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建议.doc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摘 要: 社会信用体系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 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处于起步阶段, 尚存在法律法规不健全、 缺乏统筹规划、 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问题。本文结合现阶段存在的这些问题, 提出了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信用 社会信用体系 信用服务

Problems and Development proposal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 System in China

Abstract: Social credit system is 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moting normal operation ofmarket economy, is the foundation of modern market economy.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 creditsystem in our country is still in the first stage, There is a series of questions, such as laws andregulations is incomplete, lack of overall planning,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is imperfect. Thispaper focus on these problems, put forward some development proposals of social credit systemconstruction in china.

Keyword: Credit Social Credit System Credit Services

一、 引言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信任。随着社会经济的逐步发展,信用的经济内涵不断丰富,在商品经济时代,商业信用起着主导作用,信用关系主要体现为债权债务关系,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时代, 信贷信用和消费信用逐步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形式,信用活动逐步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社会信用体系是由各种信用要素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 逐步融合形成一个统一的体系, 其本质是促进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生态环境, 包括社会信用制度、 社会信用服务和社会信用活动三部分。 它以信用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信用服务机构为主体, 以合法有效的信用信息为基础, 以解决市场参与者的信息不对称为目的,使守信者受到鼓励,失信者受到惩罚,保证市场经济的公平和效率。

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 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形成以道德为支撑, 产权为基础, 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 至此,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正式拉开序幕。

二、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取得了不少成就,主要表现为:

第一, 制定了一些行业性和地方性法律法规; 第二,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就,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已成功建立, 部分行业和地方也建立了信用信息系统, 并且部分行业之间实现了信用信息共享; 第三, 信用服务市场格局初步形成, 涌现了一批信用服务机构, 信用产品不断丰富。 但总体来看, 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 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 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不健全, 尤其是全国性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虽然目前一些行业和地方已制定了相关的信用法律法规, 但整体来看, 覆盖面有限, 全国性的专门的信用法律法规尚未建立。 目前中国涉及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立法散见于《刑法》 、 《民法通则》 、 《合同法》 、 《证券法》、 《保险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等, 虽然这些法律法规有从不同的角度对信用行为进行规定, 但由于较为零散, 且深度和广度不够, 均很难形成明确的法律制度和约束机制。 更重要的是, 对于信用信息采集与评价、 信用信息使用、 信用市场监管以及信息主体权益保护等方面尚无明确的法律法规, 从而导致信用信息开发程度较低, 信用服务机构不能依法对信用信息进行采集和使用, 也无法为社会提供有效的信用服务,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2、 缺乏统筹规划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得到了党中央、 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社会各界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已充分认识, 但却缺乏统筹规划, 对于建设中的一些基本问题缺乏统一认识, 譬如社会信用体系的内涵和外延到底是什么?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社会信用体系到底要建什么? 应采取何种模式建设?建设方法和步骤是什么等等。 虽然目前行业和地方纷纷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 呈现出表面繁荣的局面, 但由于统筹规划的缺失, 行业和地方的作用和分工不明确、 信息系统运行效率低下、 信用数据条块分割、 重复建设等问题越来越突出。

3、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 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建立

社会信用信息涉及金融、 经贸、 财税、 工商、 物价、 公安、 海关、 司法、 质监、 劳动保障、 环保和住房等一系列行业, 目前中国有一些行业尚未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导致部分行业信用信息的缺失。 此外, 从已建立信用信息系统的行业来看, 除中国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 覆盖了所有企业和个人的信贷信息之外,其他行业的信用信息基本只局限于执法信息层面,信用信息数据涵盖范围有限。 更为重要的是, 信用信息分散在各行业, 互相割裂垄断,尚未建立合理有效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4、 信用服务机构规模较小, 实力较弱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 中国先后成立了一些民营征信机构, 一些外资征信机构也开始在中国开展业务, 截至目前, 中国从事信用评级、 信用征集与调查的信用服务机构大约有100家。 但总体来看, 这些机构规模普遍较小, 实力较弱,从事综合性业务的机构较少。

5、 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 信用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中国信用体系建设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对信用管理人才产生了巨大需求。 然而中国虽然已经建立了一批征信机构和信用评估机构, 但大部分的企业没有自己的信用管理部门, 再加上高等院校也较少开设信用管理课程, 导致信用管理人才(包括监管人才和市场各参与主体人才) 严重匮乏, 严重制约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三、 加快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义

