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论文常用来指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的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文章,简称之为论文。下面是范文网的小编为您带来的体育的绿色之思——对体育的生态学思考(最新2篇),您的肯定与分享是对小编最大的鼓励。
篇一:体育的绿色之思——对体育的生态学思考 篇一
摘要:
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审视绿色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课教学在新时期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高校要以全新的思路探索“绿色体育视角下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才能全面推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可持续发展。在研究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结合绿色体育内涵对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绿色体育观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的优化教学策略,旨在顺应社会和谐化发展需求并重新审视绿色体育理念、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并重视人与人和谐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理念,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质量。
关键词:
绿色体育高校体育教学
体育的起源与发展,实质上就是一部绿色体育发展史。绿色体育是为人类更好的发展、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而产生的,它以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使人与自然达到整体的和谐。因此,绿色体育亦可称为和谐体育,它倡导一种健康、和谐、文明的生活方式,以此来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1.绿色体育的内涵
绿色是自然界的主色调,绿色是大自然和谐的象征,是绵延的生命、旺盛的活力和蓬勃生机的象征。绿色体育的内涵可理解为:体育的无公害、公平、纯洁、科学、进步、人性和团结,为社会的和谐、文明、和平、发展而设想创造并使之产生积极的成果而进行的体育。绿色体育的本质是:以体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思想和手段,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自身三大和谐的整体动态和谐。这是现代体育的共同目标,更是人类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2.1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已经由统一授课制转变为部分自由选项制,虽然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教学模式仍以单一的课堂讲授为主,课内教学却与课外活动割裂,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教学中,很多时间都用在了队伍调整、讲解示范、内容安排、组织管理等方面,学生自主活动时间较少,并且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很难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来,学生体会不到快乐体育的精神享受。体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其对运动的兴趣和终身体育的意识。这就要求教学方法改革不仅要改变体育课的组织方法、考核形式,还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需求,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
2.2体育场地器材不足
近年来,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导致生源的增加与体育器材、运动设施的增长之间产生矛盾。高校体育教学的物质资源严重匮乏,各种场地器材缺乏的程度也非常严重。体育馆、田径场、足球场、篮球场和排球场等物质资源,都是体育教学所必须的硬件设施,然而这些硬件设施在一些高校不能满足教学的要求。另外,像健身房、网球场、乒乓球馆等关系到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馆也严重匮乏。
2.3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性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注重教师对运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与锻炼方法的培养。体育教师往往使用同一个教材,对不同的班级所采用的教学形式和手段基本一致。然而每一个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有差别的,因此要由学生选择适合个人兴趣爱好和体育能力的项目进行编排上课。学校是学生发挥自己爱好特长的场所,如果教师管得太死,学生的自主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势必会影响他们进行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4师资队伍结构不够合理
目前,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师资队伍上存在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许多高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职称程度不相同,年龄结构失衡,这都有待于进一步优化。高校体育教育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从教师的教育理念,到加工教材的能力,再到体育教学中的教学评价、组织教法,这些都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挑战。目前来看,大部分的体育师资,是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他们在传授运动技能上是胜任的,但是教法单一、知识陈旧退化,不注重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绿色体育观指导下高校体育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3.1把握绿色体育“全面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我国21世纪的高等体育教育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绿色体育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就是要将绿色体育理念贯穿在体育教学中,在体育课堂上浸润绿色理念教学,培养学生的绿色意识,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实现人格培养和人文修养的协调共生。大学生离开大学校园走上社会之后便是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如不培养他们的绿色意识,将很难胜任建设社会主义之重任。所以,在高校加强绿色理念,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人类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的要求,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之保障。
3.2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绿色体育意识的教育
绿色体育理念向人类表明,人类要与自然建立和谐平等的关系,社会的发展必须是可持续性的,不仅要为当代人考虑,还要充分地为后一代去考虑。因此,我们有必要利用高校体育教学这个重要的载体,帮助每一个大学生树立绿色体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一定的环境教育,充分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在体育场地不充足的情况下,能够利用自然环境修建运动场地,使学生能够在天然绿色的场地完成体育锻炼;要教育学生爱护运动器材,并对其进行定期保养;拒绝一切有害产品流入到运动场所,保证学生能够在绿色、环保、健康的体育环境中进行学习和健身。
3.3重视人与人和谐的理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把教师置于权威地位,学生是处于服从被动的地位,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绿色体育理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以平等、尊重、民主、理解为基础的积极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就应当是和谐的、双向的、协调的、主动的,而不是服从与命令的关系。教师不再是领导者而是帮助者和指引者,更是人格意义上平等的朋友。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的创造兴趣,在创新活动过程中,能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4注重人自身的和谐发展,切实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素质
人的自身和谐包括生理、心理及身心三方面的和谐。绿色体育能够使体育的参与者身心完善、体态健美、人格健全,从而获得人自身的完美和谐。绿色体育倡导的和谐性为人自身的和諧发展提供了一种理想的途径,从本质上解决了人的发展问题。绿色体育不仅使参与体育锻炼者肌肉发达、肢体匀称、头脑机敏,还使其心理素质健全、社会公德良好。
4.结语
21世纪的高等教育要求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既是人类社会的要求,也是学生自身的要求,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之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浸润绿色体育理念,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人自身的和谐发展理念,最终实现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从而达到人格培养和人文修养的协调。
参考文献
[1]张洪谭。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2-26.
