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浅析大学毕业生角色的转换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学生完成学业,选择了适当的职业,开始迈向社会,这无疑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社会与学校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环境,尽管二者都是培养人才、造就人才的场所,但社会却比学校更充实、更丰富和更复杂。因此,顺利完成从大学生到社会劳动者的角色的转换,是摆在每一个大学毕业生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每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适应社会,走向成功,是新时期大学毕业生的一门必修课程,是毕业前的必要准备。

角色转换,是指个体的人因社会任务和职业生涯的变迁,从一个角色进入另一个角色的过程,其根本的变化是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变化。大学生学习期满,获得相应的证书,毕业离校,走向工作岗位,意味着学生角色的终结,新角色的开始。由于每个单位、每个工作岗位都有体现工作性质、特点的规章制度、操作程序和行为规范,因此,对新上岗的人员都有一定的业务和能力的考察,有一定的见习期。大学生应尽快完成角色转换。大学毕业生完成角色转换,意味着学生时代的结束,工作生涯的开始。

一、大学毕业生要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调整自我,顺应角色转换大学生在角色转换时,应对自己投入的角色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使之具有合理的地位,这样有助于走上岗位时克服可能产生的情绪波动和心理障碍,从而很好掌握自己。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容易产生以下的情绪和心理障碍。

1.依恋心理:大学生习惯了平静的校园生活,形成“寝室—教室—食堂”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现在来到新的环境,人事皆非。原来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模式以及行为规范都遇到了新的问题。过去要依赖教师,现在事事都得自立,由此容易产生对校园生活的怀念,对学生角色的依恋。常常在遇到困难时心情郁闷,留恋往昔,日久形成逃避现实,生活在迷茫中的现象。大学毕业生应尽量减少这一时期的持续性,用一种释然的心态对待过去,把已往的成绩化作一种积淀,是对未来展望的基础。

2.失望心理:一些大学毕业生往往把未来生活理想化,对角色的期望值过高。一旦接触现实,就容易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情绪低落的现象,如不能及时从这种失望中摆脱出来,将会影响自己尽快进入新的角色。所以强调大学生一定在学生阶段多做社会调查,尽可能多地熟悉社会、了解社会,缩短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好地使自己投入到工作中,更快做出成绩。

3.高傲心理:一些学生自以为接受过正规教育,对自己的角色定位过高,只愿搞理论,搞管理,轻视实践,放不下架子。而实际反映出来的问题常常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好,小事又不愿做,阻碍了自己很好地进入新的角色。

4.浮躁心理:有些毕业生在角色转换过程中,受到利益的驱使,迟迟不能或不愿进入角色,缺乏踏实的敬业精神。尤其在当前开放的人事制度下,一些学生表现出“这山望着那山高”,为追求高薪,频频“跳槽”,结果既耽误了自己,又损失了单位利益。

大学生在角色转换中,心理状态极易出现多变和不稳定现象。因此,遇到问题时应争取新单位组织和领导的帮助、同事们的理解与鼓励。同时要善于控制、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以乐观豁达、自信自立的精神和勤奋好学、踏实肯干的作风赢得大家的肯定,使自己顺利进入新的社会群体和环境中去。大学生应该放弃“旧我”,重塑“新我”,才能在实践中不断充实自己。

二、大学毕业生要努力培养自己,发挥才能,适应转换角色转换的过程通常包括角色领悟、角色认知和角色实现三方面内容。学生角色向职业角色转换的实现虽然表现上只是名词的不同,近在咫尺,但却是一个艰苦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1.安心本职工作,甘于吃苦安心本职工作是角色转换的基础。刚步入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应尽快从大学生活的沉湎中解脱出来,尽快全身心投入到新的工作中。许多大学生工作几个月还静不下心来,三心二意,不安心本职工作,这对角色转换的实现是十分不利的。甘于吃苦是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只有甘于吃苦,才能很快适应工作,及时进入角色,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2.放下架子,虚心学习事实证明,一个人在学校学到的东西毕竟有限,大部分知识和能力仍需在工作实践中学习、积累和锻炼。尽管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学到一定的知识,但在陌生的职业面前,仍是个“小学生”,一切都要重头学起。一切有经验的领导、师傅、技术人员和同事都是很好的教师,他们在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大学生只要放下架子,虚心学习,就能从他们身上学到许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就能逐渐完善自我,尽快实现角色转换。反之,放不下架子,自以为是,是很难学到真本领的,角色转换也是很难完成的。

