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作为一种教学、教研改革的手段,最早是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于1987年提出来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辛亥革命》的说课稿,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更多“辛亥革命”方面的相关内容推荐↓↓↓
辛亥革命110周年精神心得体会6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500字10篇
观看辛亥革命心得体会范文5篇
军事片辛亥革命观后感10篇
辛亥革命观后感怎么写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内容是《历史》八年级上册第8课,在第二单元“近代化的艰难起步”中。中华民族在20世纪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又曲折的道路,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变。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巨变,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它_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从这个意义上说,也可以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看做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看做它最终结出的硕果。从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来看,洋务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菲薄却又极其珍贵的物质遗产,维新派的历史功绩则是为近代化留下了虽然是昙花一现却影响深远的政治遗产。这样,中国早期近代化进程的艰难和曲折,成为呼唤辛亥革命到来的社会要求和强大推动力;而早期近代化的最初成果,则为辛亥革命准备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革命洪流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
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他一次又一次革命的努力,最终促成了辛亥革命的爆发,_了满清王朝,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本课共有三目,分别是“孙中山创立同盟会”“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它们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在孙中山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情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制作大事年表,了解孙中山进行的主要革命活动;巧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重点是辛亥革命。难点是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二、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读、讲、议、练”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做好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教师针对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一些问题和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主动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同时教师适时给以鼓励和指导,充分当好“导”的作用。
三、说学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法与学法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教法就有什么样的学法。无论是教法还是学法,都必须重视学生的存在,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课前布置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形成一定的感性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导言,导入新课。
(二)讲授、学习新课: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首先,用剪辑好的音像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用制作大事年表的方式列举出孙中山的主要革命事迹。
(2)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讲述孙中山创立同盟会的背景: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
2、武昌起义
(1)历史背景
先让阅读课本P41第一段及有关新军的小字材料,引导学生进行归纳。
(2)经过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41课文,讨论记录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主要力量、主要事件。
(3)影响
运用电脑展示《辛亥革命形势图》,体现全国各省的响应情况。
3、中华民国的成立(约10分钟)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播放电影资料《孙中山》节选,让学生明白中华民国的成立的准备和成立过程。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提出三个问题,要求学生阅读课本,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
(3)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
复习同盟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等内容,学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性质、功绩及失败的主要原因,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三)小结课文
利用表格,让学生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个全面的认识。
课堂练习(如有时间做填充图册)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2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 第8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 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_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精况,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学习一代伟人“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的革命精神;继承他“唤起民众”“振兴中华”的伟业,使自己具有胸怀祖国、为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而奋斗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点:辛亥革命。
教学难点:如何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深远,如何通过史实总结出来,这需要运用分析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而这些能力对中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
教学方法:问题情景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归纳列表法
教学过程与方法:
【导入新课】:(5分钟)
复习:①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谁?(“公车上书”;康有为、梁启超)②谁在宣传维新运动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译著是?(严复;《天演论》)③宣布实行变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④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因为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极力反对,而当时的整个国家大权正是掌握在他们手中。)
