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溶解度教学设计(精选6篇)_人教版溶解度教学设计

天下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溶解度教学设计(精选6篇)由好文档网小编整理,希望给你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猜你可能喜欢“人教版溶解度教学设计”。

第1篇:《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前面几个专题的学习中,学生接触了一些试剂,比如稀硫酸、盐酸等,它们都是溶液。本章专门安排学生集中和系统地学习溶液知识,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下一章将要学习酸、碱、盐,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中发生的,因此,要明确告诉学生,本专题的内容在整个初三化学学习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作为学生一定要系统地掌握好本专题的内容,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溶解度是溶液的基础知识。在溶液的学习对于经常遇到的易溶、微溶、难溶等现象做出比较明确的解释。也为过滤、结晶内容的学习提供了理论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

2.了解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并能查出某温度下某物质的溶解度。3.常识性介绍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情感目标:

1、培养从量的方面研究化学知识的科学态度

2、培养内、外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能力目标:

根据溶解度曲线,查阅物质的溶解度,并能解释一些简单问题。

3、教学重点和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和应用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

本节课的关键: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溶解度概念的含义。【学情分析】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了等等,所以本节课通过一些生活中实例引入本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感兴趣;再精心设计几个小实验加深对溶解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应该是很容易的。

【教学策略】 教法和学法:

1、本节课从饱和溶液的概念出发,通过演示和补充实验的对比,采取讨论的形式,运用联想、对比方法,总结固体物质的溶解能力的比较方法,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概念。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总结、概括和归纳的能力。

2、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使学生深刻理解溶解度的含义,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边讲边练,小循环,快反馈。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当堂得到巩固。

通过教师启发、实验、质疑、点拨,学生思考、观察、讨论、归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手、脑、口并用,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教学程序】

1、本节课属于新授课。

2、课前准备,将全班同学分组,选好组长;多媒体课件。

3、教学思路: 复习提问:

1、什么叫饱和溶液?什么叫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在提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指明一定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如何转化?

引入新课:

2、平时生活中,如果衣服上沾有油污,你是如何处理的?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

3、实验探究:

10克蔗糖 0.1克熟石灰 10ml水 10ml水 2克食盐

10ml水 10ml汽油 [探索问题]:

(1)不同物质在同种溶剂里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2)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度是否相同?(3)物质的溶解能力跟什么有关呢? 小结:由此可见,物质的溶解性大小和溶质、溶剂的性质有关。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性大小?

学生通过讨论可以得出,必须在一定的温度下,相同质量的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下才能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性的大小。

学生对于“一定的温度”一般比较容易理解,对温度对物质的溶解性影响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克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性大小吗?如果都用同样的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对溶剂友谊规定的数量之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克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以上用学生的经历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对枯燥的数字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了。

4、(1)引导学生得出确定物质溶解度的前提条件 分析定义的4个要点:

条件 温 状态 饱 标准 百 单位 克

学法指导:温、饱、百、克,缺一不可。【问题】

20℃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21.5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并将以下各量对号入座。温度 溶质质量 溶剂质量 饱和溶液质量 20℃ 21.5克 100克 121.5克 【反馈练习】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在20ºC时,100克水中溶解了23克食盐,则食盐在20ºC时的溶解度为23克。

2、在20ºC时,100克溶液中含有溶质23克,则该物质的溶解度为23克。

3、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

4、在20ºC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NaCl36.5克,则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5克。(2)溶解度与溶解性的关系

溶解性

易溶 可溶 微溶 难溶 20℃时 >10 >1

【引入】可用实验方法测出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在水里的溶解度,连成平滑的曲线,即可表示出任一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

【小结】请学生仔细分析所展示的图,找出溶解度曲线的特点 1)大多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NaNO3、KNO3等 2)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不大。如NaCl。3)极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变化减小。如熟石灰。【练习】

1、如图是A、B、C三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1)M点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当温度为t1ºC,三种物质溶解度由大到小依次为_______,当温度为t3ºC时,溶解度最大的是____.(3)C可能表示哪种物质:____________________(4)气体溶解度 引导学生自学讨论:

1、气体溶解度表示方法与固体溶解度表示方法相同吗?

