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这次漂亮的小编为您带来了高二数学教案(优秀7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篇一:高二数学优秀教案5 篇一
高中数学必修教案
一、教学过程
1、复习。
反函数的概念、反函数求法、互为反函数的函数定义域值域的关系。
求出函数y=x3的反函数。
2、新课。
先让学生用几何画板画出y=x3的图象,学生纷纷动手,很快画出了函数的图象。有部分学生发出了“咦”的一声,因为他们得到了如下的图象(图1):
教师在画出上述图象的学生中选定生1,将他的屏幕内容通过教学系统放到其他同学的屏幕上,很快有学生作出反应。
生2:这是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
师:对,但是怎么会得到这个图象,请大家讨论。
(学生展开讨论,但找不出原因。)
师:我们请生1再给大家演示一下,大家帮他找找原因。
(生1将他的制作过程重新重复了一次。)
生3:问题出在他选择的次序不对。
师:哪个次序?
生3:作点B前,选择xA和xA3为B的坐标时,他先选择xA3,后选择xA,作出来的点的坐标为(xA3,xA),而不是(xA,xA3)。
师:是这样吗?我们请生1再做一次。
(这次生1在做的过程当中,按xA、xA3的次序选择,果然得到函数y=x3的图象。)
师:看来问题确实是出在这个地方,那么请同学再想想,为什么他采用了错误的次序后,恰好得到了y=x3的反函数y=的图象呢?
(学生再次陷入思考,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师:我们请生4来告诉大家。
生4:因为他这样做,正好是将y=x3上的点B(x,y)的横坐标x与纵坐标y交换,而y=x3的反函数也正好是将x与y交换。
师:完全正确。下面我们进一步研究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的。关系,同学们能不能看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什么样的关系?
(多数学生回答可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于是教师进一步追问。)
师:怎么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
生5:将y=x3的图象上点的横坐标与纵坐标交换,可得到y=的图象。
师:将横坐标与纵坐标互换?怎么换?
(学生一时未能明白教师的意思,场面一下子冷了下来,教师不得不将问题进一步明确。)
师:我其实是想问大家这两个函数的图象有没有对称关系,有的话,是什么样的对称关系?
(学生重新开始观察这两个函数的图象,一会儿有学生举手。)
生6:我发现这两个图象应是关于某条直线对称。
师:能说说是关于哪条直线对称吗?
生6:我还没找出来。
(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几何画板找出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画出如下图形,如图2所示:)
学生通过移动点A(点B、C随之移动)后发现,BC的中点M在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两函数图象的对称轴,在追踪M点后,发现中点的轨迹是直线y=x。
生7:y=x3的图象及其反函数y=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师:这个结论有一般性吗?其他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也有这种对称关系吗?请同学们用其他函数来试一试。
(学生纷纷画出其他函数与其反函数的图象进行验证,最后大家一致得出结论: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还是有部分学生举手,因为他们画出了如下图象(图3):
教师巡视全班时已经发现这个问题,将这个图象传给全班学生后,几乎所有人都看出了问题所在:图中函数y=x2(x∈R)没有反函数,②也不是函数的图象。
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
点(x,y)与点(y,x)关于直线y=x对称;
函数及其反函数的图象关于直线y=x对称。
二、反思与点评
1、在开学初,我就教学几何画板4。0的用法,在教函数图象画法的过程当中,发现学生根据选定坐标作点时,不太注意选择横坐标与纵坐标的顺序,本课设计起源于此。虽然几何画板4。04中,能直接根据函数解析式画出图象,但这样反而不能揭示图象对称的本质,所以本节课教学中,我有意选择了几何画板4。0进行教学。
2、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学习过程当中,可借助于生动直观的形象来引导人们的思想过程,但常常由于图形或想象的错误,使人们的思维误入歧途,因此我们既要借助直观,但又必须在一定条件下摆脱直观而形成抽象概念,要注意过于直观的例子常常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比较抽象的概念。
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在直观化方面有很强的表现能力,如在函数的图象、图形变换等方面,利用计算机都可得到其他直观工具不可能有的效果;如果只是为了直观而使用计算机,但不能达到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促进学生思维的目的的话,这样的教学中,计算机最多只是一种普通的直观工具而已。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计算机更多的是作为学生探索发现的工具,学生不但发现了函数与其反函数图象间的对称关系,而且在更深层次上理解了反函数的概念,对反函数的存在性、反函数的求法等方面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当前计算机用于中学数学的主要形式还是以辅助为主,更多的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直观工具,有时甚至只是作为电子黑板使用,今后的发展方向应是:将计算机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让学生通过计算机发现探索,甚至利用计算机来做数学,在此过程当中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促进数学思维,发展数学创新能力。