导入:孙中山是20世纪中国走在时代前列的第一个伟人,在他的领导下,革命党愈挫愈奋、一次又一次的武装起义,最终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这些武装起义基本上是革命党人在同盟会的纲领和旗帜下进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义的成功,中华民国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讲授新课】:(25分钟)
一、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
1、同盟会创立背景——创立兴中会:
首先,让学生利用课前查找的资料简单介绍一下孙中山,从而对他有一个最初的认识。孙中山,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资产阶级革命家。字逸仙,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学医。一生致力于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创立兴中会、同盟会;领导发动革命起义;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改组国民党;领导了“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然后,讲述孙中山创立“兴中会”的过程、口号,并强调“兴中会”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1894年上书李鸿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纳,于是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_清朝。
最后,让学生读书后回答:①孙中山为什么要成立同盟会?②同盟会由哪些团体组成?为了积聚革命力量;联合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等团体组成了同盟会。
2、同盟会成立:提出问题以此指导学生读书: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及其性质。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是中国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政党。
3、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目标和旗帜:根据课本中的同盟会政治纲领、目标和旗帜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说一说:如何理解孙中山提出的纲领和三民主义。
二、武昌起义:
1、武昌起义的背景:
简单介绍革命党人领导的武装起义。并指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扩大了影响,推动了革命高潮的到来。同时让学生知道:这次起义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军。湖北革命党人在新军中占十分之四,赞成革命者达四分之三以上,这样为起义成功准备了条件。
2、武昌起义的经过:
详细介绍起义的经过: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个革命组织,文学社和共进会召开联席会议,确定在武昌举行武装起义,推举文学社蒋翊武为总指挥,共进会孙武任参谋长,组成起义领导机关。10月9日,因计划暴露,起义机关遭到破坏,革命党人彭楚藩,刘复在等被捕,慷慨就义。工程八营的革命党人于10月10日晚八时半率众起义,打响了武装起义第一枪。
起义胜利以后,革命党人立即建立革命政权,组成了湖北军政府,推黎元洪为都督,颁布军政府告示。广大革命群众踊跃参加革命军,武昌起义震动全国。
3、武昌起义的影响:
到11月9日,全国有10多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清朝统治土崩瓦解,危在旦夕。指导学生看地图:武昌—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全国一半以上省份。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得到全国的响应,形势表明,建立全国性政府的时机成熟了。大家期望着在海外的革命孙中山的归来。革命军进占南京后,17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商议成立全国性政府。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海外归抵上海,受到各界人士热烈欢迎。12月29日,各省代表推选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
提问:中华民国何时成立?成立地点?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了《临时约法》其性质如何?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下令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以本年为民国元年。孙中山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师:1912年为民国元年,那么1949年为民国多少年?(教师介绍一下,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方法。)民国成立,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被迫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从此废除。
【小结】:(2分钟)
辛亥革命已经有了九十多年的历史,辛亥革命的先辈们为之奋斗、为之献身的理想,今天已经成为光辉的现实。辛亥革命的先辈们开创的伟大事业,正是由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继续推向前进,以此加强学生情感方面的教育。
【练习】:(8分钟)
一、每课一得:
了解“共和制”的概念,说出“共和制”的特点,并能举出现在哪些国家实行的是“共和制”。
二、材料阅读:
答:《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弹劾总统的权力,参议院在符合规定的前提下,有否定总统决定的权力。可见总统的权力受到法律的约束,而封建君主不受任何限制,君主就是法,谁反抗谁就是违法,君主的权力是高于法律的。
三、自我测评:
时间主要活动
1894年创立兴中会
发动广州起义
发动惠州起义
1905年创立同盟会
1906年发表三民主义
1906—1911年革命党人在其影响下发动了多次起义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4
一.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熟悉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记忆中华民国建立的时间,理解中华民国建立的历史意义。
2.能够结合史实从多方面论证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历史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的自主探究,教师的引导和一定程度上的讲授;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革命者奋不顾身的斗争,体会他们的献身精神,并对此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堂教学类型:综合课
三.教材分析
这节课的内容一向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它标志着中国历史的一个伟大的转折点。它是前几课所讲的列强加紧侵略中国造成的影响的扩大,以及承接上节课中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一个部分。本课不仅要完成辛亥革命背景、过程和结局的讲授,还要使学生对辛亥革命的意义和教训有一个总体的认识和评价。
n说学情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高一的学生刚由初中升上来,一般都保留了初中生那种比较积极活跃的上课状态,但相对与初中生而言,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了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所以,在教学中主要采用了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主要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讨论法,分小组抢答等,配合老师的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n说教法、学法
一.重难点及如何突破
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这节课的重点是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和历史意义。难点是对辛亥革命成功与否的分析。