2、气体溶解度受哪些因素影响? 归纳(见课件)

5、【本结小结】(1)固体物质的溶解度(2)溶解度曲线的特点(3)气体溶解度

反馈检测:根据我多年的教学发现,学生对溶解度概念的应用以及联系生活实际、举一反三的能力需要加强巩固与扩展,我精心设计了以下练习题,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既学习知识,又发展能力。

1.l00g水中最多溶解38g氯化钠,所以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38g。()2.在10℃时,烧杯内水中最多溶有140g硝酸铵,所以硝酸铵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40g。()3.在60℃,100g水中溶有75g硝酸钾,所以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75g。()4.60℃,100g水中最多溶解124g硝酸钾,所以硝酸钾在这温度下的溶解度是124。()

6、布置作业:P148第6题

7、板书设计: 单元3 溶解度

一、溶解性

二、固体溶解度——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定义

2、影响固体溶解度的因素——温度

3、溶解度曲线

三、气体溶解度 影响因素

第2篇: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要求

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能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2.教材地位

本课题在教材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既是上节饱和溶液的延续,又为接下来学习“酸、碱、盐”相关知识做铺垫。上一课题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液,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为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打基础。同时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知识是构成学生化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学生进行终身学习和将来适应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固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和四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了解物质在常温状态下的溶解性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表示方法,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并能通过表格初步学会绘制溶解度曲线图。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了解溶液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产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观察和绘制曲线图,进一步了解数与形的相互应用,并在操作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4.教学重点

(1)掌握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

5.教学难点

(1)掌握溶解度的概念,明确溶解度与温度之间的关系

(2)能够结合溶解度曲线图获取物质的相关溶解信息

二、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要求学生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有关信息。同时注重让学生学会利用已取得的信息,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形成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为将来学习打下厚实基础。整节课的技能训练尤其溶解度曲线的数据分析,主要目的就是引导我们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为适应未来学习所必需的基础知识。

三、学情分析

(1)教学对象与认知特点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观察和总结能力较强,对事物与实际生活感兴趣。

(2)学生知识储备

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虽然对于定性的角度认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并掌握了饱和溶液的相关知识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却很少思考。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

四、教学法设计

(1)教学方法 情景教学法:设置情景“比较食盐和硝酸钾溶解在水中的能力大小的方案是否可行?”,从而提出假设“如果要比较物质的溶解能力,应该控制哪些条件?”。从而引出溶解度的定义以及四要素。设置另外一个情景“未打开的可乐用手压,打开后,喝下去后生理反应”一气呵成突破气体溶解度与压强、温度的关系。

活动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坐标纸上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再根据学生亲自画出的溶解度曲线,详细而且全面的从“点”、“线”、“面”三个方面阐述溶解度曲线的信息、意义。

(2)学习方法

合作探究法: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探究环节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改变某种变量,控制其他变量,探寻改变变量和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建立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学生通过溶解度曲线描绘以及对溶解度曲线的合作探究,掌握溶解度曲线的画法以及能够很好的把握溶解度曲线的相关意义。

讨论法:学生通过对如何比较蔗糖和食盐溶解能力讨论,对溶解度曲线点、线、面意义以及应用的讨论,加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新知过程的体验,从而有学习新知的体验。

第3篇:溶解度曲线教学设计

第6章 溶解现象

第三节 物质的溶解性(第3课时)

化学组

关俊艳

教学目标:

1.了解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2.掌握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3.明确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重点、难点: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解决办法:设置有层次性的问题,以学生理解,借助多媒体课件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化。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溶解度的概念,强调其四要素。

过渡:在不同温度下,某一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是不同的,那么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可以通过表格法或曲线法表示。

【提问】溶解度的两种表示方法,哪种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更高?为什么? 【学生表达】

【过渡】溶解度曲线较为直观,在曲线上可读出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不仅如此,在同一坐标系中可画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由此我们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学生讨论交流】1.通过列表法可获取的信息,曲线法可以吗? 2.除此以外,溶解度曲线还能提供哪些信息? 【学生表达】

1.明确物质在任意温度下的溶解度。

2.比较同一温度下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强弱。3.判断物质的溶解性。

4.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大多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 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物质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如氢氧化钙。

5.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处于饱和状态,曲线下方的点表示溶液处于不饱和状态。6.交点表示此温度下两物质溶解度相同。

【链接中考】

1.根据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从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得到哪些信息?