1、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调整经济结构、 扩大内需的需要中共中央第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 “十二五” 期间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 扩大内需为未来五年的首要任务。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大内需的重点, 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居民转变观念, 提高信用消费的比重, 另一方面, 要不断扩大企业信用销售规模。 信用消费可以促使消费者将潜在消费需求转化为现实消费, 实现消费规模的扩张; 而信用销售所具有的延期付款或分期付款的特点, 可以使得企业提前实现销售、 锁定目标市场, 进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最终在宏观上带来内需的扩张。 信用消费和信用销售作为当前市场经济中商品和服务交易的两种重要形式, 两者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信用销售是信用消费的重要支撑, 信用消费又对信用销售起着重要拉动作用。 只有通过加强和提升企业和居民的诚信意识, 才能有效推动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开展信用销售和信用消费,从而有效地扩大内需,实现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增长,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目的。

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体系有利于降低信息不对称, 保障信用交易的实现, 从而有利于扩大信用交易规模, 带动经济增长, 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支撑。

2、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1)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制度安排

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社会信用体系作为一种信息共享机制和有效的社会机制, 通过对失信行为的记录、 揭露、 信息传播和预警, 解决经济社会中信用信息不对称问题, 惩罚和警戒失信行为, 褒扬和奖励守信行为, 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在各种经济活动中,假冒伪劣商品充斥市场,偷税漏税、走私骗汇屡禁不止, 商业欺诈、 逃废债务现象严重, 财务失真和假账假票等问题比较普遍,建筑工程招投标弄虚作假、权钱交易滋长蔓延,非法经营问题突出,加快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对于打击失信行为,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金融稳定和发展, 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 保护群众权益, 推进政府更好地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改善发展环境、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

假冒伪劣和违法违约不仅影响社会信用环境, 甚至会破坏国家对外形象, 影响到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这在客观上要求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改善社会信用环境。

和谐社会是诚信社会。 诚信是社会合作、 社会团结和社会和谐的基础。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形成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 营造“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可以提高社会诚信水平,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3、 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扩大对外开放的迫切需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之下, 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重新配置, 世界各国已被紧密的连成一个整体。伴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经济逐步与世界接轨, 中国企业也不断走向国外,开拓国外市场,开展跨国经营。

虽然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 中国经济管理体制不断规范和完善, 初步建立起了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 符合世贸组织规则和国际惯例的涉外法律体系。 但是由于产权不明确、 法制不健全和信用体系不完善等原因, 还难以实现与国际的有效接轨。 同时, 中国在对外开放中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主要表现为市场中的失信现象, 如单方毁约和商业欺诈等。 这些现象的存在, 影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推进,也影响了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形象。

因此, 中国企业要走向国际市场, 在国际竞争中立足和发展, 就需要建立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 与国际惯例接轨的、 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信用体系, 逐步优化经济环境, 促使中国企业树立强烈的信用意识, 使其靠公平竞争、 诚实守信拓展国际市场,使中国品牌、中国文化和中国价值观走向世界。

四、 完善中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建议

1、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 国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较为完善的国家都建立了完善的信用法律法规, 不仅法律法规的种类多, 而且涉及的范围也很广。 例如, 美国制定了 16 部法律法规来规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信用信息采集、 加工和使用等各个环节。 然而中国至今还没有专门的、 全国性的信用立法,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因此, 应加快信用立法,建立健全信用法律法规体系。

在具体法律法规上,应尽快推出《征信管理条例》 , 同时加快《政府公共信用信息开放条例》、《企业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个人信用征信管理办法》、《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 、 《企业信用评估管理办法》 、 《不良信用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和《征信行业发展促进法》等法律法规的制定。

在进行社会信用立法建设时, 还需要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 一是处理好政府行政信息公开与保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关系, 二是处理好商业秘密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三是处理好消费者个人隐私与公开信用信息的关系。

2、 完善监管体系

首先, 为了切实履行政府对于信用体系建设所承担的职能, 应加强总体协调与指导, 尽快建立各部门分工明确的管理体制, 落实相关职能与任务。 考虑到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制度保障工作, 涉及到金融、 商贸、 税务、 海关和质监等多个部门, 亟需打破各种利益壁垒。建议尽快明确信用服务行业监督管理部门, 建立监管制度, 明确监管职责。 同时对所有从事信用服务的机构实施特许经营, 明确特许经营范围,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以规范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

其次, 尽快组建行业协会, 制定行业标准,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自律作用。

第三, 加大对失信行为信息的披露, 建立不良信用信息目录, 建立黑名单制度,逐步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3、 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 建立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1) 加快行业信用建设