为突出这一重点,用播放一段视频的形式让学生对辛亥革命的简单过程,特别是武昌起义的发生过程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和了解,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历史。在学生观看之前,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看完之后显示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抢答问题,加深记忆。
对于难点,老师出示一道动脑筋的题目,即课后的活动建议题,让学生按不同意见分成两组自由讨论,最后再总结。
二.教学手段
自制多媒体课件《辛亥革命》;视频《辛亥革命》
三.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一些方法: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材料分析、自主探究,课前分小组搜集资料,总结答案,课堂上发表意见。
2、通过情景再现,体会当时的历史,反思历史;
3、师生互动,探究互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讨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的积极性,论证某些历史结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4、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5、用启发式的谈话法、讲述法、讲解法、分小组抢答、纲要图示法、讨论法和用漫画导入的方法,针对学生的情况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帮学生开拓思维,使其对该课的线索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n说教学过程
u导入新课
显示一幅漫画:一个腐烂了有虫子的苹果,通过提问学生:造成苹果腐烂的原因有哪些?再引入正题:如果把这个苹果比喻成19世纪末的清政府,它的寓意上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讲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各阶层的反抗情况,从而导入本课。
u讲授新课
一.背景(约14分钟)
(一)清政府的内忧外患
通过刚才的这幅漫画引入本课的背景,只简单地讲。结合后面讲讲预备立宪的骗局使立宪党人绝望和分化。
(二)资产阶级革命运动
通过阅读课本,再通过启发式的谈话法,让学生了解这段历史,一起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引出下面的知识点。
1.组织领导:(1)兴中会(2)中国同盟会
显示一个表格,要求学生阅读后,看谁能最迅速填此表格(关于同盟会成立的时间、地点、总理、宗旨、刊物)
2.思想论战:革命派对改良派
用讲解法点明两派论战的中心问题以及由论战产生的影响。
3.武装斗争:(1)皖浙起义
(2)黄花岗起义
启发学生回答两次起义,显示起义烈士或参加者的图片,让学生认识到烈士的这种精神,激发学生爱国的热情。
二.爆发:武昌起义(1911.10.10)(约10分钟)
1.概况
让学生认真观看一段《辛亥革命》的视频,看后看谁脑筋转得快,抢答老师的问题,加深认识。
2.结果:成立湖北军政府
结合刚才的那段视频,再强调黎元洪的上台和起义后湖北军政府的一些情况强调政权组成对中国政局的影响。
3.影响:各地响应,清朝统治瓦解
要求学生讨论:如何看待“和平光复”?(讨论法)
三.成果:(约10分钟)
1.民国的建立和《临时约法》
强调新课程标准中的重点: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显示成立时全国的形势图。(讲述法)
显示约法的一些内容,让学生思考,再由老师说明其中体现出的原则。
[补充材料]
2.帝制终结(1912.2)
3.袁世凯夺取中华民国政权
通过显示当时复杂情况和三方关系示意图(纲要图示法),分析袁世凯上台的原因。
四.历史意义和经验教训(约5分钟)
通过一道动脑筋题(即课后活动建议: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是怎么看的?)让学生分两组自由讨论,最后由老师总结,肯定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伟大的历史进步。
u小结并点明重点。(约2分钟)
这节课讲了辛亥革命爆发的背景、过程和历史意义等问题, 重点是辛亥革命的大概过程。
u课堂练习(约3分钟)
出示两道中西方有关政治方面内容对比的选择题,当场答题反馈,巩固知识。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5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辛亥革命》说课稿
澄迈美亭学校 王坤
大家好!我是来自美亭学校的王坤,我说课的题目是:《辛亥革命》。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说教学反思五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 的第8课《辛亥革命》。本课教材安排了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和武昌起义两个子目内容。两项内容之间是相互联系与递进的关系,在掌握辛亥革命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也是为后面学习《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作铺垫,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回顾中国20世纪三次历史性巨变,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它也是中国近代化艰难起步进程中的重要环节。
3、教学目标
新课标对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如下:
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根据新课标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拟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孙中山创建兴中会和中国同盟会、三民主义、武昌起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⑵过程与方法
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通过查找有关材料,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的张扬,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在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的指引下,结合学生知识储备,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⒋教学重难点
⑴重点:辛亥革命的准备、爆发及影响。
依据: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迈出了近代化探索实质性的一步,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而教材中的每个环节作为辛亥革命的一部分,无法拆分,故将辛亥革命的整个过程作为重点。
⑵难点: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依据:教材中的两个子目之间是一种相互联系与递进关系,孙中山的建党活动和武昌起义是作为一般了解层次提出来的,而历史意义是作为运用层次要求提出来的,这种安排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在基本史实的基础上,提供史料,引导学生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二、说教法学法
1、学情分析
学生前置的基础知识:本课之前学生已学习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知道了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了解了这一背景,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础知识。
学生前置的基本技能: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一年学习中国历史的经验,对历史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具备了学习辛亥革命的基本技能。
学生学习障碍:八年级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不强,对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有较大的难度。通过本课的教学,能有效的解决学生这方面的困难。
2、教法
根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课内容特点和学生学情,我在本课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重点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通过问题—探究的模式,促使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学习,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学法