(2)t1℃时,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较大的是________。(3)t1℃时,将20g甲物质放入50g水中,充分搅拌能否全部溶解____________(4)图中A点表示

。(5)将甲物质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_________

。2.下列措施能使硝酸钾在水中的溶解度增大的是()

A.增加水的质量

B.把硝酸钾粉碎,在溶解过程中不断搅拌 C.增加硝酸钾的质量

D.升高溶液的温度

【结论】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物质溶解度只与温度有关。【过渡】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呢? 【生活链接】

(1)打开汽水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人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 【结论】气体物质溶解度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思考】

夏天,天气闷热时,鱼为什么总爱在水面上呼吸? 【精心回顾】

【课堂小结】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溶质、溶剂一定时,固体、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教学反思:

1.本节课整体思路清晰,问题设置层次性较强,教学效果较好。

2.本节课注重了对学生的鼓励、调动和评价,但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改进。3.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思考如何增强小组合作的实效性。

第4篇: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指导思想

本节课是学生学习溶液知识的基础,本课题所涉及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帮助他们理解有关概念。因此本节课从生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获得知识后,又去解释生活中的实例,这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理念。学生根据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了对抽象概念的理解与建立,既发展了科学探究能力,又逐步培养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解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原则。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题属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中二级主题下水与常见的溶液中的内容,是溶液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是联系化学知识与生活实例的纽带。本课题是在课题1溶液的基础上,定量研究溶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内容。通过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学习,加深学生对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溶液→饱和溶液→溶解度,概念出现的先后顺序,符合化学学科的逻辑规律,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功能与价值分析:本节课是第一课时的内容饱和溶液。饱和

第 1 页 溶液的内容在化学知识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加深对溶液的认识,又为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打下基础。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溶解实验,既能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等能力,也能进行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的教育,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另外,通过实验认识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饱和与不饱和的存在是有条件的,改变条件可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结合海水晒盐加深对这种转化关系的认识,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渗透。本节课的设计基于课本实验,在课本实验基础上加以拓展,既体现了对比实验法的魅力,又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受温度影响情况的认识,为下节课定量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做铺垫。

2.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课题的学习,学生对溶液的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有了定性的认识。本课题以溶解度为核心,展开对溶液的定量研究。从定性到定量,知识内容上加深了,研究方法上提高了,学生能力的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而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饱和溶液,需要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溶质的溶解是有限度的,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本节课的实验是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认识饱和不饱和转化关系的基础。而学生在之前已有了实验探究的体验和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为本节课的学

第 2 页 习奠定了基础。为了突破学生对饱和溶液认识的难点,应用动画软件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另外采用控制变量法、对比分析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帮助学生梳理出变化条件、建立概念。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饱和溶液的含义。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海水制盐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化学来源于生活,又能应用于生产与生活。

2.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

第 3 页 康心态。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饱和溶液的含义。

教学难点: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五、教学方法

问题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

六、教学用具

设备及软件:笔记本电脑、无线网络、powerpoint、电子课本、动画软件;药品:硝酸钾、食盐、水;仪器:烧杯、玻璃棒、火柴、三脚架、石棉网、洗瓶、酒精灯、量筒。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师为主的活动

学生为主的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讲述】妈妈为贝贝同学准备了一碗汤,贝

第 4 页 贝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贝贝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

思考

从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形成概念

【提问】除食盐外,其它的物质呢?硝酸钾是实验室常见的物质,它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呢?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提问】用什么方法使不溶解的氯化钠或硝酸钾继续溶解呢?

