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 - 专业文书写作范文服务资料分享网站

初中语文评课用语

分享 时间: 加入收藏 我要投稿 点赞

大家是否知道写初中语文评课用语的格式?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评课用语》写作案例,能对你的写作带来帮助,一起鉴赏,同时,你可在网站上搜索更多与《初中语文评课用语》相关的范例。

篇一: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刘露《老王》评课稿

每次听马巧香老师的课都有新的收获、新的启发。这次听《老王》更让人倍感人性的光辉与温暖。下面是我听课后的一些建议:

1、课前的导入十分新颖,用识记成语,引入本课内容,这不仅让学生深刻了解了“感恩图报”这个成语,更是对本课老王恰当的描述;

2、能结合课文中老王的图片,讨论老王的人物形象及品质,这里设计的很棒;

3、课堂最后设计的观看图片环节很好,找的是一些社会上的弱势群体,配以音乐,从而让学生发自内心去关爱弱者,关爱不幸的人,加深了学生的感受和体会;

4、在教学过程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做笔记;

5、整个课堂的节奏把握的很好,不愠不火,照顾到了学生的认知理解能力;

6、预习交流部分和后来的学生再次展示如果糅合一下会更好,能节省课堂的时间,并且达到高效;

7、预习交流部分的作者和作品介绍和前面的教师指导放到一起要好,导学员介绍完毕后,教师进行简单补充指导;

马巧香老师在课堂中补充了大量图文资料,将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由文本走向生活,不仅丰富了“老王”形象,且将阅读导入心灵,启发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这些设计环环相扣,引领着学生走入文本,走向文本的深处。总的来说,这是一堂生动又富有深度的课。

《老王》评课稿

这一学期,我听了八年级的任课老师执教的《老王》一课,收获颇大,现评价如下:

(1)聚焦一句,提纲挈领

《老王》一文是用作者的善良去体察不幸的老王的善良,作者一直都在用自己的善良极力地帮助老王,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但最后作者却说“这是一个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之情。”这本不应该有愧疚之情,但也正是这愧疚之情,才是作者最大的善良的表现,因此本设计的第一个环节就抓住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引发开去,让学生在作者的反思中发现自己,在发现自己中意识到自己对他人的关爱不够,对不幸之人的尊重、平等观念不深,从而使学生的感知更敏锐,情感更丰富,情趣更高尚。

(2)品得透,悟得深

设计了“最让你感动的细节是什么”这一环节,学生积极地找到了细节,找到了关键的词,在阐述理由时都能把人物的情感与句中的词联系起来,“镶嵌”在门框里的老王让人流泪,鸡蛋“多得数不清”是老王一片真心地体现,“忘了请他进来喝茶”是作者担忧后的深深地愧疚在读中品,在品中思,尤其学生说 “因为他无法给老王更多的帮助,但他这样目送着老王走下楼梯,那担心的目光,即使老王没有回头看,他一样能感觉到,这里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关爱虽然没有言语,但同样表现了出来。”我感到了学生真的在语言的品味中有了深深地触动,有了与作者同样的反思。

(3)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4)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

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怍”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怍”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篇二: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评课稿范文

《爱莲说》选自新教材八年级上册,本文借花喻人,托物言志。巧妙地把莲花的生活环境,特殊性状和君子的高尚品德联系起来,描绘赞美莲,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听了X老师的《爱莲说》一课,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教师讲的再多,也是教师的;学生学的再少,也是学生的。”X老师在这一堂课中贯彻了一条很有价值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阅读的习惯。

这种教学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X老师着重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第一,学生和教师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这是新课标、新理念对师生关系的重新定位,语文新课标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此,X老师贯穿在课堂中的一条主线就是让学生去阅读去品味。X老师既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积极发挥帮学作用。课前准备的关于莲花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阅读体验。

X老师把阅读作了五个阶段的安排:

第一阶段:师高声朗读,整体把握。

第二阶段:放录音,学生跟读。

第三阶段:生齐读,自渎后解决字、词、句。

X老师采用学生质疑这一手段,让学生读出新的感受、新的体验和个性化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既要交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方法,解决学生阅读中遇到的困难,更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样教师就不是作者的传声筒了,也不是高高在上的主宰者,而是学生阅读的伙伴,是阅读集体中能力略强的一员。在这一阶段,X老师大胆的向课文录音中的“蔓”字的读音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这种敢于说“不”的精神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三阶段:品读探究,正确评价。这里有“个人思考”“集体讨论”“师生合作”“教师点拨”等几种方式。教师设计几个关键的问题:

(1、翻译句子。2、表现莲高洁的句子还有哪些?3、找出文中告诉概括莲高洁的句子。)让学生去探究、去评价。

第四阶段:齐读课文、小组讨论释疑。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问题。

1、 作者为何“独爱莲”?

2、 结尾为什么顺序发生了改变,最后说牡丹之爱?

