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目的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核心则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90后的高中学生初步具备了较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但思维品质却有待提升。在教育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对学生终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理清思路,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人们常说:“想得清的人才能说得清,说得清的人更能想得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授课的逻辑性就显得非常重要。语言要有逻辑,既要条分缕析、思路清晰,又要字斟句酌、推敲打磨,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提升。在讲授人类色盲遗传病时,首先让学生明确该病由隐性基因控制且位于X染色体上,而在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其次要求学生准确书写正常和色盲个体的基因型,根据婚配模式绘制遗传系谱图并总结该病遗传规律;最后,归纳总结近亲结婚的危害和预防的措施。通过这种层层推进、前后紧扣的方式,既注重了知识的条理性、整体性,也体现了教学过程的逻辑性,培养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二、敢于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教师授课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主生成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一味相信权威,迷信课本,那么学生永远登不上烟雾缭绕的山顶,永远走不出“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永远掀不开裹藏真理的面纱。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质疑,不迷信教材,敢于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学习关于“染色体变异”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相关知识时,学生对课本中“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高度不育的”结论提出质疑。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找到了自然界中常见单倍体动物――雄蜂,它虽然是单倍体但具有正常的繁殖能力,能产生可育的后代。在植物中,多倍体的单倍体如马铃薯<2N),它虽然是单倍体,但它的染色体组是偶数。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它的染色体之间能进行正常配对和联会,也能产生可育配子,也是可育的。学生通过质疑,思维得到了发展。
三、设障置疑,拓宽思路,培养思维的准确性和广阔性
新课改增加了动手实践和探究学习的内容,而探究实验则是探究学习的主要模式。而探究实验的结果〈或结论)通常是不确定的,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广泛性提供了机会和空间。在复习细胞分裂时,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探究用秋水仙素处理植物细胞获得多倍体细胞时,细胞分裂会停留在哪个时期?请预测实验结果。回答在间期、前期、后期三个阶段都有。停留在间期的学生认为,秋水仙素作用机理是抑制纺锤体的形成,而纺锤体的出现是前期的主要特征,没有纺锤体,分裂就不能进入前期。而停留在前期的学生则认为,纺锤体形成只能在前期,而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丝的形成,没有纺锤丝牵引,染色体就不能到达赤道板,细胞就不能进入中期,故停留在前期。后期的学生则认为,秋水仙素处理后的染色体要加倍,而染色体加倍是分裂后期的特征,故停留在后期。其实他们都没有真正理解秋水仙素的作用机理。细胞进行分裂时,在Ca2的作用下,着丝点的粘连蛋白被酶降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子代染色体。在秋水仙素作用下,不能形成纺锤丝,染色体就不能到达两极,就不能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故细胞就停在后期。通过探究设疑、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总之,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养成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形成的,而是要经过长期培养和训练才能形成。教师要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教学内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目的、有计后划、有组织地进行培养,才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