3、在引出两个函数图象对称关系的时候,问题设计不甚妥当,本来是想要学生回答两个函数图象对称的关系,但学生误以为是问如何由y=x3的图象得到y=的图象,以致将学生引入歧途。这样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必须力求避免的。
篇二: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二
一、教学目标:
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向量的性质及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三、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掌握向量的概念、坐标表示、运算性质,做到融会贯通,能应用向量的有关性质解决诸如平面几何、解析几何等的问题。
(二)例题分析:
四、小结:
1、进一步熟练有关向量的运算和证明;能运用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应用问题,
2、渗透数学建模的思想,切实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三:高二数学教案 篇三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 一般地,如果 ,那么实数 叫做________________,记为________,其中 叫做对数的_______, 叫做________.
(2)以10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_,以 为底的对数记为_______.
(3) , .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如果 ,那么 ,
.
(2)对数的换底公式: .
3.对数函数:
一般地,我们把函数____________叫做对数函数,其中 是自变量,函数的定义域是______.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
质 定义域:___________
值域:_____________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x(0,1)时_________
x(1,+)时________
在___________上是增函数 在__________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
2.化简: .
3.不等式 的解集为________________.
4.利用对数的换底公式计算: .
5.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_.
6.对于任意的 ,若函数 ,则 与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 .
(2)比较 与 的大小为___________.
(3)如果函数 ,那么 的 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
(4)函数 的奇偶性是___________.
【例2】求函数 的定义域和值域。
【例3】已知函数 满足 .
(1)求 的解析式;
(2)判断 的奇偶性;
(3)解不等式 .
课堂小结
三、课后作业
1. .略
2.函数 的定义域为_______________.
3.函数 的值域是_____________.
4.若 ,则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
5.设 则 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_____.
6.设函数 ,若 ,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___.
7.当 时,不等式 恒成立,则 的取值范围为______________.
8.函数 在区间 上的值域为 ,则 的最小值为____________.
9.已知 .
(1)求 的定义域;
(2)判断 的奇偶性并予以证明;
(3)求使 的 的取值范围。
10.对于函数 ,回答下列问题:
(1)若 的定义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2)若 的值域为 ,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3)若函数 在 内有意义,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四、纠错分析
错题卡 题 号 错 题 原 因 分 析
高二数学教案:对数与对数函数
一、课前准备:
【自主梳理】
1.对数
(1)以 为底的 的对数, ,底数,真数。
(2) , .
(3)0,1.
2.对数的运算性质
(1) , , .
(2) .
3.对数函数
, .
4.对数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a1 0
图象性质 定义域:(0,+)
值域:R
过点(1,0),即当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x(0,1)时y0
x(1,+)时y0
在(0,+)上是增函数 在(0,+)上是减函数
【自我检测】
1. 2. 3.
4. 5.奇函数 6. .
二、课堂活动:
【例1】填空题:
(1)3.
(2) .
(3)0.
(4)奇函数。
【例2】解:由 得 .所以函数 的定义域是(0,1).
因为 ,所以,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当 时, ,函数 的值域为 .
【例3】解:(1) ,所以 .
(2)定义域(-3,3)关于原点对称,所以
,所以 为奇函数。
(3) ,所以当 时, 解得
当 时, 解得 .
