机器人开诗歌专栏不要轻视也不要恐惧

诗歌创作被称为人类想象力的高级表现之一,写诗被视为人类后的一个精神文化堡垒。今年5月19日,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在北京举办了她“个人”第一部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新书发布会,引发诗人圈空前的热议和争论。8月19日,小冰开设专栏“小冰的诗”,*发布她的新作《全世界就在那里》(外二首),第一次在报纸上开专栏,再次引发读者的强烈讨论。   人工智能的每一次突破,都引起社会轰动和震撼,并一次次打破了人类的认知局限,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去看待人工智能。机器人先是在机械式体力劳动方面,逐步取代了人类,“机器换人”成为工业4.0的一致认同,亦引发各界对失业的争议。   机器人在智力方面的进步,更加令人感到不安,如今机器人不仅在国际象棋、围棋等顶尖智力游戏里,战胜人类高手,并挺进艺术创作领域,会唱歌、写财经评论、写诗、开专栏,展现人工智能的艺术创造力。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