[2]谭金飞,樊颖。绿色体育观下体育教师的素质要求[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6-127.
[3]周洪福,武波。对绿色体育观下体育与健康课教学的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77-79.
[4]徐本力。对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几个热点问题的思考[J].体育科研,2005(1):79-82.
篇二:体育的绿色之思——对体育的生态学思考 篇二
【内容提要】
运用生态世界观,从人类生命的生态学思维对体育进行审视,从而把握体育的生命意蕴和人类学内涵,阐述体育何以在人的生命生态中发生,又何以对人的生命生态发生作用。
【摘要】
社会体育
在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现实面前,人们不得不向生态世界观寻求学理性支持,于是七十年代兴起的绿色思潮愈来愈深入人心,并首先进入政治领域,产生了“绿色政治”“绿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运动。在绿色思潮的推动下,生物生态学也开始引进体育领域,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眼光来审视体育本身,发起了“绿色体育”“绿色奥运”等运动。人类一方面面临着生态系统的外环境危机,另一方面也面临着人类自身健康和道德情感的内环境危机。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生成的生态观为理论基础,从人类生命的生态对体育进行审视,对体育的生命意蕴进行学理性的研究。
1、体育运动的生态本性
1.1体育运动生成的生态性
马克思的“自然向人生成”的生态世界观揭示了人的生态生成性。体育的生态生成也正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在自然向人的生成过程中,体育运动不但是人类能量的开发和释放,从根本上说,体育是通过人和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真正占有的过程,是人向自身、向社会(即人的)人的“复归过程”(马克思语)。体育运动作为一种人类文化形态和现象的伟大意义和价值,在于同人类通过劳动改造和创造环境一样,体育也改造和创造着环境——只是这一环境并非外在的自然环境,而是人类自我的个体生理、心理环境,乃至群体的生理、心理环境,体育在不断地永恒地创造和赋予这一环境新的意义和价值。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论犹太人的问题》)。体育运动作为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的价值,即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是人的身心的完美展开和全面实现,是个体人格和社会人格的和谐与统一。
从生物进化论的观点看,体育活动孕育于高等动物的嬉戏活动中,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人类的艺术创造等其它非物质生产活动一样,乃是人类奔向“自由王国”、争取实现人的最高价值一自由全面发展的一种直接行动。
1.2体育运动的生命节律感应性
自然向人生成是一个生成性的生态过程。在人的生态生成中,不仅有物质和能量变换的生态关联,还存在着信息的关联。而在信息关联中,根源于运动本性的节律感应最为原始。这种节律感应的生命活动方式,作为生命体的一种普遍的生态调试方式,正是体育活动的生态本源所在。
生命必定具有节律,节律感应是生命存在和活动的一种生态基础和生态机制。节律感应作为生物的生态调适活动是生物的本能产生对节律形式的选择,以优化生命,体育运动正是这种“本能选择”的产物。体育运动以自身所具有的运动节奏形式,通过生理和心理的节律感应达到对生命节律的影响和调试。
运动节奏是运动在时空中的结构表现,包括运动中的力度、气势、节奏、韵律和张力结构。它以人体为载体,既是信息也具有能量。作为能量,运动节奏通过“力”—“运动负荷”作用于人体引起人的生理节律(心率、脉搏、呼吸等的节律变化)和心理节律(情绪、情感、心境等的变化)的对应变化来传递和激发生命能量,调节和引导生命运动的节律。体育作为一种生命节律活动,通过自身的节律调节人的生理和心理节律以改造和优化人类的生命生态。体育活动以节律为中介调适生命还表现在内外的相互转化上,当人体的内在节律发生不适的变化时可以借助体育的节律性达到调节。体育运动可以宜泄人内心的情感、净化内心的烦恼和愤懑、释放压力以调节生命的节律。另一方面,在体育活动中,人们所掌握的多种活动技能和快速活动方式,有利于人们准确、协调、敏捷地完成各种生产、生活动作,既可避免多余动作,又不会力不胜任。体育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的锻炼,更可以提高人体对快速节奏生活的应变能力和耐受能力。此外,体育活动和娱乐消遣,更可以克服快节奏的生活带给人们的压力。