【提问】那如果给氯化钠加热,给硝酸钾加水呢?氯化钠和硝酸钾能否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将上述两位同学的方案综合在一起,先加热后冷却,再加水,我们一起通过实验来体验。

【提问】我们把溶质不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给出的定义是否精准?如不,请给出严密的定义。

【讲解】溶质溶解是有限度的。大多数固体如硝酸钾,溶解受温度的影响比较大,通过不断地增加溶剂或者升温,最终可以使饱和溶液转变成不饱和溶液。饱和溶

第 5 页 液,一定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溶剂中形成的。

【板书】

【探究实验】

1、小组讨论,设计方案

借助软件,展示方案。

提供20ml水和5g一包的固体及相关仪器,通过拖拽动画上的仪器药品来展示实验方案。

回答:加水或者加热

2、小组合作,进行实验,小组讨论,得出结论。

汇报现象和结论。

步骤

加5g固体

再加5g

固体

加热(如溶解再加5g固体)

冷却至室温

加入

20mL水

氯化钠

硝酸钾

3、归纳出饱和溶液定义。

第 6 页

1.通过设计实验,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对比实验法。

2.通过实验探究,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实验操作、现象观察、结论推断的能力。

3.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感受物质的溶解过程,及影响物质溶解的外界条件。

1、实验后,学会归纳、总结获得的信息,得出结论。

2、认识影响溶质溶解的两个条件。

3、对溶液从溶质是否能继续溶解的角度进行分类。

理解概念

【提问】判断A-C,①-⑤所代表的的溶液中,哪些一定是饱和溶液,并说明理由。

【提问】能否总结出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

借助软件,完成练习;

小组讨论,完成问题:

有固体剩余的为饱和溶液。

【小结】思考分析回答:有固体剩余或者析出的溶液一定为饱和溶液。对于固体全部溶解的溶液,再加入该溶质,不能再溶解为饱和,否则为不饱和。

通过活动练习,加深对饱和溶液含义的理解,第 7 页 学会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应用概念

【提问】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发现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使用哪些方法可以使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呢?

【讲解】溶液4-5的变化中,硝酸钾析出。我们把溶质从溶液中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叫结晶。

【提问】还有其它的方法从溶液将溶质分离出来吗?

【展示】电子课本“海水晒盐”

【举例】出汗后衣服上白色斑迹

【板书】

小组讨论,完成学案,代表发言。

回答:不饱和到饱和:

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

阅读资料:海水晒盐

思考、回答:

用蒸发溶剂的办法可以获得氯化钠。

【小结】结晶的方法有两种:冷却热饱和溶液,或者是蒸发溶剂。

1、感受饱和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第 8 页 变化。

2、培养学生获取、整合、归纳信息的能力。

3、通过生活情境,体会NaCl的结晶过程,激发兴趣。

4、通过对比、比较获得硝酸钾和氯化钠的不同的结晶方法。

总结

提升

【提问】研究方法的总结。

作业:制取白糖晶体

回答、记录

注意方法指导

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属于概念教学的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坚持以问题驱动学生,得出概念、理解并应用概念。

2、精设学生活动,发展学生能力。本节课设计了三个学生活动:活动一,借助动画软件,设计并展示实验方案,借助探究实验及小组合作,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得信息,运用分类、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并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培养其观

第 9 页 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交流合作能力。活动二,通过饱和溶液的判断及方法的总结,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活动三,通过饱和与不饱和转化方式和结晶方法的总结,培养学生辩证的思维。三个学生活动的设计能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注意科研方法的总结。在总结提升阶段,将控制变量法和对比分析法提炼出来,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基础上又收获了研究方法。

4、动画软件及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遗憾地是软件在平板电脑系统的兼容性上出现问题,本教学活动使用的是笔记本电脑,在学生便携性上不太好。平板电脑和云计算等必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应该努力学习,促进自身在计算机技术方面的进步与发展,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

第 10 页

第5篇: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案例

一、指导思想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它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本课设计力求从“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的角度推进,以固体溶解度和溶解度曲线为主线,通过问题讨论和活动探究,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和活动中设法把问题进一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纠正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第九单元《溶液》之课题2,属于课程标准中一级主题《物质的化学变化》下的《水与常见的溶液》。固体溶解度是贯穿溶液知识体系的一个重要纽带,使学生对溶液从定性认识转向定量认识,并为结合数据判断溶液是否饱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结晶方法的选择等提供了较好的数据支撑,可以帮助学生初步形成用定量数据指导定性实验的观念。

通过本单元课题1的学习,学生对溶液及其组成、基本特征有了初步认识,通过课题2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能区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并初步了解两者之间相互转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课时定量研究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溶解的限度,提出了固体溶解度概念,并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顺应了学生的学习需要,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意识,在增长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情分析