X老师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做以适当点拨。

第五阶段: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再读课文,生谈收获,齐读结束。

第二,师生与作者的关系。阅读本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如果读者只是咀嚼作者的口中之食,岂不索然寡味?只要是个性化的阅读,读者总会读出新信息来,许多好作品不是作者写出来的,而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劳动的结果。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应该把迎合当作尊重,也不要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作者,须知:书在谁的手里,谁就是书的主人。因此,我认为X老师让学生去多读课文,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第三, 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文学是生活的反映,阅读是生活的组成部分,阅读和生活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所以应当树立为人生而阅读的观念,既要关照别人的生活,更要关注自己的生活;既要为今天的应试去认知和理解,更要为明天的发展去批判和创新。X老师让学生去写读后感正是连接阅读和生活的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

当然,上好一堂课,教师的激情非常重要。假如能多一些激情,这堂课会更有价值。

篇三:初中语文评课

什么样的作文课是一节好课?

作文教学一直让语文教师闹心——不知教什么,又该如何教?我打算从朱慧玲老师的《记叙文指导课》入手,谈一谈教什么与怎么教这两个问题。

一、语文课教什么

王荣生教授说:好课的理想标准——语文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即教学内容与语文课程标准一致,简单地说,就是要教“课程的语文”。 我们必须把某堂课在哪一点上实现了或接近语文课程目标哪一条目标及其程度,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否则语文课的“好课”很可能就会迷失方向。

《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写作目标与内容: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写记叙性文章,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初中阶段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基本目标规定:能抓住生活的片段和精彩的瞬间并及时地记录下来。能知道一些描写的方法,并能运用描写,突出人物、景物的特征。 了解了《课程标准》和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基本目标,让我们看看朱老师的作文课教的是什么,朱老师从一篇文章最能感动你的地方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学生大部分的回答是细节。这种细节的描写能力,从学生目前的需要来说就很必要教,因为学生要从自己的生活感性中获得提升,获得启迪。这不仅仅是写作的一种技巧,更是学生学会看待事物,对待生活的一种启迪。

朱老师教学生如何学会记叙文的描写细节,目标贴近学生学习需要,而且教学设计有相当强的操作性。为了让学生懂得如何描写细节,教师从《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入手,让学生分析环境描写、动作、外貌描写、语言描写。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分析得出,细节描写可以从环境、动作、外貌、语言几个方面着手。因而教师的教学是感性的,学生的理解也是感性的,模仿性很强。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节描写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朱老师让学生选择她的下水作文,用笔划一划其中的细节描写。

二、语文课如何教,教学生会学

朱老师教学目标是明确的,从三维目标来说,知识目标(掌握细节描写的方法、技巧)是最确切的,也是一堂好课最起码的要求,那些摆了很多的花架子,最终连自己想教给学生什么也不知道的课堂,只能说是在演戏,而不是在学习。语文课堂不需要这种花架子,更多的需要教师和学生静下心来,让心灵聆听自己的内心,聆听来自其他生命的声音。朱老师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她的课堂是有序的,课堂也努力去解决,如何让学生更好的接受要学习的知识点或能力。

如为了让学生具体而形象地描写生活中的细节描写,朱老师不忘让学生结合下水作文来谈,不忘让学生回顾从前的经历来理解。把抽象知识点形象化,重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片段赏析是本课最大的亮点,学生陈雨纯从下水作文的共鸣里说出了一道门缝里的母爱的回忆、邱风从作文的细节处联想到外婆对自己搓脚的温暖细节。这正达成了新课标“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写作目标。

朱老师趁热打铁,让学生归纳所感悟到的生活片段,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与不断地重复亲人的动作完成细节描写。作文指导课真正联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又给学生提供了一些描写的方法。

学生的理解、会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师的追问、引导。朱老师的引导是成功的,例如学生认为细节最让人感动,教师追问细节描写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就众口不一了,将细节扩大化、最细致的描写等。分析外貌描写时,朱老师在问出哪些地方觉得描写细致之后立即提问:从装扮中看出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人?每一个细节都是否是脱离主题的?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了解到细节的表达效果——让读者感动,这是十分巧妙的。

当然,这节课中还有值得商榷、或有待改进的地方,比如:课题“记叙文写作指导课”

是否太空洞,指向不明确?让学生展示写出来的细节片段明显太少。从学生的参与状态来看,整堂课是活跃的,但是学生之间的点评、交流是缺乏的,大部分课堂时间都是单向的师生交流,生生讨论、点评是缺乏的。同时,让学生指出作文结构的“凤头、猪肚、豹尾”三部分是否与细节描写相关?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多余?可不可以直接让学生阅读老师两篇下水作文,进而提出一篇文章最能感动你的是什么这个核心问题?

古人云:“天在山边,走近山边,天又远;月浮水面,拨开水面,月还深。”我们的教学就如这天边的远山、水里的浮月一样,永远没有明确的答案,永远没有永恒的标准。只有我们在语文教坛上不墨守成规、不照搬照抄,而是独特钻研、另辟蹊径、富有自己的特色,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透现出永恒的生命活力。

白云学校 郑晨

初中语文评课用语相关关键词:用语 评课 初中语文,范文,一起欣赏一下吧。让你的写作更简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