我在学法指导上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指导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学习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完成。
(一)路在何方(新课引入3分钟) (二)革命道路(新课学习36分钟)
(三)情感升华(4分钟) (四)布置作业(2分钟)
(一)路在何方(新课引入3分钟)
问题:在前两课中,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学习了这两课你知道了什么?(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都救不了内外交困的中国。)
追问:到底挽救中国的道路在哪里?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点题:在这时的中国有一位伟人孙中山先生,他提出:只有革命才能救中国!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辛亥革命》(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认识到在这种情形下,势必会发生一场革命。教师顺势引出课题。
(二)革命道路(新课学习36分钟)
说明:本环节是这一课的重点所在,从四个方面引导学生突破重点。
第一讲:辛亥革命的准备阶段
问题1:为了革命,孙中山先生组织了哪些革命团体?(板书)
结合图片和阅读课文回答问题并填表。
1905年同盟会成立
年代 事迹 性质
1894 组织兴中会 第一个革命团体
1905 成立中国同盟会 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党
问题2:为了革命,孙中山先生提出哪些指导思想?(板书)
同盟会革命纲领(板书):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板书):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思考:同盟会革命纲领和三民主义有什么关系?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族主义;建立民国——民权主义;平均地权——民生主义。(投影)
问题3:为了革命,孙中山先生进行了哪些武装起义?结果怎样?(投影)
如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都失败了。
设计意图:在此我采取问题—探究的学习模式。问题的设置既考虑到内容的逻辑顺序,又顾及了学生的心理状况,用有效的策略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同时突出教学重点。
过渡:同盟会成立后,各地革命党人发动多次武装起义,如萍浏醴起义、浙皖起义、镇南关起义、黄花岗起义等,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们推动革命高潮的到来,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第二讲:辛亥革命的经过
武昌起义:我带领学生一起观看武昌起义视频,感受革命党人为救国不惜抛头颅、洒热血的震撼气势,同时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起义的时间、地点、结果。
时间:1911年10月10日;地点:武昌;结果:武昌起义后,全国十几个省响应(动画演示),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
设计意图:情景再现,夯实基础,突出教学重点。
第三讲:辛亥革命的结果
民国建立:武昌起义成功后,不到半年时间,14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统治,清政府土崩瓦解。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建立民国, 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
因为自1912年到今年是100年,所以提问:民国建立到今年多少年了?
然而,民国建立不久,由于帝国主义的支持,孙中山等资产阶级的软弱,加上袁世凯的两面手段,孙中山被迫让位,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
第四讲: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渡:对于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的果实,所以(引出问题4)
问题4: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指导方法:用一分为二的分析方法去评价历史事件。
提示:衡量一场革命的成败,关键是看革命的根本目的和预定目标是否或者在多大程度上达到了。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交流。
教师活动:教师巡视,引导学生讨论。
归纳:同意这种说。
(1)因为辛亥革命作为一场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根本目的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压迫,铲除封建制度,使中国成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其直接目标是要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从直接结果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结束了长达两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中华民国成立后,民国政府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因而辛亥革命成功了。
(3)从最终结果看,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大地主买办阶级代表袁世凯窃取,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所以说辛亥革命是失败了。
设计意图:引导讨论辛亥革命的意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情感升华(4分钟)
过渡:虽然辛亥革命最终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的不可磨灭的。
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 ——孙中山
孙中山先生对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贡献,我们永远缅怀他为民族独立、社会进步、人民幸福所建立的历史功勋。
谈谈孙中山先生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热爱祖国!坚韧不拔!与时俱进!
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如何发扬这些精神呢?
继承遗志,自强不息,振兴中华
(四)布置作业(2分钟)
1、必做题:孙中山大事记(分别展现几种表达方式:学生可能是表格法或图示法或列举法。)
2、选做题:小明的爷爷是台湾老兵,近日他回乡探亲,小明问他多大年龄了,爷爷回答说:“我是民国18年出生的,请你帮助小明算一算他爷爷的年龄?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即面向全体学生,也考虑到了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的重点,更是一节课的灵魂。既是重点就不能过于繁琐;既是灵魂就不可过于平淡。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是这样进行板书设计的:
同时,板书既可以让学生梳理一节课的知识点,也可以让老师完整的清晰的具体的反思一节课的好坏。
五、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问题设置灵活,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注重知识有效落实,又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更注重彰显历史教育的人文性,较为充分地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但由于时间限制,有些问题没有预设的深入,加之本人水平有限,如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同仁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辛亥革命》的说课稿相关文章:
★ 2021《辛亥革命》观后感400字五篇
★ 《辛亥革命》观后感精选篇500字五篇
★ 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课改反思5篇
★ 《甲午战争》电影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 《建党伟业》观后感心得体会500字五篇
★ 建党伟业观后心得1500字
★ 2021《建党伟业》观后感5篇
★ 《建党伟业》有感5篇
上一篇:幼儿园中班语言说课稿范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