初三学生思维活跃,课外知识较为丰富,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乐于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喜欢将所学知识和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相联系,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课题1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明确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及其相互转化,学生也具备了绘制溶解度曲线所需的在平面直角坐标系绘制曲线的数学知识。目前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能力,但还需要巩固和提高,特别是从定性研究转向定量研究,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升了一个层次。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要素和含义。会利用表格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并明确点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初步学习绘制和分析溶解度曲线,体验数据处理过程,学习数据处理方法,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典型物质的溶解度,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能力。

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四、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了解溶解度含义,探究溶解度曲线

2.教学难点:对溶解度概念的认识

五、教学方法

活动探究法、讲授法

六、教学用品 实物投影仪、多媒体设备

七、教学流程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概念形成【问题】如何通过实验方法,测定硝酸钾在水中

溶解的最大质量?

【组织】学生交流实验设计方案,并引导学生从仪器、操作、试剂量控制等方面,分析2个小组在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组织】综合分析2组实验方案,梳理测定某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最大质量,要限定的前提

【提升】由上述四限定,分析得出固体溶解度四要素:①一定温度②100g某种溶剂中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并由此引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小组讨论,并用简单实验装置图在学案上记录实验思路

2个小组交流本组实验设计方案,其他小组倾听,分析与本组实验设计的异同、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分析得出限定的四个量

①温度 ②溶剂量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的溶质质量

通过教师分析讲解,将四限定进行细化,得到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并由此归纳出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通过交流研讨实验方案,从多角度分析实验设计的优点和待改进的方面

依据上述方案,提升总结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并得出固体溶解度概念

概念理解【问题】如何正确理解: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g。

【问题】比较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大小,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是什么?

【设问】通过给定的硝酸钾和氯化钠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你能得到什么信息?

【设疑】你能通过表格数据,读出25℃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多少?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讲解】结合硝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讲解绘制硝酸钾溶解度曲线的方法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和概念,试图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和阐述含义

结合固体溶解度四要素,得出要控制的变量和测定的量

控制:①一定温度②100g水中③饱和状态三个变量,测定:溶解在水中的溶质质量

通过表格给定的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相关的信息

体会表中数据准确可靠,但数据不够齐全

体会反映溶解度随温度而变化的规律不够直观

倾听教师讲解,初步体会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加深对固体溶解度四要素的理解和对溶解度概念的把握

提取表格信息,并为引出溶解度曲线打下基础

体会两种溶解度表示方法的各自优势

明确溶解度曲线的绘制方法

概念理解【组织】根据学案中表1数据,任选2种物质,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组织】学生展示绘制的不同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设问】曲线交点(A点)的含义?在曲线上的点(B点、C点)含义?不在曲线上的点(D点)表示的含义?

【设问】根据溶解度曲线,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溶解度大小

【展示】熟石灰的溶解度曲线

【展示】多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整合分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任选2种物质,在坐标纸上绘制其溶解度曲线

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观看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

分析2条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对交点的分析,在不同温度范围内,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分析得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3种类型,并记住代表物质通过练习,加深对溶解度曲线的认识,初步感知不同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根据图像,分析曲线交点、曲线上点、不在曲线上的点的含义

结合图像,比较氯化钠与硝酸钾的溶解度大小

归纳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类型

概念应用【设问】小兵同学发现家里的蜂蜜在冰箱里放了一个月后,原本质地均匀的蜂蜜居然结晶了!为什么呢?如何使结晶的蜂蜜恢复原状?结晶后的蜂蜜还能食用吗?