篇四: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性质;
2、在对一个数列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问题探究意识、知识应用意识和同伴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问题的提出与解决
教学难点:
如何进行问题的探究
教学方法:
启发探究式
教学过程:
问题:已知{an}是首项为1,公比为的无穷等比数列。对于数列{an},提出你的问题,并进行研究,你能得到一些什么样的结论?
研究方向提示:
1、数列{an}是一个等比数列,可以从等比数列角度来进行研究;
2、研究所给数列的项之间的关系;
3、研究所给数列的子数列;
4、研究所给数列能构造的新数列;
5、数列是一种特殊的函数,可以从函数性质角度来进行研究;
6、研究所给数列与其它知识的联系(组合数、复数、图形、实际意义等)。
针对学生的研究情况,对所提问题进行归类,选择部分类型问题共同进行研究、分析与解决。
课堂小结:
1、研究一个数列可以从哪些方面提出问题并进行研究?
2、你最喜欢哪位同学的研究?为什么?
篇五:高二数学优秀教案 篇五
[核心必知]
1、预习教材,问题导入
根据以下提纲,预习教材P2~P5,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a1x+b1y=c1,①a2x+b2y=c2,②其中a1b2-a2b1≠0,如何写出它的求解步骤?
提示:分五步完成:
第一步,①×b2-②×b1,得(a1b2-a2b1)x=b2c1-b1c2,③
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
第四步,解④,得y=a1c2-a2c1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x=b2c1-b1c2a1b2-a2b1,y=a1c2-a2c1a1b2-a2b1.
(2)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指什么?
提示: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2、归纳总结,核心必记
(1)算法的概念
12世纪的算法指的是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算术运算的过程续表
数学中的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步骤
现代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2)设计算法的目的
计算机解决任何问题都要依赖于算法。只有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解为若干个明确的步骤,即算法,并用计算机能够接受的“语言”准确地描述出来,计算机才能够解决问题。
[问题思考]
(1)求解某一个问题的算法是否是的?
提示:不是。
(2)任何问题都可以设计算法解决吗?
提示:不一定。
篇六:高二数学教案 篇六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推广角的概念、引入大于角和负角;
(2)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
(3)理解任意角以及象限角的概念;
(4)掌握所有与角终边相同的角(包括角)的表示方法;
(5)树立运动变化观点,深刻理解推广后的角的概念;
(6)揭示知识背景,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7)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分析、探求的学习态度,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转体,逆(顺)时针旋转”,角有大于角、零角和旋转方向不同所形成的角等,引入正角、负角和零角的概念;角的概念得到推广以后,将角放入平面直角坐标系,引入象限角、非象限角的概念及象限角的判定方法;列出几个终边相同的角,画出终边所在的位置,找出它们的关系,探索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表示;讲解例题,总结方法,巩固练习。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对角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即有正角、负角和零角之分。角的概念推广以后,知道角之间的关系。理解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方法,学会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正角、负角和零角的定义,掌握终边相同角的表示法。
难点: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
教学工具
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仅局限于之间,这正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主要内容——任意角。
【探究新知】
1、初中时,我们已学习了角的概念,它是如何定义的呢?
[展示投影]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成的图形。如图1.1—1,一条射线由原来的位置,绕着它的端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就形成角a。旋转开始时的射线叫做角的始边,OB叫终边,射线的端点o叫做叫a的顶点。
2、如上述情境中所说的校准时钟问题以及在体操比赛中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转体”(即转体2周),“转体”(即转体3周)等,都是遇到大于的角以及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同学们思考一下:能否再举出几个现实生活中“大于的角或按不同方向旋转而成的角”的例子,这些说明了什么问题?又该如何区分和表示这些角呢?
[展示课件]如自行车车轮、螺丝扳手等按不同方向旋转时成不同的角,这些都说明了我们研究推广角概念的必要性。为了区别起见,我们规定: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正角(positiveangle),按顺时针方向旋转所形成的角叫负角(negativeangle)。如果一条射线没有做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zeroangle)。
3、学习小结:
(1)你知道角是如何推广的吗?