各行业主管部门应按照国务院职能分工与行政管理的实际情况, 根据完善行业信用信息资源的需要, 加强统筹规划, 编制行业信用信息目录, 明确本行业信用信息的范围, 并在此基础上, 将相关信息资源的收集、 整合工作, 纳入电子政务建设规划。 对于已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门, 要继续完善整合本行业在监管过程中产生的信用信息; 对于尚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执法信息系统的部门,要加大建设力度。

(2)初步建立行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共享平台

建立信用信息目录, 制定信用信息采集标准, 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鼓励部门间开展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合作, 加强互联互通, 整合各行业的信用信息资源,初步建立信用信息共享制度与共享平台。 信息需求紧迫的行业或重点领域先行试点,积极探索数据交换、信息共享的有效方式和途径。

(3)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

一方面, 充分调动地方各部门的积极性, 探索行之有效的合作路径, 形成地方信用体系建设的合力, 促进地方信用体系建设快速、 高效发展。 另一方面, 加强与行业信用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之间的衔接与信用信息共享, 避免信用信息封锁和重复建设。

(4)加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 按照先易后难、 分步推进的原则, 加强对已取得工商管理部门核发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但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中小企业(不包括个体工商户) 信用信息的征集, 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 加快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

(5)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加大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力度,将推进信用户、 信用村、 信用乡(镇) 创建活动作为加强政银合作, 创新和改进农村金融服务, 助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以农户信用评价工作为切入点, 建立农户信用信息系统, 着力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4、 完善市场体系

(1)加快培育和发展信用服务机构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执业水准、种类齐全、 功能互补、 依法经营、 有市场公信力的信用服务机构, 依法自主收集、 整理和加工信用信息, 同时开展多种专业化征信服务, 推动信用交易的发展,提高全社会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一方面, 政府各部门切实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的规定, 加大信息的公开力度。 信用信息市场化是征信机构发展的客观基础, 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的必由之路。 为此, 政府部门应加快电子政务平台建设, 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 政府部门、 金融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向合格的征信服务机构开放, 以支持社会征信服务行业低成本、高效率的获得信息资源。

另一方面, 发展跨地区、 跨行业的信用服务机构。 鼓励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跨地区和跨行业发展, 各级政府要进行必要的投资, 制定有关政策, 引导信用行业的均衡发展,形成合理的行业结构。

(2)扩大产品使用范围

推进信用征信产品的市场培育和有效使用。 信用征信产品的广泛有效使用是推进信用征信体系建设的重要动力。 各有关部门应通过法规和政策来积极引导全社会对信用服务的需求,对一些行业的市场准入要有提供信用产品的特殊要求,逐步推广使用信用征信产品, 加快培育征信产品市场。 例如, 近几年可以重点引导政府采购、住房公积金贷款、 政府投融资项目招投标、 个人求职、 租房、 公务员录用、评奖评优、 登记注册、 资格资质认定、 行政审批、 领导干部公选和公务员年度考核等领域市场准入对信用产品的需求。

5、 加大信用管理人才培养力度

信用服务具有智力密集、 技术密集、 专业化程度高的特点, 随着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事业的推进, 社会对于信用管理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 应通过在高等院校设置信用管理专业等措施, 有针对性的加大信用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 未来我国信用管理人才的培训方向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就是公共信用管理人才; 另一个层面是企业信用管理人才。 公共信用管理人才主要是社会行政管理, 包括信用监管、 信用法律和社会学之类; 企业信用管理人才包括银行、征信机构和评级机构等所需的高端信用管理人才。

6、 建立健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

一方面, 加强信用思想教育, 统一认识。 通过在学校开立信用管理课程、 编写信用知识读本、 举办信用知识培训和考试、 组织信用宣传下乡 以及新闻媒体宣传和引导等多种形式, 持久、 广泛和深入地开展信用宣传教育活动, 建立信用普教机制和信用文化宣传长效机制, 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统一认识, 最终形成政务诚信, 商务诚信和社会诚信的良好社会信用环境。 同时将信用思想教育工作纳入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 以此来调动政府在信用思想教育体系中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为加强社会对失信惩戒的认识,营造“失信为耻” 的社会观念, 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应结合当前市场经济中较为突出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现阶段可重点在信贷、纳税、合同履约、 质量、 环保、 住房、 进出口和食品药品等领域定期或不定期开展专项整治和警示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 刘袁胜: 社会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信用体系建设[D], 大连理工大学, 2008 年 6月

[2] 龙海明, 凤伟俊: 我国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信用信息共享模式研究[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09, 23(5) : 57-60

[3] 于春梅: 完善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05 年 10 月

[4] 杨德明: 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建与金融风险防范[D], 黑龙江大学, 2005 年 12 月

[5] 庄毅: 论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对“执行难” 问题的破解[D],中国政法大学, 2007 年 3 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