【设问】我国青海湖地区有“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的说法。

你能解释原因吗?思考,由问题情境分析蜂蜜中的糖分结晶的原因和恢复原状的方法,从结晶过程中物质是否改变的角度分析结晶后的蜂蜜能否食用

结合结晶方法和问题情境分析冬天捞碱的原理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的溶解度和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体会可以由现象倒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

九、教学反思

收获:充分利用实验提供的感性材料,围绕教学主线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对概念的本质进行分析、归纳,让学生在回顾旧知识的同时,从更高的层次再次对旧知识进行加工梳理,得出规律,在概念的形成、理解、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教学设计主线要明确,问题设计、活动探究等要围绕主线展开,要注意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注重知识间的联系。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从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不足:由于教书时间比较长,教学观念较陈旧,突出表现在关注知识本身多于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此次课的准备和实施,让我体会到今后我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学会知识,更要关注知识获取的过程,帮助学生提炼科学方法,逐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溶解度是第七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传统教学模式把溶解度概念强加给学生,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并不深刻。本节课从比较两种盐的溶解性大小入手,引发并活跃学生思维,设计出合理方案,使其主动地发现制约溶解度的四个条件,然后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加深对条件的认识。这样设计,使以往学生被动的接受转化为主动的探索,充分调动了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体现了尝试教学的基本观点: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尝试,并尝试成功。分组画出各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并总结物质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规律能给学生提供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温度对一些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

2、了解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3、对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及其与温度、压强的关系有一个大致的印象。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制定出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等进行自主学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倾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进一步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三、教学重点: 建立溶解度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 正确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坐标纸

六、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分组操练尝试教学法 精选部分习题,巩固有关知识。

七、教学过程:

1、课前复习

问: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举例说明。答:不同。例如食盐能溶于水,而沙子却极难溶于水。问:那么,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答:不同。例如油易溶于汽油而难溶于水。

教师总结:物质溶解能力不仅与溶质有关,也与溶剂性质有关。通常我们将 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叫溶解性。

2、抛砖引玉导入课题

3、讲授新课

a、理解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问:如何比较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大小?

生:分组讨论5分钟左右,拿出实验方案。

(说明:放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并鼓励他们畅所欲言,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再给予适时的提示与总结。学生或许会凭感性拿出较完整的实验方案,意识到要比较氯化钠、硝酸钾溶解性大小,即比较在等量水中溶解的氯化钠、硝酸钾的多少。但此时大多数学生对水温相同,溶液达到饱和状态这两个前提条件认识不深刻,教师可引导进入下一次尝试活动。)

问:(1)为什么要求水温相同?用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分别溶解氯化钠和硝酸钾,行不行?

(2)为什么要求水的体积相同?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行不行?

(3)为什么要达到饱和状态?100克水能溶解1克氯化钠也能溶解1克硝酸钾,能否说明氯化钠、硝酸钾的溶解性相同?

生:对上述问题展开积极讨论并发言,更深入的理解四个前提条件。

(说明:一系列讨论题的设置,充分调动了学生思维,在热烈的讨论和积极思考中,定温,溶剂量一定,达到饱和状态以及溶解物质的质量单位要规定好这四个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前提条件,在他们脑海中留下根深蒂固的印象,比强行灌输效果好得多。)

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完整方案。

结论1、10℃时,氯化钠比硝酸钾更易溶于水。

师:若把溶剂的量规定为100克,则某温度下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溶 质的质量叫做这种溶质在这个温度下的溶解度。生:理解溶解度的涵义,并思考从上述实验中还可得到什么结论?

结论2、1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5克,硝酸钾的溶解度是21克。

生:归纳溶解度定义,并理解其涵义。

b、根据溶解度判断物质溶解性。

师:在不同的温度下,物质溶解度不同。这样,我们只需比较特定温度下 物质溶解度大小,即可衡量溶解性强弱。具体方法如何呢?

生:自学课本第135页第二段并总结。

c、溶解度曲线。

师:用多媒体展示固体溶解度数据。

生:分组画出溶解度曲线,并上台展示然后总结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从中得出规律性结论。

问:影响固体溶解度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温度。大多数固体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例如硝酸钠;少数固体 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例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随温度升高溶解度反而减小,例如氢氧化钙。

d、气体溶解度

结合固体溶解度的定义回答气体溶解度的定义并讨论影响因素。

4、能力拓展:

5、课件展示本节所学内容:

6、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一、固体溶解度

1、定义:前提条件:①定温 ②100克溶剂 ③饱和状态④溶解溶质质量。

2、固体溶解度曲线。

3、溶解度曲线与温度的关系

4、溶解性

二、气体溶解度

1、定义

2、影响因素

教学反思:

教 师 教 学 设 计

学 组

化课题2 溶解度(两课时)