(2)象限角是如何定义的呢?
(3)你熟练掌握具有相同终边角的表示了吗?会写终边落在x轴、y轴、直线上的角的集合。
课后习题
作业:
1、习题1.1A组第1,2,3题。
2。多举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大于的角和负角”的例子,熟练掌握他们的表示,
进一步理解具有相同终边的角的特点。
篇七:高二数学教案 篇七
一、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内容是面向高二下学期的学生,主要是进行思维的训练。学生在高一的时候已经学过这些数学思维方法,但是对这些知识还没有进行概念化的归纳和专门的训练。学生不知道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时候还是会用一点,以以往的经验,学生一旦学习概念后,反而觉得难度大,概念混淆,因此,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是针对学生的这一情况,设计专题学习网站,通过学生之间经过学习,交流,课后反复思考的,进一步深化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体会数学思维中的分析法和综合法;
2、 会用分析法和综合法去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分析法综合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 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评价和反思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交流、分享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的喜悦;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 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教学内容
本节课是数学思维训练专题课,专门训练学生利用分析法和综合法解题。分析法在数学中特指从结果(结论)出发追溯其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即执果索因法。综合思维方法:综合是以已知性质和分析为基础的,从已知出发逐步推求位未知的思考方法,即执果导因法。这两种数学思维方法是数学思维方法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方法,是学生的思维训练的重要内容。
四、教学策略的设计
1、 情境的设计
情境描述
情境简要描述
呈现方式
趣味问题
从前有个国王在处死那些犯了罪的臣子的时候,总是出一些这样那样的智力题给犯人做,用这种方法给那些更聪明的人一条生路,有一位正直的青年叫亚瑟,不幸得罪了国王,国王判他死罪,他所面临的问题是:“这里有三个盒子,金盒,银盒和铅盒,免死金牌放在其中一个盒子内,每只盒子各写一句话,但其中只有一句是真的,你要是猜中了免死金牌在哪个盒子里,就免你一死罪。”聪明的亚瑟经过推理而获知免死金牌所放的盒子,从而救了自己的命,请问亚瑟是如何推理的?
网页
2、 教学资源的设计
资源类型
资源内容简要描述
资源来源
相关故事
通过有趣的推理故事,如“推理救命的故事”,“宝藏的故事,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网上下载
学习网站
专题学习网站,嵌入了经过修改适用于本课的论坛,在线测试等。
自行制作
3、 教学工具:计算机
4、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学习策略,任务驱动策略、反思策略
5、 教学环境:网络教室
五、教学流程设计
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注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推理救命问题”
积极思考,寻找方法
学习网站
以具有趣味性的故事入手,吸引学生的注意,点明本节课的目的。
2、自主探究,获取知识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1、初试牛刀:让学生试做思维训练题。
2、挑战高考题:在高考题中充分体现分析法,综合法。
3、举一反三:让学生学会总结
学以致用:
4、把本节的方法应用到解决数学问题中。
积极思考,互相交流,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学习网站
1、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下带着问题,自主、积极地学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探索的能力。
2、超级链接控制性好,交互性强,可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积累更多的信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总结概念,深化概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归纳本节的方法:分析法和综合法。并指出:数学思维的训练不单只是一节简单的专题课,我们的同学在平常多留心身边事物,多思考问题,不断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体会分析法和综合法的概念,并在论坛上发表自己对概念的理解。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概念化,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自主交流,知识迁移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提出宝藏问题并指导学生利用BBs论坛进行讨论
学生在论坛里充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学习网站论坛
通过自主交流,增强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在线测试,评价及反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利用学习网站制作一些简单的训练题目
独立完成在线的测试
学习网站
及时反馈课堂学习效果。
6、课后任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工具
设计思想
布置课后任务:在网络上收集推理分析的相关例子,在学习网站的论坛上讨论。
记录要求,并在课后完成。
网络资源和学习网站
通过课后的任务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把思维训练延续到课堂外。
上一篇:教学设计基本格式和要求最新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