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几天不活动就感觉不舒服,感觉不舒服时参加体育运动,身心就会得以改变。参加体育活动会使人焕发生命的活力,这就是体育的节奏和生命的节律性感应内外对应的表现,这也是体育产生发展和越来越昌盛的生态根源。
1.3体育运动的生命表现性和体验性
人的生命本质主要在实践中展开。通过实践,人的本质得以对象化从而得到现实的表现。表现形式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和确证。但是,人的生命水平不只在于外在的表现,它还依凭于人对自己生命活动过程及其结果的内心体验,这种体验才是他对自己生命本质的价值和意义的真实感受。体育运动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不仅在运动中表现出人的本质,同时也使人从中得到乐趣和享受。运动行为通过身体技巧达到吸引的目的,借助肢体动作和复杂的运动形式来表现人的体力和体能,展示人的身体力量和形体美感,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公开展示。但这些外在的动作表现乃至单纯的动作表现,都需要人的思想及贯穿在运动中的情绪,这些都蕴含着对生命的体验,体验自己的生命力量。
东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显示出体育对生命生态的这种追求。东方体育曾只求在内心体验这种事实上的满足,而西方体育却只追求表现身体的力量和健美等外在表现形式。本世纪东西方体育的交流与融合,互补相待的动向,正是体育的表现性与体验性互济更生的体育生态关联的表现。
1.4体育运动生命生态平衡调节的竞争性
竞争不仅是生之表现而且是创生和优生的有力机制,竞争源与各生态因素自发的生命本能,是生命本质的表现。竞争是体育的灵魂。运动场上激烈的角逐、顽强的拼搏是竞争,每一项成绩的取得靠竞争,每一项纪录的创造是竞争……这是人与人的竞争,是人与自身的竞争,是出自人类本能的好胜心、自尊心和臻美心的竞争。竞争是生命的本性,也是生态优化的需要。体育场给人提供了竞争本能表现的最好舞台,体育运动是最好的竞争形式。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以竞争的生态形式激发生命力,发挥生命智慧。运动场上的竞争激活人们生命的激情,竞争者脸上流露的自信和盈盈的汗珠焕发着生命的活力。所以有人说“体育是生命的伟大兴奋剂”。
2、体育运动生态分析的主要对象
2.1体育生态分析的切入点——体育需要
需要是人类活动的直接出发点。对于人类体育活动来说,直接出发点则是体育需要。在人类形成初期,原始人就花费很大的精力从事体育性活动,如动作技能教育活动、医疗保健活动、祭祀中的竞技活动等,这是因为他们有这方面的强烈需要。他们需要健体强身,需要宣泄情感,需要祈求神灵和祖先的保护。体育需要不仅有发生学上的生态根源,其具体内涵也受社会生态环境的制约,而且其本身还有特定的生态结构,在人的生态关联中具有特殊的生态机制。
在人本生态观看来,人类的体育活动是生命体本能的节律感应这种进行生态调节的生命活动形式发展起来的。通过体育活动的节律感应,人自身的生命节律得到激发和调节,同时得到生命的体验。这种本源性的生态需要,作为本能和直觉的存在,构成人的重要天性。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这种调节作用一方面变成相对独立的生活目的,另一方面又把它有意当作维护和优化生存质量的手段。最早的利用是在劳动和巫术活动中,后来逐步从中分离出来,体育需要也就从中凸现出来。
从生态构成上看,体育需要是一种复合性需要。这一需要的复合性突出体现在它同人类其他需要的交互渗透和相互作用上。人类其他领域的需要如宗教、政治、经济、道德、文化等需要借助体育活动形式得以满足,这样一来,体育需要内涵中就掺进了各种功利性的冲动和欲望。从一定意义上说,人类的体育史就是体育需要内涵的演变史。如图:
先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成为体育需要的主轴,这种需要是自发的自然性需要,是原始人生存和宣泄情感的需要。接着是战争需要成为核心,体育因其特有的强身健体的功能而成为训练士兵的工具,军事体育应运而生。最具代表性的是斯巴达军事体育,德国、瑞士军操等。西方体育正是以军国民体育的面貌传入我国的,带有强烈的军事色彩。近代以来,体育又成为政治的工具,体育为国争光、体育外交、体育的民族情感和民族自豪感等,都体现了体育的政治功利性。近代体育传入中国伊始,就被视为“强国强种”的工具。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育的角色定位仍然振奋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和认同中国。体育的职业化和商业化为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人类开始利用体育赚钱。刚刚要摆脱政治工具阴影的体育又沦入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工具的“魔掌中”。无论是军事、政治还是经济,无不把体育作为一种工具为自己服务,使得体育的功利性需要占据主体地位。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体育的审美性需要才开始受到关注,并逐渐成为主导性需要。体育也开始由工具主体向人文主体转变,从理性向感性转化。体育作为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关注人的生活和生命,人们主动的愉快地进行体育活动,以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体育开始关注人的生命;这也正是体育最本真的生态需要。
2.2体育生态思维的落脚点——体育的生态功能
由体育活动的生态生成本性所决定,主要通过节律感应影响人类生存方式和生命质量的体育活动,其功能也理应是生态性的。体育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创生、护生和优生三个方面。
1)在人的社会化的过程中,体育的“创生功能”表现在体育促进了自然向人的生成,并在这一生成过程中将继续发挥作用。对于自然向人生成的运动来说,体育既在第一次伟大飞跃即“人从自然中生成”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也是第二次伟大飞跃即“社会化的人”得以生成的动力之一。体育的最终意义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个全面发展的真正的人是肉体与精神和谐发展的人。总之,促使人由自然生物生命转化为社会意义生命,由低层次生命转化为高层次的意义生命,逐步促使个体个性化和社会化,形成健康的生命个性,这是体育的首要生态功能。
2)体育的生态功能的第二个方面是体育的护生功能。体育的护生功能体现在:体育能强身健体,增强人的体能和技能;抵御和治疗疾病,修复人体能力;满足宣泄情绪、释放压力的欲望。人体的生理和心理节律失调会引发人的生态危机,从而导致生命危机。而体育活动可以通过自身的节律感应对情感进行调节,保护人类的生命状态。体育作为人体和自然界的中介,用节律的形式进行调节,修复生命本质。体育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文明病”的一剂良药,是保护生命的最好形式之一。
3)第三是体育的优生生态功能。体育的优生功能是指体育通过人类自身的行为,改变自身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使主体朝着更美好的方向发展。体育一方面可以使人身体健康,塑造健美的身体;另一方面体育可以培养人的精神力量,人们在体育中感受生命的力量追求生命价值和意义。新世纪体育的`追求目标是健康和娱乐,健康表示着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伦理要求;娱乐是满足人们心理欲望和精神需求的重要渠道,使我们的身心达到平衡。塑造完美的生命,追求完美的生命,体现完美的生命是体育的终极目标。
3、结束语
以人为本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是新世纪体育的追求,是体育的生态意识觉醒的体现。我们对体育的重新认识应从人本生态观的视角审视体育需要,优化体育生态功能,运用生态观指导体育,让体育沿着绿色人文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胡小明。新世纪体育的走向[J].体育与科学,2001(4)
[3]石中英。人文世界、人文知识与人文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4]曾永成。文艺生态学引论[M].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0
[5]杨四耕。当代新基础教育的生命美学观及其方法论意义[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6)
[6]宋继新。论竞技的物化与升华[J].体育科学,2001(3)
[7]胡小明。从工具到玩具-竞技运动文化属性的阪依[J].体育文化导刊,2002(4)
下一篇:补充协议书(通用10篇)