3.善于观察,勤于思考要进入职业角色,还要开动脑筋,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只有善于观察,才能发现问题,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解决问题,真正探索职业对象的内部结构,掌握第一手资料。也只有勤于思考,在工作中才会有自己的见解,逐步具备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承担角色责任。

4.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勇挑重担,乐于奉献,是完成角色转换的重要体现。大学毕业生奔赴工作岗位后,应当从一开始就严格要求自己,树立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积极的奉献精神。不计个人得失,努力承担岗位责任,主动适应工作环境,以促使更好、更快地完成角色转换。

总之,大学毕业生走向新的工作岗位,进入新的角色,应该树立奋斗目标,确立努力的方向。在行动中要乐于奉献,善于学习钻研,勇于进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获取同事的信赖、领导的赞誉、社会的认可,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

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以独特的内涵和品格,正在对我国社会教育和国民精神产生着深远的影响。然而,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存有的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综合素质的现状和伴随着市场经济而来的实用主义、急功近利倾向,严重地干扰与影响了体育教育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机制的运行。

为扭转高等院校体育教育中“重专业知识、技能,轻综合素质”的倾向,依托体育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挥体育教育特性,挖掘体育本身具有的人文精神内涵,在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中倡导与实施体育人文素质教育,贯彻“既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又要培养学生学会做事,在学做人中学做事,在学做事中学做人”的思想,以期达到将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科人文知识、高尚道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

一、审视与理解人文素质的涵义

近些年来,国内众多学者对“人文素质”的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概括起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人文素质不同于文化素质。这是因为后者比前者范围广,后者包括物质与精神两种文化,而人文只局限于精神文化。

人文素质是指人之为人的特质,它包括促使一个人成长、成功的一切内在的非技术性的因素,也包含了对自己的终极价值实现和他人以及人类整体命运的关怀。具体而言,它包括以下几个层次,第一,知识、能力;第二,情感、意志、心理;第三,思想、道德、信念。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人文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是在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引导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维,学会做事,学会交往与合作,将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深厚的体育专业知识,又有广博的社科人文知识和高尚的道德修养的复合型人才。

二、形成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匮乏的原因经分析,形成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的学习态度是形成人文素质匮乏的主观原因

经过对相关资料的汇总与统计,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人文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只占44%;认为体育专业有必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的学生只占42%;认为维持现有的人文教育课程的学生占53%,有5%的学生居然认为没必要开设人文教育课程。尤其是在哲学理论的掌握上有将近60%的学生不能积极地学习有关哲学理论课程,并且表示反感。根据以上数据,充分地说明了在体育专业学生中普遍存有重专业、轻人文的思想倾向。这一倾向也说明了体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还没有认识到人文素质将对其今后做人与工作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的影响。

(二)教师的人文素养和校园的文化品位是形成人文素质匮乏的客观原因

在检索和汇总相关资料时我们了解到,体育专业的教师90%以上都是体育院校的毕业生,所接受的都是传统模式的教育,在专业知识上虽有较高的造诣,但缺乏应有的人文素养。更有甚者还缺乏敬业精神,大部分教师不能寓人文教育于专业教育之中,不能适应和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与要求。

校园(体育院、系)文化是与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密切相关的,对培养和提高体育专业学生的人文素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经过调查,校园(体育院、系)都缺少真正高品味、高格调的活动,没有真正地将知识性、趣味性、高品味融为一体。有些院、系组织的一些活动,只是局限于少数学生,普及面较小,成立的读书会、文学社等社团组织的参与者也是寥寥无几,形同虚设。

(三)传统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置是形成人文素质匮乏的导向原因自20世纪90年代高等院校实施素质教育以来,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进展还比较缓慢。其主要原因是思想观念没有完全转变,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经调查发现,在一些体育院、系的领导干部、体育教师中,仍有相当的人对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地认识到素质教育是人才知识结构的基础,是培养学生成为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匮乏原因及对策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