从容说课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活动与探究”引出饱和溶液的概念,并由学生分析讨论理解了饱和溶液的两个前提条件,会判断某物质的溶液是否饱和,最后分析总结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第二部分通过讨论与探究引入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相对大小,再以一个活动与探究绘制溶解度曲线,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最后又讨论引出了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涵义,初步学习绘制溶解度曲线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

点。

教学重点

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难点

1.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2.正确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方法

实验、对比、归纳、练习、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

学生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酒精灯、蒸发皿、药匙、天平、砝码、量筒、石棉网、铁架台、坐标纸。药品:氯化钠、硝酸钾。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第二课时:溶解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溶液由什么组

成? [学生活动] [引入]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

呢? [学生发言]1.能 2.不能

[过渡]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投影]活动与探究

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

操作 加入5g的氯化钠,搅拌 再加5g氯化钠,搅拌 再加5mL水,搅拌

现象

结论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

操作 现象 结论

加入5g硝酸钾,搅拌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

加热

再加5g硝酸钾,搅拌

冷却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互相交流](由一组同学描述现象、结论,其他各组提出异议)[结论]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

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

继续溶解。

[提问]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 [学生讨论、总结]1.一定温度

2.一定量的溶剂 [追问]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 [学生讨论、回答]不能。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

制地溶解。

[引导]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思考]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学生发言] [投影板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

(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能否

溶解? [讨论] [学生发言] [小结]某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对其他物质而言并非饱和,所以,向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硝酸钾能继续溶解。(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饱和溶液概念中的“这种溶

质”四个字)[提问]1.通过活动与探究可看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2.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 [讨论、总结] [投影板书]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

法;

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课堂练习](投影展示)1.如何判断某一蔗糖溶液是否饱和? 2.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加入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 3.“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则说明原氯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

否正确?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回答] [上述练习答案] 1.取少量此蔗糖溶液,加入少量蔗糖,若溶解则说明原溶液不饱和;若不溶解则说明原溶液是饱和溶液。

2.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3.不正确。因为判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加入同种溶质,观察是否

溶解。

[提问]回想课上的活动与探究,试分析如何将一瓶已经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分析、讨论] [结论]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引导]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思考: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讨论] [结论]不饱和溶液 饱和溶液(学生可能想不到改变溶质的量,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注意上述两个活动探究的前半部分:不断加溶质直至不再溶解)[提问]“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矛

盾吗? [活动与探究](投影展示以下内容)取少量硝酸钾饱和溶液放于蒸发皿中,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观察现象。加热该溶液,观察在持续加热的过程中溶液的变化。[学生活动] [互相交流](交流实验现象,并分析出现不同现象的原因)[教师总结]在加热溶液的过程中,起初溶液温度升高,溶剂蒸发得比较少,溶液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所以固体继续溶解;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溶剂不断蒸发,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所以又析出固体。

“升高温度”与“蒸发溶剂”是同一过程的两个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尺度,就能将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相

互转化。

[升华]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存在着许多矛盾体,只要我们把握好一定的“度”,生活就会更美好。[讲解]以上我们讨论出的转化关系与条件是大多数物质存在的普遍规律,但不可否认特殊性的存在。例:Ca(OH)2的水溶液,降温时可由饱和转化为不饱和。因此上述转化规律只适用于大多数物

质。

[板书]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投影练习]某硝酸钾溶液在20℃时是饱和的,当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到100℃时,该溶液也一定是饱和的。这句话是否正确? [答案]温度升高后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

液。

[小结]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

[作业]习题1 板书设计 课题2 溶解度

一、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①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

液叫做(这

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最新教学设计

《溶解度》最新教学设计《溶解度》最新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初步培养......

《溶解度》最新教学设计

好文档网小编为你整合推荐4篇《溶解度》最新教学设计,也许这些就是您需要的文章,但愿好文档网能带给您一些学习、工作上的帮助。......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摘要】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是很重要的,《溶解度》这节课为我们展示了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为学生学习化学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教材分析】1、教......

溶解度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生产、生活中的......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属于化学课程标准一级主题“身边的化学物质”二级主题“水与常见的溶液”。课程标准如此阐述,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含义以及在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